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丹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刘洪;李群英;张弛

关键词:丹参, 消化系统疾病, 药物疗法
摘要:复方丹参注射液系中药制剂,作为祖国的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对丹参基础及临床药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现仅就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LPS+TNF-α致休克大鼠胃肠运动及屏障功能的改变

    目的观察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联合致休克模型大鼠胃肠运动功能改变及粘膜损伤的程度.方法采用Wistar ♂大鼠,用内毒素和人重组TNF-α联合致休克模型;将电极埋置在胃、十二指肠、空肠的浆膜面,记录大鼠的胃肠电活动,给大鼠灌胃碳末,测量碳末的推进速度,计数大鼠胃肠电快波频率(F)、振幅指数(AI)及碳末推进速度;取制膜后2h的肠系膜淋巴结、心、肝、脾、肺、肾和血进行细菌培养,观察肠道细菌的移位情况;制膜1h后给大鼠灌胃乳果糖/甘露醇混悬液,收集大鼠6h尿液,用高压液相技术测定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含量,计算它们排出率之比,测定肠粘膜的通透性. 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器官细菌感染率的不同,用t检验统计各组间其他各指标的差异,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①制模大鼠胃肠运动的改变:模型大鼠胃肠电活动明显抑制,快波的频率[Fre:胃电(1.32±0.30),十二指肠电(4.47±0.76),空肠电(4.07±1.25)次/min]及振幅指数[AI:胃电(13.70±3.23),十二指肠电(43.06±8.00),空肠电(30.79±7.49)μV/min]明显低于制模前[Fre:胃电(2.91±0.17) ,十二指肠电(17.52±2.43)空肠电(22.32±3.35)次/min;AI:胃电(26.18±3.45),十二指肠电(158.48±65.92),空肠电(149.12±27.52)μV/min],制模大鼠的肠推进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大鼠(模型组vs 正常对照组:30.7%±3.6%vs 72.8%±3.9%,P<0.05) ②制模大鼠肠粘膜通透性升高:乳果糖排泄率/甘露醇排泄率12.2±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6±0.01, P<0.05. 小肠组织蛋白中的二胺氧化酶活性降低[(0.04±0.04) vs (0.56±0.04)U/g]. 肠道细菌发生易位,易位率为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内毒素与TNF联合可制伴有明显胃肠功能障碍的休克模型.

    作者:次秀丽;王宝恩;张淑文;张宁宁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正常和肝硬变犬食管和胃24h pH动态监测

    1 临床资料选用杂种犬10只,雌雄均可,体重10kg~15kg. 先对注药前正常犬及注药16wk后已形成肝硬变的犬禁食12h,尔后以2.5%硫喷妥钠25mg/kg~30mg/kg静脉麻醉,再用自制导丝引导将单晶体双通道pH电极导管插入食管和胃,在透视下其中一个感受器定位于LES以上5cm处,另一个定位于胃体部,两点间距15cm,同时测量食管与胃内24h pH[1,2],观察计算食管pH<4的反流次数、pH<4的总时间百分率、反流持续≥5'的次数、长反流持续时间等. 同时计算胃内24h pH<3和pH<4的总时间百分率,平均pH和中位pH,并观察pH密度分布形态[3].

    作者:高萍;刘树国;李伟;田戬;扬洁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四君子汤治疗实验脾虚证对胃肠粘膜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

    0 引言长期以来,氚标记的胸腺嘧啶(3H-TdR)常用于细胞动力学的研究,但由于3H-TdR有放射性,限制了它的应用.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与胸腺嘧啶具有结构的相似性,能代替胸腺嘧啶掺入S期细胞新合成的DNA链内. 近年来进一步证实,3H-TdR和BrdU所标记的S期细胞结果完全一致,但BrdU更具有省时、简便、重复性好和无放射性等优点,能够更好地用于检测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我们利用该方法检测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模型胃肠粘膜细胞的增殖能力,为揭示脾虚证本质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姚永莉;宋于刚;张万岱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细胞粘附分子CD15表达的预后意义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的表达状况,观察与临床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纪小龙;胡海霞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肝癌并发门脉高压门脉内有无癌栓影象对照

    80%肝癌病例伴有肝硬变,肝癌并发门脉高压的病理过程则是由肝硬变解剖结构及门脉癌栓双重机制引起,探讨门脉癌栓在肝癌并发门脉高压的病理过程中起到的何等作用,将有助于启发肝癌治疗思路.

