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探讨

杨艳军

关键词:糖尿病足, 临床观察,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对其进行临床护理,并观察护理前后患者足部情况.结果 护理前,红肿、溢脓、皮肤缺损10例,软组织坏死或骨质破坏8例,足部分或全部变黑坏死5例;护理后,红肿、溢脓、皮肤缺损3例,软组织坏死或骨质破坏1例,足部分或全部变黑坏死2例.两组患者情况比较,红肿、溢脓、皮肤缺损与软组织坏死或骨质破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分或全部变黑坏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痊愈患者21例,病情好转18例,治疗无效1例,其中行手术截肢2例,合并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 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对于患者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目的 分析并研究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效果,对健康教育应用可行性进行总结.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房收诊的80例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降糖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外加健康教育.治疗前后,应用糖尿病依从性问卷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分别评价,同时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以后,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饮食指导、运动锻炼依从性评分分别升到[(9.49±2.12)分、(8.58±1.24)分、(8.38±2.19)分],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认知片分数分别上升到[(38.69±6.54)分、(33.31±5.68)分、(34.97±6.71)分],观察组患者干预措施实施以后,上述各项评分指标和干预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和对照组常规干预措施实施以后各项指标评分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能够显著强化患者服药、饮食以及运动训练等方面的依从性,协助患者调整不良生活习惯,培养与提升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管控病情的行为习惯,进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期间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作者:刘丹丹;何莲瑜;邓祥发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护理干预对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经诊断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与B组(采取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护理不同透析时间低血糖发生的情况与依从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①低血糖发生率:B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A组;护理依从性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运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中可有效预防或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使患者护理依从性得到提高,值得推荐.

    作者:黄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探讨重度糖尿病足行截肢术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分析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对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根据2014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34例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17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除了传统护理还增加了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该研究对患者的心理和疼痛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对照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平均是(46.79±12.88)分和(50.02±10.85)分,观察组是(39.98±8.12)分和(43.92±9.92)分,2项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0、Ⅰ、Ⅱ级疼痛患者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级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糖尿病足患者接受截肢手术治疗后需要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曲庆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糖尿病足的X线及CT影像对比差异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X线及CT影像表现及检出率差异,以求达到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4例68足已行X线、CT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的糖尿病足患者,对下肢及足部的软组织异常改变、骨质破坏、关节异常改变及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血管钙化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检测差异.结果 CT对糖尿病足患者中发生异常改变的各种组织结构检查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结论 CT可以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治疗及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邹夏斐;马德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3月-2016年1月纳入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50例,高剂量组用160 mg/d,低剂量组用80 mg/d,8周为一疗程.结果 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空腹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较低剂量组下降程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降压、改善血糖状况,适合基层推广.

    作者:白华秀;白树美;易敏春;苏治合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运动疗法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和研究运动疗法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妊娠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其中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运动疗法联合心理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与妊娠结局.结果 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37.04%,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5%,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1h血糖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妊娠糖尿病治疗中运用运动疗法联合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妊娠结局,有利于母婴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卞捷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对比

    目的 探讨对比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期间采用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共2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的相关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措施,不赘述,两组患者治疗区别在于对照组采用的是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组采用的是胰岛素泵的治疗.治疗两组后对比两组降糖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1例,占1%,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16例,占16%,对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在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方面,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强化的临床对比,胰岛素泵的降糖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少.

