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与服用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Meta分析

张磊;曾宪涛;田国祥;刘小平;尹仁芳;张华敏

关键词:针刺, 原发性高血压,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与口服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7年2月20日.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纳入研究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严格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共纳入5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4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或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降低收缩压(针刺vs.降压药:SMD=-0.66,95%CI:-1.03~-0.29,P=0.0005;针刺联合降压药vs.降压药:SMD=-1.14,95%CI:-1.31~-0.96,P<0.00001)、降低舒张压(SMD=-0.61,95%CI:-1.02~-0.21,P=0.003;SMD=-1.10,95%CI:-1.63~-0.58,P<0.0001)、降压疗效(RR=1.10,95%CI:1.03~1.17,P=0.004;RR=1.19,95%CI:1.13~1.25,P<0.00001)、症状疗效(RR=1.21,95%CI:1.11~1.31,P<0.00001;RR=1.19,95%CI:1.09~1.31,P=0.0003)和综合疗效(RR=1.38,95%CI:1.14~1.66,P=0.0008;RR=1.20,95%CI:1.07~1.33,P=0.001)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单纯针刺、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各方面均具有较好效果,但由于部分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该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1例AMI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38~78岁,平均(56.14±5.76)岁.按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例)与未发生组(51例).入院后检测前白蛋白、BNP、cTnT、CK-MB水平.收集患者住院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BNP、cTnT、CK-MB显著升高,糖尿病比例增加,心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80,95%CI:1.186~6.058)、糖尿病(OR=2.372,95%CI:1.161~4.822)、心功能分级(OR=3.364,95%CI:1.233~9.172)、BNP(OR=1.980,95%CI:1.125~3.483)、cTnT(OR=1.532,95%CI:1.077~2.352)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NP、cTnT、CK-MB为AM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前白蛋白与预后无明显相关.

    作者:林德兴;王琳;范张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肥厚型心肌病家系MYH7、TTN、GLA基因突变1例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引起的心肌病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者常有猝死风险,是运动性猝死的常见病因[1].我院收治了1例肥厚性心肌病儿童,该患者同时携带三种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临床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赵雯娜;王芳;邢晓博;刘福颂;尚兴福;张克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对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 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作者:黄莉;吴晓鹏;王选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嗜酸性粒细胞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胸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494例患者资料,男性163例,女性331例.CAG正常或接近正常的SCF患者62例纳入病例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4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血液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从住院数据库中获得.结果 SCF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05)×109/Lvs.(0.11±0.0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5.376,95%CI:3.660~7.897,P<0.001)是SCF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567,95%CI:4.634~12.350,P<0.001)和空腹血糖(OR=1.266,95%CI:1.087~1.474,P=0.002)是SCF的危险因素.SCF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0(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断SCF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CI:0.843~0.916).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军;陈浩;李世敬;井立省;潘黎明;刘晶晶;张安宁;胡新科;冯静;刘小华;邹爱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3个月进行患侧/对侧的各向异性(FA)值比率检查,比较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CST)1~3级和CST4级差异,同时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CST受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显著高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CST1~3级患者FA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T 4级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有优势.