    作者:余万霰;李惠;刘安文;张玲玲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Th2优势应答与HBV慢性感染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中Th1/Th2应答特征及其与乙肝病毒(HBV)侵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慢性HBV感染者. ELISA法检测患者PBMC体外植物血凝素(PHAP)刺激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套式多聚酶链反应(n-PCR)检测PBMC中HBV DNA.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66.67%(40/60)的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检出HBV DNA,其中9例血清HBV DNA阴性;慢性HBV感染者PBMC分泌Th1类细胞因子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pg/mL,IL-2:54.40±17.92 vs 74.53±17.73),Th2类细胞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g/mL,IL-4:98.23±23.27 vs 29.57±11.36,IL-10:pg/mL,56.77±19.02 vs 25.30±8.87);PBMC中HB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IL-2水平相对高,P<0.01(pg/mL,64.40±23.73 vs 40.40±15.89),而IL-10相对低,P<0.05(pg/mL,53.85±18.54 vs 64.60±19.11),且见PBMC中HBV DNA阳性血清ALT异常发生率(47.5%,19/40)显著高于阴性组(15.0%,3/20),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时,HBV侵犯PBMC为常见事件,血清HBV DNA消失后PBMC中仍可有HBV存在;Th2优势应答为慢性HBV感染的主要Th1/Th2应答,与感染慢性化有关;HBV侵犯PBMC可改变Th1/Th2应答,在Th2优势应答前提下,Th1应答相对升高,Th2应答相对降低,与肝细胞损伤加重有关.

    作者:张树林;刘敏;朱江;柴宁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抑癌基因p53的表达

    目的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粘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 p53 mRNA的表达,并观察感染 H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66例和胃癌16例,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其胃粘膜组织中p53 mRNA 表达,用单克隆抗体DO01进行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53 mRNA 表达率分别为53.9%,52.3%,42.8%和2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0.0%,5.3%,15.4%和25%. p53 mRNA的表达与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的一致性,p53 mRNA的表达可以在P53蛋白阴性及阳性的细胞中. 在26例萎缩性胃炎中,14例检测到p53 mRNA的表达,而其中16例(包括14例阳性病例)无一例检测到P53蛋白的表达. 在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 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p53 mRNA表达率之间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随着病变的发展,p53 mRNA的表达率随之下降,Hp对其表达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秦历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重组反义c-myc 腺病毒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及体外分子治疗

    目的研究重组反义c-myc腺病毒对胃癌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LacZ基因X-gal染色、MTT,DNA梯度降解试验、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PCR分析、裸鼠致瘤性、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等方法,对反义c -myc重组腺病毒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中的作用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 Ad-AS c-myc对SGC7901细胞能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MT T显示生长抑制率为44.1%. DNA梯度降解试验、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显示Ad-AS c -myc诱导了SGC7901细胞凋亡. 经Ad-AS c-myc处理的SGC7901细胞裸鼠致瘤性消失 . Ad-AS c-myc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能有效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生长抑制率为68.9%.结论 Ad-AS c-myc对胃癌细胞具有显著的体内外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作者:陈洁平;林晨;徐采朴;张雪艳;付明;邓友平;隗月;吴旻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静脉内支撑联合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10例Budd-Chiari综合征,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2a~8a. 所有患者均有肝脾肿大、严重腹水、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和色素沉着. 有呕血、便血史4例,其中1例有严重血尿史. 术前肝功能按Child分级标准B级者8例,C级者2例. 上消化道钡餐示食管静脉曲张者8例. 除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多普勒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及范围,并行肝穿剌活检获病理诊断.

    作者:曹建民;吴性江;吴学豪;陈君坤;朱锡旭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二十一世纪的胃肠病学:科学与技术大趋势

    或许我发言的题目有些不同凡响,似乎我拥有一只水晶球可以预测将来. 但我没有. 鉴于我从事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工作40+a,我受邀就下一世纪胃肠病学及肝病学的发展方向做一推测.

    作者:Rudi Schmid;M.D. Ph.D;朱丽虹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我国TT病毒研究有新进展

    本刊讯 (记者邹左功通迅员陈明莲)TT病毒与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血液或肠道传播;TT病毒可在TT病毒感染患者单个核细胞中感染和复制. 这是北京地坛医院病毒研究中心近在我国输血传播病毒(TTV)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作者:邹左功;陈明莲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鼠缺血肠癌基因c-jun活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癌基因c-jun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相互关系,以期阐明癌基因c-jun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缺血再灌注肠道. 切片顺序与特异性一抗、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孵育,冲洗后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蛋白,DAB染色,苏木素复染,封片,镜检.结果正常肠道c-jun,FGFR均有恒定表达,其中Jun阳性信号主要在核内,少量在胞质,而FGFR阳性信号主要在细胞膜,少量于胞质,两者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主要位于肠绒毛固有层,为淋巴细胞、粒细胞;再灌注即刻,肠绒毛脱落、坏死,阳性信号减弱;再灌注6h,两者均达高峰;而再灌注24h,两者阳性信号减弱,相关分析显示,c-jun与FGFR成直线相关.结论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道癌基因c-jun与FGFR的表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作者:蒋礼先;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顾小曼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复方汉防己合剂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胃电节律和门脉血流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20例,均为肝硬变门脉高压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5岁,其中轻度PHG 7例,重度PHG 13例. 正常人20例,均为健康查体者,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0岁.