    作者:宋现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药学服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影响

    目的 评价药学服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药学干预组患者由专业药师提供的全程化药学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用药服务.考察患者用药依从性、满意度及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率等各项指标.结果 药学干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5);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之间总的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严重ADE的发生率比较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必要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与依从性,降低发生严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肖淋;陈肖虹;翁淑琴;吴梅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干预

    作为急诊科护士,应做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做好输液和治疗以及胰岛素应用护理,正确动态评估评价病情实施预见性护理,做好监测护理、昏迷期护理以及感染预防性护理,通过个体化的护理干预不断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沈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联合检测尿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尿碱性磷酸酶(U-ALP)、γ-谷氨酰转肽酶(U-GGT)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组)以及同期来该院进行体检的50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者U-ALP和U-GGT的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其U-ALP和U-GGT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2.30±4.18)U/L、(55.67±11.21)IU/L,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其含量明显增高,数据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66.00%,均高于单个检测的阳性率(P<0.05).结论 尿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均可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但两者联合检测更能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罗韫志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全程教育在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全程教育在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4-12月对初次使用基础胰岛素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基线数据采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规范化的首日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方法.干预组在以上措施基础上给予定期的短信提示血糖监测,1次/月的面对面“患者教育会”或“医生热线”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和血糖控制指导.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自我管理效能得分情况.结果 12周后干预组空腹血糖达标率为65.1% (84/129),显著高于对照组33.3%(43/129),自我管理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教育明显强化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更好促进FPG达标.

    作者:张敏;陈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2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明显优于对照组85.4%(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7.31±1.44)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评分(66.05±6.53)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陈丽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便秘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对2016年6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药物、剂量安排、治疗周期以及便秘情况进行记录,然后将干预前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应用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护理与干预,如对血糖的控制,对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的指导等.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便秘发生情况分析,情况乐观.结论 要结合医院治疗让患者能够在一系列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食用粗粮、多喝水、多参与运动,这将会让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便秘产生几率被极大幅度地降低,使得患者的治疗质量被显著提升.

    作者:苗燕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究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7年1月间行全麻手术的糖尿病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检测,对照组采取指尖血糖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血糖波动范围、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的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预防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糖尿病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在此领域进步尤为突出,该文将总结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杰;赵亮;田文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观察

    目的 研究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4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36例,分组方法依据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合理划分.将参数正常的患者作为常规组,将血糖波动幅度较高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进行评定.结果 经调查后可知,比对两组患者的MAGE、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大血糖波动幅度,研究组较比常规组更高,组间数据经证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比对两组患者的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53、高敏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参数,研究组较比常规组更高,组间数据经证实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2型糖尿病合并肺癌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较高,难以控制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炎症细胞因子,同时会对化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作者:阎素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糖尿病脑梗死CT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特点,为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4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同期12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资料(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脑病灶数、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及梗死面积等差异.结果 研究组梗死灶数目为(1.37±0.4),对照组梗死灶数目为(1.16±0.2),研究组梗死灶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梗死面积为(5.16±1.24)cm2,对照组梗死面积为(2.91±0.52)cm2,研究组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为18.5%,对照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为7.5%,研究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多发梗死及大面积梗死较为多见,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往往病情更为严重.

    作者:刘建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手术室护理在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理对合并DM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8例分为手术室组、基础组,采用基础性手术护理措施干预基础组DM患者,手术室组DM患者的干预服务包括基础护理与手术室消毒护理、保暖护理等.结果 基础组、手术室组感染率分别为23.22%、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合并DM的患者提供手术室专业护理可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作者:宋军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院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诊断为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30例(40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了解30例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血管的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与正常人30名进行对比的情况.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值期(NPDR)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PDR)与正常人比较,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血管的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有改变,其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均有明显变化,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协助早期发现变化,及时诊治,对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张宝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2型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研究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2型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6月收治的31例2型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均行双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MSCTA检查后12h内行DSA检查,扫描从肾动脉水平位的主动脉到足底,获取相关数据.所有检查数据均选择该院放射科两位医师对数据、狭窄程度(分三级)、吻合度进行评价与综合评估.结果 采用MSCTA诊断的31例患者图像质量较佳,采集的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且各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经造影创建后较清楚,检出狭窄动脉血管节段411个,经DSA检查共检出399个,两种诊断方法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SCTA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 MSCTA诊断结果清晰与DSA具有相当效用,也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ASO的评价手段,可在临床广推应用.

    作者:张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