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徐亮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年龄、检查结果分为青年CHD组(年龄≤45岁,n=82)、老年CHD组(年龄≥60岁,n=80)、青年对照组(年龄≤45岁,n=60)三组。对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青年CHD组与老年CHD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男性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青年CHD组与老年CHD组及青年对照组比较,部分基线数据及临床资料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男性CHD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多累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青年CHD组Gensini 积分在0~24分的比例明显多于老年CHD组(P<0.05),而Gensini积分>60分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CHD组(P<0.05)。以青年对照组为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CHD家族史为青年男性CHD患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CHD家族史是青年男性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男性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累及前降支,病变范围、程度较老年男性轻。
作者:赵亚男;张颖;刘玉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12月,纳入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hs-CRP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3.5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2739例受试者。Meta结果显示: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SMD=1.08,95%CI:0.68~1.49,P<0.01),亦明显高于单纯OSAS患者(SMD=0.59,95%CI:0.31~0.68,P<0.01)、单纯高血压患者(SMD=0.38,95%CI:0.24~0.52,P<0.01);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hs-CRP呈增高趋势。结论 OSAS加重了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反应,且OSAS严重程度可能与hs-CRP水平相关。
作者:赵莹科;张京春;刘玥;邬春晓;马林沁;张惠;吕长霞;雷舒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
作者:王显;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乌拉地尔与尼卡地平在中老年急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治疗的急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中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5),老年患者随机分为C组(n=25)和D组(n=25)。所有入选者依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和C组患者静脉推注乌拉地尔,B组和D组患者给予尼卡地平。检测治疗后动态血压、脉压指数、心率和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及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检测治疗前后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r)、脑钠肽(B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记录症状缓解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血压、脉压指数、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心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组比较,C组血压各项指标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NA和Adr水平基本无明显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组和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NA 含量和Adr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四组各时间点BNP和AngII发现,应用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后,BNP和AngII的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老年患者应用乌拉地尔下降更明显,中年患者应用尼卡地平则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四组高血压症状的缓解时间发现,应用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治疗后,四组高血压症状均缓解,在老年患者中乌拉地尔缓解时间更短,效果更佳;在中年患者中尼卡地平效果更佳。结论老年急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乌拉地尔血压改善更明显,而中年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压改善更明显。
作者:张蕾;马涛;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清涧县人民医院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比较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LVWP)、心率(HR)及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值为[(58.37±5.86)mmvs.(61.54±6.08)mm]、[(10.31±3.28)mmvs.(12.52±4.51)mm]、[(40.70±8.73)%vs.(36.28±5.14)%]、[(93.99±13.64)次/minvs.(102.53±12.51)次/min],[(41.22±3.48) msvs.(31.21±3.35)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显著。
作者:白润爱;何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网(CNKI)、VIP、PubMed、EMbase、迈特思创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Cochrane、Library、ACP Journal Club等),辅以文献追溯、网上查询等方法,检索建库至2014年12月3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对照研究进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347例患者),其中奥拉西坦组675例,吡拉西坦组672例。结果显示: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改善情况奥拉西坦优于吡拉西坦(WMD=3.89,95%CI:3.32~4.4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改善情况奥拉西坦优于吡拉西坦(WMD=1.83,95%CI:1.28~2.39,P<0.01);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奥拉西坦优于吡拉西坦(WMD=-3.75,95%CI:-7.70~-4.18,P<0.0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1,95%CI:0.37~1.37,P>0.05)。结论奥拉西坦在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疗效(MMSE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方面优于吡拉西坦,不良事件发生率两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敬;张杰;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为了让广大的心内科、普通内科医师、全科医生及心电图工作者、了解心律失常与心电学的新进展,提高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中国循环杂志社将联合举办2016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十一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自从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其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起搏器的应用领域从单纯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到预防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从治疗心电疾患扩展至非心电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拓宽,起搏器植入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随之而来临床随访负担也逐渐加重,心电生理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患者的复查成本增加,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代起搏器的功能已非昔比,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1],起搏器中记录的数据只有在患者门诊随访程控时方可提取出来,门诊随访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多数患者症状呈隐匿性起病,等到医院常规随访或有症状就诊时已错过佳治疗时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远程监测系统也应运而生。德国Biotronik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HM)通过GSM网络传输数据至德国柏林信息监测中心,经过处理分析后公布于安全的加密网络平台,医生通过短信、Email等获得通知,登陆网站及时了解患者的起搏器工作状态,电话通知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必要时来院调整相关参数。远程监测因实时、快捷、自动化等优点可弥补现有的当面程控随访的不足。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有效[2]。
作者:万红丽;于波;于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原始研究中,对time-to-event结局的报道往往仅限于中位time to event和风险比。本文介绍一种使用R软件利用文献报道的Kaplan-Meier曲线、特定时间点无事件患者数(numbers at risk)和总事件数重建单个患者数据(IPD)的方法。
作者:孟详喻;田国祥;拜争刚;曹越;刘小平;曾宪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关键一环,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及试验数据都对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进行了佐证。然而,随着新型更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于临床,ACS患者的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出血风险较之前却有增加的趋势。因而,目前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及联合用药策略上出现了争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期试验进行分析,探讨优抗血小板策略。
