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正坤;刘志鹏;王全;宋长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人骨折后组织修复能力差,骨折后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血液瘀滞,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如不及时防治,一旦栓子脱离原发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为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患者早日康复,现将预防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刘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后牙疼痛、松动,影响进食,自行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后逐渐缓解,但钝痛持续,逐渐出现牙齿松动,未行正规口腔专科治疗.1月前发现左下颌皮肤红肿,出现瘘道溢脓.于当地卫生院就诊,行抗炎(头孢类)和局部换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007年11月27日来我院门诊,拍下颌骨正侧位片示:左侧下颌骨体部见囊状骨质破坏.
作者:程海冬;胡图强;马敏;刘燕;马明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的癌症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如放疗和化疗大量应用临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肿瘤的治愈率,但这些治疗手段也导致了重复癌的产生,本文通过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重复癌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增加对重复癌的认识,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晓斌;白松;吕国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VSD即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以下简称VSD),通过多孔、富有弹性、无刺激的VSD敷料联合生物半透膜将创面密封,并通过负压引流管吸引创面;减少感染和换药次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优点在于控制感染迅速,引流充分,促进肉芽组织健康成长,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1].2009年我科采用VSD技术对12例皮肤缺损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王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鞣花酸系从石榴皮中提取的石榴素主要成分,在中医有补气健脾活血、清热解毒,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癌的作用.石榴是常见的红树伴生植物,属于茜草科山石榴属,有很好的药用价,如抗肿瘤和抗生育以及驱虫和抗痢疾等[1].目前,应用于肺心病治疗报道甚少.本文通过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鞣花酸对肺心病免疫功能的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邝军;张立波;朱建勇;何敏;叶青;苟志斌;范荣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第47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于2011年6月3日~7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本文对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热点总结如下.
作者:禚银玲;郭其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丹毒系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炎症[1].因老年人下肢静脉曲张较多,动脉硬化而致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不畅,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易受到致病菌的侵犯而感染.通过综合正规治疗及全方位精心护理,使本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葛华;聂畅莉;梁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局限性的膨出,瘤壁由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者称为真性动脉瘤,而瘤壁由纤维组织构成者称为假性动脉瘤,有内膜撕裂者称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就像体内埋藏的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破裂,患者会在几分钟内因大出血而死亡.我科于2011年5月收入1例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手术后并发夹层动脉瘤,经过积极治疗后获得痊愈,于6月上旬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文才红;鲍海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传统化学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达到平台期,靶向药物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靶向药物,尤其是EGFR - TKI类正逐渐称为一线治疗选择.另外,在维持治疗和二三线治疗等方面,靶向药物也有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并进行相关探讨.
作者:张亚琨;郭其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随着高龄老人逐年增多,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呼吸道屏障功能削弱,呼吸道抵抗力降低,且容易误吸使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患病率升高.我科建立了三级健康教育质控体系,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艳;王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针对骨科住院患者,通过开展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治疗的目的,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 对110例骨科住院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结论 运用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不仅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郑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6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因严重感染等基础疾病转入ICU,均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患者均出现四肢基本对称的肌力下降、感觉异常及腱反射减弱.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周围神经的运动及感觉复合电位波幅明显下降或引不出,4例患者同时合并肌病样改变.结论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早期认识及治疗本病与预后关系很大.
作者:何妮;陈洪;冯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治疗的各种并发症.方法 将2006年月至2010年12月间透析患者18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可调钠血液透析(SMHD)在透析期间发生的心衰为1.6%,低血压8%,肌肉痉挛4%,而常规血液透析(RBHD),心衰10.2%,低血压36%,肌肉痉挛24%.结论 可调钠血液透析(SWID),大大减少了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的耐受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癫痫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癫痫发生后可导致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神经元选择性损伤、死亡,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苔藓纤维出芽、突触重建等,本文就神经胶质细胞与癫痫的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郝玲;刘辉;吴隽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衰主要是老年人疾病,在超过65岁的人群中,心衰发生率将近10%[1].老年心衰患者长期卧床,心功能差,胃肠道淤血,消化吸收能力减弱,钙的摄入与吸收减少,易致骨质疏松,加之患者疲倦,头晕,乏力,极易发生跌倒事件,发生股骨颈骨折的概率比一般老年人要高.骨折后的慢性心衰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和被动体位,肢体制动,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诱发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成功救治、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指导致关重要.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了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股骨颈骨折后致急性发作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成利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血压患患者数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是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降压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键.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下面浅谈一下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姜燕飞;陈秀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一些研究对2型糖尿病饮食脂类的推荐是基于空腹血脂和血糖的水平,然而脂肪酸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却不清楚.本文的目的是旨在探索脂肪酸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反应.方法 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含1000千卡热能的饮食,分别含棕榈油、橄榄油和鲑鱼油共7天,而后在360分钟内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 服用棕榈油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服用橄榄油和鲑鱼油者.结论 不同的脂肪酸可能有潜在的亲胰岛素作用.
作者:苏苹;赵凇;何宇梅;刘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老年卒中合并摄食—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各类护理工作量指标.方法 近期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128例,入选对象接受了吞咽功能检查及“护理工作量调查表”调查,并按住院经过中是否发生吞咽障碍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128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住院期间发生摄食-吞咽障碍者59例(46.09%),未发生吞咽障碍者69例(对照组).吞咽障碍组的的健康教育时间、心理护理时间、康复护理时间、基础护理时间、个体化护理时间和各类护理总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老年卒中合并摄食—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期间各类护理工作量较大.
作者:崔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约为49%;大于80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90%;保守估计,平均每两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人患高血压.因此,良好的控制血压,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追求目标.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对血压的影响较为重要.在老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积极干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控制手段,因此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作者:沈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对我院住院治疗的52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了全面有效护理干预,严格控制血糖、局部清创换药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血栓通治疗,现将对患者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瑾;夏进娥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