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切除对内毒素诱发肝脏脂多糖结合蛋白和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英祥;陆家齐;杨兴东;冀振华;邱宝安;张志成

关键词:脾切除后感染, 内毒素, 肝脏, 脂多糖结合蛋白, 基因表达, 肝组织, 动物, 静脉注射, 肿瘤坏死因子, 对照组, 大鼠, 组织匀浆液, 基质显色法, 大网膜切除, 组织细胞, 组织标本, 脂肪变性, 炎症因子, 全身炎症, 脾切除术
摘要:目的:观察脾切除动物受内毒素攻击后肝脏脂多糖结合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在脾切除后感染中的可能作用.方法:♂Wiste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对照组(n=56只):行大网膜切除;脾切除组(n=56只):行脾切除术,每组根据时间点分为内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6,O.5,1.5,4,12,24 h组;各组均留取肝组织标本,采用改良过氯酸法预处理组织匀浆液、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检测组织内毒素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LBP,TNF-α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组织TNF-α含量.对肝脏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后,脾切除动物肝组织内毒素较有脾动物明显升高(21.5±4.3 EU/g vs 10.9±3.3EU/g,P<O.01).脾切除大鼠内毒素攻击后肝组织LBP mRNA及TNF-α mRNA表达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LBP mRNA:1.45±O.31vs1.09±0.17,TNFmRNA:1.39±0.19vsO.97±0.16,P<0.05),且峰值持续时间延长,脾切除动物肝组织TNF水平较有脾动物明显增高,相关分析表明,组织TNF-α水平与TNF-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FNF-α mRNA表达与IBP mRNA表达显著相关.HE染色光镜下示有脾动物肝细胞空泡及脂肪变性,无脾大鼠可见肝小叶内散在小灶性坏死.结论:脾切除后机体对内毒素清除延迟,内毒素在组织积聚,组织细胞LBP mRNA过量表达,增敏内毒素激活细胞,进而诱发炎症因子大量产生和全身炎症反应失控,造成器官明显的损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3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病理、血清学特点.方法:对13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肝脏病理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均为女性,年龄32~69岁,临床以持续黄疸、皮肤瘙痒、肝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合并口干、眼干多见;血清球蛋白、r球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酞酶、总胆固醇和IgM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AMA-M2)均为阳性;9例肝脏病理符合胆管炎期5例,细小胆管增生期3例,瘢痕期l例;9例早期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有效.结论:中年女性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害伴碱性磷酸酶、IgM升高,且AMA及AMA-M2阳性,可诊断为PBC,并非一定依据肝脏病理活检,熊去氧胆酸对早期PBC患者治疗有效.

    作者:沈雪林;苗千里;张晓刚;倪介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脾切除对内毒素诱发肝脏脂多糖结合蛋白和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脾切除动物受内毒素攻击后肝脏脂多糖结合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脂多糖结合蛋白在脾切除后感染中的可能作用.方法:♂Wiste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对照组(n=56只):行大网膜切除;脾切除组(n=56只):行脾切除术,每组根据时间点分为内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6,O.5,1.5,4,12,24 h组;各组均留取肝组织标本,采用改良过氯酸法预处理组织匀浆液、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检测组织内毒素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LBP,TNF-α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组织TNF-α含量.对肝脏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静脉注射内毒素后,脾切除动物肝组织内毒素较有脾动物明显升高(21.5±4.3 EU/g vs 10.9±3.3EU/g,P<O.01).脾切除大鼠内毒素攻击后肝组织LBP mRNA及TNF-α mRNA表达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LBP mRNA:1.45±O.31vs1.09±0.17,TNFmRNA:1.39±0.19vsO.97±0.16,P<0.05),且峰值持续时间延长,脾切除动物肝组织TNF水平较有脾动物明显增高,相关分析表明,组织TNF-α水平与TNF-α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FNF-α mRNA表达与IBP mRNA表达显著相关.HE染色光镜下示有脾动物肝细胞空泡及脂肪变性,无脾大鼠可见肝小叶内散在小灶性坏死.结论:脾切除后机体对内毒素清除延迟,内毒素在组织积聚,组织细胞LBP mRNA过量表达,增敏内毒素激活细胞,进而诱发炎症因子大量产生和全身炎症反应失控,造成器官明显的损害.

