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内分泌器官的变化

左萍萍

关键词:老年人, 内分泌器官, 甲状腺, 内分泌系统, 肾上腺, 特异性结合, 器官重量, 胰腺, 药物刺激, 衰老, 女性, 机体, 反应速度, 反馈过程, 资料表, 反应性, 证明, 增长, 腺体, 受体
摘要:研究证明,老年人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是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而发生的.其主要特点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内分泌器官的重量降低,在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中,甲状腺减轻为明显.尸检资料表明,内分泌器官重量减少的顺序是胰腺、甲状腺、睾丸和肾上腺.男、女性之间略有差异,男性是以甲状腺减轻明显,女性以胰腺减轻明显;另一方面,老年机体各类与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普遍减少,导致生理的或内分泌系统受到刺激时,反应速度慢且程度降低,即反馈过程迟缓,同时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性也明显降低.现将衰老带来的各腺体的变化分述如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14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MA)组92例,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46例、脑血管病变(CVD)患者29例、周围血管病变(PVD)患者60例;非大血管病变(非MA)组53例.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 结果 (1)与非MA组相比MA组的年龄(70.6±5.8、67.6±5.5)、高血压患病比率(73.9% 、56.6%)、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异常比(41.3% 、20.8%)明显增高(P<0.01或<0.05);MA组中的3个亚组与非MA组的比较也有相似的趋势.(2)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总的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IH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年龄、UAER增高、高甘油三酯血症与PVD独立相关,年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 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高血压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积极控制血压可能对减少其临床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明晓;郭立新;周迎生;李慧;王晓霞;潘琦;周雁;张忠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广州市荔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为了解广州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相关因素的情况,我们于2000年5~10月在对广州市高血压、糖尿病流行病调查基础上,对6 534名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维宁;刘翠芳;罗宏斌;黄丽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北京军队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发病率调查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DM)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探讨其流行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自1996年5月至2000年6月间,对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老年人群进行空腹血糖(FPG)、馒头餐后2 h血糖(PPG)和血脂测定,如PPG≥7.2 mmol/L,加作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其服糖后2 h血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4年中新发现的DM和糖耐量低减(IG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基线人群2 239例,平均随访了3.7年,2型DM标化后的患病率由1996年的15.7%上升到2000年的23.9%,DM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P<0.001);同期IGT标化后的患病率由12.8%上升为13.9%.标化后的DM发病率为33.75/1 000人年;标化后的IGT的发病率为42.25/1 000人年.经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FPG、PPG、体质指数(BMI)和平均动脉压(MBP) 与2型DM发生明显相关. 结论老年人DM患病率和发病率较以往我国一般人群调查为高,在本组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 应重视老年人群DM的防治工作.

    作者:潘长玉;田慧;徐向进;陆菊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麦克囊内甘油注射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1986年3月至2001年11月间,我院采用经皮穿刺麦克囊内注射甘油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281例.男151例,女130例.年龄60~75岁,平均66.3岁.病程为3个月至35年,平均5.7年.单侧273例,其中右侧158例,左侧115例;双侧8例.单纯Ⅰ支者13例,Ⅱ支者48例,Ⅲ支者58例,Ⅰ+Ⅱ支者24例,Ⅱ+Ⅲ支者83例,Ⅰ+Ⅱ+Ⅲ支者51例.行颅底X线检查203例,头颅CT检查85例,头颅MRI检查29例,均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14例,其中13例正常,1例轻度异常.均曾经药物治疗,25例行无水酒精周围支封闭,15例行半月节射频治疗,1例行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18例曾行拔牙术.

