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帼
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糖尿病在国人中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已达11.6%,而其伴随的一系列的并发症也在逐年增长,其中糖尿病足就是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病治疗难度大、治愈时间长、费用高、易造成截肢,会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然而85%的糖尿病足可以预防,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预防糖尿病足呢?
作者:杨彩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张先生今年65岁,他是一名有6年糖尿病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要求住院调整治疗方案,趁着在医院调血糖的功夫,他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除了排查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之外,一些常规的检查指标也做了.检查结果表明:张先生的身体状况还算可以,除了颈动脉有小斑块之外,尚没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但是他有一项指标超标,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张先生知道后非常担心.
作者:孔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足三里大家都知道足三里具有很多的保健作用,穴位歌中就提到“肚腹三里留”,即通治一切与胃肠有关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腹泻、便秘、胃胀等胃肠不适的患者,应每天按摩该穴.该穴的取穴方法无需赘述,每天用拇指按压200下(约5分钟),力量以可耐受为度,如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作者:徐赫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孔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会逐渐升高,单纯依靠改善生活方式并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患者不应忌医讳药,及时启动糖尿病的相关药物治疗实属必要.抗高血糖药不易引发低血糖目前,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虽五花八门,但按治疗途径可简单地分为口服和注射两大类.口服药按作用机制又可细分为七大类: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注射降糖药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作者:杨文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话说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好血糖,首先要学会吃,科学合理的食物选择一方面可满足机体的营养素需要,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利于血糖控制.而谷类是我们传统膳食的主体,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有助于减低发达国家那种以高能量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弊端.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科学选择主食,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太精细的稻米、小麦不仅损失了谷粒表层所含的大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而且由此导致的B族维生素缺乏也会影响糖代谢.我们提到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谷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另一方面也能预防机体B族维生素的缺乏,有助于改善糖代谢,但是有一些患者曲解了这句话或者说将吃粗粮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主料]水发木耳1 00克、鸭胗50克[配料]小米椒10克、青椒10克、葱姜蒜各适量[调料]植物油5毫升、盐10克、生抽10毫升、大料1朵、醋2毫升、清水适量[做法]1.水发木耳撕成小朵后上锅焯水过凉备用.2.鸭胗洗净上锅加水放人生抽、盐、大料和葱姜段卤熟,放入冰箱冷却后切成小薄片.
作者:刘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网上订餐的能量陷阱工作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外卖送餐服务的蓬勃发展,尽管前几年受到了地沟油等负面新闻的影响,但这两年又出现了几个大型的外卖平台,看起来好像正规了,其实里面有很多还是原来的那些小餐馆.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外卖快餐的另一大健康危害就是能量超标,一方面很多外卖商家会采用送饮料、满减等优惠来吸引顾客,加上快餐本身多油多盐,能量摄入很容易超标,另一方面足不出户,餐到嘴边,本来整体就是静坐工作,活动量进一步减少.像小编的很多同事以前中午会下楼去吃饭,顺便散散步,现在都改成了网上订餐.
作者:徐赫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些年来“炎症学说”备受关注,人们认为糖尿病是一种自然免疫和低度炎症性疾病,机体长期的炎症反应后导致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便进展为糖尿病.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一类植物化学物,它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容易发展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来说,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可以让糖尿病高危人群甚至是前期患者“解套”,这种物质就是花青素.
作者:江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你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吗?你是一名准妈妈吗?你想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吗?您可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孕前咨询、建档保健.我们将免费为您提供贯穿孕前-孕期-产后的综合管理,助您顺利度过孕期,生育健康宝宝!健康的宫内环境,决定了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远期健康.特别是在早孕期,正常的血糖对胎儿发育尤为重要!孕前糖尿病,无论有无症状,都将明显增加妊娠不良结局,如:胎儿先天畸形、流产、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以及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等.因此,计划妊娠、控制孕期血糖至正常及加强母婴监测至关重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简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了把药当饭吃的用药方案,尤其是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糖友们,每天都要吃大把的药.其实,简化用药很有必要,因为吃的药多了,出错的机会也就大了,难免会漏服或错服.而简化用药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做到有的放矢.还是以选降糖药为例,我们应当在一种药物用到大剂量仍不能控糖达标时再增加第二种药物,第二种药也用到大量血糖还不达标,再考虑启用胰岛素或增加第三种口服药,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推荐,首选是二甲双胍,如果血糖仍不达标,再加用二线药物.加药的前提是二甲双胍要用够量,《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随剂量(500~ 2000毫克/天)增加而增加,起效的小推荐剂量为5∞毫克/天,佳有效剂量为2000毫克/天.
