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静;袁海鹏
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增高,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都有显著改善。然而,结直肠癌的远隔转移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回顾了结直肠癌远隔治疗的历史,总结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盆腔局部转移和腹膜转移的治疗策略和疗效。
作者:汪欣;张峻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生物分析技术、基因测序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医学进入了精准医疗时代。临床影像等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肿瘤患者术前精准临床分期判断及分子生物学信息的获得使得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成为可能,精准医疗时代对直肠癌的诊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部位的直肠癌治疗方案亦有所差异。手术治疗仍然是当今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式,对于侧方淋巴结清扫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究其原因侧方淋巴结转移(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LPLM)是全身系统性转移还是局部转移。笔者认为,低位直肠癌诊治应在充分推广诊疗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筛选行侧方淋巴结手术治疗的获益人群,根据精确的诊断分期控制手术指征与范围,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及过度治疗从而真正实现精准医疗。
作者:王海江;葛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多学科专家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能有效的诊治肿瘤患者,也是全球处理结直肠癌的有效的一种模式。病理医师以MDT核心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MDT例会,并不断优化病理科的工作、提高病理专业水平。在十年的MDT临床实践中,病理医师既给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也使临床医师据此给患者制定更好的诊疗方案,同时也促进自身病理诊断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MDT这一模式值得我们向广大肿瘤医务工作者积极推广。
作者:陈琼荣;魏少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总结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切除术的护理。其护理要点包括:做好心理支持,全方位呼吸道管理、有效的预防感染和出血护理,做好用药指导。经过有效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患者于术后第7天出院。
作者:郑薇;律颖;聂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hBmal1在人结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湖北省肿瘤医院30例人结肠癌患者中hBmal1的表达,以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测定,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及病理常用指标的关系。结果人结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hBmal1表达阳性率为76.67%(23/30) vs26.67%(8/30)(χ2=15.016,P<0.01);hBmal1在人结肠癌Dukes分期 B、C期中强阳性表达率为46.15%(6/13) vs88.24%(15/17)(χ2=6.212,P=0.013)。结论hBmal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有高表达,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鲁力;熊治国;谢敏;熊莉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肺转移作为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常常伴随着不良的预后结果。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转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应用于直肠癌肺转移的治疗之中。在2015年欧洲临床肿瘤协会年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对结直肠癌转移指南的更新,再一次强调了根治性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对于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重要性。但就目前而言原发灶和转移灶处理的先后顺序尚无统一结论,本文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的2例直肠癌肺转移同期切除的病例进行汇报。
作者:赵志勋;王锡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结肠癌术后腹膜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规范手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是降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结肠癌腹膜种植转移行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有效。
作者:胡俊杰;鲁力;罗波;梁新军;藏爱华;熊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本文描述了2例异时性腹膜转移的结肠癌病例的多学科诊治过程。1例多发转移,1例单发转移。这两例患者经MDT讨论后都首先采用了肿瘤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治疗模式(cytoreductive surgery,CRS/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peroperative chemotherapy,HIPEC),单发转移的患者目前获得了12个月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而多发转移的患者也获得了12个多月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目前发现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OS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减灭术(CRS)完全程度和肿瘤累及的范围(腹膜转移癌指数)等。因此,对于结直肠癌的腹膜转移患者,评估病变范围极其重要,对于较局限的腹膜转移,多学科的综合诊治和积极的治疗手段能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作者:王展怀;孙立峰;袁瑛;丁克峰;张苏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CT结肠镜(computer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是一种侵袭性小、安全、方便的结直肠影像学检查方法。多项研究结果表明,CTC对大肠癌和大腺瘤的检出能力与结肠内镜相仿,明显优于钡灌肠检查。准确地了解CTC的作用,无论对临床医生还是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限度地从该项检查中获益,从而尽可能避免检查潜在的不足。本文通过既往数据的整理,对CTC诊断效能、报告、数据系统及临床诊治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论述。
作者:姜军;周纯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肥胖被证实为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BMI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泰安市中心医院及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02例首次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和202名非癌症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BMI情况。结果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1±3.5 kg/m2,对照组人群平均BMI为21.2±3.1 kg/m2,结直肠癌患者的BM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t=-12.153,P<0.001)。结肠癌患者的BMI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性别(P<0.05)、是否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病史(P<0.0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示,BMI值(t=12.171,P<0.001)、有胆囊炎或胆囊切除病史者(t=3.128,P=0.002)及性别(t=3.321,P=0.001)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和是否糖尿病(t=1.260,P=0.208)及年龄(t=-1.790,P=0.074)与结直肠癌的发病不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BMI情况、是否患有胆囊病者和性别有关。
