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贤;张旭涛;颜昌浩;刘爱明
目的:探讨在降压药物种类和数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缬沙坦的服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方法拟选择住院的非杓形老年高血压患者167例。随机、单盲的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服用缬沙坦80 mg和非洛地平5 mg,1/日,1次1片。A组(n=82)服药时间选择在早7时,即两种降压药物均于清晨服用;而B组(n=85)服用缬沙坦的时间为晚7时,即非洛地平于清晨服用,缬沙坦夜间服用。治疗随访8周后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15例患者因失访或未能按要求服药而被退出,A组共74例、B组共78例患者完成治疗。B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降低程度均显著高于A组(P<0.01及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增加显著高于A组(P<0.01),非杓形血压的比例下降程度亦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对于血压周期性形态为非杓形患者,将缬沙坦放在夜间服用可改善患者的夜间血压下降率,有助于纠正患者的血压节律。
作者:叶毅敏;叶志荣;苏敬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中国民航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9例。依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正常值≤0.55和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15μmol/L,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为Hhcy组(n=83),其中男性48例;B组为异常AASI组(n=84),男性54例;C组为Hhcy组+异常AASI组(n=80),其中男性56例及D组单纯高血压组(n=72),男性4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尿常规的检测。结果①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蛋白阳性率比较:与D组比较,C组、A组、B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eGFR有关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病程、AASI、Hhcy 与 eGFR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hcy 及 AASI仍与 eGFR 独立相关。结论 AASI异常、Hhcy分别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独立相关,且异常AASI合并 Hhcy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更显著。
作者:刘群威;韩丽敏;杜秋帆;常凤;夏立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持续时间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给药48 h组[替罗非班起始30 min负荷量0.4μg/(kg·min),后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48 h];给药24 h组[替罗非班起始30 min负荷量0.4μg/(kg·min),后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24 h]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与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血小板聚集率,以明确血栓及出血风险;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轴收缩率(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明确各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MACE)。结果给药48 h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等指标均优于给药24 h组(P<0.05);三组治疗后LVESD、FS、LVEF及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8 h组治疗后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给药24 h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给药48 h组的替罗非班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AMI患者PCI术后的MACE发生率。
作者:游翠芳;罗瑞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1心房颤动的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般人群发病率为2%,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0%,到2050年房颤患病率预计将增加三倍,这将带来相当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房颤可使中风风险增加,有20%的中风患者是由于房颤所引起的,即五个脑缺血患者中有一个是首诊房颤[2]。尽管存在这些风险,至少有20%的房颤患者没有确诊,以至于不能得到适当的中风预防治疗[3]。其中阵发性房颤占房颤的25%~60%[4],而且它的发生早于持续性房颤,终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被称作“房颤诱发房颤”。阵发性房颤被美国心脏协会定义为“经常性(两次或以上)的房颤发作自行终止持续30 s至7 d”。6%~28%的隐源性中风被认为是继发于阵发性房颤[5]。
作者:韩立会;韩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老年肺癌患者(≥70岁)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武汉市第十一医院行原发性肺癌切除术的212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与术前不同的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室颤动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分为心律失常组37例和无心律失常组17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史、吸烟史、术前心电图是否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肿瘤特性上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究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212例老年原发性肺癌术后患者年龄范围70~81岁,平均(72.2±3.6)岁,男性172例,女性40例。心律失常组年龄大于75岁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和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术前检查心电图异常、LVEF<50%及FEV1<1.5 L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分期以及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心血管疾病史、LVEF及FEV1均为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肺癌患者,应在术前对其心肺功能综合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围术期优质护理,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由心律失常所致的不良后果。
作者:陈晓霞;俞巍;高选玲;姚恩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左西孟旦与多巴胺在严重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严重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住院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形术。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立即应用左西孟旦注射液。B组患者在心脏复跳后应用多巴胺。两组用药均持续24 h。记录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等。在围手术期各时刻(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5 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手术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术后5 d的LVEF值明显高于B组,[(43.0±2.3)%vs.(38.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 h、48 h的cTnI值分别为(0.40±0.17)μg/L、(0.16±0.06)μg/L,均显著低于B组的(0.57±0.18)μg/L、(0.39±0.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6 h、24 h、48 h的BNP值分别为(936.8±270.6)ng/L、(750.7±305.4)ng/L、(608.4±183.3)ng/L,也显著低于B组的(1109.8±395.5)ng/L、(866.5±311.8)ng/L、(733.2±20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20.59%vs.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形术的严重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应用左西孟旦,较多巴胺,能有效增强心肌收缩,且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
