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翠芳;罗瑞英
一项新研究发现,循环中四种生物标志物[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NFR2)、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增高可增加缺血性卒中事件(ISS)的发生风险;将上述标志物引入至现有评估模型中可增加卒中预测能力。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持续时间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给药48 h组[替罗非班起始30 min负荷量0.4μg/(kg·min),后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48 h];给药24 h组[替罗非班起始30 min负荷量0.4μg/(kg·min),后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24 h]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与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血小板聚集率,以明确血栓及出血风险;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短轴收缩率(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明确各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MACE)。结果给药48 h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等指标均优于给药24 h组(P<0.05);三组治疗后LVESD、FS、LVEF及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8 h组治疗后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给药24 h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给药48 h组的替罗非班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AMI患者PCI术后的MACE发生率。
作者:游翠芳;罗瑞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收治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62例,女性138例,年龄53~82岁,平均(67.32±2.11)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1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测量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血压值。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及生活方式依从性(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干预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144.8±6.4)mmHgvs.(135.3±5.7)mmHg]、(1 mmHg=0.133kPa)[(139.6±5.7)mmHgvs.(133.8±6.0)mmHg]、[(92.1±6.2)mmHg vs.(83.3±5.9)mmHg]、[(85.6±6.1)mmHg vs.(81.8±5.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血压控制良好比例高于常规组(67.33%vs.50.67%),用药依从性佳比例也高于常规组(72.67%vs.5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的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改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
作者:朱祥苓;于琛;袁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1病例男性患者,49岁,主因“突发胸痛2 h”入院。患者于夜间突发左胸痛伴后背疼痛、大汗,持续不缓解,与体位无关。查体:心率90次/min,血压180/90 mmHg(1 mmHg=0.133 kPa),痛苦表情,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脉搏搏动对称。既往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高血压为200/140 mmHg,入院前2 d停服降压药物。吸烟史30余年,30支/日。心电图未见异常。初步诊断:①胸痛原因待查,主动脉夹层?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入院后予以盐酸地尔硫卓持续静点控制心率,血压100~120/60~70 mmHg,杜冷丁止痛后疼痛缓解,行胸部强化CT及三维重建显示: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周围新月形高密度影,不强化呈低密度影,考虑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Stanford B型)(图1)。转胸心外科监护病房,给予降压、镇痛、镇静、通便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胸痛未再发,情绪稳定。根据强化CT提示患者主动脉夹层破口在右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发病后7 d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VGE术),术中及术后无内漏等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门诊随访。出院后第5周,患者突发心前区及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样,持续不缓解,伴濒死感,向左肩放射,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伴意识不清。心电图显示Ⅱ、Ⅲ、aVF、V3R、V4R、V5R ST段弓背抬高,未查正后壁V7-V9心电图,给予杜冷丁止痛,补液及多巴胺升压等支持治疗。查体:心率100次/min,血压70/40 mmHg,痛苦表情,神志模糊,被动体位,心音弱,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脉搏弱。患者多次出现室速、室颤、多次行电复律。补充诊断:①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性颤动;②高血压3级;③主动脉夹层EVGE术后。向家属交代病情后行急诊冠脉造影术。术中示左主干及左冠状动脉无异常,右冠状动脉开口狭窄,远端管腔无狭窄,血流TIMI 1级,升主动脉内显示异常内膜片,6F猪尾导管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升主动脉夹层,右冠状动脉开口受压闭塞,主动脉返流(图2),考虑发生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D)。准备行开胸术,但患者生命体征无法有效维持,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
作者:邱景伟;浦奎;贾忠伟;商宏伟;程艳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肉桂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Akt信号通路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前降支)、缺血再灌注组、药物预处理组。采用了结扎SD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探究肉桂酸预处理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肉桂酸药物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肉桂酸预处理能促进p-Akt蛋白(磷酸化Akt)的表达,增加BCL-2表达,对非磷酸化Akt无明显影响。结论肉桂酸预处理能减少SD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促使Akt磷酸化,从而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郝霁萍;高宇勤;贺少辉;赵国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肾脏组织Bcl-2相关性蛋白X(Bax)和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交系雄性SHR大鼠30只和Wistar-Kyoto雄性大鼠15只, SHR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15)和SHR阳性对照组(n=15),氯沙坦组按氯沙坦30 mg/kg灌胃,SHR阳性对照组按0.9%氯化钠溶液10 ml/kg灌胃,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按0.9%氯化钠溶液10 ml/kg灌胃,每日清晨灌胃,连续灌胃8周。比较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Bax和Bcl-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ax和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氯沙坦组给药第4周和8周尾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给药前收缩压水平(P<0.05);氯沙坦组给药第4周和8周尾动脉收缩压低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Bcl-2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9±0.01)和(0.20±0.02),明显高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而Bax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2±0.02)和(0.13±0.01),明显低于SHR阳性对照组(P<0.05);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Bax和Bcl-2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在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HR阳性对照组患者的Bcl-2相对表达值显著高于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而Bax mRNA相对表达值显著低于氯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对SHR大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抑制Bax基因及蛋白表达,而促进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