作者:张涛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带来的危害,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带来的益处.把戏五:意识不清、嗜睡昏迷王大爷退休后不久就查出糖尿病.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坚持每天晨练,早睡早起,雷打不动.周末的一天,家人起床时都快八点了.若在平时,王大爷应该已经结束晨练捎着早点到家了.不过今天有些反常,王大爷卧室房门紧闭,里面传出深一阵浅一阵的呼噜声,似乎睡得很沉.家人发现情况不大对头,推开门一看,王大爷躺在床上,脸上都是汗,衣服全湿透了,呼之不应,家人赶紧拨打120,将王大爷送到医院.化验发现是低血糖,补充了葡萄糖后,王大爷才慢慢清醒过来.事后医生告诉他,多亏家人发现、抢救及时,要不然王大爷很可能就这样永远地“睡”过去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病例:患者男,64岁,糖尿病病史1 5年,体重78.6千克,身高1.65米,体重指数(BMI)为28.9千克/米2,糖尿病病史15年,之前口服多种降糖药降糖,由于血糖控制不佳,8年前改胰岛素和口服药联合治疗,但血糖仍控制不佳,期间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如今的治疗方案为:早餐前服用磺脲类促泌剂(格列美脲)、每天3次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和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1 8个单位,这次为综合检查入院.
作者:孔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当糖尿病患者认识到开始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之后,很多人会担心胰岛素治疗给生活带来不便,这让他们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常见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注射胰岛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会妨碍我的日常生活.(2)注射胰岛素很痛,不敢自己注射.(3)注射胰岛素很复杂,担心自己学不会.要消除这些顾虑,靠医生、护士去解释或是靠病友现身说法,都不如让患者亲身体验更直接.选择一个好的注射装置,会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从而更容易地做好这道“加减题”.现在,我习惯于让我的患者去试用诺和笔(R)5来进行注射.
作者:郑晓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16年3月16日下午,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召开了“互联网+糖尿病共同照护”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会上,瑞京介绍了一种照护新模式,即以医生、营养师、卫教师“多对一共同照护”糖尿病患者的模式,这种模式初来源于台湾.据悉,瑞京集团下属的多家糖尿病医院将同时开展台湾共同照护新模式和移动医疗深度整合的实践.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老李今年62岁,9年糖尿病病史,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可是,老李近特别烦,去年查出双下肢血栓,治疗后两条腿的膝盖以下还是发麻发凉,出去溜弯走一段路就感觉腿沉无力,并且夜里腿还爱抽筋,再加上眼睛患有白内障,视力也下降得厉害.听朋友说经常泡脚有好处,老李就坚持每天泡脚,可症状不但没减轻,反而腿也肿了,脚越泡胸口越闷.老李见状赶紧到医院来就诊.
作者:柳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很多人都认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做一些散步、快走、太极拳这些相对“舒缓”的运动比较合适,其实老年人同样需要“练肌肉”.拥有强壮的肌肉不仅仅让人更有力量,还能够改善整体代谢状况.通常从30岁开始,人体的肌肉开始丢失,到古稀之年大约会丢失四分之一.伴随肌肉量减少的是脂肪的增多,大家知道这种变化会对健康不利.由于肌肉密度要高于脂肪,所以有些老来瘦的老人虽然体重减轻了,但其实体脂率增高了,这并不健康.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较低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反而增高.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自我血糖监测的广泛应用,许多糖尿病患者通过测量血糖水平,了解引起血糖升高和降低的因素,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但是,有些人由于对食物、药物、体育锻炼和压力的反应过分敏感,血糖仍然难以控制,常常出现不可预测的大范围波动,即脆性糖尿病,脆性糖尿病常发生于15~30岁的患者,第二个小高峰在60~ 70岁,在这个阶段发生脆性糖尿病常有一些原因,比如未能感知的低血糖,合并一些慢性、非糖尿病的疾病,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脆性糖尿病,往往是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耗竭,因此频繁发生临床无感知的严重低血糖.
作者:佟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有一位王先生,从小就比较胖,还不爱运动,常常坐着打牌,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这些牌友还是烟民,几个人把牌桌房里弄得乌烟瘴气.虽然家人劝诫王先生应该减肥了,但是这不疼不痒的病,没造成啥明显异常,加上他自己喜欢大吃大喝,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嘴,自然就不把减肥当回儿事.不过近王先生出现了严重的腰疼,连站直都很困难,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患了腰椎间盘突出,而且这和他太胖了以及长期坐着不动关系很大.
作者:张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山东省淄博市吴××我是4年前查出的2型糖尿病,之前一直靠口服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控糖,血糖控制得基本达标,可是今年过了春节之后,血糖开始控制不住了,医生让我把两个药都加了量,血糖还是很高,医生说我属于磺脲类失效,建议我改用胰岛素.
作者:周智广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