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兰;何怡华;李治安;刘琳;刘鲲;张烨;谷孝艳;韩建成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观察其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83例人肺腺癌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33的表达,结合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CD133的表达与患者相关资料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CD133阳性率为81.9%,同时具有表达的不均一性,阳性表达者其表达强度也不同.其表达与患者淋巴转移(x2=14.01,P<0.01)、病理分化程度(x2 =9.67,P<0.01)及5年存活率(x2=3.95,P<0.05)相关,与性别(x2=2.70,P>0.05)、吸烟指数(x2=0.09,P >0.05)未见相关性.结论:CD13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和不均一性,高表达患者淋巴转移率高,病理分化差,5年存活率低.CD133的表达对判断肺腺癌临床预后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树岗;曾志勇;杨胜生;林建生;袁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与基因遗传有关的心血管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2‰.HCM患者易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率为10%~28%[1],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HCM患者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目前相关的有年龄,左心房内径和P波时程.心房颤动也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恶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增加各种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进一步恶化.本文着重论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易患因素,以及房颤对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宋月洁;韩智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水平与大动脉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安贞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通过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测定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对全部高血压病患者按照年龄分组,每10岁设为一组,共6组,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eGFR与PWV的差异;并分别做eGFR和PWV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437例患者(全部未服药),年龄20 ~ 77岁,eGFR与PWV在不同组之间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02和14.58,P<0.05).eGFR水平与年龄、SBP、DBP、脉压、PWV及UA呈负相关(P<0.01);PWV水平与年龄、SBP、DBP及脉压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eGFR的降低和PWV增高是同等程度并行发生,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作者:孔羽;蔺洁;余振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冠心病患者术后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评价其对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AMI)的发病、预后的提示作用.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SICU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其中确诊为围术期PAMI的35例患者,及围术期平稳过渡的31例患者,动脉乳酸值及血乳酸清除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显示,PAMI患者初始乳酸水平(3.05±1.18) mmol/L较非心肌梗死患者(1.70±0.79) mmol/L明显增高,而6 h乳酸水平分别为心肌梗死组(2.10±0.89) mmol/L非心肌梗死组(0.96±0.41)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中初始乳酸水平在KillipⅠ、Ⅱ级(2.24±0.88) mmol/L及KillipⅢ、Ⅳ级(3.89±1.45) mmol/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心肌梗死乳酸清除率则无明显减少,显示乳酸清除率不能明确提示PAMI发生概率上升.结论:乳酸测量可作为ICU医师对PAMI的另一有效的预警指标.
作者:高洁;张京岚;叶清;陈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82例射血分数<4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2002年7月至2012年1月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82例,全部经左心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在25% ~40%之间,平均(35.2±4.8)%.合并心肌梗死史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心绞痛24例.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56例,Ⅳ级8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2支病变11例,3支病变53例,左主干1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2.9±0.8)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其中7例在手术中安放.死亡3例,均为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死亡.有6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其中3例心室颤动,均复苏成功.18例行围术期CCO(持续心排血量)监测,术前CO指数在1.8~3.8之间,平均2.4±0.46,术后第1天CO指数在3.6 ~7.2之间,平均4.8±1.26.结论:严重心功能减退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而长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卢安东;董逸飞;董书强;尹清;曹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本文以整体动物实验,观察红花黄色素(SY)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致小鼠死亡的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实验,观察SY缓解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作用.方法:家兔耳缘静脉注射SY,给药前后各取动脉血,比浊法测定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率;小鼠腹腔注射PAF和SY,观察SY降低小鼠死亡的药效;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以通入高纯氮气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Fura-2/AM荧光光度法测定胞内游离Ca2+浓度、NAD动力学法,检测心肌细胞上清液LDH活性以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结果:SY整体给药可明显抑制ADP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与对照组比较P<0.05)、降低PAF致小鼠中毒的死亡(与PAF组比较P<0.01);SY还可降低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时胞内Ca2+浓度的升高(与损伤组比较P<0.01),并可缓解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时LDH的漏出.结论:SY有抗血小板聚集、缓解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
作者:臧宝霞;吴伟;陈红燕;董宁宁;金鸣;童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右侧神经丛消融以观察消融对心率的影响.方法:12例心动过缓伴心房颤动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0.58±9.25)岁,在完成环肺静脉隔离的基础上,进行解剖指导下右侧神经丛的消融.结果:12例均完成四个肺静脉隔离及上腔静脉去神经消融,消融上腔静脉过程中,心率由(72.92±5.30) 次/min增加到(84.58±5.63)次/min,术后平均随访(18±8)个月,心房颤动成功率50%.心率由术前(56.67±4.87)次/min,增加到术后1w(68.92±6.20)次/min,术后6个月(65.75±4.09)次/min.心率变异性(SD NN)由术前(132.83±16.7)ms减少为术后1w(87.67±19.21 )ms,术后6个月(109.75±18.65)ms.结论: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进行解剖指导下的上腔静脉消融可以进一步提高心率,达到去迷走神经支配的目的.
