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景秀;刘海燕
目的:研究并探讨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0级症状患者增加幅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轻微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关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消渴丸与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消渴丸是否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7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双胍类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并且根据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是75.68%(28/37),而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能更好的稳定血糖,改善HbAlc水平,疗效也要明显优于双胍类降糖药,同时改善了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赵有年;马生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共2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周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准,CT血管造影≥50%狭窄的下肢动脉血管的灵敏度为96.30%,特异度为98.01%。两组一致性检验k=0.9524。结论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前期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吴作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存在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利拉鲁肽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以接受常规胰岛素降糖者为对照组,以在常规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利拉鲁肽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胰岛素应用量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治疗前日胰岛素应用量、体重、腰围及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胰岛素应用量、体重、腰围及BM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期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可在不降低降糖效果的同时,有效的改善胰岛素用量及肥胖状态。
作者:史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以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探究其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IMT、粥样硬化斑、血管狭窄、闭塞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数与对照组受检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其可以有效检查出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数,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其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李星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与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都进行痰培养,并准确统计出病原菌的实际分布情况与对药物的敏感性情况。结果80例患者标本当中共分离9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病原菌高,共占58.06%,其次是革兰阳性菌病原菌,共占32.26%,而真菌仅占9.68%。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菌病原菌对所有药物耐药率都较高,>60%,且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与肺炎克伯菌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等的耐药率高。但是革兰阳性菌对克林霉素药物、青霉素药物以及红霉素药物等耐药率较高。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治疗有效性,避免患者的盲目用药,减少耐药株的快速形成,从根本上降低感染率。
作者:姜新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给予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抽取60例患者作为该临床研究对象,以入院单双号将全部入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以硝苯地平控释片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统一坚持低糖、低脂、低钠的饮食标准,根据患者糖尿病实际病症采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针对性降糖治疗。结果①治疗后,实验组平均SBP(115±16)mmHg,平均DBP(77±12﹚mmHg,疗效明显优于该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其中实验组23例患者治疗显效,4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14例患者治疗显效,11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83.33%(25/8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肾功能检查中,实验组β2-微球蛋白清除实验数值(65.4±3.7﹚μL/min,对照组β2-微球蛋白清除实验数值(73.2±4.5﹚μL/min,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UN、CREA、UA及SP指数4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1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反应,1例患者水肿;对照组1例患者轻微胃肠反应,1例头晕,不良反应率均为6.67%,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月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中医治疗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经临床确诊并且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7例,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中医治疗组(51例﹚,观察常规治疗和中医治疗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为68.6%,治疗总有效率为92.2%,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37.0%和73.9%;同时中医治疗组患者的FPG、2h PG、GHbAlc三项血糖生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t=5.13,5.68,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能够使患者的“三高一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对改善血糖生化指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葛立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个性化饮食指导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个性化饮食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饮食知识掌握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入院时,观察组患者FBG(空腹血糖﹚、2 hPBG(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FBG、2 hPBG、HbAlc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饮食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2.59%,对照组饮食知识掌握优良率为62.6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3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6.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饮食指导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熊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糖尿病和脑梗死后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2014年1-12月选取该院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血糖和糖尿病史情况进行分组,其中60例无糖尿病史且发病后未出现血糖增高情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设置为对照组,30例具有糖尿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设置为糖尿病组,20例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血糖增高,被设置为高血糖组。对这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比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糖、血压、血脂以及死亡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和高血糖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糖、血压以及血脂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和高血糖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3.33%、15%,与对照组的零死亡率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增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临床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积极的控制,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减少死亡。
作者:史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经临床确诊并且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7例﹚和综合护理组(49例﹚,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同时综合护理组患者的A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足部神经筛查评分、Toronto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确切,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变化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患者足部神经的传导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作者:管炳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护理干预用于子宫肌瘤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子宫肌瘤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血糖控制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血糖控制达标率为93.75%;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护理满意度为96.88%,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伴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对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覃玉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血糖控制情况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择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100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控制情况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45例(血糖控制不满意﹚,研究组55例(血糖控制满意﹚,根据其血糖控制情况对两组孕妇的母婴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临床分析比较后得知,研究组孕妇产后出血、感染、子痫前期、羊水过多的发生率分别为12.7%、10.9%、9.1%、18.2%,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孕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出现巨大儿、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5.5%、0%、3.6%,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选择阴道分娩的概率为65.5%,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与母婴预后息息相关,血糖控制良好利于有效改善母婴结局,临床意义显著。
作者:李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临床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择取该院从2014年7月-2015年4月接收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共计104例。严格按照随机数字分表法原理,将10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5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施生化检验(其检验项目,主要包括:果糖胺值;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尿液检验法(干化学葡萄糖氧化酶法﹚。全面分析两组的检验结果,并将其和临床诊断的结果做对比,以得出检验的有效率。剖析并比较两组的检验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检验有效者,共50例,所占百分比为96.15%;对照组检验有效者,共41例,所占百分比为78.85%。观察组的检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和常规检验法相比,生化检验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因此,为能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医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我们可将生化检验法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霍美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现状及应对措施进行探析。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该时间段来该院生产的100名健康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是38%、56%、18%,对照组分别是6%、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患者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是20%、36%、12%,观察组1分别是56%、7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保障母婴的身体健康。
作者:戴翔;曹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0-2015年收治的280例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胰岛素泵48段持续泵注的给药方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清晨空腹、早餐以后2 h、晚餐以后2 h以及夜间血糖值情况,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时间段体内血糖含量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效果更为明显,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玛依拉?肖开提;哈迪娜;热马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与静脉血浆血糖的检测结果,以探讨指尖毛细血管全血糖检测血糖的准确性。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选取在该疾控中心体检科进行血糖检测的20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按照其血糖情况进行分组,分为低血糖组、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糖尿病组。分别于空腹状态时和餐后2 h,采集这200例受检者的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外周静脉血液,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比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静脉血液的血糖检测结果。结果低血糖组、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以及糖尿病组受检者的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结果均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可有效反映受检者的血糖水平,可作为社区、家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邢美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应用于危重病人血糖调控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ICU且血糖异常需胰岛素干预的48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对照组使用指尖法血糖测定联合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然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达到血糖目标水平所用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住院费用无差异(P>0.05)。结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能够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以及降低血糖发生率。
作者:齐爱伟;李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认知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政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抽取该市中小学生998名,及其家长共同参与配对问卷调查。所有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72份。根据回收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将972名中小学生按照肥胖情况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结果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高达90.7%,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32.6%和5.3%,相应的,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对自身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14.0%和13.9%。在“糖尿病是否是可预防的疾病”方面的调查,合并糖尿病史的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家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是一种能够预防的慢性疾病,对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积极地家庭教育,对其普及肥胖和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使儿童及其青少年提高自身营养状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关注,并定期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有效降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畅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来该院治疗的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冠脉血流TIMI2级和3级患者占100%,对照组的9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麝香保心丸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提高冠脉血流灌注,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贾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