作者:陈宝琅;李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徐州民政医院放射科82例因头晕或肢体抽动行头颈CT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低剂量组采用50 ml对比剂+2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70 ml对比剂,对所得原始图像进行技术重建,对原始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联合阅片后给出终CT头颈血管成像结果,比较两组的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CT值,并对两组图像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8.53±11.46)岁和(49.74±11.92)岁,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7/14、28/13,体质指数分别为(22.62±2.54)kg/m2和(22.44±2.63)kg/m2。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及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颅内动脉显示情况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的静脉显示情况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439,P<0.01);低剂量组横断位图、容积再现(VR)图和大密度投影(MIP)图均可清晰显示血管,成像效果较对照组更优;两组患者的动脉大强化、脑动脉分支评分、脑静脉干扰评分和动静脉大强化差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129、0.384、-1.221和-1.228,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分叉和左颈总动脉分叉的C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右大脑中动脉和左大脑中动脉的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CT头颈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可获得良好的CTA图像,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董祥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策略。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7月于陆丰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依据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单独溶栓组(n=100),溶栓+PCI组(n=100)。单独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联合溶栓治疗,溶栓+PCI组在单独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7 d后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治疗后半年、1年、2年内再梗死、再住院、死亡及治疗费用。结果治疗7d后,单独溶栓组LVESD、LVEDD均高于溶栓+PCI组,LVEF低于溶栓+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2年后,单独溶栓组再梗死率高于溶栓+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1年、2年后,溶栓+PCI组再住院率、死亡率低于单独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溶栓组治疗总费用低于溶栓+PCI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溶栓治疗可快速改善患者心肌血供,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较为适合于难以快速运转患者的基层医院。但治疗时要恰当选择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对需行PCI的患者需转行PCI治疗。
作者:陈新东;朱志军;黄彦真;陈永辉;杨育生;林韩逊;许建丰;方敬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新生1~3 d Wistar 大鼠30只,雌雄不拘,培养原代心肌细胞,采用差速贴壁获得心肌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取对数期成纤维细胞,分组并给予处理,对照组:加入15%胎牛血清DEME培养液,Ang Ⅱ组:15%胎牛血清DEME培养液+Ang Ⅱ,替米沙坦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氨氯地平,联合组:在Ang Ⅱ组基础上加入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鉴定成纤维细胞。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应用RT-PCR法测定LOX-1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心肌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胞浆透明,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呈椭圆形,通常含2~3个核,细胞纯度高达98%。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增殖活性升高,而加入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后,抑制Ang Ⅱ诱导的增殖,联合应用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较单药抑制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NF-α及LO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药物干预组与Ang Ⅱ组相比,TNF-α及LOX-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中联合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TNF-α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药物干预组与AngⅡ组相比,TNF-α及LO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联合组较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两种蛋白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有效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其可能机制为抑制LOX-1及TNF-α过度表达。
作者:马香芹;陈洁;赵汴霞;赵娜;杨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合贝爽对患者心功能、无复流现象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建始县中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月~2015年2月实施PCI手术治疗出现无复流现象的150例ACS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合贝爽组75例给予合贝爽,常规组75例给予硝酸甘油,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无复流现象、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给药前合贝爽组和常规组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0 min、20 min后,合贝爽组的TIMI分级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合贝爽组的CTFC帧数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合贝爽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常规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值显著的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合贝爽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P选择素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合贝爽组和常规组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在PCI术中应用合贝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无复流现象。
作者:宋先贤;张旭涛;颜昌浩;刘爱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中国民航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9例。依据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正常值≤0.55和同型半胱氨酸正常值≤15μmol/L,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为Hhcy组(n=83),其中男性48例;B组为异常AASI组(n=84),男性54例;C组为Hhcy组+异常AASI组(n=80),其中男性56例及D组单纯高血压组(n=72),男性4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肾功能、血糖、血脂和尿常规的检测。结果①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eGF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蛋白阳性率比较:与D组比较,C组、A组、B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③eGFR有关因素分析: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病程、AASI、Hhcy 与 eGFR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hcy 及 AASI仍与 eGFR 独立相关。结论 AASI异常、Hhcy分别与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独立相关,且异常AASI合并 Hhcy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更显著。