作者:陈文哲;邱春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患者2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42例,两组均予慢性心衰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三项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2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室率房颤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并且应用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黎伟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三种降血脂药物应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0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患者起病后24 h内入院。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三组患者共接受2周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血清肌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的TG、TC、HDL-C、LDL-C、CRP、IL-6、TNF-ɑ水平较本组入院时均显著的改善(P<0.05),瑞舒伐他汀患者的TG、TC、LDL-C、CRP、IL-6、TNF-ɑ水平显著的低于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HDL-C水平显著的高于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CRP、TNF-ɑ水平显著的低于辛伐他汀组患者(P<0.05)。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的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的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的低于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均具有较好的降血脂效果,安全性均较高,但是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好的改善患者急性期炎症反应,同时降血脂效果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显著的优势。
作者:张云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HP)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5年2月于南京市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治疗的HP合并OSA患者60例。CPAP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SaO2、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结果治疗前,AHI、低SaO2和平均SaO2分别为(45.2±10.8)次/h、(78.2±1.3)%和(91.2±1.5)%;治疗后为(28.3±8.6)次/h、(85.4±3.2)%和(93.7±1.6)%,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HI下降,低SaO2和平均SaO2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患者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及nDBP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存在血压昼夜变化异常,CPAP治疗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血压。
作者:王翔;徐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作者:余志敏;张芳芳;郑雅芬;张丽娟;王智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单纯肠内营养、单纯肠外营养3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EN+PN组,21例),肠内营养组(EN组,23例),肠外营养组(PN组,21例)。三组患者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种不同营养支持2周后,采用抽血送检、超声检测等方法临床检测营养指标、血脂情况、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均升高(P<0.05),且三组中EN+PN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EN、PN组(P<0.05),治疗后EN组与PN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EN 、PN、EN+PN三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均略有上升(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学检测血清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有降低(P均<0.05);EN+PN组LVEF、NT-proBN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EN和PN组(P<0.05);EN组与PN组营养支持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衰患者,联合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独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调节炎症因子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郑舒;王丽春;崔自军;郝万峰;甄侦;冯荣感;张红;武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循环内皮微粒(EMP)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20例老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与EMP 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81.7%,P<0.05)。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E/A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值与E/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CRP与EMP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CRP与循环循环内皮微粒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NT-proBNP值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NT-proBNP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老年心衰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仇昌智;陆永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的控制强度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集德胜中心综合病房治疗和门诊随访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236例,其中男性144例,女性92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2.4±12.7)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1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等指标。记录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它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LDL-C、TG、TC等下降,HDL-C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hs-CRP、Apo A1、Apo B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12周治疗后,两组有部分患者Cr、BUN指标稍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瑞舒伐他汀降低血脂及减轻炎症反应效果明显优于辛伐他汀,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谢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主动脉瓣狭窄(AS)在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除药物治疗外,AS治疗主要依靠瓣膜置换手术(AVR),包括外科换瓣术(SAVR)和近年兴起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将2014年AHA/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1]涉及AS的部分摘录如下。
作者:刘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起搏器心房电极电流刺激对心房分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95例入选者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术后均设置DDD模式;术后3月程控为VDD模式,观察期10 d。分别于程控前及观察期后检测血NT-proBNP,同期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采用VDD模式10 d后,NT-proBNP值较前明显减少[110.36(94.61,197.11)ng/Lvs.94.36(86.32,128.36) ng/L,P<0.01];患者LVEF值较前减小[(55.47±6.10)%vs.(51.27±5.68)%,P=0.03];LAD值[29.80(26.55,33.05)mmvs.30.50(26.80,35.80)mm,P=0.09]和LVEDD值[48.60(46.25,50.50)mmvs.48.80(47.55,53.65)mm,P=0.12]呈增加趋势。结论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起搏对心房分泌NT-proBNP有促进作用,对患者心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吴泳亮;邹宝明;王景武;徐锋;徐敏;孙克陆;梁爱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经过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强迫、敌对、偏执、躯体化、其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患者躯体功能、睡眠、饮食功能、运动和感觉、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精神紧张、不适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作者:张渝;万阿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