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晖;惠汝太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条件培养基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上,分别采用MTT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方法等,检测ox-LDL诱导VEC损伤的条件培养基对VSMC生长率、细胞周期及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ox-LDL可呈浓度依赖性损伤VEC的形态、减少上清液中NO含量、升高上清液中ET-1含量.终浓度为100μg/ml的ox-LDL与VEC共同孵育24h制备的条件培养基,能明显促进VSMC生长、提高PCNA表达及增加细胞周期S期细胞数.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受到ox-LDL损伤时,制备的条件培养基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这可能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作者:嵇波;宋晓东;刘剑刚;史大卓;王永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杨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成肌细胞表达异源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基因的可行性,为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人的心钠素基因,将其与质粒pcDNA3.0连接,构建质粒pcDNA3.0/ANF.将pcDNA3.0/ANF及对照pcDNA3.0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筛选以获得稳定表达异源心钠素基因的细胞.收集筛选后的细胞培养基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心钠素的表达水平,第14d以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成肌细胞内心钠素mRNA的水平.结果pcDNA3.0/ANF组重组心钠素的表达水平为174.19+52.43pg/ml,成肌细胞内mRNA含量(灰度值)为254.62+10.86,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成肌细胞可以表达异源心钠素基因,这一方法有可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作者:朱记法;卢永昕;李锋;田俊;王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于1988年被首次克隆[1].二十世纪90年代在对炎症的研究中,人们发现COX有两种异构体,在组织中呈组成性表达的称为COX-1,诱导性表达的称为COX-2[2].二者结构上较为相似,但细胞内定位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COX-1主要分布于内质网,COX-2分布于内质网和核膜[3],这种分布上的不同提示COX-2可能更多地参与了阶段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的合成,与细胞分化和增殖有较为密切的联系[4].
作者:李昭晖;惠汝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柴晓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基因家族的一种,它是各种免疫与炎症调节的重要通路,包括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已有研究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循环中的血小板中可出现CD40L的表达.循环中出现的可溶性CD40L可能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与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有关.有研究发现CD40L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选择素、血管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等.CD40L还可通过调节粥样斑块的金属蛋白酶表达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炎症与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从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晶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王晓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的综合指数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80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分为2组:CHD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正常).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出其综合指数:LDL-C/(HDL-C+TBIL)和TC/(HDL-C+TBIL),分析其与CHD之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CHD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HDL-C+TBIL)比值,TC/(HDL-C+TBIL)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C,LDL-C,LDL-C/(HDL-C+TBIL),TC/(HDL-C+TBIL)可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它们为CHD的危险因素.结论CHD的发生与TBIL的降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考虑血脂、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的综合指数有助于CHD的诊断.
作者:董红志;秦勤;殷雅琴;赵炳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杨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对心脏疾患发生机制理解的深入及治疗手段的更新使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存期也大大延长.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将出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及心室重构并终导致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成熟心肌细胞坏死后不能或不能充分进行自我修复已成为不争事实,心脏移植曾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彻底改变心肌收缩功能单位丧失状态的手段.但是,由于供体来源有限且费用高昂、手术风险大等原因,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细胞心肌成形治疗(cellular cardiomyoplasy,CCM)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作者:杨跃进;窦克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作者:马礼坤;余华;黄向阳;褚俊;冯克福;李世光;张晓红;邵正斌;丁晓梅;严激;顾统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冠心病(CHD)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包含了许多相互联系、复杂的病理环节,关于其发病机制,人们曾提出了多种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侧面来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其中有两种学说较为人们关注:(1)内皮损伤反应学说[1]:明确提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由一系列损伤因子包括病原体(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血管管壁对这些损伤因子的一种保护性、炎症纤维增殖性反应.
作者:李崇剑;徐耕;傅国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衰病人心肌组织β1、β2、β3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4例瓣膜置换术的心衰病人和5例健康对照者心肌组织β1、β2、β3受体mRNA表达.用化学法和放免法测定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NOS(iNOS)、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结果心衰时心肌β1受体mRNA表达下调、cAMP生成减少;β3受体上调、NOS活性增加和cGMP生成增多,β1受体下调和β3受体上调均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β2受体表达无改变.结论心衰时心脏β受体信号通路中包括β受体mRNA、cAMP、cGMP、NOS等多个环节发生改变,且改变程度与心功能相关.
作者:李振魁;祝善俊;田颖;于林君;周裔忠;王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犬骨髓间叶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潜力,为损伤组织的干细胞移植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梯度-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与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利用化学诱导剂5-氮胞苷(20μmol/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10ng/ml),成骨细胞诱导剂(地塞米松10nMol/L,抗坏血酸0.05mMo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以及成脂肪细胞诱导剂(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0.5mmol/L,地塞米松1μmol/L,胰岛素10mg/L,消炎痛100mmol/L),分别定向诱导骨髓间叶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再应用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电镜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利用梯度-贴壁筛选法可以分离培养与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5-氮胞苷可诱导干细胞呈现肌管、肌丝、心房颗粒,且肌细胞特异性蛋白α-actinin,Myosin,α-Actin,Troponin Ⅰ免疫染色阳性;VEGF可诱导骨髓间叶干细胞出现管网状、血管样及鹅卵石样结构,vWF免疫染色阳性;成骨细胞诱导剂可诱导分化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成脂肪细胞诱导剂使分化细胞内出现脂肪滴,油红O染色示脂滴为橙红色.结论成年犬骨髓间叶干细胞在体外具备多向分化潜力.在化学或生物诱导剂的作用下,犬骨髓间叶干细胞能够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间叶组织类型细胞.
作者:任晓庆;王方正;浦介麟;张澍;张明伟;贾玉和;吴国玫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陈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ABC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可利用ATP参与胆固醇和磷脂从细胞内转运至贫脂或无脂的apoA1,促进高密度脂蛋白(HDL)生成,并在胆固醇逆转运(RCT)中起重要作用.ABCA1受多种因素调节,其中以核受体超家族的转录调节为重要.上调ABCA1表达增加RCT、提高HDL血浆浓度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一个新方向,特异性肝X受体(LXR)激动剂可能是抗AS新药的希望所在.
作者:刘胜林;郭志刚;刘凌;李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及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男62例,女17例),给予冠脉内支架植入及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77例(男59例,女18例),给予静脉溶栓.所有病人均行冠脉造影,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在冠脉再通率、恢复TIMI3级血流、心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大出血、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及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宝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估洛汀新倍他乐克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CHF随机分成两组,A组:63人(男性46,女性17),平均年龄58岁,LVEF平均32.89%,以利尿剂和洋地黄等基础治疗;B组:59人(男性42,女性17),平均年龄57岁,LVEF平均33.48%,在利尿剂和洋地黄综合治疗基础上,只要患者耐受,从小剂量逐步加用倍他乐克12.5mg/天至50~100mg/天,洛汀新2.5mg/天至10~20mg/天.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随访,两组共有11人因心血管事件死亡(A组9,B组2);有26例因心衰加重再次住院治疗(A组18,B组8).治疗前后比较,按NYHA分级标准,B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延长,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LVESD显著缩小,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洛汀新和倍他乐克可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盛宇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在心肌细胞间是实现电藕联及化学信息交换的重要结构基础.本文综述了国际上研究结果,阐述缝隙连接生理病理学功能,在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缺血预处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陈灼焰;吴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赵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