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RNA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王力田;杨立胜;刘刚

关键词:消化系统,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microRNA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为一类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microRNA (miRNA)在IBD患者中表达异常,可能参与IBD的发生、发展.本文就IBD患者特异性miRNA表达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讨miRNA在IBD发病机制、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沙利度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前,沙利度胺,作为一种兼具抗炎、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的廉价药物,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沙利度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沙利度胺或可用于经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无效时的挽救治疗.

    作者:牟丹;李月月;李延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激光瘘管闭合术治疗肛瘘一例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重视对肛门功能的保护,括约肌保留技术成为肛瘘治疗的新热点.激光瘘管闭合术作为一种新的保留括约肌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肛门功能保护好等优点.

    作者:杨勇;张正国;杨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听易中天论道医学与人文

    医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既表现为对患者生命、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人格力量.彰显医学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医务人员应执守以人为本的“初心”,它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医疗服务的期望.

    作者:刘忠臣;王峰;易中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家庭肠外营养在晚期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观察家庭肠外营养对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晚期结直肠肿瘤伴消化道梗阻的患者,其中39例接受家庭肠外营养(治疗组),另外46例未接受治疗(对照组).观察2个月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KPS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表)等指标;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治疗组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SF-36评分、KPS评分及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03±4.01 vs 40.90±2.98,P<0.05;53.75±9.76 vs45.16±10.29,P<0.05;133.94±32.46 mg/L vs 113.74±28.68 mg/L,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及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9.18±65.86)天和69.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6.11±59.42)天和47.82%(P<0.05);治疗组中BMI≥18.5kg/m2的患者3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BMI<18.5kg/m2者(OR=7.00,95% CI=1.56~31.52,P=0.012),KPS>50分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KPS≤50分者(OR=5.33,95%CI=1.18~24.21,P=0.041),无远处转移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者(OR=5.50,95%CI=1.01~29.85,P=0.045),可联合肠内营养的患者3个月及6个月生存率均高于不能联合者(OR=8.80,95%CI =0.99~78.11,P=0.034;OR=6.72,95%CI=1.53~21.61,P=0.013).结论 家庭肠外营养可改善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体力水平及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BMI≥18.5、KPS>50分、无远处转移及可联合肠内营养的患者疗效更佳.

    作者:贾震易;杨俊;沈炽华;高琦;秦环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RNA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为一类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microRNA (miRNA)在IBD患者中表达异常,可能参与IBD的发生、发展.本文就IBD患者特异性miRNA表达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讨miRNA在IBD发病机制、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王力田;杨立胜;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伴HIV感染的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自体骨髓回输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合并结直肠癌化疗前采集保存和化疗后回输自体骨髓对促进骨髓重建和免疫重建的效果.方法 对13例结肠癌和8例直肠癌合并HIV感染患者做手术切除后化疗,其中12例接受化疗治疗,9例患者在手术时经肠系膜静脉插管埋置输液港,自体骨髓-80℃冷冻保存,化疗后经输液港输入保存的自体骨髓,之后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化疗前2组淋巴细胞亚群,血细胞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自体骨髓保存回输组的CD4+T淋巴细胞在手术24个月后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t=4.58,P<0.001),CD8+T淋巴细胞均值高于常规化疗组,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比常规化疗组明显增高,其中在第1、3、6次化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08,P<0.001;t=7.18,P<0.001;t=7.74,P<0.001),血小板均值高于常规化疗组,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均值高于常规化疗组,其中第1、6次化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3,P=0.03;t=2.51,P=0.02).化疗加输注骨髓组手术后2年内2例死于肿瘤转移(2/9),化疗不输注骨髓组手术后2年内4例死于肿瘤转移(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结论 化疗前采集自体骨髓保存,化疗后回输保存的骨髓可以促进白细胞计数较快恢复,对骨髓重建和免疫重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保池;冯铁男;李垒;司炎辉;张伟伟;刘新;刘启领;王盟;徐念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T血管造影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前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58例,按术前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CTA组35例与CT组23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CTA组患者加用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肠系膜主要血管.手术指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个数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切口感染、吻合口漏、术后肠梗阻.结果 CTA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CT组远远缩短(t=-2.115,P=0.039);CTA组术中出血量较CT组显著减少(t=-2.349,P=0.031);CTA组术中淋巴结检出个数与CT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P=0.076);CTA组术后排气时间与C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391).CTA组与CT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 11,P>0.05),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6,P> 0.05);CTA组没有出现吻合口漏,CT组中有3例(13.04%)出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22,P> 0.05).结论 通过CT血管造影,术前即掌握肠系膜血管的走行,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可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出血.术前了解肠系膜血管及淋巴结的处理范围,可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英超;徐菲;杜亚强;秦洪梅;王园园;陈琳琳;代拥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PH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治疗直肠前突3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PPH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医院治疗的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72例,分成2组,对照组行PPH术,观察组行PPH联合直肠黏膜套扎,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术前、术后的Longo-ODS评分,疗效,术前、术后排粪造影直肠前突改善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2、0.747、0.514、0.751,均P>0.05);2组术前、术后6个月Longo-O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0.278,均P> 0.05),术后12、24、36个月的Longo-ODS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4.295、-5.832、-8.989,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91.67%)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P<0.05);2组术前排粪造影直肠前突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5,P>0.05),术后6、12、24、36个月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t=4.968、-7.586、-4.587、5.414,均P<0.05);2组术后6月均无复发,术后12个月、24个月对照组复发率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联合套扎治疗直肠前突,不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不影响恢复时间,具有疗效确切、症状改善明显、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直肠前突较好的治疗方式.

