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刘群威;韩丽敏;杜秋帆;常凤;夏立娇

关键词:高血压,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早期肾功能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中国民航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9例。依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正常值≤0.55和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15μmol/L,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为Hhcy组(n=83),其中男性48例;B组为异常AASI组(n=84),男性54例;C组为Hhcy组+异常AASI组(n=80),其中男性56例及D组单纯高血压组(n=72),男性4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尿常规的检测。结果①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蛋白阳性率比较:与D组比较,C组、A组、B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eGFR有关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病程、AASI、Hhcy 与 eGFR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hcy 及 AASI仍与 eGFR 独立相关。结论 AASI异常、Hhcy分别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独立相关,且异常AASI合并 Hhcy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更显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连续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收治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62例,女性138例,年龄53~82岁,平均(67.32±2.11)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1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测量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血压值。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及生活方式依从性(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干预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144.8±6.4)mmHgvs.(135.3±5.7)mmHg]、(1 mmHg=0.133kPa)[(139.6±5.7)mmHgvs.(133.8±6.0)mmHg]、[(92.1±6.2)mmHg vs.(83.3±5.9)mmHg]、[(85.6±6.1)mmHg vs.(81.8±5.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血压控制良好比例高于常规组(67.33%vs.50.67%),用药依从性佳比例也高于常规组(72.67%vs.5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的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改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

    作者:朱祥苓;于琛;袁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创检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造影术(PCI)与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估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情况,找到发现冠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手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实行PCI术的1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资料,以PWV、ABI、IMT作为评估方法。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GAS积分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三种无创检测方式对于冠脉病变的诊断作用。结果在研究的四组对象中[正常组(n=52)、单支病变组(n=24)、双支病变组(n=23)及三支病变组(n=19)],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四组的ABI、IMT及PWV值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GAS积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ABI、IMT和PWV三项检测指标中,仅IMT对GAS积分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项均未见显著性差异。颈动脉ABI、IMT、PWV预测冠心病存在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21、0.626、0.378,提示颈动脉IMT 有预测价值,而ABI和PWV 则意义不大。结论研究发现,IMT联合多种无创检测手段,作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冠心病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匡寒琴;汤宇;许嘉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TEMI患者行PCI术后早期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ST段回落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1年1月~2013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PCI治疗的150例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 h内患者心电图检查ST段回落百分比是否>50%分为A组84例(ST段回落百分比>50%)和B组66例(ST段回落百分比≤5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的心肌酶谱指标、术后2周心功能指标及术后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24 h A组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对应时间点的B组患者(P<0.05);术前,A、B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A组患者LVEF值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术前及术后24 h A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后1年A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累积发生率9.52%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的31.82%(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ST段迅速回落(ST段回落百分比>50%)的STEMI患者心功能及心肌酶谱指标恢复更好,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

    作者:王笑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究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并发症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慢性心率失常患者共81例(对照组),随后选取同一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1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原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观察组采用预防对策。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8例(59.3%)发生并发症,观察组为12例(16.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有助于降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值得参考使用。

    作者:李军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组织Bax、Bcl-2表达的影响情况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肾脏组织Bcl-2相关性蛋白X(Bax)和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交系雄性SHR大鼠30只和Wistar-Kyoto雄性大鼠15只, SHR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15)和SHR阳性对照组(n=15),氯沙坦组按氯沙坦30 mg/kg灌胃,SHR阳性对照组按0.9%氯化钠溶液10 ml/kg灌胃,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按0.9%氯化钠溶液10 ml/kg灌胃,每日清晨灌胃,连续灌胃8周。比较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Bax和Bcl-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ax和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氯沙坦组给药第4周和8周尾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给药前收缩压水平(P<0.05);氯沙坦组给药第4周和8周尾动脉收缩压低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Bcl-2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9±0.01)和(0.20±0.02),明显高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而Bax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2±0.02)和(0.13±0.01),明显低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Bax和Bcl-2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在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HR阳性对照组患者的Bcl-2相对表达值显著高于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而Bax mRNA相对表达值显著低于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对SHR大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抑制Bax基因及蛋白表达,而促进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

    作者:陈宝琅;李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行为转变理论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为改变阶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行为变化阶段、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支架血栓事件与再入院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宣教干预强化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丰小星;周莹莹;顾岩;王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及倍他乐克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使用倍他乐克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3月~2016年2月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及门诊体检的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根据服用倍他乐克情况,分为使用倍他乐克亚组(45例)及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25例),纳入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归入非冠心病组。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及相应分析系统,对入选人群进行连续24 h心电记录,采用配套计算机软件对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的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每5 min的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别人群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时域指标SDNN、SDANN均值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频域指标LF及HF均值显著低于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患者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变异性降低,倍他乐克对调整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律变异性有帮助。

    作者:田国祥;宋慧敏;姚璐;会建军;夏常泉;武云涛;张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肉桂酸预处理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肉桂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Akt信号通路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前降支)、缺血再灌注组、药物预处理组。采用了结扎SD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探究肉桂酸预处理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肉桂酸药物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肉桂酸预处理能促进p-Akt蛋白(磷酸化Akt)的表达,增加BCL-2表达,对非磷酸化Akt无明显影响。结论肉桂酸预处理能减少SD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促使Akt磷酸化,从而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郝霁萍;高宇勤;贺少辉;赵国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住院期间预后研究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非心律失常组(n=56)和心律失常组(n=30)。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和预后的不同。结果心律失常组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出现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胸痛、晕厥和胸闷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临时起搏器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心脏各测值与非心律失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心脏超声指标更差,病死率更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

