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电网络工作站在心电图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孙敬和;余修龄;谢慧文;何小莲;张瑾

关键词:心电图, 网络工作站, 临床教学, 电网络, 心电检查, 工作平台, 医院应用, 学生, 信息化建设, 医院网络, 医疗成本, 图形诊断, 数据共享, 临床实践, 课堂教学, 就诊时间,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工作, 检查设备
摘要:心电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学生们往往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理解不够,对心电图的图形诊断能力更是掌握不深。因此,临床教学环节尤为关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心电网络工作平台应运而生,现已在全国部分三甲医院应用。心电网络工作站是将各种心电检查设备联网,对心电检查病历集中存储与管理,实现数据的全院共享,并通过自有的全数字传输技术,实现远程的数据共享与会诊的大型心电工作平台。其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缩短病人就诊时间及节省医疗成本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对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提高和促进作用。我科自2010年心电网络工作站运行使用以来,紧密将其与心电图的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现将心电网络工作站在心电图临床教学中应用的特点、优势及个人体会介绍与各位同道分享。
心电图(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窦房结功能(二)

    2012年Fedorov等的研究表明,在狗和人心窦房结有四个优先传出途径。窦房结冲动从窦房结中发出后,从这些途径传导结周相关部位,然后通过右心房,经Backmann氏束、冠状窦肌肉或前上/后下房中隔内联接传导左心房。

    作者:许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重视心房颤动的急性处理

    心房颤动(房颤)是急诊常处理的心律失常,约占急诊就诊患者的3.3%~10%,不仅75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其房颤的发生率也在上升。房颤还可发生于一些急症,如肺炎、急性心肌梗死、败血症、肺栓塞、COPD急性加重期,可引起心力衰竭、卒中,甚至猝死,是严重影响公众的健康问题。因此,应重视房颤的急性处理。

    作者:刘元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STEMI直接PCI患者发生室颤的原因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发生室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直接PCI的STEMI患者325例,分为发生室颤(VF)和无室颤两组,分析发生室颤的相关因素。结果325例STEMI患者在PCI术中发生室颤24例,24例患者出现室颤时均需要电除颤复律,其中9例患者应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两组患者PCI术中均无死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VEF、血浆CK峰值、梗死部位、从发病至IRA开通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F组无复流发生率、低血钾发生率较对无VT组升高(P<0.05)。院内死亡3例,其中VF组1例,无VF组2例。结论对于STEMI患者,应注意预防无复流及低血钾的发生。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张健;王世宏;石宇杰;李俊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总目录(第三卷1~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对称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1例

    患者女性,12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年,超声心动提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9 d入院。患者2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9 d前来京旅游时为明确病因,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查超声心动提示阳性所见符合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后患者就诊于安贞医院,复查超声心动提示对称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梗阻(重度),左室流出道压差143 mmHg,少量心包腔积液。行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心内科。入院查体:除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外余均正常。

    作者:苑翠珍;张婧;王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碎裂QRS波群可以评价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

    2[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翟正芹;唐闽;宁晓辉;陈柯萍;华伟;沙晶;张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腔起搏器中的真性与假性室性融合波

    与一般起搏心电图相同,三腔起搏器心电图也存在真性与假性室性融合波。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Brugada综合征研究进展

