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军;李德才;吴树明;李红昕;王安彪;袁贵道;张文龙
目的:观察内毒素(LPS)血症时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IL-18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TLR4与IL-18在LPS急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运用RT-PCR与ELISA分别检测心肌TLR4和IL-18mRNA的表达及心肌组织匀浆TNF-α浓度.结果:LPS组心肌中TLR4与IL-18mRNA表达分别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1.51±0.07)vs(0.85±0.03),(1.65±0.04)vs(0.56±0.03),心肌组织匀浆中TNF-α浓度显著增高(0.67±0.02)ug/l vs(0.39±0.05 ug/l).结论:LPS血症时心肌组织TLR4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加强,IL-18分泌增加,表明二者在LPS血症心肌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德明;李永旺;毛宝龄;钱桂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978年7月至2002年7月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经验.方法:203例病人在全麻下行心包剥脱术,左四肋间切口69例,左四肋间加横断胸骨切口4例,局部4肋间加肋软骨切除1例,正中切口149例.结果:术后病人死亡3例,复发5例,再次行心包剥脱术.其余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是有效的手段,如病人确诊为该疾病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司忠义;王中彬;谷春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对我院1986年至2002年确诊的310例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与肿瘤的关系作简要分析,对疑难病例作介绍.
作者:张维君;张健群;温绍君;马涵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复制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体会.方法:健康远交系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各100只.供心的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做端侧吻合,将供心移植于受体的腹腔内.结果:共建立100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供心缺血时间(30±5)min,手术成功率91%.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1.麻醉剂量合适;2.注意供心的保护,缩短供心缺血时间;3.提高血管吻合质量,避免吻合口出血及血流不通畅;4.术后保温,纠正酸中毒.
作者:曹向戎;黄益民;陈伟;张颖;林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3年至1998年期间的1055例分别进行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从远期疗效看,多支血管病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PCI组为9.10%,CABG组为5.66%,药物治疗为15.34%(P=0.03),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多支血管病变的心绞痛复发率PCI组为40.91%,CABG为29.25%,药物治疗为48.57%,(P=0.006),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CABG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PCI组(P=0.041).2.从近期疗效看,多支血管病的近期死亡与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CABG组高,显著高于PCI和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治疗与药物治疗比较,其远期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CABG组显著低于PCI与药物治疗组,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
作者:刘文娴;吕树铮;宋现涛;陈韵岱;陈立颖;卢艳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发现内皮细胞在外源性乙酰胆碱(ACh)介导的血管舒张中起重要作用[1].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舒张中发挥作用,而且由血管内皮分泌的一氧化氮(NO)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s)还分别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单核细胞粘附、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子起抑制和激活作用.随着内皮各种功能不断被发现,内皮在人类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测定内皮功能的方法不断涌现.1992年Celermajer等[2]首先提出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无创性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方法,本文将对这一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点与不足以及实际应用等问题做一阐述.
作者:厚磊;赵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治疗肺血栓栓塞(PTE)症时,尽快达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在45~90 s区间(简称达标)的个体维持剂量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42例接受肝素持续静脉点滴法抗凝治疗的PTE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72 h内个体肝素用量及达标状况;比较达标组与未达标组, 超标组肝素用量的差异及出血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42例PTE患者中达标31例,占73.8%.达标者每人每日肝素平均剂量为21821 u ,所用肝素维持量中位数为12.9 u*kg-1*h-1.超标组出血副作用的发生率高于达标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反应值(溶栓或负荷量肝素治疗后即刻APTT值与基础APTT的比值)与肝素用量呈反比关系.结论:肝素维持量个体差异大.达标组所需肝素量中位数低于国外推荐剂量(18 u*kg-1*h-1).发病危险因素及病程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无家族遗传倾向及恶性肿瘤疾病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若治疗反应值>1.5,推荐首选肝素维持剂量为13 u·kg-1·h-1.
作者:梁瑛;罗华;张蔚;宗华;徐洁;商鸣宇;肖瑶;杨京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回顾分析1 78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疗效,并比较二种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1 780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冷晶体组)643例,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冷血组)231例,心脏不停跳手术(不停跳组)906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仍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降温至(32±1)℃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维持灌注压在60 mmHg(1 mmHg=0.133 kPa),心脏跳动下进行畸形矫正,方法同停跳下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3例(死亡率3.8%),其中冷晶体组手术死亡42例(死亡率6.5%),残余室间隔缺损6例(发生率0.9%);冷血组手术死亡7例(死亡率3.0%);不停跳组手术死亡24例(死亡率2.6%),其余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恢复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有较好疗效,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并可简化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陈林;肖颖彬;王学峰;钟前进;陈柏成;陈进劲;曾祥君;郝嘉;王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1988年2月至2002年8月共收治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ortopulmonary septal defect,APSD)3例,手术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正军;李德才;吴树明;李红昕;王安彪;袁贵道;张文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闭塞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96年3月至2002年1月48例主髂动脉闭塞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行主-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5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髂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腋-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2例.均得到随访.总有效率95.8%,围手术期死亡率4.17%.人工血管通畅率81.2%.结论:解剖途径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以获得较高的通畅率.对于高龄、体弱者,特别是全身一般情况差,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等慢性病的患者,应采用解剖外途径人工血管转流术,以减低手术死亡率.
