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外科结直肠手术在我国的开展已超过20个年头。20余年来,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为代表的结直肠外科微创手术在我国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微创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开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由此更使其成为一种外科理念逐步深入结直肠外科领域。不断成熟的技术、不断更新的设备与器械,都为微创结直肠外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一书。注意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幂数亦不可混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各类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不断攀升,由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肠道梗阻已经成为公认的由盆腔以及腹部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肿瘤晚期并发症之一[1]。国外文献报道,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2-4]。其中,有数据显示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为4.4%至24%。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
作者:赵禹博;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结直肠癌是现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筛查通常为粪便隐血试验( FOBT)检测,但FOBT的非特异性和低灵敏度限制其效能。高灵敏度的、非侵入性的可靠地检测方法有待探索。近期,Silvia Surinova 等发表在EMBO Mol Med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浆蛋白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预测指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不同程度影响肛门功能。因此保护括约肌功能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我们自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采用隧道式切除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25例肛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吴殿文;法焕卿;张学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近20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既往的低发病率以及结直肠外科亚专业化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国内对溃疡性结直肠炎的诊断治疗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盲区。与国外新的治疗理念相比,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内科治疗的过度依赖,对外科手术指征的过严把控,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癌变的监控及早期处理严重不足等。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相关科室人员对UC 诊断治疗标准的知晓,强化区域炎症性肠病( 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诊治中心的建设,大力推动UC诊治指南的宣传与应用,是提高我国UC治疗水平的关键。
作者:王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王学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著名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卫计委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人体器官移植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组组长、江苏省肝移植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并兼任国家科技奖评委、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HB PD INT ( SCI)等20余家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大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病人多,病情复杂,抢救、管理任务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医学科学模式的改变,神经外科护士不但要完成三班倒繁重的工作,还要面对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以及需求不断增多的病人及家属,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也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维护神经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对提高护士的健康水平和护理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现就神经外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介绍如下,作为神经外科护士,我们运用所掌握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兢兢业业的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比如:神经外科工作繁重且要求高、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工作环境嘈杂等。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情景,不仅影响到工作,也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对此我们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即对神经外科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相互支持系统,领导给予重视与支持,护士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等。
作者:梁文媛;李钐铨;鲍秋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 R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比较有何种优点。方法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改善排便困难、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日等情况,比较RPH治疗的98例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98例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RPH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改善排便困难、术后创面疼痛、出血、水肿,平均住院日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PH对混合痔合并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具有疗效显著,手术简便、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改善排便困难症状,易于推广等优点。
作者:邓业巍;王东;张胜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耐奥沙利铂( L-OHP)的人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 HT-29/L-OHP),检测相关耐药基因LAPTM4β的表达,探讨其在L-OHP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药物浓度梯度递增间歇诱导法建立人结直肠癌耐药株HT-29/L-OHP;应用LAPTM4β-35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T-29/L-OHP细胞株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比较其与HT-29/L-OHP细胞株对于L-OHP的耐药情况;应用RT-PCR检测LAPTM4β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测定LAPTM4β-35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人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HT-29/L-OHP,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应用LAPTM4β-35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T-29/L-OHP细胞株后,其对于L-OHP的耐药明显低于HT-29/L-OHP细胞株。 HT-29/L-OHP细胞株中LAPTM4β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本细胞株HT-29,分别为5.613±0.139和1.105±0.187,(P<0.05),LAPTM4β-35蛋白在HT-29/L-OHP细胞和HT-29细胞的相对表达量2.203±0.080和1.033±0.070,(P<0.05)。