学术投稿

胃液抗Hp IgA测定对Hp根除治疗效果的判断

谢勇;吕农华;黄德强;陈江;徐萍;王崇文

关键词:胃液, 测定, 治疗效果, 判断标志, 含量, 感染情况, 阳性率, 阴性, 检测, 价值, 患者, 方法
摘要:目的:为探讨胃液抗HpIgA测定对Hp除治疗效果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65患者Hp根除前后胃液抗HpIgA.结果:(1)Hp根除后胃液抗HpIgA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0.465和0.173,P<0.001);(2)Hp根除后胃液抗HpIgA阳性率由治疗前的94.29%降至22.86%(P<0.001);(3)Hp未根除者及Hp阴性者其胃液中抗HpIgA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液中抗HpIgA含量能反映当时胃内Hp感染情况,可作为Hp是否根除的判断标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过去50 a来,尽管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却无太大变化,约50%患者术后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终死亡.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就诊时绝大部分患者已属中晚期,仅56%患者可行根治性切除,因此死因直接与分期较晚和是否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关联.今天病理分期被认为是前瞻性评价原发病灶范围、正确选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和正确制定术后随访计划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自从1926Lockhart和Mummery认识到直肠癌病理分期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分期系统以来,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系统的临床应用已有近80 a历史,尽管分期方法颇多,但基本依据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原发灶范围、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否和远处转移状况,当今趋势是强调结合临床的病理分期,本文详述了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手术前后各种临床病理分期方法,病理分期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现况并比较了各分期优缺点.虽然分期方法众多,众说纷纭,但基本是以经典的Dukes分期为基础,目前常用的方法还是Dukes分期和TNM分期系统,Australian分期和中国分期均为Dukes分期的改良.澳大利亚Concord Hospital临床病理分期把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作为分期标准之一似乎欠合理,因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受诸多因素影响.新的记分分期系统虽简便易行,但临床应用病例不多,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虽然纯病理特征有其决定性临床意义,但许多临床特征对判断预后也至关重要,因此晚近强调结合临床的临床病理分期.

    作者:卿三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Peutz-Jeghers综合征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口周皮肤、唇颊黏膜和指趾末端存在黑色素沉着和消化道存在多发性息肉为特征,而且PJS患者常常伴发胃肠道、生殖系统和其他许多器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是一种肿瘤易感综合征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3.3区域,编码一种新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被命名为STK11,并在PJS患者和多种肿瘤中检测出多种类型的突变本文就PJS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赵喜荣;康连春;吕有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HGF/SF、c-met基因信号异常与胃肠道恶性肿瘤

    癌基因的变异及其参与的信号传导与肿瘤的关系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领域.在细胞信号传导网络中重要的传导通路之一是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肝细胞生长因子/离散因子(HGF/SF)和他的受体c-met: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刺激上皮细胞增生、迁移、形态发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相关.我们就目前的相关研究论述HGF/SF、c-met和他们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关系进展.

    作者:李宏武;单吉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铝佐剂机制及其纳米化前景

    铝佐剂是得到公认的疫苗佐剂,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明了.随着新型疫苗和人工合成多肽疫苗的出现,常规铝佐剂暴露出一些缺点,其应用受到了限制.人们不得不寻找新型的疫苗佐剂或对现有佐剂予以改良.若将铝佐剂纳米化,因其比表面积大、黏附力强,在增强佐剂活性的同时,可提高抗原的靶向投递、大大降低副作用,不失为一个崭新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黏附和刺激抗原提呈细胞(APC)细胞吞噬的能力,以此为新型的疫苗佐剂将是可行的.本文在对铝佐剂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联系其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化学特性,展望纳米铝佐剂的可能性及应用前景.

    作者:何萍;吕凤林;任建敏;何凤慈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大肠癌细胞可产生趋化因子IP-10

    目的:通过大肠癌细胞的原代培养和大肠癌细胞株的培养,探讨大肠癌细胞能否产生趋化因子,产生趋化因子的条件及其产生的动力学情况.方法:分别用α-TNF,γ-IFN及IL-1刺激培养原代细胞及细胞株.采用RT-PCR方法检测培养细胞趋化因子IP-10mRNA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细胞在原代培养下经α-TNF、γ-IFN、IL-1的刺激可表达IP-10 mRNA.大肠癌细胞株Colo320经α-TNF,γ-IFN或IL-1的刺激可表达IP-10 mRNA.Colo320的IP-10 mRNA表达依刺激因子浓度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结论:大肠癌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表达趋化因子如IP-10mRNA等.

