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林;苏晞;李振;韩宏伟;蒋萍;唐成;程光辉;邓成刚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是一种少见的体循环回流静脉畸形,通过冠状静脉窦(CS)引流回右心房,因此常合并CS的显著扩张,报道一例连接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巨大CS内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资料和方法患者,男,27岁,有反复心悸病史5年,曾服用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动态心电图显示全天频繁发作短阵房速共2000余次,房速频率157~ 271次/min,异位心律占总心律比例58%。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向波,Ⅰ、aVR导联呈低幅正向波,aVL导联呈等电位线,V1导联P波为正向,胸前导联P波由右向左正向成分逐渐减少,负向成分增加,在V4导联移行为负向(图1)。
作者:张劲林;苏晞;李振;韩宏伟;蒋萍;唐成;程光辉;邓成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希氏束阵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是比较独特而具危险性的房室阻滞,此类阵发性房室阻滞的显著特征是从正常的1∶1房室传导(偶尔2∶1房室阻滞)突然转变为完全性房室阻滞[1-2]。在房室恢复正常传导或次级起搏点产生逸搏之前,常有一段心室停搏间歇,从而产生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恶化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3-4]。
作者:吴祥;张斌;李娜;陈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院于2008年7月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随访1年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患者,女,57岁。因反复胸闷、气促3年,加重9d于2008年7月入院。患者2005年3月因反复胸闷、气促在我院查体,心电图( ECG)示心房颤动(房颤)心律,QRS时限106 ms(图1)。超声心动图(UCG)提示“主动脉瓣下狭窄,大压差90 mm Hg(l mm Hg=0.133 kPa),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及肺动脉瓣狭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6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3。
作者:裴力刚;徐伟;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兰荣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Ensite NavX引导下无X线透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右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0年6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右侧阵发性室上速患者20例,均无心脏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右侧房室旁路6例,房室结双径路14例。所有患者均在Ensite NavX三维导航标测系统引导下实施完全无X线透视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消融术成功,X线曝光时间均为0,消融术时间为65 ~ 125( 100.5 ±20.3)min,冠状静脉窦导管植入时间8 ~30( 14.9±6.6)min。所有患者没有发生消融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5 ~90 d无复发。结论 初步经验显示Ensite NavX引导下无X线透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速安全、可行,但需大样本的病例总结、验证。
作者:刘小青;周旭;杨刚;钟光珍;石亮;田颖;李艳兵;汪爱虎;杨新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y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好发于青少年,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2‰~4.4‰,男性居多。病理特征为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尚可累及室间隔及左心室游离壁。其临床表现多样,以左束支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为常见,往往为早期惟一的表现,随病情进展出现渐进性心功能不良,是青壮年尤其是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猝死可成为首发症状。
作者:包镜汝;姚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硫酸镁和葡萄糖酸钙在低剂量芬太尼麻醉中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房颤动(房颤)转复的影响。方法2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Ⅱ~Ⅲ级、术前伴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低剂量芬太尼组(Ⅰ组):芬太尼5~7 μg/kg和2.5~10.0.μg/kg分别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低剂量芬太尼复合镁、钙组(Ⅱ组)。麻醉诱导和维持同Ⅰ组,体外循环前收缩压稍高于基础值时分次给予硫酸镁(总量50 mg/kg);主动脉开放后如心电图出现结性或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分次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1~3g。记录停机(T1)、送入ICU(T2)和出院时(T3)的心律、窦性心律的维持时间,停机后血Mg2+和Ca2+浓度。结果 Ⅱ组停机后血Mg2+、Ca2+浓度为(0.9±0.2) mmol/L和(1.6±0.29) mmol/L,显著高于Ⅰ组[(0.6±0.1)mmol/L和(1.2±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在T1和T3时窦性心律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20%,而Ⅱ组分别为82%和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时间为(51.0±31.1)h和(52.0±28.9)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两组窦性心律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均显著小于同组房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患者的左心房内径Ⅱ组稍大于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低剂量芬太尼麻醉复合钙、镁有助于提高术后房颤的转复,左心房小的患者效果更显著。
作者:薛庆华;王伟鹏;于钦军;刘明政;陈雷;程卫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疗效,比较房室结消融术及药物控制心室率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符合CRT植入适应证并接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房室结消融组以及药物治疗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共入选了 26例患者,其中房室结消融组14例,药物控制组12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术后随访结果,房室结消融组双心室起搏比例100%,药物治疗组双心室起搏比例72.0%±9.7%。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房室结消融组LVEDD略有缩小[(61.0±6.9)mm对(62.0±7.8)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LVEF改善明显(0.41±0.06对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提示房室结消融组疗效更佳。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RT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CRT术后行房室结消融可以提高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比例,进一步提高CRT疗效。
作者: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兰荣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状况。方法 根据房颤注册研究网上平台获得的资料,对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截至2010年10月5日,调查共收到53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808份,其中男1946例,女862例,平均年龄(57.4±11.4)岁。阵发性房颤占71.5%,持续性房颤占22.8%,持久性房颤占5.7%。47.2%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直径(40.6±11.7)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4±5.4)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术式是环肺静脉隔离术和环肺静脉隔离加必要心房辅助线,消融能源全部为射频。2008年总的消融术成功率为82.1%,复发率为17.9%,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房直径、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和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为0.74%,无心房食管瘘的发生。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作者:黄从新;张澍;马长生;刘旭;杨延宗;曹克将;马坚;吴书林;刘少稳;江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应用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已有十余年。根据目前对AF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以肺静脉前庭区域为重点的消融策略较难有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关于AF药物治疗的研究历史悠长,数据众多,但是针对AF消融围术期的药物处理的探讨较少,研究相对滞后。