作者:许宏亮;郭凤启;孙文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人体内超氧自由基等活性氧的清除剂之一.通过催化消除氧自由基,起到阻碍活性氧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保护细胞正常功能.内原性SOD活力改变时,常与某些疾病有关.本文对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前后,患者的红细胞SOD活力及其变化等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
作者:王济峰;王兰;关青;罗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一种能显示体内放射性核素立体分布图象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较准确的确定心肌缺血的部位及范围.这种显示心脏生理、病理和生化功能与代谢过程的检查方法愈来愈受到临床的重视.核素心脏检查可以提供心肌血流灌注、左心功能和心肌代谢活性等信息而成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估计预后、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现将SPECT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作者:巫少荣;李自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院1986年12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105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占2.9%),其余病例全部康复出院.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吴东信;李卫国;邢颖;王朝晖;刘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先天性心脏病如何发现和诊断1.发现:在孩子未带到医生那里去的时候,父母如何考虑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呢?这是做父母极为关心的问题.孩子口唇、指(趾)甲青紫或哭闹后青紫是容易发现的与心脏疾病有极密切关系的症状.婴儿出生后即出现青紫,往往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锁,肺动脉闭锁,大动脉转位或重度法洛三联症等.如果几个月后出现青紫,大可能是法洛四联症.如几岁、十几岁或成年以后逐渐出现青紫,可能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或称艾森曼格综合征).但非青紫的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往往不易被家长识别.如果患儿1岁以内生长发育差,消瘦,经常患肺炎,吃奶后气促,口周发青,皮肤发花,应注意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需及时请医生诊治.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缺损很小(如小室缺,小动脉导管未闭等),狭窄不严重(轻度肺动脉狭窄、主动脉二瓣畸形等)或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如Ⅱ孔型房间隔缺损),可能迟迟不被家长发现,甚至不详细查体,医生亦可能漏诊.这些疾病往往对身体影响不大,手术时间可以选择,只是早发现可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作者:韩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脉压差与肥胖、高龄及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1747例健康体检者脉压差与年龄、肥胖及糖尿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脉压差升高(P≤0.01);肥胖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脉压差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高龄肥胖及糖尿病患者脉压差升高,而脉压差升高可能与肥胖、高龄及糖尿病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作者:杨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地尔硫(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动态变化曲线及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地尔硫(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复灌180 min,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MIR组,地尔硫(卓)组:地尔硫(卓)(1mg/kg)在缺血前5 min经颈静脉35 min内缓慢注入.各组于缺血前、缺血30 min、再灌90 min、180 min检测NO,MDA,并做电镜标本.结果:NO、MDA在缺血期无明显变化.NO再灌后下降,以再灌90 min内下降明显(P<0.05),地尔硫(卓)组NO活性高于MIR组(P<0.05).再灌后MDA合成持续上升,再灌180 min与缺血30 min时相比,P<0.01,高于同期的地尔硫(卓)组(P<0.05).电镜观察地尔硫(卓)能减少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地尔硫(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保护作用.
作者:狄鸣;成蓓;郭莲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腹部钝性损伤致创伤性膈肌破裂的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对胸腹部钝性损伤致创伤性膈肌破裂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相关问题作了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推断胸腹部钝性损伤致创伤性膈肌破裂的发生与机体一系列应激保护反应关系密切,当这一保护不足以对抗外界强大暴力时,胸腔或腹腔的极大变形致胸腔或腹腔体积瞬间缩小形成极大的压力差易造成胸腹部薄弱处膈肌破裂.并根据创伤性膈肌破裂往往合并严重的复合伤,提出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结果:创伤性膈肌破裂经及时手术行膈肌修补术,术中要注意彻底冲洗胸腔,特别是当空腔脏器损伤时尤为重要,从一组50例动物实验证明,胸腹联合伤膈肌破裂并空腔脏器损伤术中未冲洗胸腔组,术后急性脓胸发病率从96%下降到彻底冲洗胸腔组的19%,经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重在及时恰当处理合并伤方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合并空腔脏器损伤手术中彻底冲洗胸腔可明显降低术后急性脓胸发病率.
作者:王瑞祥;柴春玲;崔永昆;王欣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49岁,以周身乏力1年,加重伴低热、气短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周身乏力,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巨脾,外周血示白细胞20×109/L,经骨髓涂片检查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羟基脲治疗,自觉症状好转,脾脏回缩,白细胞控制在10×109/L以下.
作者:高云阁;张军学;高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心肌酶释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每组均抽取术前24 h,术后24 h、72 h、第7 d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结果:2组术前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术后以体外循环组心肌酶释放量为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可减轻心肌损伤,有利于术后心肌修复.
作者:况成明;曹建军;樊汉利;刘伟;王宏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方法:按本院病理科改良的Hladovec法测定,分离血液中内皮细胞,在显微镜血球记数板上观察并记数.全部研究对象60例,深静脉血栓组28例,对照组32例.结果:深静脉血栓组CEC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间CEC数值无差异(P>0.05).CEC数量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itine Hcy)水平有正相关(r=0.68).结论: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CEC数量的变化与Hcy浓度相关.
作者:高莹;阮英茆;张林峰;李晓惠;王靖;牟牧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