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MP-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吕侣;刘宏斌;王娟;王锦达;张华巍;刘飞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中性粒细胞, 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脂多糖, 胶原酶, 浆细胞, 损害
摘要:2001年前的研究都忽略了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认为MMP-8在粥样硬化中不易表达。Herman MP等[1]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MP-8。2011年Sorsa T等[2]发现MMP-8与平滑肌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中CD40、肿瘤坏死因子及脂多糖相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MP-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001年前的研究都忽略了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认为MMP-8在粥样硬化中不易表达。Herman MP等[1]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MP-8。2011年Sorsa T等[2]发现MMP-8与平滑肌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中CD40、肿瘤坏死因子及脂多糖相关。

    作者:吕侣;刘宏斌;王娟;王锦达;张华巍;刘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护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上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1]。在PCI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效观察及积极处理非常重要[2,3]。本研究就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发生VVRS的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VVRS诱发因素、有效预防及处理措施。

    作者:张艳萍;顾晓丽;张二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NADPH氧化酶在Ang II介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介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是否通过NADPH氧化酶/P38MAPK途径。方法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分组干预:①Control组:仅加细胞培养液;②AngⅡ组:在Control组的基础上加入AngⅡ;③apocynin组:在Control组的基础上加apocynin;④AngⅡ+apocynin组:在Control组的基础上加入AngⅡ以及apocynin(n=6)。干预24 h后测定NADPH氧化酶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检测P38MARK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Control组、apocynin组、AngⅡ组、Ang II+apocynin组凋亡比例分别为(12.20±1.18)%、(14.71±3.88)%、(62.33±4.79)%、(13.67±2.59)%。与Control组比较,AngⅡ组凋亡比例明显增加,而AngⅡ+apocynin组凋亡比例较AngⅡ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ontrol组比较,加入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后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降低;而仅加入AngⅡ的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apocynin组的NADPH氧化酶活性较AngⅡ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细胞比较,AngⅡ作用后,P38MAPK表达增加,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ng II+apocynin组较AngⅡ组P38MAPK表达降低,凋亡蛋白Bax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管紧张素II通过NADPH氧化酶/P38MAPK途径介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何茜;蔡超;陈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循证护理应用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的护理要点,探讨循证护理的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收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且采用IABP的方式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循证组(n=21)和常规组(n=23),循证组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64.3±12.5)岁;常规组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64.6±12.6)岁,采用的检测指标为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等,了解患者满意度,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循证组患者治疗后恢复基本生命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总结得出,循证组患者对护理有更高的满意度达80.95%,与常规组的65.22%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5.24%,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IABP治疗疾病时应注重护理方式的选择,正确的循证护理与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能够恢复危重疾病的生命体征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朱文霞;薛素梅;姬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心房颤动的非卒中事件风险不容忽视

    一项新荟萃分析表明,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及肾脏事件风险均显著增加,其中心力衰竭风险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大家一致公认的并发症卒中。该研究9月6日在线发表于BMJ。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理论的络风宁系列方剂研究进展

    络风内动病机理论是王显教授针对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治本之策等现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等特点,创新性提出的病机理论,认为在气血失常基础上发生的“络风内动”,可能是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作者:李红梅;王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择期行冠脉介入诊治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双心护理干预;分析其心理特征变化及对护理满意度、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入院时基本资料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P=0.012),抑郁评分(P=0.010),护理满意度(P=0.029)和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0.011)。结论双心护理干预可降低择期冠脉介入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作者:何芳;赵艳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早发绝经或可增加后续CV事件风险

    一项新研究表明,曾生育过早产儿或在45岁前出现早发绝经的女性不良心血管(CV)结局风险会增加。研究者荷兰Erasmus大学的Taulant Muka及其同事对既往已发表的探讨绝经年龄及绝经时间对心血管疾病结局及全因死亡率影响的共计32项研究310329例女性进行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与45岁及以后绝经者相比,不足45岁绝经女性发生总体冠心病(CHD)、致死性CHD、总体卒中、卒中死亡、CVD死亡及全因死亡的RR值分别为1.50、1.11、1.23、0.99、1.19和1.12。与不足50岁绝经者相比,50~54岁绝经女性发生致死性CHD的RR值为0.87,卒中发生风险无差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12例疗效观察