    1992年,Brugada等首次报道了伴有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的高猝死风险的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1]。据统计,BS占心脏猝死患者的4%~12%。起初,人们认为该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发生变异,引起心电活动紊乱,不伴有心脏结构异常[2]。1996年,Corrado等[3]随后报道的相关病例,指出其发病机制为右室流出道传导减慢及伴有轻度心脏结构改变,目前尚无统一结论。200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首个专家共识,提出了其诊断标准[4]。随后,2005年第2次专家共识进一步阐释了诊断标准、危险分层及治疗建议[5]。2012年,国际Holter及无创心电学会会再次修正Brugada波的诊断共识[6],本文就该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张飞飞;党懿;齐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运动员植入ICD的临床管理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于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多项研究已经将ICD的植入适应症由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拓展到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乃至离子通道病等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然而,随着ICD植入率的不断增长,临床医生也将面对更多ICD相关问题。运动员植入ICD的临床管理就是众多问题中的1个。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但另一方面恶性心律失常又多见于具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员,体育锻炼的强度常常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相关[2]。ICD可以预防具有猝死风险的运动员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然而,ICD的疗效可能受到运动强度的影响,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除颤失败、ICD不适当放电甚至ICD本身的损坏。美国和欧洲的指南均不允许植入ICD的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活动[3,4]。另一方面,近的研究提示运动员植入ICD后进行运动并不影响ICD疗效,对上述限制性措施提出质疑[5,6]。本文主要关注运动员植入ICD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运动员植入ICD后相关问题以及在体育活动方面的建议。

    作者:张其同;刘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一过性U波倒置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一过性U波倒置在冠心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按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一过性U波倒置组和正常U波组,另选2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波倒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一过性U波倒置69例(43.5%),明显多于对照组(18例,9.0%)结论一过性U波倒置是冠心病的有力证据,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无创性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作者:鲍颖;杜振兰;张凡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电图对缺血性心脏病预后预测意义

    在当社会面对如此之多的检查手段,我们该如何通过简便易行的方法来预测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风险的高低,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无创心脏事件危险分层,制定合理的针对个人的治疗方案从而进行进行临床管理,这对1个心脏病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不仅可以避免对低危患者采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有创诊断或干预措施,而且又可对高危患者实行合理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另外,准确鉴别低危和高危患者可以优化花费和资源分布,这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在过去数十年中,大量研究数据提供的证据表明,分析心电图获取的一些信息和变化参数是一些临床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虽然如此,但很少有人关注这些结果有多少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近期大多数关于心脏病患者危险分层的研究都关注于大量血清/血浆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而很少关注心电图变化。更是几乎无人想要明确这些推荐的危险信息,是否能在心电图一些变量上提供。诸多研究表明分析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易获取的一些参数:心率(heart rate HR),P波时限,QRS波时限,QRS波电压,QT间期和QTd对心脏事件预后有预测意义。

    作者:王乐;董梅;郑明奇;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916例应征男青年不同环境温度下心电图早期复极率调查

    目的:总结不同环境温度下应征男青年早期复极率发生情况。方法收集3年来1916例应征青年心电图的基本信息及心电图资料,分别统计出不同室温下体检出的早期复极发生率。结果室温1~5℃时发生率32.01%,室温在5~10℃时,早复极发生率15.09%,室温在10~20℃时早复极发生率6.91%。结论青年人中早复极不少见,但环境温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其发生率。

    作者:徐卫红;于阿信;王巍亚;郝秀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复杂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思路与诊断(一)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病症。临床心律失常的类型较多,有的呈持续性发作,有的呈阵发性发作。在心律失常的各种检查方法中,心电图不仅是一项为简单易行的手段,而且对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短,很难检测到一过性、非持续性的心律失常,而动态心电图(AECG)作为一种长时间(24 h或更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人体心脏在日常活动与安静状态下心电活动变化的方法,使常规心电图的记录时间得到延伸,特别是对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对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许多重要依据,如:间歇性房室阻滞、间歇性束支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等,甚至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钟杭美;周银;刘春燕;罗昭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电精英大比武尽展雄风-记“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心电图大比武

    “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在广大心血管、心电学、急诊医师的热切期盼中如期召开。本次学术盛会精彩连连、惊喜不断,但令心电学工作者和心电学医师期盼,也扣人心弦的学术活动非“《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支持下的心电图大比武”莫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电图试题集锦(10)

    作者:左萍(编选);吴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三腔起搏心电图(三)