作者:方冬平;郭成军;李果;何东方;郝蓬;卢春山;刘天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及孟鲁司特钠口服片剂,治疗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联合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及孟鲁司特钠口服片剂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孟鲁司特钠口服片剂),连用4w.在治疗前、治疗2w、4w后分别记录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2w及4w后,咳嗽积分及VAS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明显,观察组在治疗2w后与对照组咳嗽积分比较P<0.05;4w后显著下降,两组比较P<0.001.结论:联合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及孟鲁司特钠口服片剂治疗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比单用孟鲁司特钠疗效显著.
作者:杨京华;刘泽英;徐洁;叶晓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PDTC干预(PD)组和心肌梗死对照(MI)组,另设假手术(SH)组,每组大鼠6只.PD组于术后24h腹腔注射PDTC (80 mg· kg -1·d-1),MI组及SH组注射0.9%氯化钠液对照.连续给药28 d后处死动物,计算心肌细胞面积、周长、平均直径.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核转录因子-κBp65( NF-κBp65)及白介素-1β(IL-1β)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与SH组比较,PD组和MI组的心肌细胞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明显增大,NF-κBp65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I组比较,PD组的心肌细胞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改变明显减轻,NF-κBp65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C能一定程度地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下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表达有关.
作者:何明;陈章荣;罗开良;丁绍平;王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1) R219K多态性与冠心病及血脂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9例健康人对照组、141例冠心病患者(CHD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K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K等位基因携带者(RK基因型+KK基因型)血清HDL-C水平明显高于RR基因型,而TG水平明显低于RR基因型.K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相关,OR =0.55,95% CI:0.33~0.92.结论: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极大的影响了血清HDL-C和TG的水平,且其基因型分布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K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王滨;贾明;万久贺;罗智敏;贾士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肺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往往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压包括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高压3种,目前肺高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 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25 mmHg(1 mmHg=0.133 kPa).正常人mPAP为(14±3)mmHg,高不超过20mmHg,在21 ~ 24 mmHg之间为临界PH.
作者:高元明;刘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喉镜,在胸科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Shikani喉镜组(S组)和Macintosh喉镜组(M组)各3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Shikani喉镜或Macintosh喉镜,实施经口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记录并比较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气管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值、心率(HR)值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观察比较2组插管时间、置入目标支气管的成功率及口腔损伤出血情况.结果:在T3点,M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明显高于S组患者(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点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明显<M组(P<0.05).进入目标支气管的成功率和口腔损伤出血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Macintosh喉镜相比,在胸科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过程中,使用Shikani喉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且插管时间更短.
作者:车昊;卿恩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十多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介入材料的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外科手术治疗发展为手术、介入和镶嵌治疗等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模式,介入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生后延伸到胎儿,治疗的数量亦迅速增加.本文就介入治疗的发展史和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肖燕燕;金梅;韩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隔晚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的疗效,探讨血脂达标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LDL<2.59 mmol/L的75岁以下稳定心绞痛患者共100例,常规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晚,1个月后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瑞舒伐他汀10 mg/晚)和试验组(瑞舒伐他汀10 mg/隔晚),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依从性、LDL的变化.结果:共有16例患者退出,实际入选84例,其中常规组41例,试验组43例,基线LDL水平(2.40 ±0.17) mmol/L.服用瑞舒伐他汀1个月后,LDL平均降低了(0.33 ±0.22) mmol/L,降低了13%.6个月,常规组降低了(0.51 ±0.19) mmol/L,降低了21.3%,治疗组(0.48±0.20) mmol/L,降低了19.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达标后,隔晚服用常规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地降低LDL水平,增加患者依从性.
