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部恶性肿瘤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于靖;赵荣诚;李哲;王佳旺;赵俊凤

关键词:胸部恶性肿瘤, 调强放疗, 动态心电图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调强放疗(IMRT)后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于2009年9月~2015年3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治疗的97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患者行IMRT治疗前、后行24 h DCG监测,对比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患者行IMRT后DCG改变的关系。结果经IMRT治疗后,47例患者出现DCG改变(48.4%)。临床资料和DVH参数经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和放疗心脏不同体积的参数其中心脏V40与患者行IMRT后DCG改变有关(OR=1.584、1.289,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和DVH参数中的心脏V40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调强放疗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心房颤动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患者2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42例,两组均予慢性心衰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三项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2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并且应用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黎伟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缝隙连接蛋白43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缝隙连接是介导相邻细胞间离子和小分子信号物质直接交换的跨膜通道,心室肌细胞中主要表达为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缝隙连接蛋白在维持心肌细胞的连接通讯功能,电信号传导和正常的节律性的收缩中起重要作用;Cx43的空间分布、数量、结构的异常均能影响缝隙连接电荷耦联和代谢耦联的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提示Cx43可能成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1]。本文就缝隙连接蛋白43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田攀;马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循环内皮微粒(EMP)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20例老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与EMP 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81.7%,P<0.05)。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E/A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值与E/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CRP与EMP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CRP与循环循环内皮微粒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NT-proBNP值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NT-proBNP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老年心衰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仇昌智;陆永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SD大鼠妊娠期高血糖对子代糖代谢、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

    目的: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诱发雌性SD大鼠妊娠期高血糖,研究妊娠期高血糖对雄性子代成年后糖代谢、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方法妊娠期糖尿病造模实验分为两组:母代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均为8周龄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00 g~250 g),分别与健康雄性SD大鼠交配。观察到阴栓后,糖尿病组母鼠腹腔注射40 mg/kg STZ溶液,对照组母鼠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腹腔注射。两组母鼠产仔后取其雄性子代正常喂养,分别记为对照子代组和糖尿病子代组。子代25周龄时采用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两组子代糖代谢情况。采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子代血脂;采用PCR检测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标志性基因E-selectin、VCAM-1、ICAM-1、ICAM-2。结果妊娠期给予母鼠40 mg/kg STZ注射能导致妊娠期高血糖;糖尿病子代组大鼠比子代对照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均出现受损趋势(P<0.05);糖尿病子代组E-selectin、VCAM-1、ICAM-1表达比对照子代组升高(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可能是诱发子代成年期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高风险因素。

    作者:黄婕;宋治远;黄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BCD3评分结合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后短期卒中风险

    目的:探讨ABCD3结合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评估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8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评分方法,即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评分进行评分及危险分层。记录TIA后2 d内和7 d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绘制研究对象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即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ABCD2、ABCD3及 ABCD3联合Hcy评分三种评分方法的价值。结果 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TIA后2 d内的发生卒中的风险AUC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02(0.579~0.818)、0.783(0.671~0.895)、0.846(0.751~0.935),而ABCD3联合Hcy的AUC为大,三种评分方法AU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TIA后7 d内的发生卒中的风险AUC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57(0.662~0.849)、0.833(0.746~0.913)、0.873(0.805~0.951),而ABCD3联合Hcy的AUC面积为大,三种评分方法AU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5例TIA患者7 d内发展成卒中患者的比例为28.8%,其中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5.8%、21.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对于评估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评估,ABCD3联合Hcy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优于 ABCD2评分和 ABCD3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磊;罗国君;唐春雷;刘振;汤定中;胡灿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无创评估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

    作者:王显;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好的管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一项对147个实验所进行的系统性回顾显示[1],收缩压降低1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降低5 mmHg,1年内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率降低20%,中风发生率降低35%。有效、经济的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很有必要。

    作者:金婧茹;张源波;汪晓芬;李海明;尚晓东;和渝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起搏器随访和家庭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自从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其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起搏器的应用领域从单纯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到预防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从治疗心电疾患扩展至非心电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拓宽,起搏器植入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随之而来临床随访负担也逐渐加重,心电生理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患者的复查成本增加,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代起搏器的功能已非昔比,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1],起搏器中记录的数据只有在患者门诊随访程控时方可提取出来,门诊随访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多数患者症状呈隐匿性起病,等到医院常规随访或有症状就诊时已错过佳治疗时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远程监测系统也应运而生。德国Biotronik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HM)通过GSM网络传输数据至德国柏林信息监测中心,经过处理分析后公布于安全的加密网络平台,医生通过短信、Email等获得通知,登陆网站及时了解患者的起搏器工作状态,电话通知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必要时来院调整相关参数。远程监测因实时、快捷、自动化等优点可弥补现有的当面程控随访的不足。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有效[2]。

    作者:万红丽;于波;于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CPAP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

    目的:探讨高血压(HP)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5年2月于南京市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治疗的HP合并OSA患者60例。CPAP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SaO2、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结果治疗前,AHI、低SaO2和平均SaO2分别为(45.2±10.8)次/h、(78.2±1.3)%和(91.2±1.5)%;治疗后为(28.3±8.6)次/h、(85.4±3.2)%和(93.7±1.6)%,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HI下降,低SaO2和平均SaO2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患者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及nDBP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存在血压昼夜变化异常,CPAP治疗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血压。

