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活化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通路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熊熙;张馨;李平;汪茂荣

关键词:南蛇藤, HepG2细胞, 细胞凋亡, Caspase-3, 细胞色素C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在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过程中产生的凋亡蛋白表达量探讨其凋亡途径。方法应用Annexin V-FITC与碘化丙啶(promide iodine,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浓度(15μg/ml、30μg/ml、60μg/ml、120μg/ml和240μg/ml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干预HepG2细胞24小时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30μg/ml、60μg/ml及120μg/ml)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HepG2细胞24小时及60μg/ml和120μg/ml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HepG2细胞48小时后细胞中细胞色素c、裂解的胱冬蛋白原9(cleaved caspase-9)和胱冬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当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浓度为15μg/ml、30μg/ml和60μg/ml时,可诱导HepG2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且细胞色素c、裂解的胱冬蛋白原9和caspase-3的表达量增加;随南蛇藤提取物浓度的增加(30μg/ml、60μg/ml及120μg/ml),蛋白表达亦增强。结论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可能是通过促使膜间蛋白细胞色素c表达和释放活化caspase-9与caspase-3而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止血切割器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射频止血切割器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行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术中应用Habib 4X射频止血切割器切肝,对照组患者术中应用传统钳夹法切肝。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肝功能变化、腹腔引流量、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88、-19.34,P均<0.001)。观察组患者术中行肝门阻断及输血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99、28.03,P均<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的ALT和TBil、术后24小时腹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6.98、-16.38、-15.46和-9.33,P均<0.001)。两组患者术后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38,P值为0.17)。结论射频止血切割器应用于肝切除术可降低患者术中输血的比例,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肝功能损伤,提高无瘤生存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相文;曹庭加;李相臣;王华;卢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环状RNA研究进展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作用

    环状RNA(circ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和竞争性内源RN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家族的新兴成员。circRNAs通过特殊的前体mRNA可变剪接,以外显子或内含子环化的形式将3’端和5’端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环状结构。目前研究表明circRNAs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可通过与miRNA和蛋白质等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有望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circRNAs研究进展及其在HBV相关肝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颜兴艳;向天新;张守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无创评估模型指标的筛选

    目的:探讨ALT小于2倍正常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肝患者纤维程度无创评估指标的筛选及其诊断模型的构建过程。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内科治疗的249例ALT<2×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筛选出常规临床指标,经Spearman等级相关逐一分析各指标与肝纤维化间的相关性,筛选出有关联的指标(P<0.001、r>0.200),根据指标相关性的大小及不同组合构建不同模型,比较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指标相对较少且诊断能力佳的模型。结果共纳入患者249例,其中模型组204例,验证组45例。筛选19项临床常用指标,其中9项指标[包括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计数(PLT)、透明质酸(HA)、年龄、HBV DNA、脾厚、胆碱酯酶(CHE)、白球比值(A/G)、碱性磷酸酶(ALP)]与肝纤维化有相关性(P<0.01、r>0.200)。根据以上指标相关性的大小,拟将各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相对比值分别设定为1.0分、1.1分、1.5分,依次构建了8个模型,综合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确定模型5即DMFibroS模型为佳诊断模型。以45例患者进行验证,准确度为77.8%。结论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佳的无创性诊断模型需具备纳入的指标较少且诊断能力佳的特性,同时还需要实例进行验证。

    作者:唐情容;王召钦;何清;李向军;廖雪姣;赖长祥;唐奇远;李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患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特利加压素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医学依据。方法以“特利加压素”、“肝肾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月,检索数据库为CNKI、万方、PubMed、CBM、Embase、CCTR及Medline;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进行评价,采用Review Manger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51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篇英文文献,包括234例HRS患者,均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Cochrane质量评价标准,纳入的文献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特利加压素治疗HRS患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6.85,95%CI:3.47~13.55,P<0.00001)。各项研究的Meta分析不存在显著的发表偏倚,结果较为稳定。采用特利加压素治疗的部分HRS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耐受性均较好,一般可自行缓解,稍严重的经对症干预后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特利加压素可显著提高HRS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肌酐水平,增加尿量,改善肾脏功能,有效性及安全性良好。

