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敏自怀孕后就常听周边人说,怀孕的时候,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如果大人只吃七分饱,肚子里的宝宝肯定会饿着;如果大人吃十分饱,肚子里的宝宝只能温饱.所以,小敏总担心肚子里的宝宝营养不足,每日除了基本的日常餐外,还要“疯狂”补充各种补品、水果、奶制品.现在怀孕五个多月的小敏体重已经比怀孕前增加了三十多斤,在前几天的体检中检查出高血糖.由于营养过剩,小敏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从“准妈妈”变成了“糖妈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药三分毒,降糖药同样如此,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服药.因为有些药物用药不当,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疗效,反而会产生相当危险的不良反应.老人不宜用长效、强效降糖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效降糖药.在各种口服降糖药物中,有些降糖药降血糖作用快而强,适合于轻中度的成人糖尿病患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几年,市面上无糖的口服颗粒冲剂越来越多,而且同种剂型相比较,无糖的比有糖的价格还要高一些.对此,专家表示,无糖颗粒冲剂主要为糖尿病患者等不适宜摄入过多糖分的患者设计,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因为没有糖分和其他辅料,所以药用成分更纯粹.糖友好选择无糖冲剂 我们服用的冲剂多数是甜的,或者说苦中带甜.那是因为中药提取物口感太苦,如果直接制成冲剂,患者(特别是儿童)的服药依从性就会降低.患者不愿意服药,病就不容易治好.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大家对于糖尿病已经不陌生了,许多人身边同事、朋友乃至亲人中就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导致的失明、截肢等深深困扰着很多家庭.但是,糖尿病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的糖尿病眼病往往来的更加突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据天津医大眼科医院程朝晖副主任介绍,该院近日接诊了一名年轻的患者小芳,二十多岁的她曾因为右眼突然视力下降查出患有糖尿病,双眼患有增殖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了右眼眼底手术,左眼激光治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不是搞错了啊?平时我很少吃甜食,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怎么会有糖尿病呢?”义诊现场,李先生听到自己的血糖检测结果后,表示不可思议.对此内分泌医生解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值超过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由于尚未出现并发症,身体没有不适,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这时候如果提早治疗的话,效果会更好.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我们进行筛查的意义所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民间,糖尿病治疗出现了“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这种说法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够全面和科学.在初次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首先建议的治疗方法是饮食控制加运动,如果一段时间效果不好,再建议增加药物.但是对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食物和药物应同等重要,就不能说药补不如食补了.良好的饮食控制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但是不能说吃某种食物可以降低血糖.食物并不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只有药物有降血糖的作用.任何食物都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只是有些食物或者是食物搭配合理时可使血糖的升高速度降低,血糖的波动幅度更小,从血糖控制上来说,更容易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北京糖尿病协会4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北京市糖尿病患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据该报告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糖尿病患者从不监测血糖,其中空腹血糖占据15%,餐后血糖占5%.此次调查是以北京市常驻的5万名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且为离退休人员;糖尿病知识存在一些盲点;心理、饮食、运动干预有上升空间;要加强对职业人群干预;须探讨针对不同社区人群的干预方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有网友咨询,我的父亲有糖尿病,我的母亲也有糖尿病,我会不会得糖尿病?还有网友担心,听说糖尿病会遗传,我有个3岁的孩子,将来这病是不是还会遗传给他?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但不意味一定发病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到目前已经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比没有家族史患者的发病率高出3~40倍.在正常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5%,但对于双亲均患糖尿病的人来讲,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超过50%.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ASCVD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终约70%的糖尿病患者被ASCVD并发症夺去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肖新华教授在近日举行的积极启动他汀治疗遏制糖尿病ASCVD并发症活动中强调,当人们谈到糖尿病并发症的时候,一般会想起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可是事实上很多患者本人和家属都没有意识到,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为严重的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是ASCVD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问:我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被诊断为糖耐量减低,请问什么是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吗?应该怎么治疗?王执礼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答:糖耐量减低以往称无症状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又称葡萄糖耐量减低.当受检者的血糖高于正常但还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时,需进行葡萄糖耐量检查(OGTT).