    作者:吴殿文;法焕卿;张学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普芦卡必利联合乳果糖在顽固性便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普芦卡必利联合乳果糖对顽固性便秘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对35例使用普芦卡必利(2 mg/天)单药连续4周治疗效果欠佳即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CSBMs)≤2次的顽固性便秘患者采用普芦卡必利(2 mg/天)联合乳果糖(15 ml×2次/天)连续8周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为:服药后首次完全自发排便所需时间和每周平均CSBMs次数,并采用Bristol粪便评分量表、胃肠生活质量评分(GIQLI)、Wexner便秘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比较联合治疗前后患者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患者联合治疗前后首次CSBMs所需时间为(6.7±3.2)天和(2.4±2.1)天(t=10.161,P<0.01);平均每周CSBMs为(0.86±0.77)次/周(单药治疗前4周)和(5.26±6.09)次/周(联合治疗后8周)(t=4.363,P<0.01);患者总体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各评分较联合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联合治疗8周后35例患者中有25例每周平均CSBMs≥3次,有效率达71.4% (25/3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为轻中度恶心、头痛、腹泻和腹胀,持续数天后即缓解.结论 普芦卡必利联合乳果糖能进一步改善顽固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汤东;王杰;黄玉琴;周怀成;史友权;田滢;陆永蝶;邹胜男;陈宇吉;孙晓明;徐梦月;孙鹏翔;王道荣;李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储袋手术技巧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类型之一,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且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国内对UC的治疗多侧重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的比例相对较少.然而,外科治疗是U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有望彻底治愈疾病,因此需要重视UC的外科治疗.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是UC患者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掌握该手术的技术要点有助于改善手术治疗效果,使患者获益增加.

    作者:覃华波;练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大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中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3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并选同期30例大肠癌非肝转移患者为对照,分析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 rank检验对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肿瘤大于5 cm (X2=4.344,P<0.05)及发生脉管癌栓(X2=4.593,P< 0.05)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非肝转移患者;肝转移患者中,手术组和保守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37.200±4.857)月和(20.333±4.722)月,另外log rank检验得出:手术组五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P=0.045).结论 肿瘤大小、脉管癌栓是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作者:于淼;张洪海;贺志坚;叶晋生;高建新;王啸飞;梁燕凯;路夷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大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肝脏是大肠癌远处转移为常见的器官之一,正确有效的肝转移治疗不但延缓疾病进程,延长患者寿命,同时也能为患者的预后质量提供良好保障.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仍是大肠癌肝转移的首选,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大肠癌肝转移研宄的不断深入,放射疗法、冷冻疗法、射频消融术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得以实践,多学科综合治疗将为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李奕;邰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老年痔40例临床观察与体会

    目的 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老年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老年痔病患者给予RPH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月时治愈30例(100%);平均住院时间7.4 d;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RPH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疗效好,适合老年痔病的治疗.

    作者:陶镠;季利江;翁立平;翟柏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常见遗传性大肠癌的外科治疗

    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5~6%为遗传性大肠癌[1].遗传性大肠癌具有遗传性、家族聚集性、高发性、多发性和肿瘤发生的多器官性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家族中突变基因携带者患相关肿瘤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早期筛查及干预可降低其患癌风险.本文结合常见遗传性大肠癌(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基因检测等内容阐述其外科治疗,以期为医务人员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采取精准的干预及筛查措施,降低患者患癌风险.