    心包积液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大量积液可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诊断心包积液性质、减轻心包填塞症状、注入药物的有效方法,该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我科借鉴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并在心包腔内注入药物,疗效满意;现对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2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朱斌;王永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降压或可进一步降低目标值

    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已然成为众多临床大夫治疗高血压的靶目标,近来的 SPRINT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或120 mmHg以下,可以使临床获益更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麝香保心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联合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TG、TC、LDL-C、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VEDV、LVES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hs-CRP、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24 h后联合组LDH、CK-MB、cTn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75.00%),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显著不良反应。结论麝香救心丸联合西药治疗老年AMI疗效显著,无显著不良反应,值得应用于临床。

    作者:黄攀登;吴远慧;谷伟;董利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损伤指标动态变化的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心肌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发病在12 h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8例,分别检测再灌注前、治疗后2h、6h、12 h、24 h、36 h、48 h、3d、4 d直至第7 d血浆中的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hs-CRP、Fib及D-D的水平变化。结果 MYO出现时间早,12~24 h达峰值,36 h后基本恢复正常;CK-MB16~24 h达峰值;cTnI维持时间长,18~24 h达峰值;hs-CRP浓度逐渐下降;D-D在溶栓治疗6 h后达峰值;Fib经治疗后降低缓慢。结论 STEMI患者MYO和cTnI的测定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hs-CRP是对心肌损伤的判断有一定价值;D-D对治疗效果的监测也有一定意义。

    作者:顾永林;郭俊林;蒋灵霓;庹田;夏红安;李宇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诊猝死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猝死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心肺复苏对急诊猝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急诊科救治的150例急诊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从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猝死前先兆症状、诱因、猝死发生场所、猝死发生季节及时间等方面分析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猝死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150例急诊猝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0~79岁发生率明显高于≤39岁、40~59岁、≥80岁年龄段,既往有心血管病史者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有先兆症状者明显高于无先兆症状者,有明确诱因明显高于无明确诱因者,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急诊猝死发生的具体时间分布分析,4~12时是急诊猝死发生的高峰期,随后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16~20时又小幅升高。0~4时是猝死发生率低的时间段。150例猝死患者中,142例为院外猝死,仅11例患者得到了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心肺复苏救治,共复苏成功5例,复苏成功率3.33%(5/150)。结论急诊猝死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心脏性猝死是主要原因。现场第一目击者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结合专业人员除颤及药物对症治疗可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作者:占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直接介入治疗后自发性腹膜后血肿1例

    患者女性,75岁,主因“突发剑突下疼痛4 h”入院。既往有干燥综合征、高血压及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长期服用泼尼松10 mg,1/日,缬沙坦80 mg,1/日。入院查体:血压120/7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4 mV。相关检查:肌酐清除率49.7 ml/min,白细胞计数6.7×109/L,中性粒细胞74.3%,血红蛋116 g/L,血小板计数121×109/L。入院诊断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Ⅰ级;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嚼服后,经右桡动脉行急诊PCI术,显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9%,远端血流TIMI 1级,置入2.75×24 mm RESOLUTE药物支架一枚,术中远端血流缓慢,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血流恢复TIMI 3级,术中共应用普通肝素8000 U。术后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 mg,1/日,替格瑞洛90 mg,2/日,盐酸替罗非班0.1ug/(kg·min)(使用48 h),低分子肝素4250 U,1/12 h(使用5 d);常规监测心肌酶及血常规变化(图1)。第4 d转普通病房,可下地活动,第5 d患者诉右下肢疼痛无力,右侧髋关节、股骨干正侧CR平片未见异常,骨科会诊考虑坐骨神经痛,对症处理疗效欠佳。第5~7 d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至80 g/L,考虑隐匿性出血,患者恶心呕吐,呕吐物潜血阴性,查体肠鸣音活跃,尿便常规未见异常,但不排除消化道出血,停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第7 d患者诉右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肢屈曲位、疼痛,体温38℃,行胸部CT示肺气肿、肺大泡、肺动脉高压、双肺感染、胸腔积液、右侧叶间积液并右下肺膨胀不全。腹部CT发现右侧髂腰肌处大小57 mm×78 mm团块状中等密度影,CT值为55 HU,考虑腹膜后血肿(RPH)可能性大(图2),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下腹(阑尾区下方)可见肠管样回声,范围约7.6×7 cm。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提示右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血流正常,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结合影像学考虑发热与肺部感染及RPH吸收热有关;而RPH导致右下肢疼痛、无力、屈曲位及右下腹疼痛、压痛、局部肌紧张和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因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手术,考虑RPH与手术操作无关,属自发性RPH。患者右下肢皮温及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命体征平稳,限制活动,维持收缩压100~120 mmHg,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过低影响脏器灌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变化,双联抗血小板持续应用。出院前血红蛋白升至99 g/L。患者右下肢疼痛减轻,可下地活动,好转出院。

