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宇;陈宇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疗效及其对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等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UAP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79例)和常规组(抗凝、扩张冠状动脉等基础治疗,77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PAPP-A、内皮素1、同型半胱氨酸(Hcy)、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98.73% vs 89.6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干预组和常规组PAPP-A、内皮素1及Hcy、白细胞介素(IL)1、IL-6、TNF-α、hs-CRP及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干预组PAPP-A、内皮素1、Hcy、IL-1、IL-6、TNF-α、hs-CRP及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16.2±1.4)mU/L vs (17.7±1.8) mU/L,(60.3±5.5)ng/L vs (66.7±6.3)ng/L,(17.6±2.0)μmol/L vs(18.7±1.7)μmol/L,(81.2±20.1)ng/L vs (94.2±22.1)ng/L,(284.2±62.6)ng/Lvs(311.2±59.3)ng/L,(370.2±86.2)ng/L vs (451.2±97.2)ng/L,(2.8±0.5)mg/L vs (6.7±3.6)mg/L,(26.5±7.6)ng/Lvs (37.8±8.5)ng/L,P<0.05,P<0.01].干预组和常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3%vs 2.60%,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UAP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PAPP-A等相关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疗效.
作者:夏杨;李强;张惠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一般指由大脑主干动脉闭塞而形成较大面积的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LHI病情进展快,早期可出现脑水肿、脑疝,甚至死亡.因此,及时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将对LH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巩超;金香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主要疾病.以TC或LDL-C升高为主要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及其不良预后事件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国人血脂平均水平有较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ASCV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给ASCVD的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总体血脂水平有升高趋势,ASCV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亦增加.因此,老年人是血脂异常管理和ASCVD防控中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
作者:曹剑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痛患者对其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并观察二者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的120例老年冠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迭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心功能、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L1)及趋化因子CX3CL1、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TC、LDL-C、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2.4±0.3)mmol/L vs(2.7±0.3)mmol/L]、LDL-C[(2.9±0.7)mmol/L vs (3.2±0.4) mmol/L]、CK-MB(0.02±0.00 vs 0.06±0.01)水平显著降低,PAL1、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LVEF以及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2组血清CX3CL1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大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7% vs 58.3%,P=0.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 vs 30.0%,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继续研究,尝试推广.
作者:孟庆旻;邓鑫;杨晓琴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并探讨IS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行推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患者84例,随访时间20.67(6~36)个月.依据头颈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是否发生ISR(狭窄率≥50%),并将患者分为ISR组22例和无ISR组6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ISR发生率为26.2%.ISR组推动脉原始管径和支架管径均小于无ISR组[(3.92±0.54)mm vs(4.47±0.51)mm,P=0.000;(4.02±0.52)mm vs (4.43±0.59)mm,P=0.004];ISR组吸烟率高于无ISR组(77.3% vs 48.4%,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原始管径是影响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43,95%CI:0.106~0.555,P=0.001).结论 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术后ISR发生率高,推动脉原始管径小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霞;杜汉军;乔淑冬;范常锋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4例,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质量检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CYP11B2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C-344T位点CC基因型患者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质量显著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11.46±0.97)mm vs (10.01±0.95)mm、(10.18±0.89)mm,P=0.000,(95.39±20.76)g/m2 vs (84.73±12.68)g/m2、(79.81±14.53)g/m2,P=0.000,(174.69±31.27)g vs (151.85±16.24)g、(146.08±19.08)g,P=0.00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服用降压药物种类、BMI、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C、HDL-C、心率、血压及空腹血糖后,C-344T基因型与LVMI密切相关(P<0.001).结论 CYP11B2 (C-344T)存在基因多态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立立;诸国华;孙希鹏;华琦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冠心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其中,慢性血管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研究中,外膜滋养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即使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也可以观察到滋养血管形成.滋养血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诸多过程,例如炎性白细胞内膜积聚、内膜增厚、坏死核心形成、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和动脉血栓形成等.由于斑块内微环境的不稳定,滋养血管在发育过程中常伴有严重的缺陷和异常,导致其不成熟,易于破裂和渗漏,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是斑块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影像学研究显示,新生血管的存在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良好指标.此外,滋养血管密度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如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有力的预测指标.