作者:滕晏丰;巫旋钦;陈庚;刘镜锋;程颖;陈中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肾脏组织Bcl-2相关性蛋白X(Bax)和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交系雄性SHR大鼠30只和Wistar-Kyoto雄性大鼠15只, SHR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15)和SHR阳性对照组(n=15),氯沙坦组按氯沙坦30 mg/kg灌胃,SHR阳性对照组按0.9%氯化钠溶液10 ml/kg灌胃,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按0.9%氯化钠溶液10 ml/kg灌胃,每日清晨灌胃,连续灌胃8周。比较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Bax和Bcl-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ax和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氯沙坦组给药第4周和8周尾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给药前收缩压水平(P<0.05);氯沙坦组给药第4周和8周尾动脉收缩压低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Bcl-2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9±0.01)和(0.20±0.02),明显高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而Bax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2±0.02)和(0.13±0.01),明显低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Bax和Bcl-2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在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HR阳性对照组患者的Bcl-2相对表达值显著高于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而Bax mRNA相对表达值显著低于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对SHR大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抑制Bax基因及蛋白表达,而促进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
作者:陈宝琅;李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该指南为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的更新版。依据国际主要的心律协会近发表的VA患者治疗共识文档,ESC指南委员会决定该指南的内容重点聚集于SCD的预防。风险评估方案和治疗应结合伴发病、患者预期寿命限制、对生活质量影响和其他临床情况考虑个体化。本文解读心脏结构正常以及炎症、风湿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
作者:梁峰;沈珠军;方全;胡大一 刊期: 2016年第08期
1病例男性患者,49岁,主因“突发胸痛2 h”入院。患者于夜间突发左胸痛伴后背疼痛、大汗,持续不缓解,与体位无关。查体:心率90次/min,血压180/90 mmHg(1 mmHg=0.133 kPa),痛苦表情,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脉搏搏动对称。既往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高血压为200/140 mmHg,入院前2 d停服降压药物。吸烟史30余年,30支/日。心电图未见异常。初步诊断:①胸痛原因待查,主动脉夹层?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入院后予以盐酸地尔硫卓持续静点控制心率,血压100~120/60~70 mmHg,杜冷丁止痛后疼痛缓解,行胸部强化CT及三维重建显示: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周围新月形高密度影,不强化呈低密度影,考虑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Stanford B型)(图1)。转胸心外科监护病房,给予降压、镇痛、镇静、通便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胸痛未再发,情绪稳定。根据强化CT提示患者主动脉夹层破口在右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发病后7 d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术),术中及术后无内漏等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门诊随访。出院后第5周,患者突发心前区及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样,持续不缓解,伴濒死感,向左肩放射,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伴意识不清。心电图显示Ⅱ、Ⅲ、aVF、V3R、V4R、V5R ST段弓背抬高,未查正后壁V7-V9心电图,给予杜冷丁止痛,补液及多巴胺升压等支持治疗。查体:心率100次/min,血压70/40 mmHg,痛苦表情,神志模糊,被动体位,心音弱,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脉搏弱。患者多次出现室速、室颤、多次行电复律。补充诊断:①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性颤动;②高血压3级;③主动脉夹层EVGE术后。向家属交代病情后行急诊冠脉造影术。术中示左主干及左冠状动脉无异常,右冠状动脉开口狭窄,远端管腔无狭窄,血流TIMI 1级,升主动脉内显示异常内膜片,6F猪尾导管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升主动脉夹层,右冠状动脉开口受压闭塞,主动脉返流(图2),考虑发生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D)。准备行开胸术,但患者生命体征无法有效维持,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
作者:邱景伟;浦奎;贾忠伟;商宏伟;程艳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肉桂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Akt信号通路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前降支)、缺血再灌注组、药物预处理组。采用了结扎SD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探究肉桂酸预处理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肉桂酸药物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肉桂酸预处理能促进p-Akt蛋白(磷酸化Akt)的表达,增加BCL-2表达,对非磷酸化Akt无明显影响。结论肉桂酸预处理能减少SD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促使Akt磷酸化,从而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郝霁萍;高宇勤;贺少辉;赵国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近年来基于直接与间接证据合并的网状Meta分析越来越流行。R语言netmeta程序包是基于频率学图论模型的网状Meta分析软件,可应用于二分类、连续性以及生存资料等多种数据类型的Meta分析,并提供相应异质性与一致性检测方法及将干预措施进行优劣排序的方法。本文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R软件netmeta程序包实现生存资料的网状Meta分析。
作者:刘小平;黄静宇;李胜;翁鸿;孟详喻;曾宪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使用倍他乐克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3月~2016年2月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及门诊体检的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根据服用倍他乐克情况,分为使用倍他乐克亚组(45例)及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25例),纳入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归入非冠心病组。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及相应分析系统,对入选人群进行连续24 h心电记录,采用配套计算机软件对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的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每5 min的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别人群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时域指标SDNN、SDANN均值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频域指标LF及HF均值显著低于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患者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变异性降低,倍他乐克对调整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律变异性有帮助。
作者:田国祥;宋慧敏;姚璐;会建军;夏常泉;武云涛;张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天麻钩藤饮对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26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天麻钩藤饮,记录并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早期与晚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A值及LVEF均显著提高,观察组E/A比值及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中,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35%vs.19.05%,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可显著降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Hcy水平,提高左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同时对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可积极预防,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艳辉;刘艳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嗜铬粒蛋白A(CgA)的影响,探讨CgA在HFpEF患者中的价值及比索洛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比索洛尔加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治疗。