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发绝经或可增加后续CV事件风险

关键词:绝经女性, 全因死亡, 卒中, 致死性, 心血管疾病, 绝经年龄, 荟萃分析, 风险, 早产儿, 死亡率, 冠心病, 系统, 生育, 荷兰, 大学
摘要:一项新研究表明,曾生育过早产儿或在45岁前出现早发绝经的女性不良心血管(CV)结局风险会增加。研究者荷兰Erasmus大学的Taulant Muka及其同事对既往已发表的探讨绝经年龄及绝经时间对心血管疾病结局及全因死亡率影响的共计32项研究310329例女性进行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与45岁及以后绝经者相比,不足45岁绝经女性发生总体冠心病(CHD)、致死性CHD、总体卒中、卒中死亡、CVD死亡及全因死亡的RR值分别为1.50、1.11、1.23、0.99、1.19和1.12。与不足50岁绝经者相比,50~54岁绝经女性发生致死性CHD的RR值为0.87,卒中发生风险无差异。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指征、方法及监测

    急性肺栓塞(APE)是指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导致的肺动脉堵塞,进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因肺血栓栓塞(PTE)是常见的APE类型,因此通常所称的APE即指PTE。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预后不佳。如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使死亡率由25%~30%降至2%~8%[1]。因此,临床上提高APE的诊断意识,同时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金博文;吴炳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促血管生成素-1在心肌梗死大鼠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血管新生中作用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于心肌梗死大鼠后是否通过促血管生成素-1(Ang-1)介导血管再生。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经手术干预后死亡10只,假手术组(9只)、对照组(11只)及移植组(10只)。假手术组仅开胸,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挂线不结扎;对照组结扎LAD造成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移植组结扎LAD造成心肌梗死后,经静脉注射等量干细胞悬液,术后4周处死大鼠,留取心脏左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人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T(cTnT)、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MHC)、VIII因子、Ang-1蛋白,RT-PCR检测心肌组织Ang-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移植组可见胞浆呈褐色的cTnT和hMHC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Ang-1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Ang-1免疫组化染色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Ang-1 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增加,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Ang-1 mRNA相对表达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Ⅷ因子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指标,移植组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经静脉移植人脐血干细胞能在心肌梗死大鼠梗死心肌存活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收缩蛋白,同时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其机制可能为Ang-1表达增加进而促进血管新生。

    作者:赵瑞平;韩炜;李洪宇;孙凯;胡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与血压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与血压及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市东四社区于2012年5月~2013年8月常规查体人群576例临床资料进行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测定身高、体质指数(BMI)、血糖、血压、SUA等指标,将SUA水平按四分位分组,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组间各因素差异,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SUA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相关指标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人群中血压异常发病率在不同SUA水平中分别为:37%(50/135),47.2%(68/144),47.6%(72/151)和56.8%(83/146);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SBP均随着SUA浓度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DBP与SU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中,SUA水平与SBP明显正相关,而与DBP未见明显相关,提示SUA水平与T2DM患者血压中的收缩压密切相关。

    作者:李枫;傅晓敏;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心房颤动的非卒中事件风险不容忽视

    一项新荟萃分析表明,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一系列心血管事件及肾脏事件风险均显著增加,其中心力衰竭风险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大家一致公认的并发症卒中。该研究9月6日在线发表于BMJ。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心脏手术后存在长期高血压风险

    美国每年会出生4万例心脏缺陷的儿童,其中约四分之一需要手术治疗。一项新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上述儿童手术治疗后结局及生存率会所有改善,但仍存在长期风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抗焦虑治疗对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焦虑治疗对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陆军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75岁以上伴焦虑的高血压患者65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80.3±4.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治疗,观察组加用抗焦虑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反应性充血指数(RH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RHI值升高[(2.27±0.54)vs.(1.5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RHI值升高[(1.56±0.33)vs.(2.2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焦虑治疗能够改善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作者:夏常泉;刘辉;田国祥;张薇;武云涛;姚璐;张峰;张晓冬;宋慧敏;孙艳明;李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联合血栓抽吸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目的:评价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58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和非血栓抽吸组,每组各179例,同时根据各组患者有无术中冠状动脉内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行亚组分析。在PCI术前及术后24 h、48 h、72 h分别记录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手术前后的心肌酶峰值,术前及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sum-STR),出院后记录术后1年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果两组间及各亚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亚组间术前血小板数及MPV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亚组术后血小板数量及MPV值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且使用亚组的术后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未使用亚组(P均<0.05),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结论 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小板的活化,并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常晓冬;刘宝鑫;徐元熙;骆家晨;戴黎明;侯磊;李伟明;魏毅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陆军总医院门诊体检的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167例。按血脂水平分为3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归入辛伐他汀40 mg组(57例,辛伐他汀40 mg/d,阿司匹林片100 mg/d,12个月);2.6 mmol/L≤LDL-C<3.4 mmol/L归入辛伐他汀20 mg组(65例,辛伐他汀20 mg/d,阿司匹林片100 mg/d,12个月);LDL-C<2.6 mmol/L归入对照组(45例,未服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片)。于用药前及用药12个月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入选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颈动脉、腹主动脉、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IMT值均降低,而对照组IMT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LDL-C和T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治疗后FM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辛伐他汀40 mg组和辛伐他汀20 mg组FMD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N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逆转早期动脉硬化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其作用机制与降低TC、TG和LDL-C有一定关系,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可能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考虑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