    作者:郭强;郝建忠;宋晨;刘宏斌;王诚;刘胜;董意如;李跃华;林友俊;杨天明;王锡海;游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成骨细胞的增龄性改变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与增龄过程中成骨细胞骨形成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骨吸收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有关,其中,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的衰老退行性改变是一关键因素[1].近年来随着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与临床防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增龄性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减退机制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2].成骨细胞的增龄相关改变包括形态、增殖能力、合成功能以及对各种生长因子与激素的反应能力等方面的改变.我们就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于明香;王洪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测定T评分的一致性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和髋部双能X 线骨密度(DEXA)测定T评分的一致性及髋部骨密度(BMD) 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在排除患有影响骨量的疾病及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后,选择60 ~ 89岁老年人260(其中男123人,女137人)例作为为研究对象.受检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胸腰段脊椎正侧位X线摄片,DEXA测定2~4腰椎(L 2~4)椎体前后位和左髋部BMD(若左髋部发生过骨折或存有明显病变则改测右髋部),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 结果老年男性各年龄组L 2 ~ 4 BMD T评分比髋部要高(P< 0.01或P< 0.05);老年女性除在65~69岁、85~89岁年龄组腰椎BMD T评分比髋部要高(P< 0.01 和P< 0.05)外,其余各组则差异无显著性.按照WHO标准,以髋部、腰椎和同时以髋部、腰椎BMD T评分为依据,在123例男性中,分别有19、6、5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在137例女性中,则分别有35、17、14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单以腰椎和同时以髋部、腰椎BMD T评分为依据所检出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均少于单以髋部BMD T评分为依据者(P < 0.01). 结论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其腰椎BMD T评分明显高于髋部,髋部BMD 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更为重要.

    作者:陈志信;徐香玖;黄刚;胡洁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特点

    痛风的患病率随增龄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尤其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岁左右.临床上痛风以男性患者多见,女性多为绝经后的妇女.1996~1997年在我国上海黄埔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0.1%,其中男性为14.2%;痛风的患病率为0.34%,男性为0.77%,与1980年的调查结果比较有较大幅度的升高.我们近年对在我院体检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1.25%~16.9%;422例痛风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32.7%.由此可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作者:尹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内分泌器官的变化

    研究证明,老年人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是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而发生的.其主要特点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内分泌器官的重量降低,在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中,甲状腺减轻为明显.尸检资料表明,内分泌器官重量减少的顺序是胰腺、甲状腺、睾丸和肾上腺.男、女性之间略有差异,男性是以甲状腺减轻明显,女性以胰腺减轻明显;另一方面,老年机体各类与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普遍减少,导致生理的或内分泌系统受到刺激时,反应速度慢且程度降低,即反馈过程迟缓,同时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性也明显降低.现将衰老带来的各腺体的变化分述如下.

    作者:左萍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Hp)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密切,根除Hp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 Hp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始发因素.因此,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根除Hp治疗.然而我们在肯定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常常忽略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于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对4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抗Hp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状态及耐药性进行了检测,报道如下.

    作者:陈渝萍;梁玉环;龚飞跃;孙达春;曲洁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综合治疗观察

    一、临床资料1. 对象:2000年3月至2001年12月选择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以疼痛为主的老年患者17例,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63~82岁,平均(71.5±10.2)岁.病史2年以上12例,10年以上5例.呈进行性腰痛,夜间、晨起体位改变疼痛加剧13例,腰痛伴坐骨神经痛4例.

    作者:卫法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蒽环类抗肿瘤药致阿-斯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性,73岁,因发热、头晕、乏力、心悸、牙龈出血1周余于2000年3月12日入院.有冠心病心绞痛型病史10年,仅偶感心前区闷痛,可正常生活.

    作者:何玲;熊玉芝;董群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无Q波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目的评价老年Q波与无Q波型心肌梗死(QMI与NQ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 方法记录QMI与NQMI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检测血脂、心肌酶(CK-MB),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3~4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冠状动脉狭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相似,NQMI组CK-MB峰值(68.7±18.6) mmol/L明显低于QMI组(108.6± 17.3) mmol/L(P<0.01),CK-MB峰值时间(17.8±3.4)h较QMI组(21.9±4.8)h提前,LVEF(56.1±11.2)%高于QMI组(50.3±16.7)%,均为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QMI组(P<0.01);QMI组发生心源性休克3例、心脏破裂3例、室壁瘤形成11例,而在NQMI组中未出现.单支、双支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QMI组梗死相关动脉闭塞例数明显高于NQMI组(P<0.01). 结论老年NQMI患者急性期预后较QMI患者好,梗死相关动脉闭塞率较QMI患者低.