    作者:杨英祥;陆家齐;杨兴东;冀振华;邱宝安;张志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胃炎与胃癌胃黏膜超微结构及其分子生物学的比较研究

    目的:慢性胃炎与胃癌胃黏膜超微结构及其分子生物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对1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胃黏膜,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附能谱仪、透射电镜附能谱仪、图像分析仪、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步检测胃黏膜和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微量元素、DNA、cAMP和SOD,以及3H-TdR LCT、LPO.结果:上皮细胞核质比>1的发生率、核分叶的发生率、染色质间颗粒密集的发生率、核仁肥大的发生率、细胞核DNA、Zn、Cu和血清LPO,健康对照组组为0.0,0.0,6.7,0.0,12.6±2.7,7.6±0.4,58.4±0.3,2.6±0.6,CSG组为5.7,2.9,7.4,2.9,15.2±3.1,8.1±0.5,58.9±0.5,4.2±0.7,CAG组为31.3,29.7,45.3,42.2,16.5±3.1,8.6±0.4,59.3±0.5,4.5±0.6,CA组为100.0,100.0,72.2,50.0,30.7±8.2,8.8±0.3,59.5±0.4,6.8±1.6;而线粒体Zn、Cu,胃黏膜cAMP和SOD、3H-TdR LCT,健康对照组组为9.2±0.5,58.3±0.3,15.9±1.5,170.5±6.1,1079.7±227.4,CSG组为8.6±0.5,57.8±0.3,14.6±1.8,163.3±5.6,867.3±240.5,CAG组为8.3±0.4,57.5±0.3,13.4±1.8,161.2±4.3,800.9±221.8,CA组为8.9±0.4,57.1±0.3,10.2±3.9,152.2±3.8,325.7±186.8,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慢性胃炎与胃癌间在胃黏膜超微结构及其分子生物学上还是有显著性差异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必须在机体内环境改变的基础上,结合外环境不良因素的刺激,才有可能发展成胃癌.

    作者:尹光耀;张武宁;何雪芬;陈一;沈小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从病毒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探索肿瘤发生发展的规律

    0 引言病毒在肿瘤病因学方面的作用已有90多年的研究历史.尽管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关系仍未完全阐明,但有实验证据表明某些病毒确实与人类某些恶性肿瘤有关.早在1908年,Ellermann及Bang用无细胞的滤液首次证实病毒与恶性肿瘤有病因学上的关系;随后1911年,Rous用滤液成功地诱发了鸡的肉瘤.

    作者:曹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硬化患者载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多因素分析及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肝硬化载脂蛋白变化与肝硬化病因、严重程度、多项生化指标的关系及载脂蛋白动态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07例肝硬化患者的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胆固醇(CH)和甘油三脂(TG)等指标.组间比较ApoA及ApoB的差异并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多元回归分析ApoA及ApoB与肝功能Child分级及各项观察指标的关系.21例经治疗好转的患者行治疗前后ApoA及ApoB的配对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ApoA及ApoB分别为(0.96±0.39)g/L和(0.56±0.21)g/L,对照组分别为(1.13±0.16)g/L(0.66±0.20)∥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ApoA下降程度与肝损害程度平行;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poA与Child分级、TBIL、PF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2,P<0.001;-0.42,P<0.001;-0.32,P<0.01;与CH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6,P<0.01.如以酒精性肝硬化(n=21)和肝炎性肝硬化(n=69)分别分析,前者ApoA与Child分级无明显相关而后者相关系数r为-0.42,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Child分级外,其他指标都不是独立影响因素.21例患者治疗好转后ApoA较治疗前上升,配对比较有显著性差别.结论:肝硬化患者ApoA与ApoB有不同程度下降,尤以肝炎性肝硬化更明显,ApoA与Child分级有很好相关性,能作为判定肝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由于参照值范围较大,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而动态检测更有实用价值.

