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刘浩;邓冲
目的 探讨抗Jo-1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结合1例抗Jo-1抗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患者女性,61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胸闷、气短,无肌肉受累、关节病变及皮损等,血气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影像学表现为肺间质病变,查抗Jo-1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但病情进展较为缓慢.结论 抗Jo-1抗体综合征临床上较为罕见,容易误诊.主要表现为肌炎、肺间质病变、多关节炎、发热、雷诺现象、技工手等,肺部病变可为其唯一表现.抗Jo-1抗体阳性.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对部分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有效,但另一部分患者则需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肺间质病变影响该病预后.
作者:邓文静;张秋红;张玉萍;史红阳;明宗娟;李维;杨拴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吸烟是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共同的致病因素,长期吸烟引起肺血管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及其烟雾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血管的直接损伤,导致肺血管重构终形成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肺血管重构是PH持续进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也是PH药物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涂洪波;白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为更好保障实习护生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为其提供优质培训课程,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部分[1].护患沟通指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确切无误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与患者的护理、康复相关的信息及双方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等多方面,从而建立起的信任与合作关系[2].
作者:郭忠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类风湿性肺病是指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呼吸系统的改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50%发生类风湿性肺病.据文献报道,虽然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女性,但出现胸膜与肺部病变者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1].近期我科收治了一位类风湿性肺病的男性患者,希望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根据临床-放射-病理诊断,同时对相关文献资料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作者:王正东;姚汉清;徐兴祥;姜正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因不明、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1].病变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或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T,HRCT)显示普通间质性肺炎(usualinterstitial pneumonitis,UIP)特征,平均生存时间仅2~5年.IPF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详,确诊受到限制,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预后不佳.近年来,随着对IPF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许多新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并已完成,但如何面对目前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并作出合适的治疗选择仍然是临床医师应当重视的问题.我科用冬虫夏草治疗1例IPF患者,疗效满意,病情逆转,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智;胡章良;金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军团菌(Legionella)是引起军团菌病的病原体.1977年美国费城首次暴发了军团菌肺炎(Legionella pneumonia),军团菌作为散发和流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已经在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已确认军团菌属有52个种,70个血清型,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24个种,其中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是引起军团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已发现其有15个血清型.以嗜肺军团菌血清型1(Legionella pneumophila serotype1,LP1)引发的军团菌肺炎为常见,占80%[1].军团菌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呼吸道受累为主,常易造成多系统损害.
作者:史鹏;安东善;王树岐;高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通过腺病毒,慢病毒,脂质体2000三种方法转染THP-1巨噬细胞的佳方法.方法 采用腺病毒,慢病毒,脂质体2000三种方法分别转染THP-1巨噬细胞,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荧光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THP-1细胞转染效率,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病死率.结果 腺病毒对THP-1巨噬细胞转染效率可在对细胞损伤较小的情况下达较高水平,但可能对细胞免疫状态影响大.MOI=200时,转染效率较低,仅为(29.81 ±2.50)%,细胞病死率为(5.17±0.44)%;MOI=800,转染效率高,EGFP阳性率可达(86.49 ±6.11)%,细胞病死率为(8.80±0.54)%;MOI升至1200后,EGFP阳性率为(77.88±5.77)%,细胞病死率上升明显(14.50±0.77)%(P<0.05);慢病毒转染效率高及细胞毒性较腺病毒低,但因其病毒产量低,实验消耗病毒量大,因而影响其应用.当MOI=10时,EGFP阳性率仅为(28.09±1.67)%,细胞病死率为(4.74±0.31)%;MOI=60时,转染率高,EGFP阳性率为(91.96±1.66)%,细胞病死率升至(7.25±0.50)%,此时病死率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体2000对THP-1巨噬细胞毒性较大,细胞死亡率高,转染效率极低,不适合转染.结论 腺病毒与慢病毒转染THP-1巨噬细胞各存在一定优劣,在实验中需酌情选择,脂质体2000不适宜转染THP-1巨噬细胞.
作者:颜文杰;孙文逵;李培;苏欣;施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胸腔积液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的诊断和鉴别有时非常困难,以往采用胸腔穿刺抽出积液进行常规、生化,标志物等检查,但其敏感性、特异性较低,多数只能做参考[1].确诊胸膜疾病可靠的方法是对病变部位取活检作病理诊断.经皮闭式胸膜活检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具有简单、易行、损伤小的优点,但胸膜活检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阳性率较低.内科胸腔镜(medical thoracoscopy,或pleuroscopy)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技术,主要用于经传统方法不能明确病因的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治,通过直视胸膜病变并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采用支气管镜代替内科胸腔镜进行检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积液患者105例,现将其结果及支气管镜活检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葛楠;廖秀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自2011年美国国立肺癌筛查试验(NLST)的数据提示了低剂量螺旋CT(LDCT)可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有效降低肺癌病死率后,各项关于肺癌筛查的临床研究先后给出振奋人心的结果,有力地推广了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1].2014年开始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将LDCT正式纳入肺癌筛查项目中,对各种肺部结节如何进行筛查提供了详细的策略[2].而作为人口众多、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中国,能否成功复制欧美国家的肺癌筛查经验?
