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伐布雷定可应用于严重心衰患者

闫睿

关键词:布雷, 应用, 心衰患者, 程度, 在线发表, 心脏病学, 临床转归, 美国, 安全
摘要:《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年11月11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严重心衰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不仅是安全的,还有助于改善临床转归,而且这种改善程度与原心衰程度严重程度无关。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变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局灶性和偏心性,在病理学上表现为异质性[1]。虽然目前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进展和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但是对其演进确切机制的了解仍然极为有限[2]。另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非是一个不断进展而无法逆转的疾病,其病程也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延伸。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着自身的演化规律并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粥样病变斑块进展会减慢、停止甚至发生斑块消退。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进的机制,认识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和消退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干预病变的进展并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作者:韩运峰;陈韵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纳入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STEMI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RCTs,共18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病死率[比值比(OR)=0.46,95%CI:0.33~0.63,P<0.00001]、减少休克发生率(OR=0.56,95%CI:0.35~0.89, P=0.01)和心力衰竭发生率(OR=0.51,95%CI:0.37~0.71,P<0.0001)、降低继发于STEMI的心律失常发生率(OR=0.37,95%CI:0.22~0.63,P=0.0003)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常规方案可降低STEMI治疗的病死率,减少休克和心衰发生率,及继发于STEMI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马志远;孙钰;金艳玲;蒋林;王文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时机与预后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2年6月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STEMI患者2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根据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4个治疗时间段,发病至溶栓<3h为第1组(n=67),(3~6)h为第2组(n=96),(6~12)h为第3组(n=45),(12~24)h为第4组(n=21)。观察各组溶栓再通率(包括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和心肌酶CK-MB峰值提前)以及30天内全因死亡率。结果随着发病至溶栓时间的延长,溶栓再通率不断下降[第1组:82.09%(55/67),第2组:73.96%(71/96),第3组:42.22%(19/45),第4组:35.00%(7/20)],30天死亡率不断升高[第1组:5.97%(4/67);第2组:9.38%(9/96);第3组:11.11%(5/45),第4组:15.00%(3/20)],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时机越早则患者预后越好,超过12小时的患者仍可进行溶栓治疗,并能够改善预后。

    作者:林宇彪;林康华;宁观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CI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少见、但却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等并发症。虽然药物涂层支架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冠脉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1],但支架内血栓形成仍然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现将我科收治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抢救成功1例报告如下。

    作者:田攀;曹雪滨;张刚;杨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作用

    目的:观察络风宁2号方对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5月~2013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肾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方组(n=10)、风药组(n=10)、去风药组(n=10)和西药组(n=10)。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CysC),分别作为评价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同时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MLHFQ)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全方组、风药组CysC明显降低[全方组:(7.06±2.71) ng/mlvs.(10.46±2.47)ng/ml;风药组:(8.93±5.86)ng/mlvs.(11.14±2.27)ng/ml,P<0.05],并显著低于西药组[(12.73±2.3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各组NT-proBNP较治疗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全方组NT-proBNP水平[(805.93±319.51)pg/ml]显著低于其他三组[风药组:(1410.85±515.93)pg/ml,去风药组:(1807.97±462.81)pg/ml,西药组:(1712.22±542.7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全方组、风药组和去风药组MLHFQ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MLHFQ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显示全方组改善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络风宁2号方可明显改善心肾综合征患者的心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杨雪卿;李雪峰;王显;朱海燕;景国际;刘大伟;周红梅;郭金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心率震荡分析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新测量指标动态心率震荡(TD)及HRT测量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分析其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及预测CHF患者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CHF患者120例作为CHF组,同期纳入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CHF组按NYHA分级分为轻度CHF组(心功能Ⅰ~Ⅱ级,n=72)和中重度CHF组(心功能Ⅲ~Ⅳ级,n=48)。所有患者行放射免疫法检测B型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前心率(HRVPC)以及RR间期,计算HRT指标(包括TO、TS和TD)。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分析HRT各指标与年龄、性别、LAD、LVEDD、LVEF、BN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SDNN缩短[(95.67±30.22) msvs.(131.65±20.71)ms],TO和TD更高[TO:(-1.50±2.71)%vs.(0.61±1.95)%;TD:(0.012±0.004)mm/RRIvs.(0.063±0.031)mm/RRI],LAD和LVEDD更高[LAD:(36.11±2.24)mmvs.(47.65±2.13)mm;LVEDD:(43.65±7.33)mmvs.(62.13±8.70)mm],BNP明显升高[(80.05±32.30)pg/ml vs.(941.00±139.17)pg/ml],TS和LVEF更低[TS:(12.13±3.67)vs.(6.80±5.33);LVEF:(67.30±5.21)% vs.(38.22±12.75)%],而且随着CHF程度的加重,上述改变更加明显。CHF组TO与TS、LVEF、SDNN负相关(P<0.05);TS与SDNN正相关(P<0.05),与HRVPC、BNP负相关(P<0.05)。结论 CHF患者HRT明显减弱,其中TO和TS均受到SDNN的影响,而TD与HRVPC、SDNN、LVEF、BNP指标无关。