正常人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先升高,但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即将葡萄糖合成糖原加以贮存,血糖即恢复到空腹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老城区73岁的张奶奶已被糖尿病困扰了数十年.“糖尿病就意味着血糖高了,多服降糖药会有效果.”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奶奶一日三顿服食降糖药,有时还自作主张加大药量.近,她到医院检查发现,虽然血糖得到了控制,但血压有所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而诱发该病症的一大因素就是频繁服食降糖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英媒称,新研究发现,吃垃圾食品会杀死能抵御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炎症性肠病和孤独症的肠道细菌.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月10日报道,人体肠道内有大约3500个菌种,总重量约为3磅(1磅约合0.45千克).科学家现在认为,以种类有限的高度加工食品为基础日常饮食,会使肠道菌群数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摄取大致相同数量的脂肪、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有些人体重增加而有些人不增加.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出汗可以帮助身体排毒,调节体温,春季已经过半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有时候穿得多了就会出汗,但是如果出汗过度,就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出汗过多往往是一些内科病的外在表现,如甲亢、糖尿病神经病变、风湿热、结核病等,患者常出现自汗、盗汗等异常现象.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辅助按摩下面3个穴位,有助于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过度出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赵大伯刚过天命之年,就觉得身体有些不如以前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左肩膀有些僵硬、隐痛,影响活动.赵大伯想可能是肩周炎发作了,贴几张膏药就行.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效果仍然不明显.于是,赵大伯到医院就诊,医生听了病史后为他进行了全面检查,还查了尿糖、血糖,后确定他的肩膀疼痛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像赵大伯这样的患者,生活中不在少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是肩周炎好发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为10%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高达22.4%.这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肩关节部位的小血管受损,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受阻,葡萄糖与胶原蛋白结合物在腱鞘不正常沉积,造成关节周围发生渗出、纤维化,甚至出现肿胀,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们在门诊发现许多患者朋友对于糖尿病有许多错误认识,特作汇总,并从专业的角度作以科学解释,希望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1“空腹血糖不高,便可排除糖尿病.”错!有些糖尿病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超标.2“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错!糖尿病早期仅有高血糖而无症状,若不及早治疗,其严重的并发症将悄悄地发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5年欧洲肥胖大会(EC02015)上的一项研究报告,对于超重或肥胖且合并维生素D缺乏的成人,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结合健康饮食可减轻体重并改善代谢指标.意大利米兰大学预防医学系Luisella Vigna博士及其同事分析2011-2013年间400名超重或肥胖成人,所有参与者被分为三组治疗6个月:不服用补充剂,服用维生素D3 25000IU/月和服用维生素D3 100000IU/月,同时接受均衡、中低强度的卡路里饮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充分,方药多效,但治疗为何退于二线?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中药剂型单一,服用不便,初期患者尚可接受,若延日久,病情反复不一,难以控制,就改服西药;二是本病一旦失治,成为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取用中药更难接受,故当前临床中多以西药为主,尽管长期服用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完全有力量做好防治,降低发病率.从其发病的机因来看,中医在防治中要改变定位,在“防”字上下功夫,找出突破口和切入点,做出成绩,带动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作者:徐经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胃肠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饮食造成诸多不便,对降糖药物的吸收也造成影响.这些并发症通常由血糖变化导致的胃肠异常运动引起的,了解并发胃肠疾病的原因,有助于糖友们更好地控糖.1.代谢紊乱当血糖水平≥15毫摩尔/升时,会抑制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糖尿病导致MMC周期延长或引起MMC紊乱,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出现胃轻瘫、便秘、腹胀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在胰岛β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可导致腹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62岁的古生(化名)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他“迷信”上了一个偏方,说是每天喝米汤就能治疗糖尿病,结果引起了并发症,导致右脚坏死.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84%和5.5%.但到了2007年,根据全国调查数据,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而去年,达到11.7%.糖尿病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然而,不少患者却不清楚如何正确防治糖尿病,有患者甚至听信偏方,如黄秋葵泡水、每天喝米汤,结果病没见好,还越拖越严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型糖尿病早期对话报告》近日在京发布.报告认为,医患间的早期对话,确定了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治疗的基调,同时将影响到糖尿病患者能否持续有效治疗并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所谓“早期对话”,是指医患之间对疾病治疗的初期对话,其中包括他们如何坚持药物治疗、检测血糖水平、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等,同时可以解决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疑虑、预期和误解.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