作者:姜森青;于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叶酸联合维生素B6、甲钴胺治疗老年PCI术后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老年PCI术后合并高Hcy血症患者287例,依据降低血清Hcy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组采用叶酸联合维生素B6、甲钴胺降低血清Hcy治疗,对照组单用叶酸降低血清Hcy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2、4个月血清Hcy水平,计算2组患者治疗4个月时,血清Hcy的下降幅度和治疗有效率.观察2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观察组治疗2、4个月血清Hcy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4±5.13)μmol/L vs (26.47±6.12)μmol/L,P=0.009;(13.32±4.26)μtmol/L vs(16.25±3.98)μmol/L,P=0.000];治疗4个月,2组血清Hcy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cy的下降幅度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82±11.12)%vs(45.31±10.87)%,P=0.000;81.38% vs 64.08%,P=0.030].2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2组腹胀、恶心、腹泻及尿液变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联合维生素B6、甲钴胺治疗老年PCI术后患者高Hcy血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炳欣;鲁燕;张云飞;郭树领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能量产生的主要场所,其通过氧化磷酸化的形式为机体提供ATP,维持细胞的基础代谢.外界刺激或病理环境可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终导致ATP合成受限.线粒体自噬通过选择性清除该类功能障碍线粒体,保持细胞内线粒体数量的平衡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并促进细胞的存活,对保证机体的能量供应至关重要.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异常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与诸多临床疾病相关,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有关线粒体自噬和能量代谢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探讨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及其与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渊芳;谢盈彧;徐士欣;张军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中岛叶出血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脑出血患者150例(研究组)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并根据是否累及岛叶,将脑出血患者分为岛叶出血组59例和非岛叶出血组91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cTnT水平及心电图的变化,随访6个月并了解其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血清cTnT水平升高比例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0% vs 0.67%,63.33% vs 13.33%,P<0.01).岛叶出血组血清cTnT水平升高、心电图异常、异位搏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及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岛叶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右侧岛叶出血患者血清cTnT水平升高、异位搏动及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患者(P<0.05,P<0.01),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血清cTnT水平升高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清cTnT水平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0% vs 3.42%,P<0.05).在研究组生存患者中,血清cTnT水平升高者神经功能障碍重度比例明显高于血清cTnT水平正常者,轻度比例明显低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急性岛叶出血初期,血清cTnT水平即可升高,其升高比例及心电图异常与出血部位、预后有一定相关,其中岛叶出血患者血清cTnT水平升高明显,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右侧岛叶出血患者心肌损伤更重,预后差.
作者:罗翰生;程远;谢宗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主因“突发胸痛17h”于2014年5月5日16:00入院.患者入院前17h于睡眠时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向左肩及左上肢内侧放射,伴大汗、气短,症状持续不能缓解,5h后就诊当地县医院,行心电图示(图1):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后,胸痛减轻不明显,发病后17h转入我院,复查心电图(图2):急性前壁、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右束支传导阻滞.既往有长期吸烟史,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及其他疾病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6/60 mm Hg(1 mm Hg=0.133kPa),患者呈痛苦病容,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哕音,心界不大,心率78次/min,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
作者:李建锋;张福;李燕玲;王博雯;闫恒瑜;谢萍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罗格列酮联合依折麦布对脂化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原代大鼠胸主动脉SMC分空白对照组、泡沫细胞组、依折麦布3.0、10.0、30.0μmol/L组、罗格列酮组(25.0tμmol/L)、联合组(罗格列酮25.0 μmol/L+依折麦布30.0 μmol/L).采用酶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总胆固醇(TC)及游离胆固醇(FC)的含量,并计算胆固醇酯(CE)值.RT-PCR检测肝X受体α(LXRα)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XRα和ABCA1蛋白表达量.结果 泡沫细胞组较空白对照组LXRα和ABCA1 mRNA(0.2980±0.0247 vs1.0010±0.0554,0.3022±0.0266 vs1.0009±0.0526)以及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TC、FC和CE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泡沫细胞组比较,依折麦布组3.0、10.0、30.0tμmol/L、罗格列酮组和联合组LXRα和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依折麦布组则呈现浓度依赖性;依折麦布组30.0 μmol/L、罗格列酮组和联合组TC、FC和CE含量减少(P<0.05);且联合组LXRα和ABCA1 mRNA及蛋白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 罗格列酮与依折麦布联合,显著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增加SMC内的胆固醇逆转运效率,其机制可能与LXRα-ABCA1通路有关.
