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渝;万阿娟

关键词: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 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经过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强迫、敌对、偏执、躯体化、其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患者躯体功能、睡眠、饮食功能、运动和感觉、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精神紧张、不适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随着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永久心脏起搏器广泛应用于临床。长期以来右心室心尖部(RVA)被认为是理想的心室电极固定部位[1],具有导线易到位且固定稳定等优点。早在1925年Wiggers就已发现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2]。近年来研究显示长期RVA起搏可导致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恶化,究其原因可能在于RVA起搏改变了正常心室起搏位点及激动顺序,引起心室收缩和舒张不同步,长期RVA起搏可造成心室扩大,心室重构,导致心功能异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这些危害在基础心功能差的患者中尤为显著[3]。本文就长期RVA起搏可能对心脏造成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张贵斌;郭雪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胸部恶性肿瘤行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调强放疗(IMRT)后动态心电图(DCG)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于2009年9月~2015年3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治疗的97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患者行IMRT治疗前、后行24 h DCG监测,对比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患者行IMRT后DCG改变的关系。结果经IMRT治疗后,47例患者出现DCG改变(48.4%)。临床资料和DVH参数经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和放疗心脏不同体积的参数其中心脏V40与患者行IMRT后DCG改变有关(OR=1.584、1.289,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和DVH参数中的心脏V40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行调强放疗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于靖;赵荣诚;李哲;王佳旺;赵俊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循环内皮微粒(EMP)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20例老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与EMP 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81.7%,P<0.05)。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E/A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值与E/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CRP与EMP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CRP与循环循环内皮微粒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NT-proBNP值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NT-proBNP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老年心衰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仇昌智;陆永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

    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对老年的定义不同[1,2],WHO定义年龄大于65岁即为老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而老年是心脏疾病的多发人群[3],且手术治疗者日益增多。老年心脏疾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增高,术后并发症较多[4]。老年心脏疾病以冠状动脉病变居多,其次是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部分为两种病变同时存在。

    作者:刘静;姚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从2014年AHA/ACC心脏瓣膜病指南看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AS)在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除药物治疗外,AS治疗主要依靠瓣膜置换手术(AVR),包括外科换瓣术(SAVR)和近年兴起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现将2014年AHA/ACC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1]涉及AS的部分摘录如下。

    作者:刘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12月,纳入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hs-CRP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3.5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2739例受试者。Meta结果显示: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SMD=1.08,95%CI:0.68~1.49,P<0.01),亦明显高于单纯OSAS患者(SMD=0.59,95%CI:0.31~0.68,P<0.01)、单纯高血压患者(SMD=0.38,95%CI:0.24~0.52,P<0.01);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hs-CRP呈增高趋势。结论 OSAS加重了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反应,且OSAS严重程度可能与hs-CRP水平相关。

    作者:赵莹科;张京春;刘玥;邬春晓;马林沁;张惠;吕长霞;雷舒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好的管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一项对147个实验所进行的系统性回顾显示[1],收缩压降低1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降低5 mmHg,1年内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率降低20%,中风发生率降低35%。有效、经济的管理,对高血压患者很有必要。

    作者:金婧茹;张源波;汪晓芬;李海明;尚晓东;和渝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网(CNKI)、VIP、PubMed、EMbase、迈特思创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Cochrane、Library、ACP Journal Club等),辅以文献追溯、网上查询等方法,检索建库至2014年12月3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对照研究进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347例患者),其中奥拉西坦组675例,吡拉西坦组672例。结果显示: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改善情况奥拉西坦优于吡拉西坦(WMD=3.89,95%CI:3.32~4.45,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改善情况奥拉西坦优于吡拉西坦(WMD=1.83,95%CI:1.28~2.39,P<0.01);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奥拉西坦优于吡拉西坦(WMD=-3.75,95%CI:-7.70~-4.18,P<0.0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1,95%CI:0.37~1.37,P>0.05)。结论奥拉西坦在治疗脑器质性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疗效(MMSE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方面优于吡拉西坦,不良事件发生率两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敬;张杰;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CPAP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

    目的:探讨高血压(HP)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5年2月于南京市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治疗的HP合并OSA患者60例。CPAP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SaO2、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结果治疗前,AHI、低SaO2和平均SaO2分别为(45.2±10.8)次/h、(78.2±1.3)%和(91.2±1.5)%;治疗后为(28.3±8.6)次/h、(85.4±3.2)%和(93.7±1.6)%,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HI下降,低SaO2和平均SaO2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患者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及nDBP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存在血压昼夜变化异常,CPAP治疗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血压。

    作者:王翔;徐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TACAS:冠状动脉术前使用阿司匹林不增加出血风险

    ATACAS试验发现,行冠状动脉手术的患者中,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对30天死亡或血栓并发症无影响。而且,与安慰剂相比,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风险。该研究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阿尔弗雷德医院Paul S. Myles牵头,其结果2月25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起搏器随访和家庭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自从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其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起搏器的应用领域从单纯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到预防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从治疗心电疾患扩展至非心电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拓宽,起搏器植入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随之而来临床随访负担也逐渐加重,心电生理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患者的复查成本增加,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代起搏器的功能已非昔比,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1],起搏器中记录的数据只有在患者门诊随访程控时方可提取出来,门诊随访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多数患者症状呈隐匿性起病,等到医院常规随访或有症状就诊时已错过佳治疗时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远程监测系统也应运而生。德国Biotronik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HM)通过GSM网络传输数据至德国柏林信息监测中心,经过处理分析后公布于安全的加密网络平台,医生通过短信、Email等获得通知,登陆网站及时了解患者的起搏器工作状态,电话通知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必要时来院调整相关参数。远程监测因实时、快捷、自动化等优点可弥补现有的当面程控随访的不足。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有效[2]。

