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枫;傅晓敏;王伟
目的:分析急诊猝死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心肺复苏对急诊猝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急诊科救治的150例急诊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从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猝死前先兆症状、诱因、猝死发生场所、猝死发生季节及时间等方面分析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猝死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150例急诊猝死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0~79岁发生率明显高于≤39岁、40~59岁、≥80岁年龄段,既往有心血管病史者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有先兆症状者明显高于无先兆症状者,有明确诱因明显高于无明确诱因者,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急诊猝死发生的具体时间分布分析,4~12时是急诊猝死发生的高峰期,随后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16~20时又小幅升高。0~4时是猝死发生率低的时间段。150例猝死患者中,142例为院外猝死,仅11例患者得到了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心肺复苏救治,共复苏成功5例,复苏成功率3.33%(5/150)。结论急诊猝死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心脏性猝死是主要原因。现场第一目击者就地进行心肺复苏,结合专业人员除颤及药物对症治疗可提高猝死的复苏成功率。
作者:占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已然成为众多临床大夫治疗高血压的靶目标,近来的 SPRINT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或120 mmHg以下,可以使临床获益更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上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1]。在PCI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效观察及积极处理非常重要[2,3]。本研究就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发生VVRS的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VVRS诱发因素、有效预防及处理措施。
作者:张艳萍;顾晓丽;张二箭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心律失常转归、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律失常转归有效27例(90.00%)高于对照组的有效19例(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三碘甲状原氨酸(T3)水平(1.32±0.31μg/Lvs.0.81±0.22μg/L,1.33±0.20μg/Lvs.0.82±0.13μ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甲状腺素(T4)(78.44±20.11μg/Lvs.89.57±22.32μg/L;79.16±20.25μg/Lvs.91.37±21.84μg/L)、促甲状腺激素(TSH)(2.25±0.62 mIU/Lvs.2.97±0.95 mIU/L;2.31±0.52 mIU/Lvs.2.88±0.81 mIU/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T3、T4、TSH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16.67%,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治疗心律失常患儿具有良好疗效,改善T3、T4及TSH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阳倩;李茂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2001年前的研究都忽略了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认为MMP-8在粥样硬化中不易表达。Herman MP等[1]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表达MMP-8。2011年Sorsa T等[2]发现MMP-8与平滑肌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中CD40、肿瘤坏死因子及脂多糖相关。
作者:吕侣;刘宏斌;王娟;王锦达;张华巍;刘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急性肺栓塞(APE)是指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导致的肺动脉堵塞,进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因肺血栓栓塞(PTE)是常见的APE类型,因此通常所称的APE即指PTE。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预后不佳。如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使死亡率由25%~30%降至2%~8%[1]。因此,临床上提高APE的诊断意识,同时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金博文;吴炳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近年大气污染备受关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2]。大气污染不仅与呼吸道疾病直接相关,与心血管疾病也有较为明确的相关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提出细颗粒物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细颗粒物暴露应被视为心血管疾病一种可控的危险因素。本文拟综述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3]。
作者:聂倩;郝志华;王忠丽;郜玉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生长分化因子15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比较血糖控制效果及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8.56±1.20)mmol/L、餐后2 h血糖(8.97±1.0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1±1.02)%相比于治疗前均下降,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9.93±1.50)mmol/L、餐后2 h血糖(9.01±1.5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7±1.54)%水平,(P均<0.05),治疗后两组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结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能更有效的控制血糖并改善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hs-CRP表达。
作者:李道鸿;徐晓;杨旭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以有氧代谢作为机体供能主要方式的机体活动,如慢跑、快走、游泳、踏车等。有氧运动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肺耐力的提高,改善血液中脂蛋白构成,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改善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方面,有确切的获益证据[1]。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强调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处方制定的FITT原则中(Frequency,F,频率;Intensity,I,强度;Type,T,形式;Time,T,持续时间),运动强度是核心内容,其与冠心病患者的获益情况,运动安全性以及运动依从性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当前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常用的制定方法及其优劣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总结,便于相关专业人士更加全面的指导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
作者:姚轶超;王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无管腔狭窄时,多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毛糙及斑块形成[1,2]。二维超声可显示颈动脉横轴和纵轴解剖图像,观察动脉壁厚度、斑块形态、大小等。随着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技术的出现,逐步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检测,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联合造影检查增加了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对其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景江新;宋鹏远;陈胜国;塔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58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和非血栓抽吸组,每组各179例,同时根据各组患者有无术中冠状动脉内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行亚组分析。