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发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治

何勇;崔社怀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间质性肺病
摘要: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对EGFR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已经获得肯定.随着应用的深入,临床发现EGFR-TKIs治疗NSCLC并发相关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成为其临床应用中需要重视的问题.ILD是EGFR-TKIs治疗中少见但致死的不良反应,病死率较高.目前,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尚无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现就EGFR-TKIs治疗NSCLC并发相关ILD的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以期为今后临床预防、诊断和EGFR-TKIs治疗NSCLC并发相关ILD提供参考.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低氧诱导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机制

    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是一种组织学和/或影像学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呈慢性进行性加重的间质性肺疾病[1-2].目前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肺间质纤维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肺组织局灶性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积聚、肺泡囊腔样扩张,导致肺正常结构改建和远端的有效换气面积减少,多数患者终死于低氧性呼吸衰竭.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随着肺间质纤维化病程的进展,患者缺氧程度持续并逐渐加重,而缺氧可能又参与了肺间质纤维化的疾病发生及其进展过程,导致了低氧与致纤维化因素之间的恶性循环.现就低氧与肺间质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玉波;崔社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巢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巢式实时荧光定量PCR(QNRT-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 DN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SYBR Green Ⅰ建立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P64基因的QNRT-PCR方法,分别检测24份肺结核患者痰液,27份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以及对照组75份痰液和胸水的MTB DNA含量.结果 以培养为金标准,QNRT-PCR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5.83%、61.54%、69.70%和94.12%,结核性胸膜炎的阳性率为70.37%.三种PCR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N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拷贝数配对检验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QN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Cr值配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NRT-PCR方法可检测痰液和胸水MTB DNA,对含微量MTB DNA样本的高敏感性在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孟小蓉;包勇;李凯;曹敏;纪风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分析

    肺功能检测是判断气流受限重复性较好的客观指标,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诊断的核心标准,在COPD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支气管舒张试验,反映了气道的“可逆性”,曾经是作为诊断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于支气管哮喘和COPD的鉴别.但随着临床上对该检查方法的深入研究,许多研究发现部分COPD患者也存在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作者:洪新;雷文慧;崔社怀;曹国强;何勇;李中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EGFR-TK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并发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治

    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对EGFR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已经获得肯定.随着应用的深入,临床发现EGFR-TKIs治疗NSCLC并发相关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成为其临床应用中需要重视的问题.ILD是EGFR-TKIs治疗中少见但致死的不良反应,病死率较高.目前,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尚无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现就EGFR-TKIs治疗NSCLC并发相关ILD的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以期为今后临床预防、诊断和EGFR-TKIs治疗NSCLC并发相关ILD提供参考.

    作者:何勇;崔社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既往认为其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抗原提呈作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进而清除肿瘤细胞,在抗肿瘤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不但不能起到抗肿瘤的作用,相反具有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既往的研究已经提示TAMs的广泛浸润与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的不良预后有关[1-2].但TAM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作用尚有争议.现就TAMs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白翠青;姚艳雯;宋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癌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后发生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减少(CIL)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92例肺癌化疗后发生CIL患者(CIL组)和100例无CIL患者(对照组)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292例肺癌化疗患者中,共192例出现CIL,发生率为65.8%,其中28例(14.6%)为Ⅲ-Ⅳ级CIL.两组的性别(P=0.691)、年龄(P =0.245)、基础疾病(P=0.6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L组的体质量下降率、PS评分、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曾接受化疗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白细胞减低(OR=11.852)、体质量下降率≥5%(OR =0.324)、曾接受化疗次数≥3(OR=2.709)是肺癌化疗后发生CI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前白细胞减低、体质量下降率≥5%、曾接受化疗次数≥3是肺癌化疗后发生CIL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罗莉;张明周;朱小莉;吴学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皮质醇的表达特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血清皮质醇的表达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65例为COPD组,根据肺功能结果分为轻中度组33例及重度、极重度组32例,同期住院的非COPD患者33例为非COPD组.全部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后第二天的8 am、4pm及0am三个时间段各抽取肘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结果 三个不同时间段轻、中度组及重度、极重度组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非COPD组(P<0.01);8am时段轻、中度组明显低于重度、极重度组(P<0.01).三个不同时段轻、中度组及重度、极重度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高于非COPD组(P<0.05).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肾上腺皮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血清皮质醇水平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

