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花青素让糖尿病高危人群“解套”

江岩

关键词:花青素, 糖尿病患者, 炎症反应, 胰岛素抵抗, 高危人群, 机体, 植物化学物, 炎症性疾病, 自然免疫, 炎症学说, 发病机制, 自然界, 预防, 物质, 低度, 病因
摘要: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些年来“炎症学说”备受关注,人们认为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机体长期的炎症反应后导致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便进展为糖尿病.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一类植物化学物,它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容易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来说,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可以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甚至是前期患者“解套”,这种物质就是花青素.
糖尿病天地杂志相关文献
  • 老张的糖尿病日记(3)——监测血糖的小细节莫忽视

    作者:孔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食谱的制订方法(一)——利用食物成分表计算

    (接上期)我们都知道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蔬菜、谷类和鱼虾瘦肉类,把每天应该摄入的牛奶、蔬菜、鸡蛋、谷类中的蛋白质扣除,剩下的就是应该吃的鱼虾肉豆类所含的蛋白质了.水果和蔬菜蛋白质含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查食物成分表得知,牛奶蛋白质含量3%,谷类蛋白质含量通常10%,鸡蛋蛋白质含量12%,因此计算:250×3%=7 5克,200×10%=20克,一个鸡蛋约50克,可提供蛋白质(50×12%=)6克,57-7.5-20-6≈23.5克,我们建议每天吃一些豆制品含蛋白质约8克,23.5-8=15.5克,即为鱼虾瘦肉类应该提供的蛋白质,我们知道,鱼虾瘦肉类蛋白质含量约为15%,那么15.5门5%≈100克,就是每天鱼虾肉类应该摄入的重量.第二步的蛋白质也计算出来了.后计算脂肪的具体摄入量.

    作者:黄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做好胰岛素治疗的加减法

    当糖尿病患者认识到开始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之后,很多人会担心胰岛素治疗给生活带来不便,这让他们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常见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注射胰岛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会妨碍我的日常生活.(2)注射胰岛素很痛,不敢自己注射.(3)注射胰岛素很复杂,担心自己学不会.要消除这些顾虑,靠医生、护士去解释或是靠病友现身说法,都不如让患者亲身体验更直接.选择一个好的注射装置,会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从而更容易地做好这道“加减题”.现在,我习惯于让我的患者去试用诺和笔(R)5来进行注射.

    作者:郑晓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垃圾食品真的很垃圾吗?

    “垃圾食品”这个词初来源于英文单词“Junk Food”,“junk”的英文意思是无用或无价值的东西,因此junk food就被翻译成“垃圾食品”,是指那些制作、食用方便,但是对健康不利的食品.说起垃圾食品,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都能举出不少例子,比如汉堡包、薯条、炸鸡、可乐、方便面、油条等.这些食品之所以被称为垃圾食品正是因为它们含有很高的能量或者脂肪,而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却很少;同时这些食物正因为富含脂肪或者糖分,所以味道不错,一般人们都不会拒绝这类食物,但是如果您吃得太多,经常吃这类食物,就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发胖.

    作者:苏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胖人运动注意什么

    北京市朝阳区梁×我前不久查出了2型糖尿病,医生说我严重肥胖,首要任务是把体重减下来,不仅要控制饮食,还要增加运动.可是让我去跑步实在有点难,不仅跑不了一会就喘得不行,膝盖也疼.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五十六讲:如何识破低血糖的伪装?

    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带来的危害,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带来的益处.把戏五:意识不清、嗜睡昏迷王大爷退休后不久就查出糖尿病.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坚持每天晨练,早睡早起,雷打不动.周末的一天,家人起床时都快八点了.若在平时,王大爷应该已经结束晨练捎着早点到家了.不过今天有些反常,王大爷卧室房门紧闭,里面传出深一阵浅一阵的呼噜声,似乎睡得很沉.家人发现情况不大对头,推开门一看,王大爷躺在床上,脸上都是汗,衣服全湿透了,呼之不应,家人赶紧拨打120,将王大爷送到医院.化验发现是低血糖,补充了葡萄糖后,王大爷才慢慢清醒过来.事后医生告诉他,多亏家人发现、抢救及时,要不然王大爷很可能就这样永远地“睡”过去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黄金荠菜丸

