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丽;徐晓梅;张迎军;高淑英;王春刚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硬化药物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56例青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年龄19 ~ 39岁,平均年龄(25.23±3.69)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研究组匹配的56例健康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体质量指数并在两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大部分青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正常对照者,青年精神分裂症组血糖、TC、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声检测于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顾丽丽;徐晓梅;张迎军;高淑英;王春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15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治疗方法.方法:1985年至2010年我科共完成156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病例.男性102例,女性54例,年龄12~ 79岁,平均46岁.其中支气管扩张114例,肺癌12例,匿源性咯血26例,其他疾病4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及支气管动脉造影,以医用明胶海绵、弹簧圈行栓塞治疗.术后严密监测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6例患者中129例(94.9%)显示有支气管动脉异常改变.20例异常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异常分流.所有异常血管分别栓塞.本组病例术后咯血症状缓解142例(91.1%),症状无改变10例(6.2%),死亡4例(2.0%).术后出现下肢局部感觉障碍10例,腹痛症状12例,脊髓功能受损5例,支气管动脉破裂2例.经及时对症治疗及经验总结,后期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支气管动脉造影加栓塞是治疗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的操作可以很好地减少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整体效果.
作者:马旭晨;区颂雷;张志泰;胡燕生;宋飞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98例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临床资料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血糖≥11.1 mmol/L组(C组)患者心脏Killip>1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CK以及CK-MB水平,较血糖为7.8 ~ 11.1mmol/L(B组)及血糖<7.8mmol/L(A组)升高(P<0.05),LVEF降低(P<0.05),C组术后1h ST段回落幅度(STR) ≥50%、3hT波倒置的比例较A、B组明显减少,C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30 d内,MACE中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再发非致死性AMI、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较A、B组升高(P<0.05).结论: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不断降低,30 d MACE发生率不断升高,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近期MACE的发生.
作者:康铁朵;刘文娴;杨鲲;宁尚秋;陈立颖;朱佳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面(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插管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插管率和病死率较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 ~2h、72 h后及出院前BiPAP治疗组患者PaO2、pH值升高,PaC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PPV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合理应用BiPAP治疗可明显改善PaO2、PaCO2及pH值等生理学参数,减少气管插管率,降低病死率,对治疗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贾琦;徐慧;赵琳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观察其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83例人肺腺癌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33的表达,结合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CD133的表达与患者相关资料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CD133阳性率为81.9%,同时具有表达的不均一性,阳性表达者其表达强度也不同.其表达与患者淋巴转移(x2=14.01,P<0.01)、病理分化程度(x2 =9.67,P<0.01)及5年存活率(x2=3.95,P<0.05)相关,与性别(x2=2.70,P>0.05)、吸烟指数(x2=0.09,P >0.05)未见相关性.结论:CD13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具有普遍性和不均一性,高表达患者淋巴转移率高,病理分化差,5年存活率低.CD133的表达对判断肺腺癌临床预后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树岗;曾志勇;杨胜生;林建生;袁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年龄≥75岁(75 ~ 91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98例,<75岁399例,分别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7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较<75岁组多[(4.5±1.75)vs.(2.2±0.68),P<O.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占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8.4% vs.20.6%,P>0.05);经桡动脉入路所占比例≥75岁组为56.1%,<75岁组为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岁组PCI时间长于<75岁组[(59.1±10.4)m vs.(53.1±11.8)m,P<0.05];PCI成功率(96.9% vs.99.7%,P=0.026);术后在院期间病死率、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在院期间心绞痛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2%,P >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术,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获益;并且PCI术并发症与手术风险与低年龄组无明显差异,安全性好.
作者:李群;李莉娜;程宇彤;刘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脓毒症是病原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合并感染性休克时病死率在25%以上,是非心脏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1-2].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心血管系统紊乱可以使死亡风险增加1倍,而大约有40%的脓毒症患者会发生心肌功能障碍[3].脓毒症诱导的心功能障碍( 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dysfunction,SIMD)被认为是脓毒症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心排量以及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同时,左心室舒张功能也受损,超声心动图可证实存在心室充盈减慢、心室松弛异常;此外,心脏对液体复苏及儿茶酚胺刺激反应降低[4].
