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回肠淋巴瘤患者一例

杨润坤;曹沐阳;赵兴旺;王猛;乔天宇;刘正;王贵玉;陈瑛罡;王锡山

关键词:肠淋巴瘤, 小肠切除术, 腹部, 肿大淋巴结, 升结肠, 患者, 软组织肿块, 腹腔, 细胞淋巴瘤, 直肠粘膜, 原位杂交, 小肠肿物, 小肠肿瘤, 小肠系膜, 术中诊断, 术中探查, 术后恢复, 术后病理, 生发中心, 排便困难
摘要:一、病例简介男性患者,61岁,因“腹部扪及肿块1年”就诊。患者于一年前腹部扪及一质硬肿物,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肿物处腹部隐痛,伴排便困难,便中偶带少量暗红血液,偶有腹胀。就诊于外院, CT示:右侧中下腹部占位,考虑小肠肿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于2014年11月21日以“腹腔肿物”收入。专科查体:右侧腹部可触及一鸡蛋大小肿物,活动度差,有压痛。肛门指检:直肠粘膜光滑,未触及肿块。腹部增强CT 示:右侧腹腔软组织肿块影,形状不规则59 mm ×76 mm三期轻度强化,与小肠关系密切,局部小肠肠管变窄,右侧腹腔内多发增大淋巴结。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CEA:1.71 ng/ml,CA199:4.13 U/ml。患者于2014年12月2日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无腹水,肝、胰腺、脾脏、胃、盆底未见转移及种植结节,肿物位于回肠远端,向肠壁外生长,大小约7.0 cm ×8.0 cm ×6.0 cm,侵及右侧升结肠,小肠系膜区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其他肠管未见异常。术中诊断为小肠肿物侵及升结肠。术中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回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来源于生发中心;回、结肠断端(-),大网膜(-),肠周淋巴结(-)(0/16)。免疫组化:CD20(+),CD10(+),Bcl-2(+), Bcl-6(部分+), CyclinD-1(-), Mum-1(+), CD5(-), CD3(-),CD21(-), CK 上皮(+), Ki-67(+70%)。原位杂交:EBER(-)。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10日出院。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RPH 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 R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比较有何种优点。方法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改善排便困难、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日等情况,比较RPH治疗的98例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98例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RPH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改善排便困难、术后创面疼痛、出血、水肿,平均住院日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PH对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具有疗效显著,手术简便、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改善排便困难症状,易于推广等优点。

    作者:邓业巍;王东;张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对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格式的要求

    本刊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于右上角标出,应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外文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末。电子文献分别用载体标志代码,如CD光盘( CD-ROM)、OL(联机网络)在被引刊名前用方括号注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循环血浆蛋白预测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现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筛查通常为粪便隐血试验( FOBT)检测,但FOBT的非特异性和低灵敏度限制其效能。高灵敏度的、非侵入性的可靠地检测方法有待探索。近期,Silvia Surinova 等发表在EMBO Mol Med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浆蛋白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预测指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恶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随着各类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不断攀升,由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肠道梗阻已经成为公认的由盆腔以及腹部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肿瘤晚期并发症之一[1]。国外文献报道,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2-4]。其中,有数据显示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为4.4%至24%。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

    作者:赵禹博;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 ,CCS)主办,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将于2016年5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术前单次应用氟美松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疼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单次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结直肠癌术后恶心、呕吐、疼痛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腹腔镜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实验组:在腹腔镜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术前单次应用氟美松5 mg静注。分别于术后0-2 h、2-24 h、24-48 h进行恶心、呕吐及疼痛评分,测定术前1天及术后1-3天的C反应蛋白( CRP)及外周血氢化可的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应用氟美松可以明显缓解术后0-2h、2-24h的恶心、呕吐(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0-2h疼痛评分分别为2.33±0.49 vs 1.60±0.63(P=0.001),2-24h则为2.27±0.64 vs 1.53±0.52(P=0.006),而24-48 h为2.13±0.83 vs 1.47±0.51(P=0.014)。术后1-3d,实验组的CRP和外周血氢化可的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单次应用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结直肠癌术后恶心、呕吐及切口疼痛及应激反应,且安全可行。