作者:姚慧静;袁海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患信任的核心意义在于其作为医疗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是医疗活动顺畅开展下去的保证。当前,医患间信任缺失现象仍然存在,这对于患者疾病的治愈和医学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同时,也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如何重建医患信任,使医患并肩战斗,战胜病魔,这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尹梅;张晓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RhoGTP酶解离抑制因子2(RhoGTPase dissociation inhibitor 2, RhoGDI2)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RhoGDI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07月至2014年07月采取手术切除的153例结直肠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53例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标本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RhoGDI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主要在胞浆中表达;但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57.5%vs 0.00%)。结直肠癌组织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χ2=2.090,P<0.05)。RhoGDI2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肿瘤越大阳性表达率越高(χ2=4.293,P<0.05),并随着肿瘤浸润深度阳性表达率增加(χ2=1.711,P<0.05),其在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5.925, P<0.05)、有远处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χ2=5.519,P<0.05),并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期较晚的显著高于分期较早的(χ2=5.683,P<0.05)。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与年龄(<60 yearsvs≥60 years)(χ2=0.054,P>0.05),性别(χ2=0.037,P>0.05)无相关性。结论 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RhoGDI2可能在结直肠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鲁守堂;吴穗芳;金美玲;王启龙;甄亚男;石会勇;李成军;徐忠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美国NCCN指南或欧洲ESMO指南均推荐术前放疗或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作为标准的治疗模式,使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疗效取得了显著提高。为进一步降低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目前对多种新辅助治疗的模式展开了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李帅;金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国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和信息交流的中心所在地,是集医教研防于一体,全方位开展肿瘤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国家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医院高层次人才荟萃,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并重。拥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专家在50余个全国性专业学术组织中担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年门诊量73万余人次,年住院量5.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近1.8万台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TST)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中重度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ST)联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种术式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伤口疼痛(χ2=22.50, P<0.01)、伤口水肿(χ2=10.76,P=0.001)、尿潴留(χ2=4.32,P=0.038)及住院时间(t=73.50,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伤口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05)。结论两组治疗效果相似,但治疗组在术后伤口疼痛、伤口水肿、尿潴留及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作者:宋杰;潘毓华;畅立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王宇男,汉族,1937年生于北京。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首席外科专家;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79年9月至1981年1月,法国里昂市Claude Bernard大学Ed-Herriot医院外科进修胰腺移植与肝胆胰外科。曾任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北京医学》等多个杂志的副主编。从事普通外科工作50余年,担任普外科主任29年。在普通外科领域,特别是肝胆胰外科领域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特别是对于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肝脏移植、中药腹腔灌洗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微创外科、胃肠内外营养等临床和科研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已经被广泛接受,近期我科室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的结直肠肿瘤根治术,其中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已经在术后疼痛,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长等诸多近期疗效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术式进行论述。
作者:赵志勋;周海涛;关旭;杨明睿;王锡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放射物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和螺旋断层放疗等先进放射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大幅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物理适形度和治疗效率。但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生物引导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剂量引导放射治疗和放射影像组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着放射治疗向以“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治疗”为终极目标的“三精放疗”时代迈进。
作者:田源;张红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会阴尾骨前辅佐性切口行骶前清创并压迫止血治疗低位直肠吻合口漏合并感染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人所收治的低位直肠吻合口漏合并感染出血患者11例,全部患者均为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合并感染出血,给予近端肠管造瘘并局部冲洗等非手术处理后,止血效果差,终行经会阴尾骨前辅佐性切口给予清创并压迫止血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经会阴尾骨前辅佐性切口给予清创并压迫止血。中位手术时间20 min,中位出血量为110 ml,骶前留置棉垫压迫止血中位时间为5 d。术后6~12个月,7例给予预防造口还纳,造口还纳后6个月内肛门排便每天约3~6次。2人吻合口周围局部狭窄增厚,需要排除肿瘤复发,建议延迟造口还纳时间。2人放弃造口还纳。结论经会阴尾骨前辅佐性切口行骶前压迫治疗低位直肠吻合口漏合并感染出血不仅安全有效,而且保留肛门功能,操作简单易行,可作为保守治疗止血无效的首选措施。
作者:卢先枝;韩广森;刘英俊;程勇;徐勇超;任莹坤;王刚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1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60例(实验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9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l d、4 d、7 d静脉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术后CRP较术前均有升高,且对照组较实验组升高程度更大(P<0.01);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术后1 d均较术前下降,对照组下降程度高于实验组(P<0.01),且对照组在术后4 d、7 d仍处于较低状态。结论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患者恢复更快。
作者:鲁力;谢敏;熊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