    作者:郑永平;杨壁辉;林奕芬;黄东瑾;丁少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黏膜超微结构、DNA、Zn、Cu和LP0研究慢性胃炎分类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中无症CSG、无症CAG、有症F型、有症CSG和有症CAG的病理生理学渊由.方法:对188例患者,应用透射电镜、能谱仪、图像分析仪与化学发光法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步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微量元素、DNA和SOD,以及LPO.结果:胃黏膜上皮细胞核Zn、Cu、DNA和血清LPO含量,健康对照组(7.6±0.4,58.4±0.3,12.6±2.7,2.6±0.6),无症CSG组(7.8±0.3,58.6±0.4,13.0±3.1,2.9±0.4),无症CAG组(7.8±0.3,58.7±0.3,14.3±2.8,3.1±0.4),有症F型组(7.9±0.4,58.7±0.5,13.5±4.6,2.9±0.7),有症CSG组(8.1±0.5,58.9±0.5,15.2±3.2,4.2±0.7),有症CAG组(8.6±0.4,59.3±0.5,16.5±3.1,4.5±0.6);而线粒体Zn、Cu和胃黏膜SOD含量,健康对照组(9.2±0.5,58.3±0.3,170.5±6.1),无症CSC组(8.9±0.5,58.2±0.3,167.2±5.3),无症CAG组(8.8±0.4,57.5±0.2,166.1±4.2),有症F型组(8.9±0.5,58.0±0.3,167.9±5.7),有症CSG组(8.6±0.5,57.8±0.3,163.3±5.6),有症CAG组(8.3±0.4,57.5±0.3,161.2±4.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与此发生同步变化.结论:有病有症、有病无症、无病有症都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质量变化的基础上.

    作者:尹光耀;张武宁;何雪芬;陈一;沈小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形态及功能的作用研究

    目的:了解短链脂肪酸(SCFAs)对大鼠移植小肠萎缩及功能低下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n=10)行常规TPN支持,SCFAs组(n=10)行常规TPN支持并加用SCFAs,观察移植肠形态学及吸收功能.结果:SCFAs组移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肠上皮细胞偶见线粒体肿大及部分线粒体嵴紊乱、变短变小,超微结构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SCFAs组小肠移植大鼠血浆15N-甘氨酸丰度在1 h、2 h、3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短链脂肪酸(SCFAs)能维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形态,减轻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并能改善移植肠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

    作者:李可洲;李宁;黎介寿;鲍扬;李幼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欢迎订阅2002年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R)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肿瘤基因识别与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统一

    1990年,随着大规模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的实施,生命科学研究在21世纪初进入了全新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时代,即分离和鉴定在细胞中所有表达的蛋白质,并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回答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中众多的生物学问题.于是,以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转录本组学(transcriptomics)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相结合的研究便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热点.

    作者:赵晓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脂肪肝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血清生化学指标.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大鼠肝组织脂肪肝形成程度减轻,肝细胞质内脂滴明显减少;肝组织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含量下降,大剂量组为51.2±10 mg/g和460±172 nmol/L,小剂量组为49.2±3.5mg/g和502±160nmol/L,低于模型组的65.5±9.4 mg/g和718±116 nmol/L(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较模型组降低(54.6±9 U/L和55.O±7.OU/Lvs69.O±5.5U/L, 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防治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

    作者:丁小云;李定国;徐芹芳;陆汉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第三届世界华人消化大会第二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欢迎订阅2002度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R)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膜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疗效