    作者:武云涛;姚璐;田国祥;张薇;夏常泉;刘辉;王晓兵;高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后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治疗时间及住院花销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等指标,评价护理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6例(11.54%),对照组发生36例(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住院花销及对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不仅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疗效,其成本低廉及良好的护理效果提升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苏红梅;周云;曹静;李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择期行冠脉介入诊治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双心护理干预;分析其心理特征变化及对护理满意度、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入院时基本资料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P=0.012),抑郁评分(P=0.010),护理满意度(P=0.029)和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0.011)。结论双心护理干预可降低择期冠脉介入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作者:何芳;赵艳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面临心脏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常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均不能使心肌细胞再生,寻找能够弥补心肌缺失的方法显得极为迫切。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已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焦点。1970年, Friedenstein等首次在骨髓中发现并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1]。但从骨髓中提取BMMSCs的过程复杂,并对捐献者造成损伤。胚胎干细胞(ESCs)能分化成体内所有的细胞,是多能性干细胞的典型代表。近年研究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与ESCs相似的多能性[2]。多能性是指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时可分化成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的任意细胞的能力。但是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而iPSCs可能存在如c-myc的融合致癌基因、插入突变、抑癌基因破坏等情况[3],其临床应用受到批评与限制。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田洪榛;柏翠芳;陈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AVR大瓣膜易诱发血栓,华法林对此有助益

    2016 ESC年会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采用大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容易诱发血栓形成,而华法林治疗对其有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损伤指标动态变化的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心肌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发病在12 h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8例,分别检测再灌注前、治疗后2h、6h、12 h、24 h、36 h、48 h、3d、4 d直至第7 d血浆中的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hs-CRP、Fib及D-D的水平变化。结果 MYO出现时间早,12~24 h达峰值,36 h后基本恢复正常;CK-MB16~24 h达峰值;cTnI维持时间长,18~24 h达峰值;hs-CRP浓度逐渐下降;D-D在溶栓治疗6 h后达峰值;Fib经治疗后降低缓慢。结论 STEMI患者MYO和cTnI的测定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hs-CRP是对心肌损伤的判断有一定价值;D-D对治疗效果的监测也有一定意义。

    作者:顾永林;郭俊林;蒋灵霓;庹田;夏红安;李宇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MP-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001年前的研究都忽略了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认为MMP-8在粥样硬化中不易表达。Herman MP等[1]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MP-8。2011年Sorsa T等[2]发现MMP-8与平滑肌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中CD40、肿瘤坏死因子及脂多糖相关。

    作者:吕侣;刘宏斌;王娟;王锦达;张华巍;刘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12例疗效观察

    心包积液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大量积液可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诊断心包积液性质、减轻心包填塞症状、注入药物的有效方法,该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我科借鉴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并在心包腔内注入药物,疗效满意;现对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2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朱斌;王永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例

    患者男性,19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5 d”入院。患者入院前自觉“感冒”1月,5 d前胸闷、气短,胸痛及背部不适,咳嗽、咳灰痰,头晕,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恶心、呕吐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心悸。查体:血压:125/65 mmHg(1 mmHg=0.133kPa),胸骨压痛(+),心率69次/min,律不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剑突下压痛,余未见异常。吸烟史5年,5~6支/d。

    作者:张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丹皮酚对大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讨论丹皮酚对大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所有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7只)、模型组(8只),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各8只,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7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模型组:高脂饮食25 g/只/d饲喂,连续8周,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大鼠高脂饮食25 g/只/d,连续8周,然后给予不同剂量(低、中、高)的丹皮酚(30、60、120 mg/kg·d)灌胃,连续8周;辛伐他汀组:高脂饮食25 g/只/d,连续8周,然后辛伐他汀10 mg/kg·d灌胃,连续8周。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C、TG、LDL-C以及LDL-C/HDL-C比值升高,HDL-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各血脂指标均改善,同时,高剂量组的各血脂指标也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剂量组较模型组TC和LDL-C/HDL-C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较对照组ICAM-1、VCAM-1、MCP-1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ICAM-1、VCAM-1、MCP-1表达均降低,丹皮酚干预的高剂量组ICAM-1、VCAM-1、MCP-1表达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剂量丹皮酚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同时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作者:李前宽;郑潇然;龚明玉;范彦芳;屈敬阳;周晓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00 ms将选取的159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QRS时限<100 ms)81例和观察组(QRS≥100 ms)7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Killip心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2018.06±536.45)pg/mL]、肌酸激酶(CK)[(1523±9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61±15)U/L]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61.05±338.64)pg/mL,(861±53)U/L,(91±13)U/L],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1.93±4.19)%]显著低于对照组[(53.56±5.42)%](P<0.05)。观察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Ⅰ级显著低于对照组,Ⅱ级及Ⅲ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中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能够有效反应AMI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状况,与心肌细胞损伤有直接相关性,QRS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越差。

    作者:王月文;孙更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运用ERM模式加强心血管内科医疗风险管理

    医疗风险是指临床诊断、治疗或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结局出现的机会,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1]。医疗机构各科室纠纷分布情况显示,外科医疗纠纷发生率高于内科,内科纠纷发生率心内科居首位。这与心内科诊断治疗手段“外科化”相关[2]。本文借鉴企业风险管理(ERM)模式,提出心血管内科医疗风险的新思路及方法。

    作者:王娟;王爱华;吴鸿雁;李俊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PCI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测定、比较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前的EDV、ES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的EDV、ESV值明显降低,LVEF值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EDV、ESV、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研究组心尖帽、前间隔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的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局部收缩末期容积(rESV)值均明显降低,局部射血分数(rLVEF)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PCI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应用RT-3DE能够对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作者:靳海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