    作者:万红丽;于波;于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作者:余志敏;张芳芳;郑雅芬;张丽娟;王智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41~75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对照组(60例)未采用社区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疗效,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考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患者的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分别为[(138.1±16.2)mmHgvs.(127.7±12.0)mmHg],(1 mmHg=0.133kPa)[(92.3±10.8)mmHgvs.(81.3±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33.3%、40.0%、26.7%,观察组为40.0%、56.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 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优良比例高于对照组,及格和较差比例低于对照组,为(61.7%vs.28.3%)、(36.7%vs.30.0%)、(35.0%vs.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干预可以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

    作者:王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循证医学外文检索与构建检索策略的方法

    循证医学(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形成和发展对医学研究,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卫生事业管理和医学信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先对主题制定合格标准,再行系统的检索并按照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生成证据,接着对证据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然后才是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决策。系统的文献回顾能够减少各类数据的误差并全面的了解某一主题。此外,在科研报奖中,常出现通过查新才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在重复他人研究工作的情况。因此,科研人员除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对检索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2]。本文结合实例,仅就科研中常用的外文检索方法进行剖析,希望对科研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王新玲;林静;陈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BCD3评分结合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后短期卒中风险

    目的:探讨ABCD3结合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评估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8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评分方法,即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评分进行评分及危险分层。记录TIA后2 d内和7 d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绘制研究对象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即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ABCD2、ABCD3及 ABCD3联合Hcy评分三种评分方法的价值。结果 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TIA后2 d内的发生卒中的风险AUC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02(0.579~0.818)、0.783(0.671~0.895)、0.846(0.751~0.935),而ABCD3联合Hcy的AUC为大,三种评分方法AU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TIA后7 d内的发生卒中的风险AUC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57(0.662~0.849)、0.833(0.746~0.913)、0.873(0.805~0.951),而ABCD3联合Hcy的AUC面积为大,三种评分方法AU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5例TIA患者7 d内发展成卒中患者的比例为28.8%,其中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5.8%、21.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对于评估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评估,ABCD3联合Hcy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优于 ABCD2评分和 ABCD3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磊;罗国君;唐春雷;刘振;汤定中;胡灿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生存资料的二次研究系列之二:R软件重建time-to-event结局的单个患者数据

    在原始研究中,对time-to-event结局的报道往往仅限于中位time to event和风险比。本文介绍一种使用R软件利用文献报道的Kaplan-Meier曲线、特定时间点无事件患者数(numbers at risk)和总事件数重建单个患者数据(IPD)的方法。

    作者:孟详喻;田国祥;拜争刚;曹越;刘小平;曾宪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左心室功能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SPECT)和超声心动图(ECHO)诊断左心室功能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辅以人工检索PubMed、EMbase、CBMdisc、VIP、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2000年1月~2015年1月,纳入中外公开发表的关于G-SPECT与ECHO诊断左心室功能的相关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按纳入、剔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交叉核对,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研究,1051例患者。结果显示:与ECHO比较,G-SPECT在诊断左室射血分数(WMD=-0.92,95%CI:-2.95~1.114,P=0.38)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WMD=6.59,95%CI:-4.76~17.94,P=0.26)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评价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8.21,95%CI:0.23~16.19,P=0.04)。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在诊断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舒张末期容积效能上G-SPECT与ECHO相仿,而在评价收缩末期容积方面G-SPECT优于ECHO。

    作者:刘征;陈金良;李芳;贾均飞;任永梅;李小柱;高翊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变化

    目的:成人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AS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9.2±11.3)岁。同时选择成年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0.1±10.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行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以及三尖瓣收缩期位移,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均增加,RVFAC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1 d和6个月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27.88±7.54)cm2 vs.(23.86±6.52)cm2 vs.(21.02±5.46)cm2]、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16.22±5.30)cm2 vs.(14.12±2.36)cm2 vs.(11.02±2.12)cm2]、三尖瓣收缩期位移[(2.98±0.76)cm vs.(2.38±0.44)cmvs.(2.34±0.54)cm]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 d和6个月时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 d的RVFAC值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RVFAC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右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李彬;张强;刘成霏;周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干预作用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的控制强度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集德胜中心综合病房治疗和门诊随访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236例,其中男性144例,女性92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2.4±12.7)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1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等指标。记录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它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LDL-C、TG、TC等下降,HDL-C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hs-CRP、Apo A1、Apo B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12周治疗后,两组有部分患者Cr、BUN指标稍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瑞舒伐他汀降低血脂及减轻炎症反应效果明显优于辛伐他汀,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谢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37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7(IL-37)也称IL-1F7。近年有很多关于IL-37的新发现,主要集中在其对免疫的调节作用和作用机制。IL-37一方面可抑制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的作用,另一方面IL-37抑制炎症反应信号级联放大通路及重要炎症介质IL-18的作用,缓解炎症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效应。总而言之,发现IL-37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结论较一致,但目前国内外对IL-37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动物实验报道,且现有的研究结果尚存重大分歧。本文对近年来新发现的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37(IL-37)的生物学功能和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的综述。

    作者:任赞;王超;黄红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