作者:颜东;唐强;曲华清;唐群中;陈学智;王硕;史振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二尖瓣成形术后即刻对合高度,并观察随访术后6个月该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索用对合高度作为超声定量指标,评价成形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因单纯二尖瓣脱垂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作为手术组,用经食管超声测量其术后即刻的瓣叶各分区对合高度,与正常组对照分析、比较两组超声对合高度值差异;同时,比较术后即刻的外科直视测量对合高度值与经食管超声测值的差异.随访总结12例患者二尖瓣各小叶分区对合高度值,并与术后即刻超声测量数据相对比,观察对合高度的变化.结果:20例手术患者外科直视测量及超声测量二尖瓣对合高度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2例患者实现术后6个月随访,2例出现明显反流区域对合高度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降低.结论:超声测量对合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合高度能够作为二尖瓣成形术后评价二尖瓣对合程度的定量指标.
作者:潘泽雁;何怡华;李治安;孙琳;孟旭;韩杰;张海波;王坚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8例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临床资料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血糖≥11.1 mmol/L组(C组)患者心脏Killip>1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CK以及CK-MB水平,较血糖为7.8 ~ 11.1mmol/L(B组)及血糖<7.8mmol/L(A组)升高(P<0.05),LVEF降低(P<0.05),C组术后1h ST段回落幅度(STR) ≥50%、3hT波倒置的比例较A、B组明显减少,C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30 d内,MACE中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再发非致死性AMI、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较A、B组升高(P<0.05).结论: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不断降低,30 d MACE发生率不断升高,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
作者:康铁朵;刘文娴;杨鲲;宁尚秋;陈立颖;朱佳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小腿大隐静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OPCABG患者269例,根据小腿大隐静脉取材方式将患者分为,内窥镜血管采集(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和全程切开(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比较两组取材时间、取材质量、切口并发症、围术期和术后近期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评价.结果:EVH组取材长度、血管质量和取材时间可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下组织瘀斑发生率较OVH组高.取材时间EVH组平均35 min,OVH组平均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吻合口数目EVH组3.2个/例,OVH组3.1个/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均无心绞痛再发.结论:CABG术中采取EVH取小腿大隐静脉的方法有效可行.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更少,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作者:李波;顾承雄;杨俊峰;韦华;李京悻;刘锐;黄信生;宋伟;李晖;李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15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治疗方法.方法:1985年至2010年我科共完成15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病例.男性102例,女性54例,年龄12~ 79岁,平均46岁.其中支气管扩张114例,肺癌12例,匿源性咯血26例,其他疾病4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及支气管动脉造影,以医用明胶海绵、弹簧圈行栓塞治疗.术后严密监测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129例(94.9%)显示有支气管动脉异常改变.20例异常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异常分流.所有异常血管分别栓塞.本组病例术后咯血症状缓解142例(91.1%),症状无改变10例(6.2%),死亡4例(2.0%).术后出现下肢局部感觉障碍10例,腹痛症状12例,脊髓功能受损5例,支气管动脉破裂2例.经及时对症治疗及经验总结,后期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支气管动脉造影加栓塞是治疗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的操作可以很好地减少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整体效果.
作者:马旭晨;区颂雷;张志泰;胡燕生;宋飞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硬化药物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56例青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年龄19 ~ 39岁,平均年龄(25.23±3.69)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研究组匹配的56例健康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体质量指数并在两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大部分青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正常对照者,青年精神分裂症组血糖、TC、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声检测于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顾丽丽;徐晓梅;张迎军;高淑英;王春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年龄≥75岁(75 ~ 91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98例,<75岁399例,分别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7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较<75岁组多[(4.5±1.75)vs.(2.2±0.68),P<O.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占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8.4% vs.20.6%,P>0.05);经桡动脉入路所占比例≥75岁组为56.1%,<75岁组为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岁组PCI时间长于<75岁组[(59.1±10.4)m vs.(53.1±11.8)m,P<0.05];PCI成功率(96.9% vs.99.7%,P=0.026);术后在院期间病死率、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在院期间心绞痛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2%,P >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术,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获益;并且PCI术并发症与手术风险与低年龄组无明显差异,安全性好.
作者:李群;李莉娜;程宇彤;刘彤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