    [主料]荠菜100克[配料]鸡胸肉100克、五花肉50克、虾肉20克、鸡蛋1个、小米10克、荸荠50克[调料]盐2克、味精0.5克、淀粉2克、葱姜末各适量[做法]1.先将鸡胸肉剁成肉泥,五花肉、虾肉切成小丁备用.2.荸荠洗净去皮剁碎,荠菜焯水过凉后切碎备用.

    作者:刘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腹泻面前,糖友使用中西药时分别需注意什么?

    补水比止泻更重要其实,一般腹泻的首选治疗并不是服用药物,而是补液,特别是对于低龄或老年患者.因为腹泻容易引起脱水,严重脱水可能危及生命,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问题会更加严重.用西药应注意什么临床上治疗腹泻常用的西药主要可分为三类——抗菌药、吸附剂和微生态制剂,我们需要根据病因来选择,例如,夏季腹泻多是细菌感染,需要抗菌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多为病毒感染,通常服用吸附剂或微生态制剂即可.大家除了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去使用,当需要联合用药时,还应注意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免影响药效.

    作者:徐雯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来“瘦”≠老来寿——老年糖友更加需要力量训练

    很多人都认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做一些散步、快走、太极拳这些相对“舒缓”的运动比较合适,其实老年人同样需要“练肌肉”.拥有强壮的肌肉不仅仅让人更有力量,还能够改善整体代谢状况.通常从30岁开始,人体的肌肉开始丢失,到古稀之年大约会丢失四分之一.伴随肌肉量减少的是脂肪的增多,大家知道这种变化会对健康不利.由于肌肉密度要高于脂肪,所以有些老来瘦的老人虽然体重减轻了,但其实体脂率增高了,这并不健康.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较低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反而增高.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花青素让糖尿病高危人群“解套”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些年来“炎症学说”备受关注,人们认为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机体长期的炎症反应后导致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便进展为糖尿病.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一类植物化学物,它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容易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来说,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可以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甚至是前期患者“解套”,这种物质就是花青素.

    作者:江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解读系列之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江苏省盐城市万××因为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我住了一周院,入院后医生让我佩戴了三天动态血糖监测仪器.我看到监测报告里面有很多的数据,要比自己测血糖得到的结果详细得多,我就在想,有了这么好的仪器,是不是以后就不用每天扎手指了.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

    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糖尿病在国人中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已达11.6%,而其伴随的一系列的并发症也在逐年增长,其中糖尿病足就是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病治疗难度大、治愈时间长、费用高、易造成截肢,会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然而85%的糖尿病足可以预防,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预防糖尿病足呢?

    作者:杨彩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胰岛素治疗控糖不佳,先自查两件事

    案例1老张的疑惑老张是个老糖友了,患2型糖尿病已经快十年.上个月住院做白内障手术期间转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出院后老张决定继续注射胰岛素,可是他很快发现血糖变得很不稳定,时高时低.于是他回来问医生:“大夫,以前我用口服药的时候,血糖虽然有点高,但还算稳定啊,怎么现在用上胰岛素,反而忽高忽低的?”医生首先问了他近的饮食、运动、情绪有没有变化,老张说和以前一样,然后又问了关于胰岛素注射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了问题所在——老张用的是预混入胰岛素30R,他在注射前没有做到充分摇匀.住院的时候都是护士注射胰岛素,尽管出院时护士对老张做了胰岛素注射培训,但他只记住了要在饭前30分钟注射,而忽视了注射胰岛素的细节——预混入胰岛素需要充分摇匀,这样才能确保药效的稳定.