    作者:王翔;徐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胸部恶性肿瘤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调强放疗(IMRT)后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于2009年9月~2015年3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治疗的97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患者行IMRT治疗前、后行24 h DCG监测,对比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患者行IMRT后DCG改变的关系。结果经IMRT治疗后,47例患者出现DCG改变(48.4%)。临床资料和DVH参数经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和放疗心脏不同体积的参数其中心脏V40与患者行IMRT后DCG改变有关(OR=1.584、1.289,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和DVH参数中的心脏V40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调强放疗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于靖;赵荣诚;李哲;王佳旺;赵俊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R软件meta4diag程序包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的Meta分析

    meta4diag程序包是R软件中专用于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diagnostic test accuracy,DTA) Meta分析的程序包,该程序包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INLA(integrated nested Laplace approximation)法来对单个研究效应值进行合并,同时,该程序包还提供了SROC(Summary Receiving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然而其缺陷在于无法给出异质性检验及风险偏倚评估。本文以实例形式就meta4diag程序包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DTA Meta分析的数据准备与分析、结果汇总及图形绘制等功能作相关简述。

    作者:何倩;王晓娜;喻亚宇;桂裕亮;张超;牛玉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5年4月解放军第323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指标、血脂及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6.1%,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3.5%(4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3.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数值分别为[TG(1.4±0.4)mmol/L vs.(2.5±0.6)mmol/L],TC [(4.1±1.1)mmol/Lvs.(6.8±1.2)mmol/L],LDL-C [(2.8±0.9)mmol/L vs.(4.1±1.1)mmol/L],HDL-C [(1.9±0.4)mmol/Lvs.(1.5±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较佳,心绞痛改善明显。

    作者:高群;柏丹娜;刘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清涧县人民医院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比较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LVWP)、心率(HR)及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值为[(58.37±5.86)mmvs.(61.54±6.08)mm]、[(10.31±3.28)mmvs.(12.52±4.51)mm]、[(40.70±8.73)%vs.(36.28±5.14)%]、[(93.99±13.64)次/minvs.(102.53±12.51)次/min],[(41.22±3.48) msvs.(31.21±3.35)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显著。

    作者:白润爱;何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TACAS:冠状动脉术前使用阿司匹林不增加出血风险

    ATACAS试验发现,行冠状动脉手术的患者中,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对30天死亡或血栓并发症无影响。而且,与安慰剂相比,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风险。该研究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阿尔弗雷德医院Paul S. Myles牵头,其结果2月25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第十一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通知

    为了让广大的心内科、普通内科医师、全科医生及心电图工作者、了解心律失常与心电学的新进展,提高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中国循环杂志社将联合举办2016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十一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与不良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和心功能的比较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作者:王世超;张纯全;刘玉昊;武越;邵一兵;许文亮;王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变化

    目的:成人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AS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9.2±11.3)岁。同时选择成年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0.1±10.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行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以及三尖瓣收缩期位移,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均增加,RVFAC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1 d和6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27.88±7.54)cm2 vs.(23.86±6.52)cm2 vs.(21.02±5.46)cm2]、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16.22±5.30)cm2 vs.(14.12±2.36)cm2 vs.(11.02±2.12)cm2]、三尖瓣收缩期位移[(2.98±0.76)cm vs.(2.38±0.44)cmvs.(2.34±0.54)cm]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 d和6个月时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 d的RVFAC值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RVFAC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右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李彬;张强;刘成霏;周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关键一环,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及试验数据都对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进行了佐证。然而,随着新型更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于临床,ACS患者的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出血风险较之前却有增加的趋势。因而,目前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及联合用药策略上出现了争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期试验进行分析,探讨优抗血小板策略。

    作者:陈文哲;邱春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随着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永久心脏起搏器广泛应用于临床。长期以来右心室心尖部(RVA)被认为是理想的心室电极固定部位[1],具有导线易到位且固定稳定等优点。早在1925年Wiggers就已发现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2]。近年来研究显示长期RVA起搏可导致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恶化,究其原因可能在于RVA起搏改变了正常心室起搏位点及激动顺序,引起心室收缩和舒张不同步,长期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扩大,心室重构,导致心功能异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这些危害在基础心功能差的患者中尤为显著[3]。本文就长期RVA起搏可能对心脏造成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张贵斌;郭雪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房起搏电极刺激对血NT-proBNP与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起搏器心房电极电流刺激对心房分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95例入选者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术后均设置DDD模式;术后3月程控为VDD模式,观察期10 d。分别于程控前及观察期后检测血NT-proBNP,同期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采用VDD模式10 d后,NT-proBNP值较前明显减少[110.36(94.61,197.11)ng/Lvs.94.36(86.32,128.36) ng/L,P<0.01];患者LVEF值较前减小[(55.47±6.10)%vs.(51.27±5.68)%,P=0.03];LAD值[29.80(26.55,33.05)mmvs.30.50(26.80,35.80)mm,P=0.09]和LVEDD值[48.60(46.25,50.50)mmvs.48.80(47.55,53.65)mm,P=0.12]呈增加趋势。结论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起搏对心房分泌NT-proBNP有促进作用,对患者心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吴泳亮;邹宝明;王景武;徐锋;徐敏;孙克陆;梁爱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