    作者:张海泉;王志勇;敖祥生;刘汉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择期PCI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纳入80例ACS合并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急诊PCI,观察组采用择期PCI.随访6月,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空腹血糖(FBG)、血清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结果 两组靶血管数目、管腔直径狭窄率、支架置入数目和平均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MACE、CIN明显低于对照组,MPAR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前和治疗后FBG、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6、TNF-α和TLR-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合并DN患者选择择期PCI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降低MACE、CIN,改善血糖和肾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作者:康郁琪;刘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 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刚;赵芹;刘健;马果丰;刘学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RyR2及UCP2蛋白治疗前后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兰尼碱受体2(RyR2)及解偶联蛋白2(UCP2)蛋白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陕西省周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间诊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4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6例(NSTEMI组),同期入选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RyR2、UCP2及心肌肌浆网Ca2+-ATP酶2a(sSERCA2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yR2、SERCA2a、UCP2及SIRT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抗栓治疗后上述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上述蛋白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yR2及UCP2蛋白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娟丽;张利;高晓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针刺与服用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与口服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7年2月20日.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纳入研究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严格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共纳入5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4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或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降低收缩压(针刺vs.降压药:SMD=-0.66,95%CI:-1.03~-0.29,P=0.0005;针刺联合降压药vs.降压药:SMD=-1.14,95%CI:-1.31~-0.96,P<0.00001)、降低舒张压(SMD=-0.61,95%CI:-1.02~-0.21,P=0.003;SMD=-1.10,95%CI:-1.63~-0.58,P<0.0001)、降压疗效(RR=1.10,95%CI:1.03~1.17,P=0.004;RR=1.19,95%CI:1.13~1.25,P<0.00001)、症状疗效(RR=1.21,95%CI:1.11~1.31,P<0.00001;RR=1.19,95%CI:1.09~1.31,P=0.0003)和综合疗效(RR=1.38,95%CI:1.14~1.66,P=0.0008;RR=1.20,95%CI:1.07~1.33,P=0.001)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单纯针刺、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各方面均具有较好效果,但由于部分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该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张磊;曾宪涛;田国祥;刘小平;尹仁芳;张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CIE)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E分为:CIE组(32例)和非CIE组(85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PCI术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期间发生CIE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的117例患者中32例发生CIE,较非CIE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前DAPT时间、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出血后单用氯吡格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45,95%CI:1.145~3.564)、男性(OR=1.148,95%CI:0.276~1.183)、糖尿病史(OR=2.227,95%CI:1.274~3.284)、合并心力衰竭(OR=0.524,95%CI:0.311~0.837)、胃溃疡病史(OR=0.651,95%CI:0.329~1.417)、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OR=3.157,95%CI:1.462~8.917)均是PCI术后使用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OR=1.418,95%CI:1.216~1.63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后停用DAPT均是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是其保护因素,为我们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作者:杨锦龙;刘欢;罗远林;周学锋;罗永全;刘洪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microRNA-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croRNA-1(miR-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UCA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纳入病例组,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39~76岁,平均(56.3±8.1)岁.并于同期随机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4.6±9.2)岁.留取对照组入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的血浆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UCA1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浆miR-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UCA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血浆miR-1水平先呈上升趋势,在24 h达到高值,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入院后2 h、14 d的血浆miR-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UCA1水平先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4 h降到低值,随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入院后2 h、14 d时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R-1与UCA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血浆miR-1与UCA1水平均呈负相关(r=-0.498、-0.492、-0.531、-0.596、-0.422、-0.495,P均<0.05).结论 MicroRNA-1、UCA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异常表达,并且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能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胡龙刚;安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特点,探讨其对AHCM的诊断指导价值.方法 对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就诊的60例AHCM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时期我院正常体检人群50名为对照组.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有无特征性变化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T波倒置伴ST段下移及左室高电压表现;胸导联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振幅在不同导联上变化明显,均超过正常值;在ST段分别表现为V3~V6和Ⅱ、Ⅲ、aVF下移;且有42例出现V3~V6 T波倒置.患者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0.05mV,T波对称性倒置,左胸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心电图诊断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辅助指导价值,对AHCM患者早期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其疾病确诊率.

    作者:孙亚文;胡永寸;郭山岭;刘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一氧化氮及相关特殊体液因子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除遗传及环境因素外,体液因素也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管舒张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儿茶酚胺及血管内皮松弛-收缩因子系统等,明确体液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从这一方面给予针对性治疗,对其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海明;张源波;和渝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体重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北京市石景山区农村人群体重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北京石景山区35~59岁农村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调查了研究对象25岁时的体重.根据调查时测得的体重与25岁时的体重差值将研究对象分为<-2.5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三者有一个及以上定义为血脂异常.探讨25岁之后长期的体重变化与中年时期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015人纳入分析,体重变化<-2.5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6.92%、32.05%、29.53%、39.91%和58.08%,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以及25岁时的体质指数(BMI)等多种混杂因素,结果显示长期的体重增加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体重变化-2.5~2.5 kg组相比,体重变化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其血脂异常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86(1.18~2.94)和4.28(2.78~6.60).结论 25岁之后的体重增加与中年时期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独立相关.

