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性脑病(E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胰酶和炎症递质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是发生EP的基础,治疗原发病,控制脑神经症状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作者:王平;崔彦;吉敏;刘子沛;李晓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肾移植术后回肠结核并出血、梗阻这-特殊病例,分析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诊治中的教训及意义.方法:收集分析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术中所见、病理所见等,比较结合国内外文献来分析.结果: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是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病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常较特殊,可以有高热、便血、腹痛等表现,治疗很棘手.结论:肾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并发肠结核时的表现常较特殊,早期诊断,早期抗结核治疗,通过监测免疫功能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
作者:金红旭;张雪峰;王正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马内菲青霉病的诊断与转归.方法:复习1例马内菲青霉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资料,记录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及转归.结果:本例马内菲青霉病患者曾被误诊为结核,经病理切片PAS染色确诊,虽经积极抢救,终因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结论:马内菲青霉病易被误诊,确诊需要行真菌培养或活检病理检查,预后凶险.
作者:尹雯;湛先保;邹晓平;彭国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克隆小鼠甲胎蛋白(AFP)基因,构建小鼠AFP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从Hepal-6细胞中提取总RNA进行RT-PCR,克隆出小鼠AFP基因,亚克隆于pcDNA3.1载体,重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CHO-K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小鼠AFP的表达.结果:利用RT-PCR从Hepal-6细胞总RNA中成功克隆出1.8kb的小鼠AFP基因,重组阳性克隆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目的基因已正确插入pcDNA3.1载体中,Western blot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mAFP能够在CHO-K1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小鼠A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田耕;易继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5岁患儿诊断为: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肝功能Ⅱ级.采用近端脾静脉-下腔静脉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手术成功.结果:全麻下行近端脾静脉-下腔静脉吻合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离断前、离断后、分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9 cmH2O、38 cmH2O和35 cmH2O.胃冠状静脉直径约0.8 cm、食管支静脉直径0.5 cm,高位食管支直径0.3 cm.脾静脉直径1.2 cm.脾静脉-下腔静脉吻合口1.0 cm,术中出血约200 mL.术后康复良好.随访1 a,无复发.结论:儿童的发病多为原发,可能与围生期感染、脐静脉插管、先天性疾病或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血管造影、CT和MRI.手术是根本的治疗方法,其中分流联合断流是首选的.
作者:方驰华;朱新勇;方石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0引言Farber于1950年发现,乙硫氨基酪酸、2-氨基乙酰芴及3-甲基-4-二甲基胺苯等致癌物质可导致大鼠肝脏门脉周围区的上皮细胞增生,因这些增生的上皮细胞细胞核呈卵圆形,故将其命名为卵圆细胞(oval cells).后来研究发现其他组织器官在某些病理条件下也出现细胞核为卵圆形的细胞,为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卵圆形细胞相区别,常将肝脏的这种卵圆形细胞称为肝脏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s,HOC).一般认为,肝脏卵圆细胞直径为10-15 tm,表达OV-6、细胞角蛋白19、谷氨酰转肽酶、部分表达白蛋白及甲胎球蛋白,但不表达过氧化物酶[1],近年来研究发现,肝脏卵圆细胞膜表面也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Thy-1[2],并被认为是肝脏祖细胞[3,4].随着干细胞技术及研究的迅速发展,肝脏卵圆细胞已成为肝脏病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展玉涛;毕春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0.5 g/L的2-AAF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法和PCR-TRAP-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在癌变过程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结果:正常组8例中cyclin D1表达均正常,端粒酶均阴性.肝硬化组16例中有12例cyclinD1过表达,有4例cyclinD1表达正常;有9例端粒酶阳性,有7例端粒酶阴性.肝癌组11例中有4例cyclin D1过表达,有7例cyclin D1表达正常;有10例端粒酶阳性,有1例端粒酶阴性.结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yclin D1异常表达、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而且肝硬化组的cyclin D1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肝癌组的cyclin D1异常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负相关.