结论 LAPTM4β在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中过表达,与结直肠癌奥沙利铂耐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耐药的一个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黄跃南;宁丽;李云龙;游柳平;王春敬;刘家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刊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于右上角标出,应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外文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末。电子文献分别用载体标志代码,如CD光盘( CD-ROM)、OL(联机网络)在被引刊名前用方括号注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为了及时传播杂志的新消息,加强读者、作者、专家多层次互动,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阅本刊文献:登录万方数据网http://med.wanfangdata.con.cn/Journal/xhwk.aspx,输入关键词搜索本刊相关文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1畅《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于2013年已新增“教训与反思”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作者报告的同时让同行引以为鉴,以达到提升行业、让患者受益的目的。欢迎各科室有关误诊、漏诊、误治、误伤,包括护理失误、各种辅助检查失误、错误用药的病例整理成文交给我们,我们会再次加工,保护科室的隐私然后刊出。文稿要求:1500~2500字,文章应为真实病例,明确写出诊治过程的失误或缺憾,并由该领域的专家教授作相关点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TEM)全层切除治疗腹膜返折以上直肠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EM全层切除治疗的26例腹膜返折以上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术中联合腹腔镜下创面缝合,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时间70~150min,住院时间5~7d。术后无肠瘘,术后发生少量便血2例。腹腔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痊愈。术后病理显示了与术前临床评估存在差异。26例(其中2例pT2期的患者追加了腹腔镜Dixon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随访发现:术后病理证实为pT1期伴淋巴浸润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出现肿瘤原发部位复发,余均无复发(包括追加根治性手术的两例pT2期病例)。结论 TEM全层切除腹膜返折上方直肠肿瘤是安全的,同时提供了更详尽的病理信息,并更遵守肿瘤根治原则,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金林;戴志慧;王建平;金晰函;张天明;钟志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已处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肠造口术已经成为外科手术中常施行的术式之一,它是腹部外科急症临时性或疾病根治永久性的治疗措施,即是挽救患者生命,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段[2]。近年来,我科行回肠造口的例数呈上升趋势,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是回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肠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以粪便渗漏引起的刺激性皮炎居多[3]。由于回肠造口排泄物量多且较稀,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呈弱碱性,有很强的腐蚀性,一旦渗漏到造口周围的皮肤上,可引起红斑,长时间接触造口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糜烂,致剧烈的疼痛、红肿及破溃。据报道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占周围皮肤并发症的22%,回肠造口患者2/3深受其苦[4]。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应用3M无痛保护膜和造口粉进行回肠造口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梅玉;孙晓敏;李云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的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TEM治疗的135例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病变治疗中的主要适应证和常见并发症。结果本组13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EM,其中行直肠壁全层切除115例,黏膜下及肌层部分切除20例。平均手术时间(66.5±25.0)min (25~12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5±5.5)ml(3~5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腺瘤60例,直肠腺瘤癌变(pTis期)10例,早期直肠癌(pT1期)11例,进展期直肠癌(pT2期)10例,直肠癌经术前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 ypT0期)2例,直肠类癌或类癌内镜电切后残灶24例,直肠胃肠道间质瘤5例,直肠平滑肌瘤1例,非肿瘤性息肉10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所有标本切缘均阴性。术中3例上段直肠前壁肿瘤行全层切除时切入腹腔,即刻行腔内缝合修补成功,未并发腹膜炎或盆腔感染。术后继发肛门出血2例,肺部、泌尿系感染和尿潴留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8/135)。术后平均住院日(2.5±1.2)d(2~8 d)。术后平均随访15.5个月(6~36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局限性肿瘤是TEM的主要适应证。严格选择没有淋巴结转移证据的直肠癌行TEM 是安全有效的,已成为直肠局部切除术的首选方式。但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仍然有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周皎琳;牛备战;孙曦羽;陆君阳;张冠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病例简介男性患者,61岁,因“腹部扪及肿块1年”就诊。患者于一年前腹部扪及一质硬肿物,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肿物处腹部隐痛,伴排便困难,便中偶带少量暗红血液,偶有腹胀。就诊于外院, CT示:右侧中下腹部占位,考虑小肠肿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于2014年11月21日以“腹腔肿物”收入。专科查体:右侧腹部可触及一鸡蛋大小肿物,活动度差,有压痛。肛门指检:直肠粘膜光滑,未触及肿块。腹部增强CT 示:右侧腹腔软组织肿块影,形状不规则59 mm ×76 mm三期轻度强化,与小肠关系密切,局部小肠肠管变窄,右侧腹腔内多发增大淋巴结。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CEA:1.71 ng/ml,CA199:4.13 U/ml。患者于2014年12月2日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无腹水,肝、胰腺、脾脏、胃、盆底未见转移及种植结节,肿物位于回肠远端,向肠壁外生长,大小约7.0 cm ×8.0 cm ×6.0 cm,侵及右侧升结肠,小肠系膜区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其他肠管未见异常。术中诊断为小肠肿物侵及升结肠。术中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回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来源于生发中心;回、结肠断端(-),大网膜(-),肠周淋巴结(-)(0/16)。免疫组化:CD20(+),CD10(+),Bcl-2(+), Bcl-6(部分+), CyclinD-1(-), Mum-1(+), CD5(-), CD3(-),CD21(-), CK 上皮(+), Ki-67(+70%)。原位杂交:EBER(-)。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10日出院。
作者:杨润坤;曹沐阳;赵兴旺;王猛;乔天宇;刘正;王贵玉;陈瑛罡;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朱卉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肿瘤位置低或无法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人,不得不接受肠造口手术。造口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是评价其身心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仅只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更多的是关注患者所具备的自我护理能力来进行自我护理。因此,护士不仅要对造口病人实施心理和造口护理,同时,指导病人进行造口自我护理并掌握造口护理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朱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论著中需附中、英文摘要,各为400字(词)左右。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的结构式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文中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其后加列国名;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倡”,同时在第一作者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倡”。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细些。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