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研究

王苹

关键词:综合干预, 社区, 高血压, 心血管健康行为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健康行为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41~75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社区分级管理干预;对照组(60例)未采用社区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疗效,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考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患者的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分别为[(138.1±16.2)mmHgvs.(127.7±12.0)mmHg],(1 mmHg=0.133kPa)[(92.3±10.8)mmHgvs.(81.3±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33.3%、40.0%、26.7%,观察组为40.0%、56.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 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优良比例高于对照组,及格和较差比例低于对照组,为(61.7%vs.28.3%)、(36.7%vs.30.0%)、(35.0%vs.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干预可以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生存资料的二次研究系列之二:R软件重建time-to-event结局的单个患者数据

    在原始研究中,对time-to-event结局的报道往往仅限于中位time to event和风险比。本文介绍一种使用R软件利用文献报道的Kaplan-Meier曲线、特定时间点无事件患者数(numbers at risk)和总事件数重建单个患者数据(IPD)的方法。

    作者:孟详喻;田国祥;拜争刚;曹越;刘小平;曾宪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治疗的AMI患者127例(观察组),年龄51~82岁,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4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3例(NSTEMI组),同时选取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0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GDF-1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及左室重构指数(LVRI)。结果 AMI组血清GDF-15为(3.04±1.09)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MI组中STEMI患者血清GDF-15为(3.30±1.10)g/L,明显高于NSTEMI患者(P<0.05);AMI组cTnI、CK-MB和Mb分别为(3.82±1.53)g/L、(45.07±13.16)g/L和(201.11±45.62)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AMI组中STEMI患者cTnI、CK-MB和Mb分别为(4.07±1.37)g/L、(48.13±17.49) g/L和(210.07±34.27)g/L,明显高于NSTEM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GDF-15与CK-MB、cTnI、Mb呈正相关(r=0.427、0.409、0.511,P<0.05);GDF-15与LVRI变化率呈正相关(r偏=0.303,P<0.05),而CK-MB、cTnI、Mb与LVRI变化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GDF-15、cTnI、CK-MB和Mb均升高,而STEMI患者升高明显,GDF-15与cTnI、CK-MB和Mb相关,同时与LVRI相关,GDF-15在AMI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赵定学;苗云凤;龚必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康复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相对单纯常规康复运动训练3个月后对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选自辽宁电力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00例,年龄40~80岁,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运动)和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进行干预,每周1次,4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A)评分、6 min步行试验、左心室射血分数、代谢当量、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显著(P<0.05);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和代谢当量均提高,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岩;范国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无创评估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

    作者:王显;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睡的好身体才好:睡眠质量影响急性心梗患者预后

    已有证据表明,睡眠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持续时间改变和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和日间过度嗜睡,是主要的睡眠问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

    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对老年的定义不同[1,2],WHO定义年龄大于65岁即为老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而老年是心脏疾病的多发人群[3],且手术治疗者日益增多。老年心脏疾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增高,术后并发症较多[4]。老年心脏疾病以冠状动脉病变居多,其次是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部分为两种病变同时存在。

    作者:刘静;姚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起搏器随访和家庭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自从1958年起搏器问世以来,其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起搏器的应用领域从单纯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到预防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从治疗心电疾患扩展至非心电疾患(如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拓宽,起搏器植入数量呈逐年增高趋势,随之而来临床随访负担也逐渐加重,心电生理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患者的复查成本增加,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失访率增加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代起搏器的功能已非昔比,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1],起搏器中记录的数据只有在患者门诊随访程控时方可提取出来,门诊随访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多数患者症状呈隐匿性起病,等到医院常规随访或有症状就诊时已错过佳治疗时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心电远程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起搏器的远程监测系统也应运而生。德国Biotronik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HM)通过GSM网络传输数据至德国柏林信息监测中心,经过处理分析后公布于安全的加密网络平台,医生通过短信、Email等获得通知,登陆网站及时了解患者的起搏器工作状态,电话通知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或必要时来院调整相关参数。远程监测因实时、快捷、自动化等优点可弥补现有的当面程控随访的不足。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有效[2]。

    作者:万红丽;于波;于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12月,纳入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hs-CRP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3.5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2739例受试者。Meta结果显示:合并OSAS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SMD=1.08,95%CI:0.68~1.49,P<0.01),亦明显高于单纯OSAS患者(SMD=0.59,95%CI:0.31~0.68,P<0.01)、单纯高血压患者(SMD=0.38,95%CI:0.24~0.52,P<0.01);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hs-CRP呈增高趋势。结论 OSAS加重了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反应,且OSAS严重程度可能与hs-CRP水平相关。