作者:李宝杰;王新红;曲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报告8例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表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经治的8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其中4例行脾切除及分流术者于术后9-68mo发病.1例TIPSS术后3mo发病.3例无手术史者在肝硬化失代偿1-7 a发病.7例在脊髓病前有反复发作肝性脑病史,在发现脑病到出现脊髓症状为1-44 mo.8例均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体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Ⅱ-IV级.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对称,无疼触觉障碍脑脊液检查及受累节段脊椎MRI检查均无异常.8例患者均有长期的高血氨症.保肝治疗及降低血氨治疗可改善肝性脑病发作时加重的脊髓病症状,但在无脑病期上述治疗对改善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无明显效果.结论:肝性脊髓病是严重肝硬化患者由于存在门体分流、长期高血氨症而导致的以脊髓痉挛性截瘫而无感觉障碍的并发症,病程呈进行性,预后不良.早期认识,及时行肝移植可能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春平;冯永毅;苏淑慧;李迎新;彭晓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探讨直肠癌对不同抗癌药物以及不同方案联合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以期对直肠癌围手术期辅助化疗及晚期患者化疗起指导作用.方法:用MTT法对102例新鲜人直肠癌标本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对本组直肠癌敏感的化疗药物依次为:MMC、HCPT、5-FU等,敏感性好的化疗方案依次为:HCPT+MMC、5-FU+MMC、5-FU+HCPT、CDDP+MMC等,显示出不同个体对抗癌药物敏感性不同,联合化疗药物其敏感性明显高于单药.结论:结果表明,体外肿瘤细胞药敏实验对临床肿瘤化疗用药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不同个体组合高效、合理的化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肿瘤的化疗疗效.
作者:魏寿江;王崇树;赵国刚;侯华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的关系已得到公认.对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广泛,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导致多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引起胃的多项生理功能如分泌、运动、增生、凋亡的紊乱,而诱发上述多种疾病,从而对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胃肠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郭昱;郭霞;姚希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莆田市人群上消化道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莆田市医院12 a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癌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 504例行胃镜检查,检出上消化道癌3 364例,检出率12.2%,以3 a为单位年段,逐年段呈现下降趋势.(2)上消化道癌男女之比为4.05:1.(3)上消化道癌平均年龄58.9±15.2岁,50岁以上占81.95%.(4)病变部位检出率:食管上段癌4.16%,食管中段癌29.13%,食管下段癌16.7%,贲门癌23.6%,胃体癌11.35%,胃窦癌4.93%,幽门管癌2.35%,皮革胃1.48%,吻合口癌1.84%,残胃癌0.89%,十二指肠降部癌0.059%.结论:(1)本地区为上消化道癌高发区之一,但逐年段呈下降趋势.(2)上消化道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3)上消化道癌是本地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4)食管中段、食管下段、贲门、胃体上段是本地区上消化道癌的好发部位.
作者:黄中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双链RNA介导的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能序列特异性的诱发转录后基因沉默,被认为是机体阻止外来病毒感染、保护细胞免受病毒入侵的一种细胞自我保护机制.近年来研究表明,以病毒基因和宿主细胞受体分子为靶点,引入外源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能显著性抑制病毒的复制与感染.RNAi作为一种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将给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李宁;范学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分化缺陷性疾病,细胞分化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细胞分化异常导致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是食管鳞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对于食管鳞癌分化的主要判定方法有形态学指标、细胞周期动力学测定及基因型变化的测定等,细胞分化方面能否取得巨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分化标准的认识.随着细胞分子肿瘤学的发展,近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食管鳞癌分化相关基因的筛选验证、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探讨以及分化诱导的体外研究等方面.本文从细胞分化角度,对食管鳞癌的研究现状、新进展和前景展望等作综合阐述.
作者:孔建平;刘芝华;吴旻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前瞻性评价国产α-2b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方法:32例CHB患者,每次α-2b干扰素6 MU、皮下注射、3次/wk,疗程为3 mo,停药后随访6 mo.16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了肝活检.结果: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1例(3.1%),部分应答12例(37.5%),无应答19例(59.4%),总应答率为40.6%(13/32).随访结束时,总应答率为50.0%(16/32).结论:α-干扰素具有后续抗HBV作用.部分抗病毒无效的患者仍可从α-干扰素的治疗中获益.
作者:熊锦华;胡大荣;张成平;范公忍;刘勇;闻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口周皮肤、唇颊黏膜和指趾末端存在黑色素沉着和消化道存在多发性息肉为特征,而且PJS患者常常伴发胃肠道、生殖系统和其他许多器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是一种肿瘤易感综合征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3.3区域,编码一种新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被命名为STK11,并在PJS患者和多种肿瘤中检测出多种类型的突变本文就PJS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赵喜荣;康连春;吕有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应用胃电图(EGG)研究尿毒症患者胃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对13例血透患者血透前后行EGG检查观察DP(主功振幅)、B%(胃动过缓百分比)、N%(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T%(胃动过速百分比)、DF(主功频率)等指标.结果:尿毒症患者EGG中正常节律百分比降低,血透后主功率(3.13±3.04)较血透前(1.18±0.66)升高(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血透后主功率升高,说明胃电节律紊乱在血透后有所好转.
