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鹤;尤斌;高峰;李平;李光;罗毅
脓毒症是病原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合并感染性休克时病死率在25%以上,是非心脏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1-2].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心血管系统紊乱可以使死亡风险增加1倍,而大约有40%的脓毒症患者会发生心肌功能障碍[3].脓毒症诱导的心功能障碍( 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被认为是脓毒症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心排量以及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同时,左心室舒张功能也受损,超声心动图可证实存在心室充盈减慢、心室松弛异常;此外,心脏对液体复苏及儿茶酚胺刺激反应降低[4].
作者:周晓瑞;卢家凯;张京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是将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DCAB)与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机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一项新技术.现将我科应用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鹤;尤斌;高峰;李平;李光;罗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根据指南要求,调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分析影响血糖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收集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421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液检查,以获取一般资料、血糖、血压、血脂及体质量等.按指南标准计算各指标达标率.结果:HbA1c、收缩压、舒张压、HDL-C、TG、LDL-C和BMI的达标率,分别是61.9%、43.2%、69.3%、62.4%(男性)/50.1%(女性)、43.3%、63.1%和29.1%(男性)/32.9%(女性).影响血糖的因素有饮食运动控制、规律用药和知晓血糖控制目标.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控制现状与指南要求仍有差距,可通过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提高治疗质量.
作者:矫杰;周迎生;宋士秋;阴赪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年肾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6例青年肾血管疾病患者,保守治疗1例,介入治疗4例,手术治疗4例.通过评估经治疗控制血压水平,分析不同方法疗效.结果:介入组中,好转1例;失败3例,其中2例转行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1例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手术组中,治愈2例,好转2例.讨论:青年非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病变,在治疗上具有特殊性,对有症状患者,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可先行介入治疗,效果欠佳者须考虑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为控制高血压的可靠方法.
作者:李方达;郑月宏;宋晓军;任华亮;李佳乐;席志强;刘昌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观察其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83例人肺腺癌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33的表达,结合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CD133的表达与患者相关资料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CD133阳性率为81.9%,同时具有表达的不均一性,阳性表达者其表达强度也不同.其表达与患者淋巴转移(x2=14.01,P<0.01)、病理分化程度(x2 =9.67,P<0.01)及5年存活率(x2=3.95,P<0.05)相关,与性别(x2=2.70,P>0.05)、吸烟指数(x2=0.09,P >0.05)未见相关性.结论:CD13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和不均一性,高表达患者淋巴转移率高,病理分化差,5年存活率低.CD133的表达对判断肺腺癌临床预后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树岗;曾志勇;杨胜生;林建生;袁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脓胸是小儿呼吸系统的急症,多继发于肺炎、败血症及肺脓肿等,金葡菌目前仍为其主要致病菌;造成脓胸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外伤.如果治疗不当可能形成慢性脓胸、肺坏死性空洞、支气管胸膜瘘、感染性休克及心力衰竭(心衰),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方法包括营养支持、控制感染、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排脓、病灶清除、微创扩清术加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等.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11年10月,根据病情采用不同外科方法治疗53例小儿脓胸,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3例患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右侧32例,左侧21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者42例,外伤后感染1例,无明确诱因10例,病史1~3w.
作者:贺成光;郭淼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本文以整体动物实验,观察红花黄色素(SY)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致小鼠死亡的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实验,观察SY缓解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作用.方法:家兔耳缘静脉注射SY,给药前后各取动脉血,比浊法测定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率;小鼠腹腔注射PAF和SY,观察SY降低小鼠死亡的药效;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以通入高纯氮气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Fura-2/AM荧光光度法测定胞内游离Ca2+浓度、NAD动力学法,检测心肌细胞上清液LDH活性以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结果:SY整体给药可明显抑制ADP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与对照组比较P<0.05)、降低PAF致小鼠中毒的死亡(与PAF组比较P<0.01);SY还可降低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时胞内Ca2+浓度的升高(与损伤组比较P<0.01),并可缓解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时LDH的漏出.结论:SY有抗血小板聚集、缓解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
作者:臧宝霞;吴伟;陈红燕;董宁宁;金鸣;童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临床定义为肾下腹主动脉直径≥3 cm,主动脉直径>正常直径50%以上的主动脉致死性疾病[1].数据显示,该病在美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8%,尽管随着腔内修复术(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开展,美国每年AAA的死亡人数依然能达到15000,占疾病死因的第13位[2].AAA的发病与老年、男性、吸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基因背景有关.AAA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3],目前认为该病是由遗传、炎症、氧化应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降解和重塑,是AAA的基本病理改变.