    作者:夏云峰;罗北捷;刘润梅;翟红霞;殷亚昕;黄党生;李平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血脂代谢异常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观察到血脂随年龄变化,血脂异常多见于老年人群,即使高龄老年人血脂异常仍然是冠心病(CHD)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抒;李健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钒酸钠对成骨细胞株MC 3T3-E1增殖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钒酸钠对成骨细胞株MC3T3-E1增殖的影响及其是否与一氧化氮(NO)浓度有关. 方法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MC3T3-E1细胞增殖及增殖抑制情况,用酶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中NO的浓度. 结果在低浓度(2.5~10.0 μmol/L)原钒酸钠作用24 h后, MC3T3-E1细胞MTT测定值(2.5 μmol/L时为0.3380±0.0045、5.0 μmol/L时为0.3400±0.0141、10.0 μmol/L时为0.3840±0.0313)较对照组(0.2540±0.0167)明显增加(P均<0.001);高浓度(≥50.0 μmol/L)时则明显下降,50 μmol/L时为0.2160±0.0182,100 μmol/L时为0.1920±0.0179(P均<0.01);且作用24、48和120 h细胞增殖趋势一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NO浓度与MTT测定值成正比.2.5 μmol/L原钒酸钠时NO浓度为(17.208±0.701)μmol/L,50 μmol/L时为(7.386±1.039)μmol/L,空白对照组为(15.341±0.041)μmol/L.且低浓度原钒酸钠能减弱NO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结论低浓度原钒酸钠能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高浓度则抑制增殖.NO可能参与调节原钒酸钠对MC3T3-E1增殖的作用.

    作者:申小英;张爱珍;严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

    老年糖尿病(DM)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DM患者(国外为65岁),老年DM患者绝大多数为2型DM,老年DM的患病率随增龄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DM患病人数的增加是导致当前全球性DM患者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如Fujimoto等报道美国45~75岁DM患病率高达34%,MyKKanen等报道芬兰≥65岁者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5.9%和18.8%,Zimmet等报道南太平洋国家≥60岁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29.4%和46.2%.我国1996报道全国DM患病率基线资料,我国DM总患病率为3.2%,其中≥60岁者为10.1%,糖耐量损害(IGT)为12.1%,而1981年调查结果≥60岁者为4.2%.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DM患病率上升,其中老年DM患者数增加是主要的因素.

    作者:钱荣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矿含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是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组成部分.骨质疏松症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并发症包括骨折(常见的部位有脊椎骨、髋骨和前臂)、骨畸形和慢性疼痛.对于50岁的妇女,其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54%,同龄男性一生中发生髋骨骨折的危险性约5%~6%.

    作者:周智广;李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男性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和睾酮补充疗法的研究进展

    睾丸作为男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生成精子,合成并释放雄性激素-睾酮.老年人睾丸功能的减退必然导致内分泌和生殖功能异常.

    作者:辛钟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H,亚临床甲减)引起的低代谢状态有极其相似表现,如活动减少、行动缓慢、血流变慢、血液粘滞度增高和血中脂代谢紊乱等,容易形成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我们旨在探讨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否与亚临床甲减有关.

    作者:彭念寅;司良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随着机体的衰老,内分泌-代谢系统对机体的调节也可发生多层面的变化,包括内分泌细胞、器官、内分泌轴以及激素-受体水平.通常大多数是功能的降低,包括病理性的减退和生理性的下调;有些可能很少有改变或完全没有改变;少数可能有功能增强.因此,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如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痛风、血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较常见,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诱发的低钠血症几乎仅见于老年人,而且这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在诊断上易漏诊.

    作者:迟家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杏丁对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抗凝干预的疗效

    探讨了一组老年肺心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并观察分析杏丁抗凝干预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救治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作者:杜黎明;王曾;杜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