    作者:江学良;权启镇;孙自勤;王要军;齐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TGFα,EGFR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人大肠癌细胞的增殖

    目的研究TGFα,EGFR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大肠癌HR8348细胞株恶性增殖的作用.方法采用23个碱基组成的TGFα反义寡聚核苷酸和21个碱基组成的EGFR反义寡聚核苷酸以及21个碱基组成的对照寡聚核苷酸作用于人大肠癌HR8348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抑制实验,3H-TdR掺入,mRNA斑点杂交及细胞周期分析以确定其对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作用环节.结果 TGFα,EGFR反义寡聚核苷酸与对照寡聚核苷酸相比较,均能有效抑制HR8348细胞的增殖(P<0.01),DNA合成(P<0.01)和mRNA(P<0.01)的表达,并能有效地延缓HR8348细胞由G0/G1期向S期的转化,延缓了细胞的分裂增殖.结论 TGFα,EGFR反义寡聚核苷酸均能有效地抑制HR8348细胞的恶性增殖.

    作者:王述民;吴金生;要秀;何泽生;潘伯荣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论文数多的前二十名医疗机构(据1997年1214种中国科技期刊统计)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抑癌基因P16P21和PRB与胃癌发生

    0 引言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过程. 抑癌基因p16,p21和pRB在许多原发性肿瘤组织中都有缺失或产生高频率的突变. 为探讨抑制基因p16,p21和pR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对80例胃癌组织石蜡切片进行了检测.

    作者:邬淑杭;马丽萍;金伟;隋延仿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复方丹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系中药制剂,作为祖国的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对丹参基础及临床药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现仅就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刘洪;李群英;张弛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抑癌基因杂合缺失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 7例(13.2%)为微卫星高频率不稳(3个以上微卫星标志),10例(18.9%)为微卫星低频率不稳(1或2个微卫星标记 ). 肠型胃癌微卫星高频率不稳的发生率(25.0%)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3.4%)(P<0.0 5). 高频率不稳组未发现有APC,MCC和DCC基因LOH,微卫星高频率不稳与APC/MC C和DCC基因LOH呈负相关.结论微卫星不稳在部分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早期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高频率不稳胃癌与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有共同的特点. 与此相反,低频率不稳和无不稳胃癌可能通过LOH病理途径发生.

    作者:房殿春;周晓东;罗元辉;王东旭;鲁荣;杨仕明;刘为纹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GF-β1与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乙肝、肝硬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6例慢性乙肝、肝硬变患者(其中慢性轻度20例、中度20例、重度18例、肝硬变18例)血清TGF-β1. 同时检测血清PCⅢ,LN,HA. 29例作肝活检,行HE染色.结果慢性乙肝轻、中、重度及肝硬变患者血清TGF-β1水平(mg/L,144±57,350±108,508±133,579±225)明显高于对照组(mg/L,95±34,P<0.01),按慢乙肝轻、中、重度、肝硬变依次升高(P<0.01或P<0.05);TGF-β1与血清PCⅢ,LN,HA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GF-β1,PCⅢ, LN,HA水平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长(P<0.01或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TGF-β1与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相一致.

    作者:刘芳;刘金星;曹治宸;李兵顺;赵彩彦;孔丽;甄真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促胃液素促大肠癌生长调节的机制

    目的研究促胃液素(Gas)促进大肠癌生长的调节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检测70例大肠癌其癌组织,癌近旁粘膜和癌远旁粘膜的Gas表达及促胃液素受体(GasR)状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手术前后血清促胃液素(SGas)水平.结果大肠癌癌组织28.5%(20/70)有不同程度的Gas表达,癌近旁粘膜仅2.8%(2/70)呈Gas弱阳性反应. 癌远旁粘膜未见Gas阳性细胞. 癌组织GasR量及其大结合量较癌近,远旁粘膜明显升高(P<0.05). 大肠癌Gas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前SGas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明显升高(P<0.05),后者升高不明显(P>0.05). 在Gas表达阳性组中,只有强阳性者SGas较对照组极明显升高(P<0.01),而弱阳性和阳性者虽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促胃液素对大肠癌的促生长作用是通过自馈性方式调节的.

    作者:吴佩;芮景;夏祥厚;袁平;吴采月;周洸 刊期: 1999年第06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