作者:武立群;王虹;顾清;张悦;李松扬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总结164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ERCP表现,以探讨此种患者黄疸的病因和ERCP表现特征.方法:常规ERCP检查,术中视病情尽可能充分显影肝内胆管系统并常规行胆管引流,术后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性治疗.胆道癌栓按Ueda分型,肝门部及肝门周围恶性胆管狭窄参照Bismuth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本组患者中97.5%为胆道恶性梗阻,其中67.7%为肝门及其周围胆管恶性狭窄、20.1%为胆管癌栓,7.3%为胆管癌栓并肝门周围胆管恶性狭窄,1.8%为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2%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4%为良性胆管病变,其中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各占1.2%.110例表现为肝门周围胆管恶性狭窄者,Ⅲ型和IV型占95.4%;33例表现为胆管癌栓者,Ⅲ型和IV型占90.9%.6例胆管癌栓行乳头切开取出部份癌栓,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血栓性坏死组织、肿瘤可能1例,纤维炎性坏死组织1例,坏死组织及破碎结石1例,坏死肿瘤组织2例,HCC-透明细胞型1例.2例细胞刷细胞学检查均为胆管脱落上皮细胞.结论:肝癌出现梗阻性黄疸绝大多为恶性梗阻,并以肝门及肝门周围恶性胆管狭窄多见,其次为胆管癌栓,部份患者可同时表现为恶性胆管狭窄和胆管癌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引起黄疸少见.其他少见原因为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作者:龚彪;潘亚敏;沈丽;胡冰;吴萍;王书智;周岱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观测大黄素对Wistar大鼠结肠环行平滑肌细胞胞质游离钙水平([Ca2+]i)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结肠环行平滑肌细胞,分别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细胞长度和[Ca2+]i的变化.结果:大黄素可收缩大鼠结肠环行平滑肌细胞,也可浓度依赖性升高[Ca2+]i;大黄素作用后,[Ca2+]i迅速升高达到峰值([Ca2+]iPeak),而后下降至平台期([Ca2+]iSustain,仍高于静息值).Nifedipine对大黄素的钙动员作用没有明显影响,EGTA明显降低[Ca2+]iSustain.Heparine几乎完全抑制[Ca2+]iPeak,Ryanodine明显抑制[Ca2+]iPeak.结论:大黄素通过升高[Ca2+]i收缩结肠环行平滑肌细胞.大黄素升高[Ca2+]i的机制为:活化IP3受体释放细胞内钙,进一步以CICR方式促进RYR受体开放,共同作用升高[Ca2+]i,细胞外钙内流参与平台期[Ca2+]i的升高.
作者:马涛;齐清会;简序;费乃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观察TFT1在人消化性溃疡及阿司匹林诱导的兔胃溃疡中的表达,探讨TFF1在胃黏膜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及消化性溃疡患者、正常及阿司匹林诱导的兔胃溃疡模型中胃黏膜TFF1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1)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中TFF1的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其中,多发/复合性溃疡表达高于单发消化性溃疡(P<0.05).(2)阿司匹林诱导的兔胃溃疡周围黏膜TFF1表达高于正常兔胃黏膜(P<0.05).结论:TFF1在人消化性溃疡及药物诱导的兔胃溃疡中的表达较正常升高,提示其在胃黏膜保护及上皮重建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任建林;卢雅丕;王琳;陈建民;施华秀;叶震世;吴艳环;钟燕;林逊汀;林辉;潘金水;罗金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P27kipl、CyclinE和CyclinA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在62例胃癌中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27kipl、CyclinE和Cycli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27kipl、CyclinE和CyclinA蛋白在62例胃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4%、45.2%和41.9%;58例癌前病变中分别为44.8%、25.9%和22.4%;25例正常对照组中P27kipl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4.0%,CyclinE和CyclinA蛋白未见表达,胃癌与癌前病变、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胃癌中P27kipl蛋白与CyclinE、Cyclin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CyclinE蛋白与Cyclin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27kip、CyclinE和CyclinA均与胃癌发生有关,三者相互制约或协调,参与胃癌机制.
作者:金顺花;朴熙绪;金海峰;朴凤顺;许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