    作者:王玉全;刘敬;赵武杰;赵召龙;谷斌;段志辉;杨伟光;冯博;郭丽改;李中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于1936年,是目前江苏省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省医疗、教学、科研、公益四项中心任务。目前实际开放床位3000张,职工5000余人。医院临床医技科室齐全,重点科室技术特色显著。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3个,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医疗诊治中心5个,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8个。医院主要科研指标和综合创新实力已跻身全国医疗机构的第一方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环状混合痔切扎术中保留宽粘膜桥的作用

    痔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1]。环状混合痔是痔的严重阶段,以便血、反复脱出甚或嵌顿为主要症状。外剥内扎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混合痔常用的术式之一。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手术的难点,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因痔核间的不明显分界,若切除过多,不易保留足够的皮桥及粘膜桥,易致肛门狭窄和肛门感觉功能障碍;若切除不足,易导致复发等。

    作者:任远;胡丹;张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近期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近期复发率的情况,分析不同的预后因素与术后近期复发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行切开引流术的患者123例,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一个月内肛周脓肿复发率为29.27%,形成肛瘘率为75.6%。男女复发率相近,无明显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脓肿深浅、肿痛病史、切排病史、糖尿病、发热是影响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的肛周脓肿及既往有过肛周肿痛病史与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深部脓肿或既往有过肿痛病史会增加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的风险,所以完善的术前检查,术中避免脓腔的残留,术后引流通畅,形成肛瘘后尽早手术,是避免肛周脓肿术后再复发的关键。

    作者:吴炯;孙建华;杨佳佳;王振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肛门微创手术全层切除腹膜返折上直肠肿瘤26例报道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TEM)全层切除治疗腹膜返折以上直肠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EM全层切除治疗的26例腹膜返折以上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术中联合腹腔镜下创面缝合,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时间70~150min,住院时间5~7d。术后无肠瘘,术后发生少量便血2例。腹腔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痊愈。术后病理显示了与术前临床评估存在差异。26例(其中2例pT2期的患者追加了腹腔镜Dixon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随访发现:术后病理证实为pT1期伴淋巴浸润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出现肿瘤原发部位复发,余均无复发(包括追加根治性手术的两例pT2期病例)。结论 TEM全层切除腹膜返折上方直肠肿瘤是安全的,同时提供了更详尽的病理信息,并更遵守肿瘤根治原则,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金林;戴志慧;王建平;金晰函;张天明;钟志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提高肠造口病人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的护理干预进展

    朱卉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肿瘤位置低或无法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人,不得不接受肠造口手术。造口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是评价其身心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仅只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更多的是关注患者所具备的自我护理能力来进行自我护理。因此,护士不仅要对造口病人实施心理和造口护理,同时,指导病人进行造口自我护理并掌握造口护理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朱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后大肠癌复发的预测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第二。一些临床试验表明,术后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或口服亚叶酸钙能有效降低术后III期或高危II期结直肠癌的复发率。与单用5-FU治疗相比,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提高了无复发生存率。然而,术后强化化疗后仍复发的患者的特征仍有待研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家-王学浩教授

    王学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著名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卫计委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人体器官移植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组组长、江苏省肝移植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并兼任国家科技奖评委、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HB PD INT ( SCI)等20余家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3M无痛保护膜和造口粉在回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