    目的:探讨内科综合疗法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为内科综合治疗的44例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组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人工肝-单纯膜式血浆置换(PE)治疗的41例病情相同患者.检测PE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RA)、血氨(NH3)等指标的变化;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30例(73%),未愈死亡11例(27%),对照组治愈好转23例(52%),未愈死亡21例(48%).PE治疗后患者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明显好转(P<0.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由平均461μmol/L降低至146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提高24.3%.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3例次(15%),经对症处理均能缓解治疗后1mo随访,无1例发生其他病毒重叠感染.结论:联合血浆置换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脏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作者:冯志华;聂青和;白宪光;白雪帆;周永兴;贾战生;郝春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HBV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Tg鼠)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功能,T淋巴细胞(TC)免疫活化状态和肝细胞(HC)的应答能力,探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氚一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Tg鼠脾DC,TC和HC表面分子,HBsAg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反应以及TC产生的细胞因子含量.结果:Tg鼠DC表面MHC-Ⅱ类分子和CDS0表达低下,DC诱导脾淋巴细胞对HBsAg刺激的增生反应减弱,TC分泌的mIFN-γ,mIL-2,mIL-6,mIL-10均显著减少,HC膜MHC-I类分子表达量也降低.结论:Tg鼠DC的HBV抗原递呈功能低下,TC免疫活化受到抑制,HC的应答能力减弱,其中DC功能低下起关键作用.

    作者:熊一力;刘光泽;贾彦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核酸的吸收与代谢

    肠细胞刷状缘表面广泛存在着钠离子依赖性的核苷转运蛋白,证明人体可利用外源性核酸.超过90%的核苷和核苷酸被吸收入肠上皮细胞之后,被体内各器官广泛存在的各种亚型的核苷转运蛋白转运入组织和细胞内,转运过程中,也存在着核苷的合成和分解.大约2~5%的饮食核苷酸进入了组织中的核酸池参与体内核酸的合成,吸收入体内的核苷和核苷酸还可参与细胞内众多的生化反应.体内核苷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分解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体外.本文就百余年来人们对核酸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杜伯雨;李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肿瘤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研究的前沿

    0 引言医学是探索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科学.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揭示了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使对多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可能.但仍有许多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更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对肿瘤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研究.

    作者:金顺钱;詹启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食管动力改变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动力改变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影响.方法:采用核素扫描测定59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和29例健康人(HS)的食管液体通过时间和胃食管反流(GER),将EV伴食管动力异常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吗丁啉10 mg tid高舒达20mg bid口服,随访1 a.结果:EV组的食管液体通过时间较HS组显著延长(17.84±6.31vs6.20±1.45,P<0.01);EV组GER发生率显著高于HS组(69.4934,P<0.01);EV食管动力异常非治疗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EV食管动力正常组(65.00%vs38.88%,P<0.05);EV食管动力异常非治疗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EV食管动力异常治疗组(65.00%vs38.10%,P<0.05).结论:抑制胃酸分泌和促动力治疗对EV破裂再出血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陈维雄;陈尼维;金涌;达炜;陈金联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山莨菪碱对肝脏再灌注后肝组织中ATP和肝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

    目的:探索山莨菪碱对肝脏再灌注后肝组织中ATP和肝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w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大鼠缺血60min再灌注1 h后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和肝细胞内游离钙([Ca2+]i)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组织中MDA和肝细胞内[Ca2+]i含量显著增加,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降低,应用山莨菪碱后,肝组织中MDA和肝细胞内[Ca2+]j含量降低,而肝组织中ATP含量下降不明显,同时肝组织病理学损害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可提高缺血再灌后肝组织中ATP含量,减少Ca2+在肝细胞内的蓄积,从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董满库;施靖华;王元和;崔彦;陈昌玮;王平;周立艳;吉敏;李晓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从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多态性认识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基因改变的异质性

    0 引言细胞发生癌变到肿瘤的快速生长、浸润和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复杂病变过程[1].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基因水平的改变远比我们在解剖学、细胞学水平看到的变化要复杂[2].

    作者:吕有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

    三氧化二砷(As2O2)中药名砒霜,祖国医学应用于临床有悠久的历史,1970年,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抗癌作用,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应用,As2O3在抗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首先用于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其主要机制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近几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用其诱导肿瘤凋亡治疗消化道肿瘤,已应用于肝癌的治疗,现将As2O3对消化道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要综述.

    作者:高虎;赵治华;杨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