作者:曹旭;张耀中;秦彦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与基因遗传有关的心血管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2‰.HCM患者易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率为10%~28%[1],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HCM患者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目前相关的有年龄,左心房内径和P波时程.心房颤动也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恶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增加各种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进一步恶化.本文着重论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易患因素,以及房颤对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宋月洁;韩智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肺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往往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压包括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高压3种,目前肺高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 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25 mmHg(1 mmHg=0.133 kPa).正常人mPAP为(14±3)mmHg,高不超过20mmHg,在21 ~ 24 mmHg之间为临界PH.
作者:高元明;刘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水平与大动脉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安贞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通过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测定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对全部高血压病患者按照年龄分组,每10岁设为一组,共6组,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eGFR与PWV的差异;并分别做eGFR和PWV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437例患者(全部未服药),年龄20 ~ 77岁,eGFR与PWV在不同组之间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02和14.58,P<0.05).eGFR水平与年龄、SBP、DBP、脉压、PWV及UA呈负相关(P<0.01);PWV水平与年龄、SBP、DBP及脉压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eGFR的降低和PWV增高是同等程度并行发生,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孔羽;蔺洁;余振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8例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临床资料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血糖≥11.1 mmol/L组(C组)患者心脏Killip>1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CK以及CK-MB水平,较血糖为7.8 ~ 11.1mmol/L(B组)及血糖<7.8mmol/L(A组)升高(P<0.05),LVEF降低(P<0.05),C组术后1h ST段回落幅度(STR) ≥50%、3hT波倒置的比例较A、B组明显减少,C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30 d内,MACE中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再发非致死性AMI、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较A、B组升高(P<0.05).结论: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不断降低,30 d MACE发生率不断升高,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
作者:康铁朵;刘文娴;杨鲲;宁尚秋;陈立颖;朱佳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15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治疗方法.方法:1985年至2010年我科共完成15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病例.男性102例,女性54例,年龄12~ 79岁,平均46岁.其中支气管扩张114例,肺癌12例,匿源性咯血26例,其他疾病4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及支气管动脉造影,以医用明胶海绵、弹簧圈行栓塞治疗.术后严密监测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129例(94.9%)显示有支气管动脉异常改变.20例异常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异常分流.所有异常血管分别栓塞.本组病例术后咯血症状缓解142例(91.1%),症状无改变10例(6.2%),死亡4例(2.0%).术后出现下肢局部感觉障碍10例,腹痛症状12例,脊髓功能受损5例,支气管动脉破裂2例.经及时对症治疗及经验总结,后期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支气管动脉造影加栓塞是治疗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的操作可以很好地减少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整体效果.
作者:马旭晨;区颂雷;张志泰;胡燕生;宋飞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PDTC干预(PD)组和心肌梗死对照(MI)组,另设假手术(SH)组,每组大鼠6只.PD组于术后24h腹腔注射PDTC (80 mg· kg -1·d-1),MI组及SH组注射0.9%氯化钠液对照.连续给药28 d后处死动物,计算心肌细胞面积、周长、平均直径.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核转录因子-κBp65( NF-κBp65)及白介素-1β(IL-1β)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与SH组比较,PD组和MI组的心肌细胞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明显增大,NF-κBp65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I组比较,PD组的心肌细胞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改变明显减轻,NF-κBp65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C能一定程度地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下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表达有关.