    作者:杨春康;陈道达;田源;张景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徐新保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阴性HBV感染是相当常见一个问题,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第二状态,是与HBeAg阳性的CHB同等重要的一种HBV感染形式.前C区A83位点的替换突变和CP双替换突变是导致HBeAg阴性的两种形式,而准种漂变是形成HBeAg阴性HBV的主要原因.HBeAg阴性CHB是一个推断性诊断,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目前拉米夫定是较为理想的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的抗病毒药物,IFNα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对较差,但治疗是改变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手段.

    作者:董菁;成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胰腺干细胞

    0引言近年研究发现,成年胰腺中存在干细胞,胰腺干细胞能分化形成胰腺导管、胰岛及胰腺外分泌腺泡等特定的胰腺组织细胞,并具有无限分裂和自我更新能力,胰腺干细胞属未分化细胞,可表达干细胞的一些分子标志,但尚未发现其特异性分子标志,胰腺干细胞参与胰腺的病理生理过程,胰腺干细胞研究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就近年有关胰腺干细胞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作者:姜佳丽;万小平;张琳;展玉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上消化道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莆田市人群上消化道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莆田市医院12 a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癌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 504例行胃镜检查,检出上消化道癌3 364例,检出率12.2%,以3 a为单位年段,逐年段呈现下降趋势.(2)上消化道癌男女之比为4.05:1.(3)上消化道癌平均年龄58.9±15.2岁,50岁以上占81.95%.(4)病变部位检出率:食管上段癌4.16%,食管中段癌29.13%,食管下段癌16.7%,贲门癌23.6%,胃体癌11.35%,胃窦癌4.93%,幽门管癌2.35%,皮革胃1.48%,吻合口癌1.84%,残胃癌0.89%,十二指肠降部癌0.059%.结论:(1)本地区为上消化道癌高发区之一,但逐年段呈下降趋势.(2)上消化道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3)上消化道癌是本地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4)食管中段、食管下段、贲门、胃体上段是本地区上消化道癌的好发部位.

    作者:黄中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胰性脑病8例

    报告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性脑病(E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胰酶和炎症递质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是发生EP的基础,治疗原发病,控制脑神经症状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作者:王平;崔彦;吉敏;刘子沛;李晓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RNA干扰的抗病毒效应

    双链RNA介导的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能序列特异性的诱发转录后基因沉默,被认为是机体阻止外来病毒感染、保护细胞免受病毒入侵的一种细胞自我保护机制.近年来研究表明,以病毒基因和宿主细胞受体分子为靶点,引入外源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能显著性抑制病毒的复制与感染.RNAi作为一种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将给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李宁;范学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消炎痛和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致病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目的:使用动物模型,探讨消化性溃疡两个危险因素-非甾体类药物和幽门螺杆菌感染Hp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使用SPF级砂土鼠,非甾体类药物选用消炎痛针剂,幽门螺杆菌选用国际标准菌株,培养后接种于砂土鼠胃内.实验共分为四组:1组:单纯胃内接种Hp菌液;2组:单纯皮下注射消炎痛;3组:皮下注射消炎痛后接种Hp菌液;4组:对照组,单纯灌胃培养液.2 wk后每组各处死2只鼠,做组织学检查,20只鼠做除菌治疗,余下鼠继续观察,3 mo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改变.结果:胃内接种Hp菌液组,2 wk后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 mo后炎症反应轻微;消炎痛组2 wk后胃黏膜表面充血、水肿,3 mo后黏膜炎症消失;消炎痛后接种Hp菌液组:2 wk后炎症反应明显,3 mo后看到溃疡形成及大量Hp定植,对照组无异常改变.除菌治疗后,炎症明显好转.结论:消炎痛的应用使Hp接种后胃黏膜的损害明显加重,增加了胃黏膜对Hp的敏感性,使胃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应用消炎痛和Hp感染之间呈协同作用,根除Hp可有效防止胃溃疡的发生.