作者:周晓瑞;卢家凯;张京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是将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DCAB)与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机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一项新技术.现将我科应用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鹤;尤斌;高峰;李平;李光;罗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自发再通后早期介入策略与择期介入策略的远期疗效.方法:10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自发再通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4例.早期介入组立即按常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择期介入组药物治疗7d后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复流或慢血流、心肌缺血复发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随访1年,与早期介入组比较,择期介入策略组死亡(1.9%vs.1.9%,P =0.736);心肌梗死(5.6%vs.1.9%,P=0.76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4.6% vs.5.6%,P=O.879);无复流或慢血流(2.3% vs.18.5%,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60±10) vs.(55±12)%,P=0.005];心肌缺血复发(29.6% vs.11.1%,P=0.03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自发再通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 3)级的患者采取择期介入策略,可以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王天松;吕树铮;宋现涛;姚震;邓明尧;罗江宾;冯旭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拟通过对施行PTE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围术期临床常见检测手段来为此类患者提供预后判断.方法:择期21例患者单纯施行PTE术,记录ICU入住天数为因变量,以患者年龄(AGE),病程(Course,year),体外循环的时间(TCPB)和ASA分级,术前平均肺动脉压(mPAPPRE),术前右心室/左心室容积比(RV/LVPRE),术后右心室/左心室容积比(RV/LVPOST),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PRE)和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OST)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施行PTE患者的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包括ASA分级、mPAPPRE、RV/LVPRE、TCPB和LVEFPOST.结论:本研究提示在PTE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一般状况(ASA分级)、术前平均肺动脉压、术前右心室/左心室容积比、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LVEFPOST与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作者:金沐;王继宏;刘东侠;李立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喉镜,在胸科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Shikani喉镜组(S组)和Macintosh喉镜组(M组)各3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Shikani喉镜或Macintosh喉镜,实施经口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记录并比较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气管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值、心率(HR)值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观察比较2组插管时间、置入目标支气管的成功率及口腔损伤出血情况.结果:在T3点,M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明显高于S组患者(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点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明显<M组(P<0.05).进入目标支气管的成功率和口腔损伤出血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Macintosh喉镜相比,在胸科手术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操作过程中,使用Shikani喉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且插管时间更短.
作者:车昊;卿恩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年肾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6例青年肾血管疾病患者,保守治疗1例,介入治疗4例,手术治疗4例.通过评估经治疗控制血压水平,分析不同方法疗效.结果:介入组中,好转1例;失败3例,其中2例转行手术治疗,出院后发生1例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手术组中,治愈2例,好转2例.讨论:青年非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病变,在治疗上具有特殊性,对有症状患者,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可先行介入治疗,效果欠佳者须考虑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为控制高血压的可靠方法.
作者:李方达;郑月宏;宋晓军;任华亮;李佳乐;席志强;刘昌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二尖瓣成形术后即刻对合高度,并观察随访术后6个月该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索用对合高度作为超声定量指标,评价成形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因单纯二尖瓣脱垂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作为手术组,用经食管超声测量其术后即刻的瓣叶各分区对合高度,与正常组对照分析、比较两组超声对合高度值差异;同时,比较术后即刻的外科直视测量对合高度值与经食管超声测值的差异.随访总结12例患者二尖瓣各小叶分区对合高度值,并与术后即刻超声测量数据相对比,观察对合高度的变化.结果:20例手术患者外科直视测量及超声测量二尖瓣对合高度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2例患者实现术后6个月随访,2例出现明显反流区域对合高度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降低.结论:超声测量对合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合高度能够作为二尖瓣成形术后评价二尖瓣对合程度的定量指标.
作者:潘泽雁;何怡华;李治安;孙琳;孟旭;韩杰;张海波;王坚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脓胸是小儿呼吸系统的急症,多继发于肺炎、败血症及肺脓肿等,金葡菌目前仍为其主要致病菌;造成脓胸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外伤.如果治疗不当可能形成慢性脓胸、肺坏死性空洞、支气管胸膜瘘、感染性休克及心力衰竭(心衰),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方法包括营养支持、控制感染、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排脓、病灶清除、微创扩清术加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等.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11年10月,根据病情采用不同外科方法治疗53例小儿脓胸,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3例患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右侧32例,左侧21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者42例,外伤后感染1例,无明确诱因10例,病史1~3w.