    作者:赵莹科;张京春;刘玥;邬春晓;马林沁;张惠;吕长霞;雷舒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年龄、检查结果分为青年CHD组(年龄≤45岁,n=82)、老年CHD组(年龄≥60岁,n=80)、青年对照组(年龄≤45岁,n=60)三组。对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青年CHD组与老年CHD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男性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青年CHD组与老年CHD组及青年对照组比较,部分基线数据及临床资料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男性CHD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多累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青年CHD组Gensini 积分在0~24分的比例明显多于老年CHD组(P<0.05),而Gensini积分>60分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CHD组(P<0.05)。以青年对照组为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CHD家族史为青年男性CHD患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CHD家族史是青年男性CH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男性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累及前降支,病变范围、程度较老年男性轻。

    作者:赵亚男;张颖;刘玉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主动脉弓钙化对女性患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钙化(aortic arch calcification,AAC)对女性患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在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05例,其中男性216例,女性89例。使用胸部前后位X光片评价AAC发生情况,并根据结果将不同性别患者分别分为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比较不同性别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对不同性别患者,钙化组患者年龄均较非钙化组患者增大(P<0.05);女性钙化组患者较非钙化组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增高(P<0.05),而男性钙化组患者较非钙化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中,年龄(OR:1.097,95%CI:1.019~1.181,P=0.014)和AAC(OR:3.202,95%CI:1.047~9.789,P=0.041)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男性患者中,年龄(OR:1.053,95%CI:1.017~1.090,P=0.004)和高脂血症(OR:2.172,95%CI:1.055~4.474,P=0.035)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部前后位片检测的AAC是预测女性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作者:吴雪锋;唐良秋;江志平;刘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干预作用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的控制强度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集德胜中心综合病房治疗和门诊随访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236例,其中男性144例,女性92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2.4±12.7)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1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等指标。记录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它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LDL-C、TG、TC等下降,HDL-C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hs-CRP、Apo A1、Apo B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12周治疗后,两组有部分患者Cr、BUN指标稍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瑞舒伐他汀降低血脂及减轻炎症反应效果明显优于辛伐他汀,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谢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关键一环,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及试验数据都对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进行了佐证。然而,随着新型更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于临床,ACS患者的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出血风险较之前却有增加的趋势。因而,目前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及联合用药策略上出现了争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期试验进行分析,探讨优抗血小板策略。

    作者:陈文哲;邱春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5年4月解放军第323医院收治的9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指标、血脂及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6.1%,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3.5%(4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3.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数值分别为[TG(1.4±0.4)mmol/L vs.(2.5±0.6)mmol/L],TC [(4.1±1.1)mmol/Lvs.(6.8±1.2)mmol/L],LDL-C [(2.8±0.9)mmol/L vs.(4.1±1.1)mmol/L],HDL-C [(1.9±0.4)mmol/Lvs.(1.5±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较佳,心绞痛改善明显。

    作者:高群;柏丹娜;刘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SD大鼠妊娠期高血糖对子代糖代谢、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

    目的: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诱发雌性SD大鼠妊娠期高血糖,研究妊娠期高血糖对雄性子代成年后糖代谢、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方法妊娠期糖尿病造模实验分为两组:母代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均为8周龄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体重200 g~250 g),分别与健康雄性SD大鼠交配。观察到阴栓后,糖尿病组母鼠腹腔注射40 mg/kg STZ溶液,对照组母鼠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腹腔注射。两组母鼠产仔后取其雄性子代正常喂养,分别记为对照子代组和糖尿病子代组。子代25周龄时采用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两组子代糖代谢情况。采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子代血脂;采用PCR检测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标志性基因E-selectin、VCAM-1、ICAM-1、ICAM-2。结果妊娠期给予母鼠40 mg/kg STZ注射能导致妊娠期高血糖;糖尿病子代组大鼠比子代对照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均出现受损趋势(P<0.05);糖尿病子代组E-selectin、VCAM-1、ICAM-1表达比对照子代组升高(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可能是诱发子代成年期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高风险因素。

    作者:黄婕;宋治远;黄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三种降脂药物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三种降血脂药物应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0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患者起病后24 h内入院。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三组患者共接受2周治疗。检测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血清肌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的TG、TC、HDL-C、LDL-C、CRP、IL-6、TNF-ɑ水平较本组入院时均显著的改善(P<0.05),瑞舒伐他汀患者的TG、TC、LDL-C、CRP、IL-6、TNF-ɑ水平显著的低于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HDL-C水平显著的高于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CRP、TNF-ɑ水平显著的低于辛伐他汀组患者(P<0.05)。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的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的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的低于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均具有较好的降血脂效果,安全性均较高,但是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好的改善患者急性期炎症反应,同时降血脂效果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显著的优势。