    作者:韦鹏;陈昌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诊治进展

    胸部创伤是常见的外伤,可由交通事故、挤压或高处坠落等引起,严重的胸部创伤可引起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当超过三根以上相邻肋骨发生至少两处骨折时,破坏了胸壁的连续性,局部胸壁失去肋骨支撑,可出现反常呼吸,称之为连枷胸.连枷胸常伴随周围肺组织挫伤,引起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连枷胸合并肺挫伤(flail chest and pulmonary contusion,FC-PC)的治疗方法相对复杂,主要包括疼痛控制、液体复苏、机械通气以及手术内固定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现就其近年来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媛;王瑞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左心房黏液瘤致胸腔积液、呼吸困难、心脏骤停1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咳嗽、咳痰、气促2月余”于2013年4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2月前,自诉因受凉后出现间断性咳嗽、咳白色黏痰,伴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不伴有夜间盗汗、乏力,亦无发热,无咯血,无心悸、无胸痛,患者未行特殊诊治,1个月后自觉症状加重到我科进一步治疗.否认吸烟史,无结核结触史,无化学物理毒物接触史,无禽类接触史,既往无特殊病史.4月2日门诊胸片检查提示双侧肋隔角变钝,右侧为显,进一步B超检查提示双侧胸腔积液,门诊予以抽放淡黄色胸腔积液约300 ml.胸水常规检查提示黄色、微浊,密度1.018,细胞总数0.842×109/L,白细胞计数0.669×109/L,李凡它试验阳性,未查见抗酸杆菌.肿瘤标志物2项癌胚抗原(carcino emlryoni antigen,CEA) 0.16 ng/ml、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 0.49 ng/ml正常.因患者拒绝住院治疗,故知情同意后予以诊断性抗痨治疗,具体方案为HRZE.

    作者:康军;崔社怀;何勇;蒋东坡;陈建明;祁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克里唑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短和5年生存率极低的特点.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相对于小细胞肺癌来说,对于传统化疗反应不佳,造成了临床上的治疗难题[1-2].虽然自2002年起,针对NSCLC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已应用于临床,但临床研究表明,并非所有NSCLC患者都对EGFR-TKI敏感[3].在NSCLC患者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大约为3% ~5%.

    作者:刘春花;宋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重症呼吸衰竭与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重症呼吸衰竭(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是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其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尽管在呼吸危重病治疗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并无有效的救治方法,已有的数据显示急性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可高达80% [1-2].

    作者:金发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腺癌细胞系H114的建立

    目的 建立国人男性肺腺癌细胞系,为肺癌的防治研究提供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方法 以经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标本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光镜观察、细胞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细胞生长曲线、异体移植实验及组织HE染色等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建立细胞系.结果 细胞经液氮罐或-80℃低温冰箱反复冻存复苏后仍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复苏细胞经0.4%胎盘蓝染色,活细胞比率均保持在85%以上.在整个168 h的观察时间里,肺腺癌H114细胞始终处于持续增殖状态,可见潜伏期和指数生长期,由于本细胞系传代次数较少,生长活跃,7d还没出现平顶期和退化衰亡期;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稳定,细胞形态学及浸润性生长结果表明该细胞系符合恶性细胞特性,裸鼠接种成功致瘤,瘤细胞形态与原患者的病理切片相似,命名为H114细胞系.结论 该细胞系符合建系标准,是一株新建的人肺腺癌细胞系.

    作者:冯延;徐瑜;胡义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例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是一种少见疾病[1],多以肺部多发结节为表现,可以发生在双肺或者单肺,并以咳嗽、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男性罕见,常被误诊为肺部转移性肿瘤[2].PLAM症状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术前若无病理很难诊断,有时冰冻切片也不能确诊.需待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查后方能确定.虽然此病近年有些病理报告,但病因及发病机制不详.现就我科诊治1例男性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李剑明;刘汉云;梁锦崧;张焕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00例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试验组接受奈达铂+多西他赛化疗,对照组接受多西他赛单药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0%和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4.2个月和4.0个月,中位OS分别8.8个月和8.1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与多西他赛单药相比,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DCR,但未延长PFS,未显著增加OS,血液学及消化道不良反应更明显,但可耐受.