作者:贺成光;郭淼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和开放手术(OR),术后6个月内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时满足OR和EVAR手术条件的AAA患者共100例,随机分配接受OR或EVAR手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记录分析两组术中情况、病死率、全身并发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至术后6个月,仅OR组死亡1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及输血量更少(P<0.05).EVAR组患者可以更早出院,但是花费也远高于OR组(P<0.05).EVAR组围术期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OR组(16.4% vs.20.5%),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高于OR组(29.5% vs.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AA来说,OR与EVAR手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VAR手术在围术期显示出微创手术的优势.
作者:张征;陈忠;吴章敏;唐小斌;刘晖;寇镭;吴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82例射血分数<4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2002年7月至2012年1月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82例,全部经左心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在25% ~40%之间,平均(35.2±4.8)%.合并心肌梗死史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6例,不稳定心绞痛24例.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56例,Ⅳ级8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2支病变11例,3支病变53例,左主干18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2.9±0.8)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其中7例在手术中安放.死亡3例,均为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死亡.有6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其中3例心室颤动,均复苏成功.18例行围术期CCO(持续心排血量)监测,术前CO指数在1.8~3.8之间,平均2.4±0.46,术后第1天CO指数在3.6 ~7.2之间,平均4.8±1.26.结论:严重心功能减退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而长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卢安东;董逸飞;董书强;尹清;曹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十多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介入材料的迅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治疗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外科手术治疗发展为手术、介入和镶嵌治疗等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模式,介入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生后延伸到胎儿,治疗的数量亦迅速增加.本文就介入治疗的发展史和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肖燕燕;金梅;韩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STIC技术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6例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顺序检查,检查过程中应用STIC技术采集心脏容积数据,数据存盘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脱机分析,对心脏畸形的胎儿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出生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引产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STIC技术结合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胎儿心脏异常189例,其中心脏复杂畸形36例,合计91处心脏畸形,STIC技术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灵敏度(97.4%),特异度(99.6%),误诊率(0.4%),漏诊率(2.6%),总的符合率(99.2%).结论:STIC技术结合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对胎儿心脏畸形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王俊兰;何怡华;李治安;刘琳;刘鲲;张烨;谷孝艳;韩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PDTC干预(PD)组和心肌梗死对照(MI)组,另设假手术(SH)组,每组大鼠6只.PD组于术后24h腹腔注射PDTC (80 mg· kg -1·d-1),MI组及SH组注射0.9%氯化钠液对照.连续给药28 d后处死动物,计算心肌细胞面积、周长、平均直径.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核转录因子-κBp65( NF-κBp65)及白介素-1β(IL-1β)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与SH组比较,PD组和MI组的心肌细胞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明显增大,NF-κBp65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I组比较,PD组的心肌细胞的直径、周长和表面积改变明显减轻,NF-κBp65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C能一定程度地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下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表达有关.
作者:何明;陈章荣;罗开良;丁绍平;王红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冠心病患者术后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评价其对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AMI)的发病、预后的提示作用.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SICU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其中确诊为围术期PAMI的35例患者,及围术期平稳过渡的31例患者,动脉乳酸值及血乳酸清除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显示,PAMI患者初始乳酸水平(3.05±1.18) mmol/L较非心肌梗死患者(1.70±0.79) mmol/L明显增高,而6 h乳酸水平分别为心肌梗死组(2.10±0.89) mmol/L非心肌梗死组(0.96±0.41)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中初始乳酸水平在KillipⅠ、Ⅱ级(2.24±0.88) mmol/L及KillipⅢ、Ⅳ级(3.89±1.45) mmol/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心肌梗死乳酸清除率则无明显减少,显示乳酸清除率不能明确提示PAMI发生概率上升.结论:乳酸测量可作为ICU医师对PAMI的另一有效的预警指标.
作者:高洁;张京岚;叶清;陈峣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