作者:何明;陈章荣;罗开良;丁绍平;王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右侧神经丛消融以观察消融对心率的影响.方法:12例心动过缓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0.58±9.25)岁,在完成环肺静脉隔离的基础上,进行解剖指导下右侧神经丛的消融.结果:12例均完成四个肺静脉隔离及上腔静脉去神经消融,消融上腔静脉过程中,心率由(72.92±5.30) 次/min增加到(84.58±5.63)次/min,术后平均随访(18±8)个月,心房颤动成功率50%.心率由术前(56.67±4.87)次/min,增加到术后1w(68.92±6.20)次/min,术后6个月(65.75±4.09)次/min.心率变异性(SD NN)由术前(132.83±16.7)ms减少为术后1w(87.67±19.21 )ms,术后6个月(109.75±18.65)ms.结论: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进行解剖指导下的上腔静脉消融可以进一步提高心率,达到去迷走神经支配的目的.
作者:方冬平;郭成军;李果;何东方;郝蓬;卢春山;刘天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和开放手术(OR),术后6个月内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时满足OR和EVAR手术条件的AAA患者共100例,随机分配接受OR或EVAR手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记录分析两组术中情况、病死率、全身并发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至术后6个月,仅OR组死亡1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及输血量更少(P<0.05).EVAR组患者可以更早出院,但是花费也远高于OR组(P<0.05).EVAR组围术期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OR组(16.4% vs.20.5%),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高于OR组(29.5% vs.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AA来说,OR与EVAR手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VAR手术在围术期显示出微创手术的优势.
作者:张征;陈忠;吴章敏;唐小斌;刘晖;寇镭;吴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STIC技术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6例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顺序检查,检查过程中应用STIC技术采集心脏容积数据,数据存盘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脱机分析,对心脏畸形的胎儿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出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引产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STIC技术结合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胎儿心脏异常189例,其中心脏复杂畸形36例,合计91处心脏畸形,STIC技术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灵敏度(97.4%),特异度(99.6%),误诊率(0.4%),漏诊率(2.6%),总的符合率(99.2%).结论:STIC技术结合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对胎儿心脏畸形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王俊兰;何怡华;李治安;刘琳;刘鲲;张烨;谷孝艳;韩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冠心病患者术后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评价其对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AMI)的发病、预后的提示作用.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SICU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其中确诊为围术期PAMI的35例患者,及围术期平稳过渡的31例患者,动脉乳酸值及血乳酸清除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显示,PAMI患者初始乳酸水平(3.05±1.18) mmol/L较非心肌梗死患者(1.70±0.79) mmol/L明显增高,而6 h乳酸水平分别为心肌梗死组(2.10±0.89) mmol/L非心肌梗死组(0.96±0.41)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中初始乳酸水平在KillipⅠ、Ⅱ级(2.24±0.88) mmol/L及KillipⅢ、Ⅳ级(3.89±1.45) mmol/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心肌梗死乳酸清除率则无明显减少,显示乳酸清除率不能明确提示PAMI发生概率上升.结论:乳酸测量可作为ICU医师对PAMI的另一有效的预警指标.
作者:高洁;张京岚;叶清;陈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组),与甘精胰岛素加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Glar组)两种治疗方法对临床指标的影响,以寻找围手术期佳的血糖控制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同时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但CSⅡ组较Glar组血糖控制更理想、达标时间短,但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与甘精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在达标时间及血糖控制方面胰岛素泵更有优势.
作者:陈晓英;薛军;刘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1) R219K多态性与冠心病及血脂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9例健康人对照组、141例冠心病患者(CHD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K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K等位基因携带者(RK基因型+KK基因型)血清HDL-C水平明显高于RR基因型,而TG水平明显低于RR基因型.K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相关,OR =0.55,95% CI:0.33~0.92.结论: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极大的影响了血清HDL-C和TG的水平,且其基因型分布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K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王滨;贾明;万久贺;罗智敏;贾士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