    作者:陈振娟;吴安城;李金金;刘晓明;曲乃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血色病临床病理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血色病(hereditary haemochromatosis,H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小肠铁吸收增加,进而使铁在组织内沉积,导致组织损伤,肝脏是受影响的主要器官。常见的类型是HFE相关原发性血色病,非HFE相关原发性血色病较少见。HH初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时多是晚期,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包括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和肝细胞癌等。当HH患者肝功能异常或血清铁蛋白高于1000μg/L时应进行肝组织活检,这有助于鉴定铁沉积的程度和纤维化分期。本文对HH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进行综述,包括铁沉积引起的组织学改变、肝铁浓度测量和治疗后病理改变。

    作者:孙磊;刘红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NS5ATP9对饥饿诱导的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观察NS5ATP9对饥饿诱导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随时间的变化。方法将NS5ATP9的表达载体、siRNA小分子干扰及其各自的对照分别转染HepG2细胞48小时后,分别用EBSS饥饿细胞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后,利用Annexin V/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同时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胱冬肽酶-3/7(caspase-3/7)的活性变化,观察饥饿不同时间点NS5ATP9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NS5ATP9过表达组在HepG2饥饿24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后,总凋亡率显著减低(t =17.132、9.138、17.318,P =0.003、0.012、0.003);12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caspase-3/7酶活性显著减低(t=7.637、6.944、13.490,P =0.017、0.02、0.005),二者均以48小时显著。②与对照组相比,si-NS5APT9转染组在HepG2饥饿36小时和48小时总凋亡率显著增加(t=-5.064、-4.342,P =0.034、0.049),12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caspase-3/7酶活性显著增加(t=-8.837、-7.469、-18.630,P =0.013、0.017、0.003),二者均以48小时显著。结论在HepG2细胞中NS5ATP9能显著抑制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NS5ATP9对细胞凋亡率的抑制越明显,以48小时为显著。

    作者:全敏;刘顺爱;成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0例为观察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1组,6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比较各组HP感染率、观察组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HP感染率以及观察组和对照1组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患者HP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2组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44.4%(80/180)和49.3%(296/600),均低于对照1组的77.7%(10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00、34.638,P<0.001)。观察组中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37.2%(29/78)、45.0%(27/60)和57.1%(2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2,P =0.284)。观察组初发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为64.5%(40/62),复发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为70.4%(3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9,P =0.503);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58.7%(27/46),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72.9%(52/70),分别低于对照1组患者的68.6%(35/51)和83.5%(66/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336、0.610,P值分别为1.415、0.087)。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低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并非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绍敏;邹湉;付小义;陈出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肝衰竭(ALF)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新的国际腹水俱乐部(ICA)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于解放军第302医院住院的ALF患者并发AKI的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167例ALF患者中并发AKI 66例,发生率为39.52%。其中肾实质性AKI 16例,占24.24%;肾前性AKI 15例,占22.73%;肝肾综合征(HRS-AKI)35例,占53.03%。66例AKI患者院内病死及无效53例(80.30%),恢复与好转13例(19.70%);非AKI患者101例,院内病死及无效31例(30.69%),恢复与好转70例(6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3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感染、TBil以及血氨升高是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4、4.255、3.599、3.540、5.454,P均<0.05)。结论 AKI是影响ALF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年龄、感染、TBil以及血氨升高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臧红;刘婉姝;刘鸿凌;朱冰;刘振文;辛绍杰;游绍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本刊对来稿参考文献格式的要求

    本刊执行GB/T-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生物化学指标及病毒载量

    目的:分析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生物化学指标及病毒载量。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200例,分析HBeAg阳性(137例)和HBeAg阴性(63例)患者的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甲胎蛋白(AFP)及HBV DNA载量等。结果HBeAg阳性组患者的ALT与HBV DNA均高于与HBeAg阴性组,AFP水平低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11、4.090和0.137,P值分别为0.042、0.045和0.013)。两组患者中不同HBV DNA载量患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2,P =0.007)。结论 HBV DNA病毒载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癌发生率高于HBeAg阳性,且肝脏炎症程度重,甲胎蛋白水平更高,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赵海珍;其其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说明

    为了更好发挥医学学术性电子期刊的文献作用,方便和规范引用电子期刊的视频文献和幻灯文献,现将文献著录和引用规范试用说明如下。1.在制作视频及幻灯文献时体例格式应规范,片头应有片名、著作者姓名及单位,片尾应有责任编辑、制作者、出版者及其单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声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拟食疗方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