作者:刘雅婧;马倩倩;员旭红;李佳;申晓彧 刊期: 2019年第03期
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是指使用合成的或天然的女性激素来补偿女性体内激素的下降或缺乏的一种治疗手段.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绝经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同龄男性低,而绝经后明显增高,这一现象提示,ERT对心血管系统的确具有保护效应[1].虽然人群研究证实,ERT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我们主要从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各类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制定更合理、更安全的ERT方案提高线索,让ERT更好地造福女性健康.
作者:陈建;洪秀琴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 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 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 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徐依成;秦伟;王培福;陈瑞伟;苗凤茹;胡文立;杜继臣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3例,依据Fried衰弱量表分为衰弱组31例,衰弱前期组31例,无衰弱组31例.各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判断血压变异性与老年衰弱的关系.结果 衰弱组年龄≥80岁、服药种数≥5种及共病数量≥2种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较衰弱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24 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686,P=0.000;r=0.633,P=0.000;r=0.580,P=0.000),24 h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79,P=0.001;r=0.447,P=0.002;r=0.399,P=0.007).24 h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93,P=0.000;r=-0.637,P=0.000;r=-0.467,P=0.001).结论 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具有相关性.
作者:韩欢欢;胡松;刘佳;安妮娜;毛拥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Lipoprint法检测的LDL亚型在老年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24例,按年龄分为3组,A组(年龄<60岁)48例,B组(年龄60~79岁)137例,C组(年龄≥80岁)39例.应用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系统时LDL细分类胆固醇及血脂4项定量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组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LDL3、LDL4、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TC、TG存在差异,与A组比较,B组VLDL、TG降低,B组、C组体质量指数偏低,VLDL、LDL、sdLDL、LDL3、LDL4、LDL5、LDL6、nonHDL、TC、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C组男性比例低(48.7% vs 72.9%)、高血压(82.1% vs 60.4%)和颈动脉斑块比例增高(82.1% vs 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HbAlc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预测价值,年龄、性别对颈动脉斑块有预测价值.结论 老年患者血浆LDL亚型分布不同于年轻人,其分布特点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相关性不明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作者:刘广彬;龚开政;张振刚;薛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猎人弓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由Sorensen于1978年描述一位猎人转头射箭致Wallenberg综合征时首次提出.BHS少见,是一组由头颈部转动或过伸位时机械性椎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后循环脑卒中.但目前对该病尚认识不足,现对相关文献予以回顾,提高临床医师对BHS的认识.
作者:吴秀美;王健;王玉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314例,根据是否合并IS分为NVAF组239例,NVAF+IS组7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NVAF+ IS组年龄、收缩压、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CHADS2、CHA2 DS2-VASc、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NVAF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明显低于NV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是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CHADS2、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及eGFR预测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AUC分别为0.541、0.525、0.577、0.577,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DS2、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CHADS2+ eGFR的AUC(0.621 vs0.541、0.585、0.588,P<0.05);CHA2 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2 DS2-VASc、CHA2 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CHA2 DS2-VASc+ eGFR的AUC(0.626 vs 0.525、0.586、0.591,P<0.05).结论 CHADS2、CHA2 DS2-VASe分别联合eGFR和左心房内径指数对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预测能力分别高于CHADS2、CHA2 DS2-VASc.
作者:黄珊娇;洪华山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头颅MRI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4~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12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斑块回声性质、大斑块厚度、狭窄数量和狭窄程度.头颅MRI检查包括T1WI、T2W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并依据MRI采用Fazekas评分法对每例患者进行WML严重程度评分.分析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WML评分的关系.结果 男性患者WML评分(1.86±1.72)分,女性患者WML评分(1.74±1.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P=0.73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WML评分呈正相关(r=0.412,P<0.01).以年龄做控制项,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总数量、大斑块厚度、狭窄总数量、狭窄程度与WML评分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决性质与WML评分仍不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老年WML评分不相关.
作者:高智玉;王雯;陈敏;秦海宁;石净;高旭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高原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平原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发病年龄早[(55.42±13.21)岁vs (67.46±14.26)岁,P=0.002],高血压、LDL、血红蛋白、降压、残疾和死亡比例明显升高,溶栓、抗凝、康复锻炼和独立存活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血红蛋白、心房颤动、血小板计数是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是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及急性期处理方案与内地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溶栓等治疗方案在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应用较少,有待当地医疗机构及患者共同努力来改善.
作者:孙永安;苑斌;卜美玲;田佳钰;何士华;陈思霨;王丽亚;赵玉华;金海强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