    作者:阿地力·克然木;刘方奇;徐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探讨及中药灌肠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探索中医方剂仙翁愈疡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来自聊城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住院的经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仙翁愈疡合剂50 ml和锡类散2 g+0.9%生理盐水50 ml,每晚睡前1次保留灌肠,疗程2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证候积分.结果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治疗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u=2.44,2.77,2.52,2.40,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效(t=7.645,t=4.295,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t=2.942,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为脾胃虚弱为本,大肠湿热为标,气滞血瘀贯穿整个病程,湿、热、瘀、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仙翁愈疡合剂治疗早中期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作者:李强;鞠应东;孟新新;鞠曼;夏超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管入路联合淋巴结示踪技术在降结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入路联合淋巴结示踪剂在降结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分检的技术优势.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60例降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淋巴结示踪组(观察组)和非示踪组(对照组),对照两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平均检出淋巴结数、淋巴结小于12枚人数、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阳性率、患者转移率、平均直径小于5mm数、第一、二、三站淋巴结数及阳性淋巴结数目和淋巴结分检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总数均高于对照组(554∶427vs95∶ 59);平均检出淋巴结数(21.50±6.03 vs 13.61±1.97,t=25.970,P<0.001)、淋巴结分检时间(min) (12.31±2.5 vs 17.4±3.2,t=13.491,P<0.001)、平均直径小于5mm数(4.98±1.76 vs2.86±1.21,t=8.279,P<0.001)、淋巴结小于12枚人数[0% (0/28) vs 16.7% (5/32),X2=4.773,P=0.029]、第一站淋巴结检出数目(11.32±4.41vs5.71±1.91,t=15.128,P<0.001)、第二站淋巴结数(7.49±1.78 vs 5.58±1.68,t=10.358,P=0.001)、第一站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5.11±3.48vs2.19±0.83,t=4.300,P<0.001)、第二站阳性淋巴结数(3.69±2.32 vs 1.91±0.61,t=3.501,P=0.001)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第三站淋巴结数(4.21±1.43 vs 4.06±1.64,t=0.714,P=0.476)及第三站阳性淋巴结数(2.50±1.60 vs 1.60±0.52,t=1.680,P=0.112)等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血管入路联合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方法可提高淋巴结分检效率并获取更多淋巴结数目多,使术后病理分期更加准确.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李智;霍明科;张俊立;张世甲;曹养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蝶形胶带腹外加压法在切口裂开伴肠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后切口裂开伴肠瘘形成的病因和腹外蝶形胶带加压法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至2015年间出现的5例术后切口裂开伴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常规治疗和腹外蝶形胶带加压法治疗,治愈4例,未愈1例.结论 术后切口裂开伴肠瘘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重在病因上预防,一旦发生,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腹外蝶形胶带加压法,可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徐光增;于亮亮;祖盼盼;付逢吉;杜宪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结直肠外科术后疲劳综合征防治对策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的改变,结直肠恶性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术后疲劳综合征影响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导致劳动能力下降,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本文将回顾术后疲劳的评估方法及病因,总结结直肠癌手术术后疲劳综合征的防治进展.

    作者:余震;姬彦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术前Henle干CT三维成像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术前利用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描述Henle干的解剖结构,并探讨其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右半结肠癌患者18例,术前行CT三维血管重建观察Henle干静脉属支构成.结果 18例病人均识别出了Henle干.并根据结肠静脉(副右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和中结肠静脉)参与数量发现Henle干的以下两种类型:Ⅰ(1支结肠静脉),Ⅱ(2支结肠静脉).类型Ⅰ和Ⅱ类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6% (n=10)、44%(n=8).结论 CT三维血管重建可以很好的识别汇入Henle干的静脉分支,从而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高玉蕾;杨道贵;孔祥恒;刘鑫;杜文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液体敷料在预防直肠癌术后留置肛管患者肛周失禁性皮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在直肠癌术后留置肛管患者护理过程中,使用液体敷料赛肤润预防失禁性皮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留置肛管且粪便外溢的患者96例,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液体敷料赛肤润护理组(观察组)和造口护肤粉进行肛周皮肤护理组(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及其严重程度的发生情况.结果 96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145,P=0.042);观察组出现失禁相关性皮炎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轻(Z=-2.372,P=0.018).结论 将液体敷料赛肤润应用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留置肛管且粪便外溢的患者中,能够有效预防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

    作者:聂红霞;郑薇;何瑞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