    作者:谢强;陈群;石琴;林江平;王成辉;钟爱虹;卢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Isthmin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胶原沉积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Isthmin(ISM)对肺纤维模型小鼠肺部胶原沉积、血管新生的影响,为肺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ISM组3组,每组16只.博来霉素(BLM)气管内滴入制作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气管内注射0.9% NS+尾静脉注入0.9%NS)、模型组(气管内注射BLM+尾静脉注入0.9% NS)、ISM组(气管内注射BLM+尾静脉注入Isthmin蛋白).分别于第7天、14天、21天、28天取实验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肺结构变化,Masson染色了解肺部胶原沉积情况,CD31免疫组化观察对血管内皮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 给予ISM蛋白可减轻小鼠肺结构破坏,减少肺部胶原沉积,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增加.肺组织胶原纤维Masson染色经平均光密度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第7、14、21和2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sthmin组与模型组比较,第21天和2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组织CD31蛋白平均光密度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第14天、21天和28天差异显著(P<0.05)、第7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sthmin组与模型组比较,第21天和2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M蛋白可减轻肺纤维化程度,但不是通过抑制血管形成实现的.

    作者:杨雪梅;陈魁君;谢芳;王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 ~420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 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作者:邹卫;马国栋;邵丰;刘政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气管腺样囊性癌1例报道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7岁.主因“反复咳嗽、喘息2年”就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活动后感喘息,无畏寒、发热,无胸痛、咯血等症状,未予重视.近1年来,上述症状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胸片、肺功能等辅助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给予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元缓解.于2012年11月6日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发现气管肿物,恶性可能性大,见图1.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查体:轻度喘息貌,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

    作者:徐海玲;张克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合并肺气肿(CPFE)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提高对本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1例IPF合并CPFE的患者和36例单纯IP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肺功能、血气分析、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及生存时间差异.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者比例无显著差异,CPFE组吸烟指数为(38.1±9.0)年包,明显高于IPF组.CPFE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为(78.6±11.2)%、第1秒用力吸气容积FEV1/FVC为(69.1±6.0)%、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为(32.1±11.8)%,均明显低于IPF组,CPFE组患者肺总量(TLC)占预计值%为(76.3±8.1)%,VC占预计值%为(70.7±11.6)%,均明显高于IPF组.CPFE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CSPA)为(59.6±20.3) mmHg,明显高于IPF组.静息吸气状态下,CPFE组患者PaO2水平为(50.3±5.9) mmHg,明显低于IPF组.CPFE组患者胸部HRCT主要表现为双上肺野肺气肿和肺大疱,双下肺野呈网格影、蜂窝肺和牵张性支气管扩张.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8±5)和(41±4)个月,x2=0.55,P=0.63].结论 吸烟为CPFE的重要危险因素,当CPFE时,肺功能、血气分析、HRCT表现存在与单纯IPF不同的特点,与单纯IPF比较,预后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恒屹;康军;崔社怀;李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8/18,P63和HMW联合检测对肺鳞癌和肺腺癌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8/18(CK8/18)、P63细胞角蛋白HMW(CK-HMW)联合检测在鉴别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院1028例肺鳞癌和肺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别检测TTF-1、CK8/18、P63及HMW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个免疫组化标志物中,P63对于诊断肺鳞癌和肺腺癌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TTF-1诊断肺腺癌的敏感性为86.3%,特异度为87.7%,准确度为86.8%;CK8/18诊断肺腺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度为16.0%,准确度为68.7%;P63诊断肺鳞癌的敏感性为97.2%,特异度为79.0%,准确度为90.5%;HMW诊断肺鳞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度为25.0%,准确度为80.3%.P63和HMW共同阳性表达对于诊断肺鳞癌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大大提高,为76.9%和92.2%,而TF-1和CK8/18共同阳性表达对肺腺癌的特异度和准确度也大大提高,为100%和96.6%.结论 TF-1、CK8/18、P63和HMW的联合检测对鉴别肺鳞癌和肺腺癌有很高的价值,P63和HMW、TTF-1和CK8/18的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肺鳞癌和肺腺癌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郑姮;段楚骁;付圣灵;徐沁孜;付向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振动排痰对不同肺功能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炎症反应、气流受限为特点的慢性疾病,且气流受限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痰液引流在COPD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3年1月1日至8月15日入住我科治疗的COPD患者,在接受经验抗感染、雾化平喘、药物祛痰、氧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振动排痰仪排痰治疗,并比较了不同肺功能严重度分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振动排痰仪排痰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慧;龙翔;宋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