    目的:评价自拟食疗方对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营养小组为其提供的自拟食疗方进行营养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硬化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握力、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腹水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患者接受食疗两个月后,握力、ALB及PA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9、30.14和27.52,P均<0.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握力、ALB及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9、1.50和2.19,P均<0.001)。治疗后,试验组无腹水及轻度腹水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拟食疗方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预后。

    作者:杨碧霜;郑文龙;陈丽新;魏梅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提出的急性肾损伤(AKI)分级标准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996年1月至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4例AFLP住院患者,将其中合并AKI的患者按照KDIGO-AKI进行分期,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计41例AFLP合并AKI的患者入组。发病年龄(27.8±3.9)岁,孕周(35.5±2.8)周。平均住院时间为1~120天[(25.6±21.8)天]。在合并AKI的41例患者中,AKI 1级16例(39.0%),2级14例(34.1%),3级11例(26.8%)。共有12例(29.2%)患者进行了肾脏替代治疗,其中AKI 2级3例,3级8例。肾脏替代治疗开始时间为分娩后1~4天[(2.2±1.4)天],结束时间为分娩后3~10天[(5.5±2.6)天]。进行血液净化的时间为12~144小时[(81.8±48.4)小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时肌酐水平为191~522μmol/L[(337.8±106.9)μmol/L]。对其中的19例患者进行随访后发现,所有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AKI是AFLP的常见并发症,大部分患者无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在疾病治愈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作者:李传胜;熊号峰;刘景院;郭利民;向攀;蒲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和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患者近期和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肝血管瘤治疗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n =76)采用腹腔镜手术切术治疗,试验组患者(n =48)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3、0.026、0.034和0.043),对照组患者手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试验组患者(χ2=0.846,P =0.028)。结论介入栓塞和腹腔镜手术切除术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均较好且并发症较少,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进行合理的个体化选择。

    作者:张崇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重症肝炎患者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表达水平研究

    目的:分析可溶性CD40在重症肝炎患者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于邯郸市传染病医院进行治疗的44例重症肝炎治疗患者和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同时选取本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CD40浓度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患者血清CD40为(135.85±115.5)pg/ml,观察组2患者血清CD40为(150.95±75.5)pg/ml,对照组血清CD40为(45.58±28.9)pg/ml,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CD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44,P =0.0017),观察组1与观察组2患者血清CD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28,P =0.476)。重症肝炎患者中病死患者的CD40水平为(200.2±135.6)pg/ml,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的(85.93±7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0.625,P =0.0017)。重症肝炎患者中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后血清CD40水平为(235.9±120.5)pg/ml,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108.5±10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12,P =0.0014)。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可溶性CD40浓度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 =0.48、0.36,P =0.01、0.02;r =0.43、0.40,P =0.00、0.02)。重症肝炎患者中男性患者可溶性CD40平均浓度为(225.48±95.52)pg/ml,高于女性患者的(164.25±89.6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24,P =0.01)。结论重症肝炎患者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是评价肝细胞急性损伤和评估重型肝炎预后的免疫学指标。

    作者:周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2月到2015年8月于本院进行肝腹水治疗的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饮食营养指导、限制钠盐及摄入水量、保肝、利尿等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21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肝硬化患者腹水量显著减少,肝功能及肾功能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联合前列地尔能够有效降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腹水量并显著改善肝功能和肾功能。

    作者:蒙冠龙;陶雪娥;覃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本刊对来稿图片格式的要求

    本刊要求来稿中的每张照(图)片均应有必要的图题及说明性文字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中箭头标注应有文字说明。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特殊染色方法和高、中、低倍数。照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并在背面标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说明文字应简短,不应超过50字,所有的图在文中相应部分应提及。电子图片采用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并应经过剪切后充分显示关键部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重度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患者1例

    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病情重,病死率极高。本文报告1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仅6.5%,血小板(blood platelet, PLT)仅4×109/L的危重型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同时伴上消化道出血(UDTH)和严重感染的患者,通过以人工肝为主的支持对症治疗联合中药肝康Ⅱ号辨证治疗而治愈。

    作者:贺琴;雷飞飞;雷旭;李刚;胡波;谭华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