    3.1工作原理置入三腔起搏器后的患者,如果心电图显示自身PR间期正常或偏短,动态心电图检查全天PR间期较恒定又无其他心律失常,可在植入三腔起搏器3个月后关闭右心室输出或(不能关闭右心室输出电路)将右心室输出量调至小,运行右心房与左心室的双腔起搏模式。根据自身PR间期的长短用程控器调整起搏器的PAV及(或)SAV间期与之匹配,调整时记录观察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寻找12导联心电图QRS波窄时的PAV及SAV间期并程控入起搏器内。定期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自身PR间期的长度变化酌情再度调整起搏器的PAV及SAV间期。实际上,此种起搏模式仍是双心室同步模式,有学者称其为同步化左心室起搏(synchronized left ventricular pacing)。临床研究证明此种模式在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LVEF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方面改善程度不劣于双心室同步起搏,甚至更好。另外,还能节约电能延长起搏器使用时间。

    作者:崔俊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8621例新兵复检心电图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新兵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特征及常见图形表现,为新兵能否进一步参加高强度训练提供参考。方法对8621例新兵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类。结果正常心电图7038例(82%),窦性心动过缓957例,窦性心律不齐264例,窦性心动过速30例,左心室高电压142例,T波波幅增高57例,一度房室阻滞17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8例,室性期前收缩23例,室上性期前收缩27例,ST-T改变11例,游走心律10例,早期复极波15例。11例ST-T改变中9例经心得安试验ST-T恢复正常,957例窦性心动过缓中,948运动后心率>90次/min,30例窦性心动过缓中,27例经休息心理疏导后心率<100次/min,28例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经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57例T波波幅高大与神经功能失调相关,142例左心室高电压经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心室肥大。结论新兵入伍前经过严格筛选,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多表现正常及正常范围心电图,部分新兵因训练强度大,心理适应能力、生活方式改变等会造成心电图图形的改变,在判断其异常心电图及临床意义时应审慎,以免造成新兵心理的压力,也为部队以后的训练做好风险评估。

    作者:杨丽娟;徐维明;李英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无创评价

    目的:探讨老年II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无创评价指标组合。方法单纯老年II型糖尿病(T2DM)患者27例,单纯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27例,老年T2DM+EH患者30例,互为对照,进行HRV、HRT、Lorenz散点图、BPV分析。结果①HRV参数:T2DM+EH与T2DM组相比,SDNN、pNN50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2DM+EH与EH组相比,SDNN、rMSSD、pNN5、TR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rMSSD的P<0.05外,余参数P<0.01。②HRT参数:T2DM+EH与T2DM组相比,T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EH与EH组相比,T0、TS均有显著差异,P<0.05; EH与T2DM组相比,T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renz散点图面积:3组均无显著差异。④BPV参数:T2DM+EH与T2DM组相比,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降低(P<0.01,P<0.05);T2DM+EH与EH组相比,两者均无显著差异; T2DM与EH组相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项无创检查技术能较全面、定量地反映老年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状态,其中以HRV+BPV指标组合佳,尤其HRV中的SDNN、pNN50和TRI及BPV中的收缩压下降率四项指标有较可靠的参考价值,推荐临床医师选用。

    作者:仇杰;孙伟;沃金善;苏丽梅;李静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房间隔缺损:多导联R波切迹1例

    患者女,27岁。活动后胸闷,气短2月。查体:血压104/68 mmHg,心率90次/min,无唇绀。胸前左缘第3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不扩大,右室流出道增宽(38 mm),右房及右室扩大,室间隔不增厚(9 mm),房间隔中部见27 mm连续中断,EF:63%,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

    作者:吴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T波的影响

    Tp-Te间期是指从T波顶峰至T波终末的一段时间。过去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Tp-Te间期是反应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与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关[1,2]。近年来,不少研究者[2,8]则认为Tp-Te间期反映了心室总体复极离散。

    作者:田立;于榛;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电图(电子版)杂志

心电图(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