    作者:杜典国;李秀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心率减速率和连续心率减速率在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率(DC)和连续心率减速率(DRs)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选自2014年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预后分为猝死组(12例)和非猝死组(18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DC和DRs水平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DC和DRs水平与心率变异性、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猝死组患者的DC和DRs水平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组患者24 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和DRs水平与SDNN、SDANN和LVEF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NN50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和左室收缩压(LVPS)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的DC和DRs水平较低,且与患者心率变异性等密切相关。

    作者:杨丽;张囡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正常时的血运重建策略选择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实施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减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立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已经成为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IRA开通后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维持正常血流。随着STEMI药物治疗的标准化,包括PCI术前强化抗栓、调脂等药物的应用,STEMI患者中有33%在术前IRA已恢复正常血流(TIMI 3级血流)[1]。加上术中局部血栓抽吸和(或)球囊扩张等的应用,有90%以上不需置入支架也能维持TIMI 3级血流[1,2]。对于这些IRA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其血运重建策略目前主要包括直接支架置入、缺血后处理和延迟支架置入,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李俊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新生1~3 d Wistar 大鼠30只,雌雄不拘,培养原代心肌细胞,采用差速贴壁获得心肌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取对数期成纤维细胞,分组并给予处理,对照组:加入15%胎牛血清DEME培养液,Ang Ⅱ组:15%胎牛血清DEME培养液+Ang Ⅱ,替米沙坦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氨氯地平,联合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鉴定成纤维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应用RT-PCR法测定LOX-1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心肌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胞浆透明,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椭圆形,通常含2~3个核,细胞纯度高达98%。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增殖活性升高,而加入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后,抑制Ang Ⅱ诱导的增殖,联合应用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较单药抑制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NF-α及LO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药物干预组与Ang Ⅱ组相比,TNF-α及LO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中联合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NF-α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药物干预组与AngⅡ组相比,TNF-α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联合组较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两种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有效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其可能机制为抑制LOX-1及TNF-α过度表达。

    作者:马香芹;陈洁;赵汴霞;赵娜;杨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睾酮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关系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在T2DM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中,心血管疾病(CVD)是其致死、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CVD的发病风险是T2DM防治的主要目标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S)是CVD发生发展的基础,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AS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快[1]。目前研究认为AS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年龄、性别等。与女性相比,男性AS患者显示出发病时间早,发病率高等特点。因此推测,睾酮降低可能是中老年男性CV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示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可靠指标[2]。

    作者:李璐;李雷;杨荣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AF发病后的死亡及卒中风险存在地区差异

    一项涉及全球47个国家的大型研究表明,心房颤动(AF)发病后的死亡及卒中风险存在难以解释的地区差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应用Empower Stats软件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的Meta分析

    Empower Stats软件是一款基于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的统计软件。该软件具有快速实现分析思路、全面的分析功能、直观的数据、强大的数据预处理功能、快速分享分析结果等特点。无需编程,就能运用R程序进行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功能强大而操作简便,所以该软件广为科研统计者所青睐。但其缺陷在于对诊断准确性试验的Meta分析不能直接得出敏感度、特异度的似然比,本文将以实例的形式系统展示Empower Stats软件用于实现诊断准确性试验Meta分析的两项模块:随机(混合)效应模型Meta分析和根据敏感度特异度生成SROC曲线。

    作者:陶圆;刘俊华;何倩;喻亚宇;许杨鹏;张超;田国祥;牛玉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有效的护理途径。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98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1例,年龄46~83岁,平均(60.8±8.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出院时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心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84%vs.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较常规护理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

    作者:阎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嗜铬粒蛋白A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嗜铬粒蛋白A(CgA)的影响,探讨CgA在HFpEF患者中的价值及比索洛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比索洛尔加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治疗。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CgA水平、监测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g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经(LVESD)、E峰、A峰、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观察指标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7.87%vs.63.63%,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HFpEF患者效果显著, CgA为HFpEF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甄宇治;邓彦东;段立楠;战吟戈;刘超;刘坤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另选60例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测V5导联宽QRS波时限。比较两组的QRS波时限、血浆脑钠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QRS波时限和血浆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120 ms有112例,QRS波时限>120 ms有98例,QRS波时限≤120 ms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低于QRS波时限>120 ms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呈明显正相关(r=0.815,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明显负相关(r=-0.723,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且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辅助指标。

    作者:齐建伟;李小慧;闫文杰;逯美朝;栗成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合贝爽对ACS患者PCI中无复流、心功能以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合贝爽对患者心功能、无复流现象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建始县中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2015年2月实施PCI手术治疗出现无复流现象的150例ACS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合贝爽组75例给予合贝爽,常规组75例给予硝酸甘油,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无复流现象、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给药前合贝爽组和常规组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0 min、20 min后,合贝爽组的TIMI分级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合贝爽组的CTFC帧数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合贝爽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常规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值显著的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合贝爽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P选择素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合贝爽组和常规组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在PCI术中应用合贝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无复流现象。

    作者:宋先贤;张旭涛;颜昌浩;刘爱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徐州民政医院放射科82例因头晕或肢体抽动行头颈CT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低剂量组采用50 ml对比剂+2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70 ml对比剂,对所得原始图像进行技术重建,对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联合阅片后给出终CT头颈血管成像结果,比较两组的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CT值,并对两组图像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8.53±11.46)岁和(49.74±11.92)岁,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7/14、28/13,体质指数分别为(22.62±2.54)kg/m2和(22.44±2.63)kg/m2。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及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颅内动脉显示情况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的静脉显示情况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439,P<0.01);低剂量组横断位图、容积再现(VR)图和大密度投影(MIP)图均可清晰显示血管,成像效果较对照组更优;两组患者的动脉大强化、脑动脉分支评分、脑静脉干扰评分和动静脉大强化差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129、0.384、-1.221和-1.228,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分叉和左颈总动脉分叉的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右大脑中动脉和左大脑中动脉的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董祥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