    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已处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肠造口术已经成为外科手术中常施行的术式之一,它是腹部外科急症临时性或疾病根治永久性的治疗措施,即是挽救患者生命,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段[2]。近年来,我科行回肠造口的例数呈上升趋势,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是回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肠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以粪便渗漏引起的刺激性皮炎居多[3]。由于回肠造口排泄物量多且较稀,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呈弱碱性,有很强的腐蚀性,一旦渗漏到造口周围的皮肤上,可引起红斑,长时间接触造口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糜烂,致剧烈的疼痛、红肿及破溃。据报道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占周围皮肤并发症的22%,回肠造口患者2/3深受其苦[4]。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应用3M无痛保护膜和造口粉进行回肠造口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梅玉;孙晓敏;李云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三度直肠脱垂术后反复大出血患者1例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38岁,主诉:便时直肠脱出30多年。现病史:患者自幼出现直肠脱垂并逐渐加重,未正规治疗,为求治疗来我院,门诊以“三度直肠脱垂”收入院。专科检查:视诊,脱出肠管约15 cm,直径约7~8 cm呈桶状。指诊,肛门括约肌松弛,脱出肠管增生肥厚。拟在骶麻下行直肠脱垂三联术,术前各项检查指标无异常,无手术禁忌症。采用骶管麻醉,右侧卧位,行三联术(1)直肠粘膜排列结扎:选截石位1、5、9点位,自脱出肠管远端结扎,边结扎边回缩;(2)分别在直肠后间隙、左右两侧骨盆直肠间隙各注射1:1消痔灵20 ml、15 ml、15 ml;(3)后用大号针头穿双股10号丝线、绕肛门皮下一圈行肛门环缩术。术后常规换药、抗感染、禁食、控制排便、卧床休息。患者于术后第3天开始发生反复大出血,由于之前脱出肠管长,还纳后位置高,给止血造成困难,但患者肛门很松弛,又为止血创造了条件。拆除环缩线后尽量将肛门镜向上插,观察到出血点后,予以缝扎止血。之后每隔2~3天就反复出血一次,直至中度贫血,转上级医院。间断出血至术后15天,经介入血管栓塞才得以终止血。

    作者:吴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增加栏目通告

    1畅《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于2013年已新增“教训与反思”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作者报告的同时让同行引以为鉴,以达到提升行业、让患者受益的目的。欢迎各科室有关误诊、漏诊、误治、误伤,包括护理失误、各种辅助检查失误、错误用药的病例整理成文交给我们,我们会再次加工,保护科室的隐私然后刊出。文稿要求:1500~2500字,文章应为真实病例,明确写出诊治过程的失误或缺憾,并由该领域的专家教授作相关点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缩略词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外科在结直肠肿瘤手术的新进展

    微创外科结直肠手术在我国的开展已超过20个年头。20余年来,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为代表的结直肠外科微创手术在我国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微创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开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由此更使其成为一种外科理念逐步深入结直肠外科领域。不断成熟的技术、不断更新的设备与器械,都为微创结直肠外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一例结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

    结直肠癌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上升显著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癌症谱的第3和第4位[1]。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结直肠癌总体治疗的观念和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已发展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多学科团队(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医学的发展及专业的细分,要求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介入、病理科等专科医生共同协作,参照循证医学证据,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佳治疗方案,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在欧美发达国家,MDT已成为各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固定诊治模式。2007年,英国率先将 MDT 诊疗模式写入国家健康服务计划( 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2]。多年实践表明,肿瘤综合治疗是目前结直肠癌以及绝大部分其他恶性肿瘤的佳治疗模式[3],高水平的MDT团队是为患者制定佳治疗方案的保证,也是提高本单位肿瘤治疗水平、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及学术水平的佳途径[4]。我院肿瘤科2011年收治了一位结肠癌术后复发病灶切除术后再次复发的患者,经过多学科团队的交流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该患者目前总病程已达42个月,并仍在接受治疗当中。现将该病例诊疗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作者:梅竹;李俊;孙婧;顾艳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这是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制订的第1个关于加速康复外科( ERAS)在结直肠手术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ERAS的概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术期的处理,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的作用。 ERAS是21世纪一项重要的外科学进展及革命,目前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为成功。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制订了《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