    作者:张云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房起搏电极刺激对血NT-proBNP与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起搏器心房电极电流刺激对心房分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95例入选者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术后均设置DDD模式;术后3月程控为VDD模式,观察期10 d。分别于程控前及观察期后检测血NT-proBNP,同期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采用VDD模式10 d后,NT-proBNP值较前明显减少[110.36(94.61,197.11)ng/Lvs.94.36(86.32,128.36) ng/L,P<0.01];患者LVEF值较前减小[(55.47±6.10)%vs.(51.27±5.68)%,P=0.03];LAD值[29.80(26.55,33.05)mmvs.30.50(26.80,35.80)mm,P=0.09]和LVEDD值[48.60(46.25,50.50)mmvs.48.80(47.55,53.65)mm,P=0.12]呈增加趋势。结论双腔起搏器患者心房电极起搏对心房分泌NT-proBNP有促进作用,对患者心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吴泳亮;邹宝明;王景武;徐锋;徐敏;孙克陆;梁爱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循环内皮微粒(EMP)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20例老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化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T-ProBNP、C反应蛋白(CRP)与EMP 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vs.81.7%,P<0.05)。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E/A比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值与E/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CRP与EMP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CRP与循环循环内皮微粒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NT-proBNP值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NT-proBNP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老年心衰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仇昌智;陆永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应用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乌拉地尔与尼卡地平在中老年急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治疗的急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中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5),老年患者随机分为C组(n=25)和D组(n=25)。所有入选者依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和C组患者静脉推注乌拉地尔,B组和D组患者给予尼卡地平。检测治疗后动态血压、脉压指数、心率和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及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检测治疗前后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r)、脑钠肽(B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记录症状缓解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血压、脉压指数、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心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组比较,C组血压各项指标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NA和Adr水平基本无明显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组和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NA 含量和Adr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四组各时间点BNP和AngII发现,应用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后,BNP和AngII的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老年患者应用乌拉地尔下降更明显,中年患者应用尼卡地平则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四组高血压症状的缓解时间发现,应用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治疗后,四组高血压症状均缓解,在老年患者中乌拉地尔缓解时间更短,效果更佳;在中年患者中尼卡地平效果更佳。结论老年急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乌拉地尔血压改善更明显,而中年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压改善更明显。

    作者:张蕾;马涛;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BCD3评分结合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后短期卒中风险

    目的:探讨ABCD3结合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评估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8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评分方法,即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评分进行评分及危险分层。记录TIA后2 d内和7 d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绘制研究对象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即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ABCD2、ABCD3及 ABCD3联合Hcy评分三种评分方法的价值。结果 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TIA后2 d内的发生卒中的风险AUC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02(0.579~0.818)、0.783(0.671~0.895)、0.846(0.751~0.935),而ABCD3联合Hcy的AUC为大,三种评分方法AU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TIA后7 d内的发生卒中的风险AUC及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0.757(0.662~0.849)、0.833(0.746~0.913)、0.873(0.805~0.951),而ABCD3联合Hcy的AUC面积为大,三种评分方法AUC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5例TIA患者7 d内发展成卒中患者的比例为28.8%,其中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5.8%、21.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ABCD3评分法及ABCD3联合Hcy三种评分方法对于评估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TIA后短期卒中风险的评估,ABCD3联合Hcy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优于 ABCD2评分和 ABCD3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磊;罗国君;唐春雷;刘振;汤定中;胡灿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钙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血钙(Ca2+)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相关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在解放军总医院常规查体年龄46~97岁560例人群,并进行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测量人群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Ca2+、血脂、体质指数(BMI)等。根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和高血压组,比较不同分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血Ca2+与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6%(104/560),高血压组血Ca2+水平为(2.4±0.1)mmol/L,高于正常组的(2.3±0.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血Ca2+与SBP、DBP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血Ca2+水平的升高,正常组和高血压组患者的SBP均随着血Ca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与血Ca2+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校正年龄、BMI、维生素D(VitD)、甲状旁腺激素(PTH)等混杂因素后,血Ca2+与SBP仍明显相关(P<0.05),而DBP仍与血Ca2+不相关。结论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中,血Ca2+水平与SBP明显正相关,而与DBP未见明显相关。

    作者:傅晓敏;李楠;成晓玲;刘敏燕;张丽丽;李春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