作者:宋勇;姚艳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cycle,IVF-ET)术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在国内尚无本病的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亦缺少大样本的病例报道.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式系统性回顾国内25年IVF-ET后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资料,旨在了解我国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等,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诊断本病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马苗;苗立云;蔡后荣;罗百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病率高,在急性发作期除了积极的临床治疗外,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其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1].我院对3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有效的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如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许多胚胎发育过程的一个基本机制,涉及到细胞-细胞间黏附,细胞伸展和固有细胞外基质被新的间质细胞入侵.研究表明,在多种慢性疾病(如纤维化疾病)的发病及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均有EMT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发生改变,变形迁移和运动能力增加,抗凋亡能力增强.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EMT的分子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包括上皮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间质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以及多种转录因子.其中果蝇粒状头样转录因子(grainy head-like,GRHL)是一种新型转录因子,是哺乳动物所具有的一种似果蝇粒状头样的转录因子,与EMT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组织纤维化的发生过程.
作者:吕婷婷;李万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支气管软骨瘤(bronchial chondroma)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来源于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软骨.其特征为生长缓慢,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肿瘤增大导致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引流不畅,可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常常需要手术治疗.现将我科1例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圈套联合氩气凝切术、冷冻成功治疗的支气管软骨瘤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罗萌;罗莉;张雯;唐雪峰;王斌;吴国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使可切除的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仍令人失望,改善术后NSCLC患者局部控制率及远期生存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个体化化疗是21世纪胸外科临床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治疗模式[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0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中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MTT药敏试验,检测临床常用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的敏感性,比较分析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其在NSCLC个体化治疗中疗效的意义,为敏感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黄娟;刘浩;邓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尽管治疗NSCLC靶向药物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随之而来,阻碍了靶向药物的继续应用.耐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根据RECIST或WHO标准,继CR,PR或SD >6个月之后患者出现疾病进展者称之为获得性耐药[2],现对不同靶点耐药情况分类进行综述: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治疗药物的耐药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ERBB1或者HER1)属于ERBB家族,目前以EGFR为靶点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可逆的竞争性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与ATP结合)以及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帕尼单抗(panitumumab)(阻断配体与EGFR细胞外区域结合[3]).
作者:吕洋;苗立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永存左上腔静脉比较少见,无其他合并畸形者,对患者健康影响轻微,因而,特别容易误诊、漏诊.近期我们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某女,62岁,已婚,汉族,农民,病历号:449202,因“反复咳嗽、咯痰20年,加重伴心累、气紧半年”于2014年6月17日入院.患者20年前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咯痰量多,色白呈泡沫状,当地镇医院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此后咳嗽、咯痰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先后于当地镇、县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作者:李雪莲;刘自军;文甜田;唐文君;蒲蓉;夏前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据中国癌症中心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肺癌每年的新发患者数约60万,死亡人数约20万,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已跃居恶性肿瘤首位[1-2].肺癌一方面是其发病隐匿,约60%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佳治疗时机,导致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3];另一方面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肺癌早期筛查及诊断的手段.痰液直接来源于呼吸道,取材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因此,研究者们不断尝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应用于痰液检查中,以寻求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现将近年来痰分子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晓珠;包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肺癌(carcinoma of the lung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1-2].在美国肺癌已经成为死亡的首位原因,2012年美国大约有160 340例死于肺癌[3].在中国,肺癌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有研究表明,如果不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至2025年,我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例,如果吸烟和固体燃料的使用保持目前水平,预测我国到2033年将有1800万患者死于肺癌[4-5].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6-7].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lmmunoglobulin)超家族成员之一,ICAM-1是多种细胞类型的表达.在炎症、神经系统发育,通过抗原识别的免疫应答和循环淋巴细胞及活化等过程中,ICAM-1起着重要的作用[8-9].
作者:王会中;王贻霞;王关嵩;任成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患者男性,93岁,汉族,因“反复咳嗽、咳痰21年,胸闷、气喘7年,加重3d”于2011年10月21日收住我科重症监护病房.入院胸部X线片检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双肺多发肺大疱,肺心病,右肺感染.动脉血气分析:pH 7.28,PaCO2 81 mmHg,PaO2 55 mmHg,BE 6 mmol/L,HCO3-24mmol/L,SaO2 79%.心脏彩超检查:右心、左房扩大,主肺动脉增宽,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二尖瓣后瓣局限性钙化,主动脉瓣,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中度),估测值54 mmHg.血常规:白细胞11.94×109/L,中性粒细胞87.6%.
作者:张建立;王志飞;张峰;张羽;姜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袖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207例非小细胞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单侧全肺R0(切缘无癌细胞)切除率93.7%;袖状切除R0切除率95%,两组比较R0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切除患者术后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发生心率失常8例、肺部感染6例、呼吸衰竭5例、支气管胸膜瘘2例;袖状切除患者发生心率失常1例、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l例,无呼吸衰竭、死亡、支气管胸膜瘘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全肺切除127例获得随访114例,术后l、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16%,35.96%,17.54%,袖状切除80例获得随访80例,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75%,48.75%,35.00%.袖状切除患者术后1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全肺切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袖状切除术可达到单侧全肺切除的疗效,在生存率方面优于全肺切除术.
作者:曹丕健;洪文娟;洪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