    作者:戴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给糖尿病患者树立信心,提高依从性

    记得门店建立糖尿病健康生活馆初期,遇到一个顾客王叔叔,58岁,病史10年,到我们店测空腹血糖14.3毫摩尔/升,当时我就和他说“叔叔,根据您的年龄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毫摩尔/升,高了很多呢!”王叔叔有些不耐烦地立即回应我:“哦,没事呢!我糖尿病这么多年,长期这么高,也挺好的,没什么不舒服,什么药都吃过,几千块钱一疗程的都吃过,还不是一样没用,反正糖尿病又治不好的”.

    作者:丁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风趣幽默的拉老师前几日我在北京三诺健恒糖尿病医院跟随杨文英教授查房时遇到一位很幽默的患者,他叫拉苏荣,大家都尊称他为拉老师.杨教授查房时会亲自评估每一位住院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然后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在查房时她还会给患者亲自讲解,告诉他目前的病情怎么样,是否需要调整目前的治疗方案,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我们查到拉老师的床旁时,杨教授也亲自为他分析了病情,拉老师很爽快地说:“你们说怎么治就怎么治”,非常信任这里的医生,杨教授后提到了二甲双胍药物,告诉他这个药物吃了可能会有一些胃肠道反应,比如肚子胀等,但是希望他坚持服用,拉老师风趣地说:“您让吃就吃,管它二甲双胍、还是三甲单胍呢”!当时我想这名患者真幽默.

    作者:雨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肿瘤标志物升高或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

    张先生今年65岁,他是一名有6年糖尿病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要求住院调整治疗方案,趁着在医院调血糖的功夫,他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除了排查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之外,一些常规的检查指标也做了.检查结果表明:张先生的身体状况还算可以,除了颈动脉有小斑块之外,尚没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但是他有一项指标超标,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张先生知道后非常担心.

    作者:孔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OGTT试验前不可限制饮食

    糖尿病诊断是根据空腹血糖以及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来确诊的,这些血糖值是通过检测空腹静脉血浆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得出的.很多人担心自己做OGTT试验结果不准确,而被误诊为糖尿病.那么您就需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OGTT试验结果.

    作者:仝俊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分享您的糖尿病故事——从不敢吃到科学吃

    刘叔叔今年78岁,患有2型糖尿病1 3年,他是怎样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的呢?当初他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老伴是一名老糖友,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用老伴的血糖仪测了测血糖,结果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竟然超过了10亳摩尔/升.有时候光靠控制饮食降糖不管用发现自己血糖高,刘叔叔便去了家附近的医院进行检查,当时医生给他做了糖耐量实验,不仅空腹血糖13亳摩尔/升,服糖水后1小时和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为19毫摩尔/升和18毫摩尔/升,医生不仅给刘叔叔开了二甲双胍,还告诉他说:“你体重超标,需要控制饮食减减肥了!这对控制血糖有好处.”

    作者:黄汉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宠出来的糖宝宝

    说这个糖友是宝宝,有点儿言过其实.毕竟1 7岁的年纪被称作宝宝已经有些不合适了.但如果你和我一样见过他妈妈对他的宠爱之后,你也会赞同我的.糖宝宝患有2型糖尿病,体型肥胖,173厘米的身高,体重却足足有100公斤.管床大夫和我说,他的饮食简直是一塌糊涂,你去和他交流一下吧.看着管床大夫严肃的神情,我问了一句:“有什么特殊需要注意的么?”管床大夫扔过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幽幽地说:“注意他的妈妈.”这是什么意思?我带着满肚子的疑问,进了病房.

    作者:魏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看血糖说饮食——光吃粗粮血糖更乱

    话说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好血糖,首先要学会吃,科学合理的食物选择一方面可满足机体的营养素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利于血糖控制.而谷类是我们传统膳食的主体,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有助于减低发达国家那种以高能量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弊端.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科学选择主食,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太精细的稻米、小麦不仅损失了谷粒表层所含的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而且由此导致的B族维生素缺乏也会影响糖代谢.我们提到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谷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另一方面也能预防机体B族维生素的缺乏,有助于改善糖代谢,但是有一些患者曲解了这句话或者说将吃粗粮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糖尿病天地杂志

糖尿病天地杂志

主管: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糖尿病天地(上旬教育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