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CgA水平、监测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g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经(LVESD)、E峰、A峰、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观察指标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7.87%vs.63.63%,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HFpEF患者效果显著, CgA为HFpEF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甄宇治;邓彦东;段立楠;战吟戈;刘超;刘坤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并发症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慢性心率失常患者共81例(对照组),随后选取同一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1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原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观察组采用预防对策。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8例(59.3%)发生并发症,观察组为12例(16.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有助于降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值得参考使用。
作者:李军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非心律失常组(n=56)和心律失常组(n=30)。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和预后的不同。结果心律失常组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出现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胸痛、晕厥和胸闷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临时起搏器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心脏各测值与非心律失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心脏超声指标更差,病死率更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
作者:杜典国;李秀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另选60例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测V5导联宽QRS波时限。比较两组的QRS波时限、血浆脑钠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QRS波时限和血浆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120 ms有112例,QRS波时限>120 ms有98例,QRS波时限≤120 ms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低于QRS波时限>120 ms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呈明显正相关(r=0.815,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明显负相关(r=-0.723,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且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辅助指标。
作者:齐建伟;李小慧;闫文杰;逯美朝;栗成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新生1~3 d Wistar 大鼠30只,雌雄不拘,培养原代心肌细胞,采用差速贴壁获得心肌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取对数期成纤维细胞,分组并给予处理,对照组:加入15%胎牛血清DEME培养液,Ang Ⅱ组:15%胎牛血清DEME培养液+Ang Ⅱ,替米沙坦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氨氯地平,联合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鉴定成纤维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应用RT-PCR法测定LOX-1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心肌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胞浆透明,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椭圆形,通常含2~3个核,细胞纯度高达98%。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增殖活性升高,而加入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后,抑制Ang Ⅱ诱导的增殖,联合应用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较单药抑制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NF-α及LO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药物干预组与Ang Ⅱ组相比,TNF-α及LO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中联合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NF-α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药物干预组与AngⅡ组相比,TNF-α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联合组较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两种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有效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其可能机制为抑制LOX-1及TNF-α过度表达。
作者:马香芹;陈洁;赵汴霞;赵娜;杨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托伐普坦在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科明确诊断为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共144例。其中82例定义为药物组,服用托伐普坦+常规治疗;62例定义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明尼苏达州心衰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超声心动图,超声评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收缩末内径(LVSd)。评估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24 h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钠、尿量、重量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患者血钠经治疗后明显上升,NT-proBNP及hs-CRP的含量则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药物组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LVEF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Dd、LVSd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经托伐普坦药物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为93.90%vs.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患者的MLHFQ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下降程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药物组尚无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改变等不良反应。结论托伐普坦在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逆转心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纠正低钠血症。
作者:赵瑾;冯宪真;冯丽丽;孙科远;杨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莫雷西嗪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湖北省当阳市长坂坡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共55例,通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莫雷西嗪控制心率,观察组采用美托洛尔联合莫雷西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心功能分级和心电图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NT-proBNP的水平(450.6±100.5)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652.5±120.5)pg/ml,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HR)、左室舒张期内压(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峰A峰流速比值(E/A)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雷西嗪联合美托洛尔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其存活率,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作者:王巧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