    作者:邱景伟;浦奎;贾忠伟;赵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生长分化因子15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比较血糖控制效果及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8.56±1.20)mmol/L、餐后2 h血糖(8.97±1.0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1±1.02)%相比于治疗前均下降,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9.93±1.50)mmol/L、餐后2 h血糖(9.01±1.5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7±1.54)%水平,(P均<0.05),治疗后两组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结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能更有效的控制血糖并改善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表达。

    作者:李道鸿;徐晓;杨旭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治疗时间及住院花销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等指标,评价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6例(11.54%),对照组发生36例(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住院花销及对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不仅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疗效,其成本低廉及良好的护理效果提升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苏红梅;周云;曹静;李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面临心脏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常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均不能使心肌细胞再生,寻找能够弥补心肌缺失的方法显得极为迫切。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已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焦点。1970年, Friedenstein等首次在骨髓中发现并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1]。但从骨髓中提取BMMSCs的过程复杂,并对捐献者造成损伤。胚胎干细胞(ESCs)能分化成体内所有的细胞,是多能性干细胞的典型代表。近年研究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与ESCs相似的多能性[2]。多能性是指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时可分化成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的任意细胞的能力。但是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而iPSCs可能存在如c-myc的融合致癌基因、插入突变、抑癌基因破坏等情况[3],其临床应用受到批评与限制。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田洪榛;柏翠芳;陈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无管腔狭窄时,多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毛糙及斑块形成[1,2]。二维超声可显示颈动脉横轴和纵轴解剖图像,观察动脉壁厚度、斑块形态、大小等。随着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技术的出现,逐步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检测,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联合造影检查增加了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对其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景江新;宋鹏远;陈胜国;塔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金坛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CHF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0~80岁,平均(64.28±8.31)岁。并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四组,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33例)和Ⅳ级(24例)。依据出院时BNP水平分为正常组(BNP≤100 pg/mL,21例)和升高组(BNP>100 pg/mL,59例)。采用ELISA法对80例CHF患者的血浆BNP浓度进行测定,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于出院后继续跟踪随访2年,主要随访内容包括病死率、年平均住院次数及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外周血BNP水平及LVEDD逐渐升高,LVEF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2年,升高组死亡率、年平均住院次数较正常组升高,年平均住院时间较正常组延长,(15.3%vs.4.8%),[(3.1±0.7)次vs.(1.5±0.5)次],[(51.9±12.9)dvs.(30.1±8.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升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杨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漏斗胸患者手术矫正对负性情绪消除的影响

    目的:研究漏斗胸患者手术矫正后负性情绪消除的状况。方法入选陆军总医院胸外科2009年7月~2012年1月间治疗的青少年漏斗胸患者277例,用漏斗胸指数、自卑感量表(FIS)为检测手段,测试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自卑感指标变化。结果与术前测试结果比较,术后测试中的FIS总分、社交、自敬及外表分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漏斗胸指数与FIS总分正相关,对社交自卑、外表自卑具有预测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2.187、0.878和0.355,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漏斗胸患者手术矫正可消除负性刺激,为漏斗胸患者心理康复提供依据。

    作者:骆利;徐波;高鸿雁;谈波;赵京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