    作者:刘永华;刘玉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伊伐布雷定可应用于严重心衰患者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年11月11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严重心衰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应用伊伐布雷定不仅是安全的,还有助于改善临床转归,而且这种改善程度与原心衰程度严重程度无关。

    作者:闫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把基因直接送至心脏可逆转心脏衰竭

    《科学转化医学》(Sci Transl Med)2013年11月13日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将心脏衰竭患者体内缺失的新型基因SUMO-1直接输送至心脏的新型基因疗法证明其具有可逆转心脏衰竭的功效。

    作者:闫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4年“第一届诊断试验及循证评价研究方法培训班”

    由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和医学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等协办的“第一届诊断试验及循证评价研究方法培训班”即将于2014年3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诚挚地邀请您莅临会议。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目的:评估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且不合并糖尿病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刻采血,采用比色法检测血糖(Glu)、高压液相层析法检测HbAlc。将患者根据入院HbAlc水平分为4组:3.5%≤HbAlc<5.0%(n=122),5.0%≤HbAlc≤5.5%(n=87),5.5%≤HbAlc<6.0%(n=109)和6.0%≤HbAlc<6.5%(n=102)。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是30天死亡率和CK-MB峰值。结果入组患者总体1年死亡率为13.57%,其中3.5%≤HbAlc<5.0%组为8.2%,5.0%≤HbAlc<5.5%组为11.5%,5.5%≤HbAlc<6.0%组为13.8%,6.0%≤HbAlc<6.5%组为21.6%,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间30 d死亡率和CK-MB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HbA1c是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是患者1年死亡率的预测指标,HbA1c水平越高则患者1年死亡率越高。

    作者:朱定君;陈志强;李振龙;金道群;刘紫燕;夏鸿莉;吴勇波;张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载脂蛋白E水平或可预测未来痴呆风险

    美国心脏协会(AHA)2013科学年会公布了丹麦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指出,无论APOEε4基因型存在与否,血浆载脂蛋白E(APOE)水平降低均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风险显著升高具有相关性,但与脑血管疾病无关。该项研究结果提示,血浆APOE水平可能是痴呆的临床前血浆标志物,同时也是预测未来痴呆的首个血浆标志物。

    作者:闫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体表标志法腋静脉穿刺研究

    腋静脉穿刺技术已经在静脉输液、麻醉及介入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腋静脉穿刺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腋静脉穿刺盲穿的体表标志主要有2个,一个是Nichalls在1987年提出的体表标志;另一个是Magney在1993年提出的体表定位法,因该法复杂,经验不丰富者穿刺不易成功,且易造成气胸等并发症。笔者经过对以往腋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出一种新的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再涛;王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包括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FMD)、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NMD)及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3年7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150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50例。A组:IMT<1.0 mm;B组:1.0 mm≤IMT<1.5 mm;C组:IMT≥1.5 mm。对入选者行空腹血糖(FPG)、血脂、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FMD、NMD检测,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两组患者hs-CRP、Hcy、Fib均值水平高于A组,FMD、NMD均值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hs-CRP、Hcy均值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r=0.459,P<0.05)、Hcy(r=0.432,P<0.05)和Fib(r=0.485,P<0.05)均与IMT呈正相关。结论 IMT与内皮功能密切相关,与内皮功能有关的hs-CRP、Hcy、Fib均与IMT正相关。