    作者:迟晶;赵金满;于继红;傅宝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TFF1在正常及损伤胃黏膜中的表达改变

    目的:通过观察TFT1在人消化性溃疡及阿司匹林诱导的兔胃溃疡中的表达,探讨TFF1在胃黏膜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及消化性溃疡患者、正常及阿司匹林诱导的兔胃溃疡模型中胃黏膜TFF1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1)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中TFF1的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其中,多发/复合性溃疡表达高于单发消化性溃疡(P<0.05).(2)阿司匹林诱导的兔胃溃疡周围黏膜TFF1表达高于正常兔胃黏膜(P<0.05).结论:TFF1在人消化性溃疡及药物诱导的兔胃溃疡中的表达较正常升高,提示其在胃黏膜保护及上皮重建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任建林;卢雅丕;王琳;陈建民;施华秀;叶震世;吴艳环;钟燕;林逊汀;林辉;潘金水;罗金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分析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0.5 g/L的2-AAF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法和PCR-TRAP-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在癌变过程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结果:正常组8例中cyclin D1表达均正常,端粒酶均阴性.肝硬化组16例中有12例cyclinD1过表达,有4例cyclinD1表达正常;有9例端粒酶阳性,有7例端粒酶阴性.肝癌组11例中有4例cyclin D1过表达,有7例cyclin D1表达正常;有10例端粒酶阳性,有1例端粒酶阴性.结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yclin D1异常表达、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而且肝硬化组的cyclin D1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肝癌组的cyclin D1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负相关.

    作者:李宝杰;王新红;曲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WJG:2004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

    作者:马连生;潘伯荣;马景云;徐家裕;巫协宁;王先林;陆汉明;夏华向;张建中;苏勤;任师颜;朱立;朱丽虹;吕有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奥曲肽治疗肠梗阻25例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48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奥曲肽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及肠梗阻的病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奥曲肽组25例采用奥曲肽(善宁)0.1 mg,皮下注射,每6 h或8 h 1次,连用3-14 d,同时按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纠正水电解酸碱平衡;23例对照组则按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纠正水电解酸碱平衡.结果:奥曲肽组的治愈率为76%,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奥曲肽组的症状缓解率为80%、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3.4±1.4 d、平均住院时间8.5±2.6 d及副作用方面为12%;对照组症状缓解率为26%、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6.8±2.4 d、平均住院时间10.7±2.3 d及副作用方面为43%;两组比较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在治疗肠梗阻上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长青;张葵玲;吴伟岗;黄贞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6例

    目的:总结原发十二指肠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以提高消化科医师对此疾病的重视.方法:总结16例原发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内镜下表现、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检查结果,进一步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原发十二指肠癌患者年龄较大,早期多无症状,病理检查多见腺癌,经结合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段肿瘤发病相对较高.结论:围绕消化道征状,结合内镜、消化道造影及组织病理检查,是减少十二指肠癌漏诊的好方法.

    作者:谢蓓;刘之武;王志川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HBsAg疫苗对非溶细胞性和溶细胞性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目的:观察HBsAg疫苗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其诱生的免疫反应类型.方法:低、中、高剂量HBsAg疫苗两次免疫小鼠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清抗HBsIgG2a,并用乳酸脱氢酶分析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靶细胞的活性.结果:HBsAg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抗HBsIgG2a,中、高剂量组阳转率(91.1%、100%)显著高于低剂量组(62.5%),P均<0.01;低、中、高剂量组部分鼠特异性CTL释放率大于60%,达到特异性CTL活化(60%、60%、56%),与对照组(0%)比较P均<0.01结论:HBsAg疫苗可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而且对非溶细胞性和溶细胞性免疫应答均可上调.

    作者:熊一力;贾彦征;施理;张宜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幽门螺杆菌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的关系已得到公认.对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广泛,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导致多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引起胃的多项生理功能如分泌、运动、增生、凋亡的紊乱,而诱发上述多种疾病,从而对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胃肠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郭昱;郭霞;姚希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陕西部分农村0-18 mo婴幼儿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状况研究

    目的:探讨农村正常婴幼儿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情况,为从饮食上调节婴幼儿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正常分布提供实验基础,从而减少婴幼儿肠道疾病的发生,增进儿童健康.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陕西省部分农村0-18 mo的婴幼儿55人,用Eugon Tomato、MRS+antibiotics、NN-agar、Shaedler Neo Vanco平板培养,测定其肠道内粪双歧杆菌属,粪肠杆菌,粪乳酸菌属,粪拟杆菌属,粪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及年龄分布情况.结果:0-18 mo婴幼儿粪便中的益生菌含量与发达国家的健康婴幼儿相比,低了两个对数值,产气荚膜杆菌升高了两个对数值;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在各组中含量偏低,尤其在4-6 mo低.结论:及时调节婴幼儿肠道微生物菌群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作者:孙晓勉;刘黎明;杨文方;郝炳华;贾梅;Kevin Acheson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