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云鹏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经临床确诊并且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7例﹚和综合护理组(49例﹚,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同时综合护理组患者的A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足部神经筛查评分、Toronto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确切,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变化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患者足部神经的传导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作者:管炳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前列地尔静脉注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钴胺治疗。治疗2周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温度觉、压力觉、振动觉及多伦多评分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温度觉、压力觉、振动觉异常案例少,多伦多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可显著改善患者四肢感觉、运动神经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车微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饮食营养治疗对于小儿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糖尿病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营养饮食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优良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水平(FPG、2hPG﹚、HbA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指标(Hb、ALB、PA、TF及Ca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营养饮食治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儿的营养状态,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预混胰岛素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法接收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0例(治疗组﹚,均接受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笔芯﹚治疗;同期接收2型糖尿病患者共3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均接受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笔芯﹚治疗,观察所有入选患者每天使用药物总量、血糖控制水平以及低血糖反应例数等指标,并在两组内进行客观对比。结果该研究所有入选患者都已完成实验,且两组患者在每天使用药物总量方面,在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值、空腹血糖值以及餐后2h血糖值等指标变化方面对比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10.00%;对照组发生率26.6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与预混胰岛素都可以取得显著疗效,但是采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方案的效果更加突出,低血糖的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好,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又一良好措施。
作者:段顺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继续西格列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有下降且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和例数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次数。
作者:解柳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HP,近年该药在HP合并T2DM患者的疗效较好,具有降低血压、血糖、血脂、肾小球滤过率及保护肾功能等功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避免或者延缓糖尿病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延长T2DM患者的寿命。该文就近年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在HP合并T2DM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综述。
作者:李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为26.3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糖患者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翟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消渴丸与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以分析消渴丸是否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7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双胍类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并且根据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是75.68%(28/37),而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则是94.59%(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HbAlc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能更好的稳定血糖,改善HbAlc水平,疗效也要明显优于双胍类降糖药,同时改善了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赵有年;马生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饮食控制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94例作为观察的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饮食控制;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糖值变化等情况加以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FPG、2hPG以及HbAlc等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饮食控制,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且优化母婴结局,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庆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与静脉血浆血糖的检测结果,以探讨指尖毛细血管全血糖检测血糖的准确性。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选取在该疾控中心体检科进行血糖检测的20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按照其血糖情况进行分组,分为低血糖组、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糖尿病组。分别于空腹状态时和餐后2 h,采集这200例受检者的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外周静脉血液,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比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静脉血液的血糖检测结果。结果低血糖组、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以及糖尿病组受检者的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结果均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可有效反映受检者的血糖水平,可作为社区、家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邢美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0级症状患者增加幅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轻微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关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梗阻合并糖尿病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作用。方法将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输尿管结石梗阻合并糖尿病至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加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尿管结石梗阻合并糖尿病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加强护理,可有效辅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王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6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进行分组对比研究,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各有30例患儿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之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在儿童糖尿病患儿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具有显著应用效果,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
作者:李春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0-2015年收治的280例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胰岛素泵48段持续泵注的给药方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清晨空腹、早餐以后2 h、晚餐以后2 h以及夜间血糖值情况,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时间段体内血糖含量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效果更为明显,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玛依拉?肖开提;哈迪娜;热马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的效果。方法将30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依护理不同分为A组(护理干预﹚和B组(普通护理﹚,每组有150例。结果A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满意度91.33%明显高于B组82.00%(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中进行应用,有着相对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徐广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认知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政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抽取该市中小学生998名,及其家长共同参与配对问卷调查。所有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72份。根据回收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将972名中小学生按照肥胖情况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结果被调查中小学生家长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高达90.7%,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32.6%和5.3%,相应的,肥胖中小学生和非肥胖中小学生对自身营养状态评价的错误率分别为14.0%和13.9%。在“糖尿病是否是可预防的疾病”方面的调查,合并糖尿病史的中小学生家长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史的家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是一种能够预防的慢性疾病,对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积极地家庭教育,对其普及肥胖和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使儿童及其青少年提高自身营养状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的关注,并定期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有效降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畅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存在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利拉鲁肽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以接受常规胰岛素降糖者为对照组,以在常规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利拉鲁肽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胰岛素应用量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治疗前日胰岛素应用量、体重、腰围及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胰岛素应用量、体重、腰围及BM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期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可在不降低降糖效果的同时,有效的改善胰岛素用量及肥胖状态。
作者:史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前胃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手术的创伤等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血糖升高,导致糖代谢紊乱,不利于伤口的愈合,而这些问题也都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该病患者由于手术的前、中、后期以及麻醉等各项因素波动较大,因此血糖含量的波动也较大,容易产生应激性的血糖升高反应,这都会对患者产生极大地影响,因此该病患者的护理难度也相对较大。该主要针对该病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意见。
作者:林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糖尿病患者在营养保健饮食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和具体措施的使用。方法随机选择自2014年3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综合的营养保健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饮食护理,1个月后,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血尿糖控制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患者血尿糖控制效果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2,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4%和25.4%,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7,P<0.05);观察组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96.3%(53/55﹚;对照组满意度为78.2%(43/5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5,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综合营养保健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促使病情的早日康复。
作者:李万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方法择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该的观察对象,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80例设定为常规组,两组均进行血脂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检测后得知,研究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概率为22.5%,常规组为10.0%,说明常规组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糖尿病患者给予血脂检验的临床意义重大,可对TC、TG、LDL-C等指标水平作出明确的判断,并就其检测值探究疾病发展情况;同时可用于检测患者的血脂异常发生率,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病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进而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为后期疾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及时纠正患者高血脂症等不良情况,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可大力推广并应用。
作者:王宝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