    作者:利定建;孟丽琴;梁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3月~2012年7月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胸痛患者22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HD组(n=140)和对照组(n=80)。冠心病组依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由轻到重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8)、不稳定心绞痛(UAP)组(n=45)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7)。所有入选者记录身高、体重、血压及是否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采用酶法检测GGT、血脂、血糖等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GT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患者血浆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14±7.36)U/L,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GGT也随之增加[SAP组:(38.43±6.10)U/L,UAP组:(54.68±4.12)U/L,AMI组:(61.32±9.61)U/L],各组间GGT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T是冠心病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4.333,95%CI:2.596~7.234)。结论 GGT是与冠心病轻重程度有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扩张患者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扩张(CA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1年10月2258例因典型或不典型胸痛行冠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发现CAE患者102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与CAE的相关性,按照是否合并狭窄分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组(n=25)和冠状动脉扩张合并狭窄组(n=77),进一步将CAE合并狭窄患者按照所采用的治疗策略不同分为介入治疗亚组和药物治疗亚组,对所有CAE患者随访2年,评价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CAE发生率4.52%(102/2258),扩张合并狭窄较单纯扩张更为常见(75.50%vs.24.50%)。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是C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2;95%CI:1.80~6.20)。单纯扩张组与扩张合并狭窄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7.5%vs.32.0%,P>0.05);但在扩张合并狭窄组中,介入治疗亚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亚组(15.09%vs.72.73%,P<0.01)。结论 CAE常与狭窄同时存在,更好发于男性,CAE预后与是否合并狭窄无关,但对于合并狭窄的患者,及时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改善近期预后。

    作者:翁玉龙;曹雪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nlled Trials、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干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到2012年12月。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共纳入11个RCT,共收集了1683例SAP患者的资料。Meta分析显示:加用曲美他嗪对SAP患者的疗效与单纯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比较,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WMD=-1.65,95%CI:-2.27~-1.03)、每周硝酸甘油消耗量(WMD=-0.90,95%CI:-1.14~-0.66)、心电图改善(WMD=1.33,95%CI:1.16~1.52)、运动试验中使ST段压低1 mm的阈值(WMD=58.67,95%CI:45.38~71.96)、ST段大压低幅度(WMD=-0.29,95%CI:-0.40~-0.19)、运动持续时间(WMD=62.04,95%CI:42.87~81.21)6方面,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SAP患者,在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疗效。

    作者:彭松;方奇;方冬;魏宝柱;张涛;万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和B型脑钠肽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和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抢救室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脓毒症患者48例,非脓毒症患者52例。以就诊时cTnI和BNP水平和入院24 h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作为基线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cTnI和BNP与预后关系,预后不良指标包括院内和出院30 d内死亡及APACHE评分≥20分。结果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的性别、年龄和原发病构成比、APACHE Ⅱ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中有47.92%(23/48)存在cTnI和(或)BNP水平升高,非脓毒症组中有28.84%(15/52)存在cTnI和(或) BNP水平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不良与cTnI、BNP增高有关。结论血清cTnI、BNP水平升高有助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静;米玉红;林运;聂斌;张琳琳;梁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康复治疗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治疗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3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RCT)、Embase、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康复运动疗法治疗心肌梗死的试验,对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4项研究,共1410例患者,结果显示康复运动疗法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①康复组大运动负荷高于对照组(SMD=1.87,95%CI:1.65~2.10,P<0.00001);②康复组大代谢当量高于对照组(SMD=0.56,95%CI:0.34~0.79,P<0.00001);③康复组大耗氧量高于对照组(SMD=1.38,95%CI:1.19~1.57, P<0.00001);④康复组基础心率较对照组减慢(SMD=-0.64,95%CI:-0.79~-0.49,P<0.00001);⑤康复组心率峰值高于运动组(SMD=0.76,95%CI:0.61~0.91,P<0.00001);⑥康复组运动后一分钟的心率变异性的提高(SMD=0.98,95%CI:0.79~1.17,P<0.00001);⑦康复组较对照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SMD=0.29,95%CI:0.15~0.43,P<0.00001)。⑧康复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OR=0.19,95%CI:0.10~0.33,P<0.00001)。结论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规范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提高运动能力并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张亚文;唐海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冠脉病变程度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4月~200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729例ACS患者,按照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轻度病变组(冠脉狭窄<50%且不伴血管闭塞,n=51)和显著病变组(冠脉狭窄≥50%伴或不伴血管闭塞,n=678),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长随访时限为5年。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随访成功率为95.34%(695/729),其中轻度病变组49例,显著病变组646例。显著病变组MACE发生率高于轻度病变组(32.67%vs.18.37%,P=0.038),显著病变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8例(2.79%)患者死亡,轻度病变组无死亡发生,两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6)。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年龄均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因子(糖尿病:OR=1.5,95%CI:1.13~2.08,P=0.006;年龄:OR=1.0,95%CI:1.00~1.03,P=0.037)。结论 ACS患者冠脉狭窄越严重则MACE发生率越高,糖尿病是MACE发生的因素。

    作者:孙菁;曾强;董剩勇;孙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房颤动转基因治疗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2]。据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中房颤患者人数将会是现在的(2~3)倍[3],因此积极预防及治疗AF显得极为重要。

    作者:张阳;刘增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