作者:刘群威;韩丽敏;杜秋帆;常凤;夏立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TWEAK)及其受体可溶性CD16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血管分院收治的1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病例组)、男性98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64.8±10.2岁;另选取50例为正常研究对象(正常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3±11.0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可溶性TWEAK、可溶性CD163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正常组外周血中可溶性TWEAK、可溶性CD16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的外周血中可溶性TWEAK、可溶性CD163显著的高于UAP、SAP患者和正常组(P<0.05),UAP、SAP患者的外周血中可溶性TWEAK、可溶性CD163显著的高于正常组(P<0.05);AMI、UAP、SAP患者的Gensini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TWEAK、可溶性CD163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HD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TWEAK、可溶性CD163水平显著的升高,并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赵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某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方便抽样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出院患者中的19025例,其中确诊医院感染5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553例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情况、手术情况、入住ICU的时间等。结果5年间共有553例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43例(62%),女性210例(38%),年龄1~52岁,其中60岁以上77例(13.9%)。住院期间发生抢救119例(21.5%)、手术467例(84.4%)、输血447例(80.8%)、透析57例(10.3%)。入住ICU的时间为4.0(2.0~9.0)d,其中≥5 d的患者276例(49.9%)。住院期间平均高体温(38.85±0.68)℃,其中高体温≥39.0℃患者248例(44.8%)。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309例(55.9%),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为2.0(1.0~3.0)种。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0(5.0~8.5)d,其中≥7 d患者284例(51.4%);白蛋白<40 g/L患者314例(56.8%);红细胞比容<0.40患者272例(49.2%)。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依次是肺部感染(43.6%)、上呼吸道感染(30.0%)和血流感染(25.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为血流感染的保护因素,年龄≥60岁、入住ICU时间≥5 d、住院期间高体温≥39.0℃、白蛋白<40 g/L、红细胞比容<0.40、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 d为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期间输血为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入住ICU时间≥5 d、住院期间透析、住院期间手术、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 d、术后使用抗生素数目≥3种为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众多,医务工作者可以采取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生理功能的改善、减少入住ICU时间、减少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戴丽文;丁敬美;付菊芳;刘冰;孙惠英;史皆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一项涉及全球47个国家的大型研究表明,心房颤动(AF)发病后的死亡及卒中风险存在难以解释的地区差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PCI后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PCI的CHD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手术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出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调查表、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自我管理水平各维度得分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明显改善CHD患者PCI后的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希玲;张毅;康嵘;赵春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应用分层团队护理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10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护士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试验组实施分层团队护理管理,即将护理岗位分为4个层次,实行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四层立体管理框架,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3个月以后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操作、理论知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平均年龄(28.1±0.4)岁,平均护龄(3.9±1.6)年,文化程度:大专13名,本科37名,职称:护士12名,护师35名,主管护师3名。对照组平均年龄(28.0±0.4)岁,平均护龄(4.1±1.4)年,文化程度:大专12名,本科38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35名,主管护师2名,两组年龄、护龄、文化程度和职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以后护理质量、临床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临床理论知识考核结果、处置病人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团队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使护士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操作和护理理论,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并应用。
作者:廖敏;吴金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非心律失常组(n=56)和心律失常组(n=30)。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和预后的不同。结果心律失常组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出现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胸痛、晕厥和胸闷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临时起搏器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心律失常组的心脏各测值与非心律失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心脏超声指标更差,病死率更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
作者:杜典国;李秀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托伐普坦在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科明确诊断为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共144例。其中82例定义为药物组,服用托伐普坦+常规治疗;62例定义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明尼苏达州心衰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超声心动图,超声评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收缩末内径(LVSd)。评估治疗3个月后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24 h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钠、尿量、重量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患者血钠经治疗后明显上升,NT-proBNP及hs-CRP的含量则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药物组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LVEF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Dd、LVSd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经托伐普坦药物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为93.90%vs.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患者的MLHFQ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下降程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药物组尚无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改变等不良反应。结论托伐普坦在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逆转心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纠正低钠血症。
作者:赵瑾;冯宪真;冯丽丽;孙科远;杨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嗜铬粒蛋白A(CgA)的影响,探讨CgA在HFpEF患者中的价值及比索洛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给予比索洛尔加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治疗。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CgA水平、监测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g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经(LVESD)、E峰、A峰、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观察指标治疗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7.87%vs.63.63%,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HFpEF患者效果显著, CgA为HFpEF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甄宇治;邓彦东;段立楠;战吟戈;刘超;刘坤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该指南为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的更新版。依据国际主要的心律协会近发表的VA患者治疗共识文档,ESC指南委员会决定该指南的内容重点聚集于SCD的预防。风险评估方案和治疗应结合伴发病、患者预期寿命限制、对生活质量影响和其他临床情况考虑个体化。本文解读心脏结构正常以及炎症、风湿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
作者:梁峰;沈珠军;方全;胡大一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