    作者:安欣华;李敏;任福秀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60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41~57(49.53±4.3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纳入正常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连续治疗15 d.正常组于入组时、心衰患者于入院当天和治疗15 d后检测一氧化氮(NO)、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酮-前列环素F1a(6-keto-PGF1a)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O、NT-proBNP较治疗前下降,LVEF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NO、NT-proBNP下降,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NO与LVEF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keto-PGF1a均升高,vWF降低,而观察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正常组6-keto-PGF1a以及vW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更显著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宋秀荣;王永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偶联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恢复缺血心肌的有效灌流.然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流后其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不仅IRI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1].目前,糖尿病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以下几种机制可能参与其中: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钙信号传导异常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磷脂代谢障碍等.

    作者:张琼霞;夏中元;苏娃婷;张元;雷少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CI简单与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5年随访结果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7月,收集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纳入4个RCT研究,共14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RR=1.50,95%CI:0.98~2.29,P=0.06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R=0.97,95%CI:0.62~1.51,P=0.889)、心源性死亡率(RR=1.09,95%CI:0.49~2.44,P=0.832)、心肌梗死发生率(RR=1.69,95%CI:0.92~3.09,P=0.090)、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RR=0.92,95%CI:0.53~1.61,P=0.774)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1.00,95%CI:0.47~2.14,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CI简单策略相比,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未增加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而言,PCI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能是一种合理选择.

    作者:张俊蒙;李宇;郭德天;李海宴;任学军;张宇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非体外循环CABG术对冠心病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心病患者中近远期疗效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40例行PCI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40例行OP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比较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及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记录随访2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术组再次气管内插管率高于PCI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8/20)vs.2.50%(1/40),P<0.05];两组手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入院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1/40)vs.18.92%(7/40),2.63%(1/40)vs.16.22%(16/40),10.53%(4/40)vs.40.54%(15/40),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PCI术和OPCABG术在近远期死亡率相似,但OPCABG术后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

    作者:王全河;翟关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修正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修正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NSTEMI患者312例,依据修正休克指数(MSI)和乳酸(LA)水平将患者分组,分别为MSI≥1.2组与MSI<1.2组,和LA≥2 mmol/L组与LA<2 mmol/L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统计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采用受试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对N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MSI≥1.2组与MSI<1.2组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Killip分级的Ⅲ、Ⅳ级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2组与LA<2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及Killip分级的Ⅲ、Ⅳ级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1.2组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显著高于MSI<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2组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L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8.59%.MSI和LA的AUC分别为0.794和0.822,对NSTEM患者的短期预后预测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SI和LA均对N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LA的预测力更高.

    作者:赵春生;王艳飞;孙海艳;赵春梅;梁浩;李俊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栓弹力图与流式细胞术对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评价

    目的 以流式细胞术(FCM)为参照,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实施PCI术的患者75例,术后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7 d采用FCM测定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AC-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表达率,采用TEG检测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记录并分析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同时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不同氯吡格雷反应性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根据FCM检测结果,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差)21例(28.0%),中等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一般)36例(48.0%),低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好)18例(24.0%).TEG结果表明,当ADP抑制率<38.9%时,提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95%CI为0.952~0.9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P<0.05).结合ADP抑制率<38.9%,22例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较差,因此ADP抑制率与PAC-1、CD62P表达率拟合度较高.随访期间,氯吡格雷反应性好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当ADP抑制率为<38.9%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与FCM检测PAC-1和CD62P表达率所得结果拟合度较高,提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可为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晓玲;时阳成;邵雪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