在PCI术前及术后24 h、48 h、72 h分别记录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手术前后的心肌酶峰值,术前及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sum-STR),出院后记录术后1年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果两组间及各亚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亚组间术前血小板数及MPV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亚组术后血小板数量及MPV值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且使用亚组的术后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未使用亚组(P均<0.05),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结论 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小板的活化,并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常晓冬;刘宝鑫;徐元熙;骆家晨;戴黎明;侯磊;李伟明;魏毅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心包积液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大量积液可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诊断心包积液性质、减轻心包填塞症状、注入药物的有效方法,该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我科借鉴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并在心包腔内注入药物,疗效满意;现对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2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朱斌;王永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抗焦虑治疗对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陆军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75岁以上伴焦虑的高血压患者65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80.3±4.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治疗,观察组加用抗焦虑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反应性充血指数(RH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RHI值升高[(2.27±0.54)vs.(1.5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RHI值升高[(1.56±0.33)vs.(2.2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焦虑治疗能够改善高龄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作者:夏常泉;刘辉;田国祥;张薇;武云涛;姚璐;张峰;张晓冬;宋慧敏;孙艳明;李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近年来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面临心脏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常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均不能使心肌细胞再生,寻找能够弥补心肌缺失的方法显得极为迫切。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不断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等能力,已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焦点。1970年, Friedenstein等首次在骨髓中发现并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1]。但从骨髓中提取BMMSCs的过程复杂,并对捐献者造成损伤。胚胎干细胞(ESCs)能分化成体内所有的细胞,是多能性干细胞的典型代表。近年研究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与ESCs相似的多能性[2]。多能性是指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时可分化成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的任意细胞的能力。但是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而iPSCs可能存在如c-myc的融合致癌基因、插入突变、抑癌基因破坏等情况[3],其临床应用受到批评与限制。寻找新的干细胞来源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田洪榛;柏翠芳;陈光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男性,19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5 d”入院。患者入院前自觉“感冒”1月,5 d前胸闷、气短,胸痛及背部不适,咳嗽、咳灰痰,头晕,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恶心、呕吐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心悸。查体:血压:125/65 mmHg(1 mmHg=0.133kPa),胸骨压痛(+),心率69次/min,律不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剑突下压痛,余未见异常。吸烟史5年,5~6支/d。
作者:张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美国每年会出生4万例心脏缺陷的儿童,其中约四分之一需要手术治疗。一项新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上述儿童手术治疗后结局及生存率会所有改善,但仍存在长期风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病例1患者,女性,75岁,主因“高血压7年加重伴头晕3月”入院。既往血压高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自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及卡托普利治疗。当地医院行心脏Holter 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小心率12次/min,大心率94次/min,R-R长间歇4.8 s,心脏彩超:左心、左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主动脉瓣钙化并少量返流,二、三尖瓣少量返流,升主动脉扩张。入院诊断:高血压3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长间歇,于2015-3-22入我科,术前停用阿司匹林,3-31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治疗,4-6患者诉术区出现疼痛、局部皮肤瘀肿,张力增高,无发热,给予加压、冰敷等对症处理,超声示:左锁骨下探及80×33 mm囊性包块、积血。4-9行囊袋血肿清除术,清除囊袋血肿,伤口愈合良好。1周后加用华法林。该患者术前D-二聚体为0.70,较正常值增高,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范围。
作者:周丽芹;金树琦;马俊彪;蔺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分叉病变PCI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9例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边支直径小于2.5 mm,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PCI术中采用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对照组在PCI术中采用钢丝保护技术。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边支受累情况及边支血管支架置入数量、术中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降低的趋势。结论边支球囊保护技术简单、方便,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龙梅;曹雪滨;李俊峡;田新利;崔振双;石宇杰;孙家安;韩运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的护理要点,探讨循证护理的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收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且采用IABP的方式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循证组(n=21)和常规组(n=23),循证组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平均(64.3±12.5)岁;常规组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64.6±12.6)岁,采用的检测指标为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等,了解患者满意度,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循证组患者治疗后恢复基本生命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总结得出,循证组患者对护理有更高的满意度达80.95%,与常规组的65.22%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5.24%,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IABP治疗疾病时应注重护理方式的选择,正确的循证护理与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能够恢复危重疾病的生命体征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朱文霞;薛素梅;姬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金坛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CHF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0~80岁,平均(64.28±8.31)岁。并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四组,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33例)和Ⅳ级(24例)。依据出院时BNP水平分为正常组(BNP≤100 pg/mL,21例)和升高组(BNP>100 pg/mL,59例)。采用ELISA法对80例CHF患者的血浆BNP浓度进行测定,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于出院后继续跟踪随访2年,主要随访内容包括病死率、年平均住院次数及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外周血BNP水平及LVEDD逐渐升高,LVEF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2年,升高组死亡率、年平均住院次数较正常组升高,年平均住院时间较正常组延长,(15.3%vs.4.8%),[(3.1±0.7)次vs.(1.5±0.5)次],[(51.9±12.9)dvs.(30.1±8.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升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杨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