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目前发表的关于AF治疗的相关指南以及AF消融专家共识对此较少述及[1-5]。本文将就围术期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非抗心律失常的AF上游药物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等数个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曹克将;居维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SureScanTM起搏系统(Medronic公司,美国)是Medronic 公司新推出的可行磁共振(MRI)检查的新型起搏系统,已得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认证并在美国上市,在我国已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期为两例患者植入该起搏系统,在全国尚属首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华伟;王欢;刘志敏;王靖;樊晓寒;陈柯萍;张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常见于右心室流出道,其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少。近期有报道右心室希氏束旁室早的消融,相对于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其射频消融的成功率略低而并发症较多[1-2]。既往文献报道常采用多导管标测消融,而单导管消融尚少见报道,本文报道单导管成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希氏束旁室早l例。
作者:陈松文;孟伟栋;陈岗;严轶文;张锋;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过房室结消融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在本院接受CRT的心功能不良患者按术前心律分为两组:房颤组(15例)、窦性心律组(65例),房颤组患者在CRT治疗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房室结消融和CRT术前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心功能(NYHA分级)、病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室间隔—左心室后壁达峰时间差(SPMWD)、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术后收集左心室导线位置、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的比例,以及术后药物的使用情况等,术后6~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心功能、6 rain步行试验,分析临床疗效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 在校正左束支阻滞和左心房内径后,两组间在临床疗效方面(包括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6.7%和70.8%。结论 接受房室结消融的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均能够从CRT中获益。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柏瑾;王蔚;潘文志;巩雪;葛均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报道29例房束型和短房室型Mahaim纤维的电生理特点与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对29例Mahaim纤维患者(房束型10例,短房室型19例)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29例患者Mahaim纤维只存在递减性前向传导功能,其中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路(左侧游离壁和右侧中间隔各1例),2例合并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3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均为慢快型)。经Mahaim纤维前传的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房束型心室早激动点在右心室心尖部,短房室型心室早激动点在三尖瓣环消融靶点处。于三尖瓣环的心房侧成功消融所有Mahaim纤维,其中28例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心房侧消融成功,1例于右心房中间隔消融成功。13例标测到明显的Mahaim纤维电位,25例(房束型9例,短房室型16例)有效消融时出现加速性Mahaim纤维的自主心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隐匿性房室旁路和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者,分别给予以慢径改良、旁路消融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随访(17±8)个月,无1例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Mahaim纤维多位于三尖瓣环游离壁。导管消融是Mahaim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消融中出现加速性Mahaim纤维自主心律可以作为判定有效消融的预测指标。消融术前和术后应进行详尽的电生理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其他的心动过速。
作者:廖自立;胡继强;杨倩;马坚;王方正;张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电话心电远程监测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探讨远程心电监测仪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72例,其中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3例。患者在消融术后第1天及每3个月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术后每天定时及有症状时接受电话远程传输心电图(TTECG)监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记录的房颤复发情况及房颤发生与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11.0±2.3)个月,TTECG共检测到4403份无干扰心电图,3610份窦性心电图中有症状的1351份(37.43%)。793份异常心电图中无症状性发作的214份(26.99%)。术后3个月空白期中,24h动态心电图发现17例(23.61%)房颤复发,TTECG发现31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随访期间,24h动态心电图发现9例房颤患者复发,TTECG发现18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通过TTECG的监测,与空白期的复发率比较,1年后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22),而24h动态心电图未发现复发率的差异(P=0.083)。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及TTECG监测,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4.62%,71.79% (P=0.000),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0.91%,78.79% (P=0.006)。结论 对于心律失常尤其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监测,电话远程心电监测优于常规24h动态心电监测,能及时发现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尤其是无症状性房颤。术后有症状患者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房颤复发,实际为窦性心律。
作者:夏云龙;王尹曼;田晓晨;李岩;高连君;张树龙;杨延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对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639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对可能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和消融房室旁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2例(12.8%)有房颤,557例无房颤。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组男性、高龄、多旁路者更多。对成功消融房室旁路的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患者80例进行随访,成功随访57例(随访率71.3%),其中6例(l0.5%)房颤复发。消融后复发房颤组女性和高龄者多见,多伴有心脏相关性疾病,消融前房颤病史更长,左心房内径更大。结论 男性、高龄、多旁路是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而女性、高龄、基础心脏病、房颤病史长及消融前左心房内径大是预测消融后房颤复发的较好指标。
作者:包萍;王祖禄;梁延春;梁明;韩雅玲;刘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是胚胎时期原始左心房的残余附属结构,为狭长、弯曲的管状盲端。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纤维走形使心电活动在LAA内的传导有别于左心房( left atrium,LA)。近年研究发现,LAA不仅是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也是房性心律失常产生和维持的重要部位[1-2]。左心耳起源和解剖学特点胚胎时期的左心房主要由原始肺静脉( pulmonary veins,PVs)及其分支融合而成。在PVs插入LA的过程中,LA内膜血管壁成分逐渐增多,而冠状静脉窦来源的心肌成分逐渐缩小并包绕原始LA分割形成LAA[3]。组织胚胎学证实:与PVs和LA体部不同,LAA口部没有血管壁成分,其内膜仅由富含弹性纤维的胶原层和少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组成,体部则包含丰富的心肌细胞,形成肉眼可见的梳状肌[3]。LAA口部心肌细胞稀少的这种解剖特点使其成为折返性心律失常潜在的关键传导区[4]。
作者:黄雯;张奎俊;姚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男,66岁,因发作性胸痛伴晕厥两次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V4~V6导联ST段下移0.05~0.10 mV,Ⅰ、Ⅱ、Ⅲ、aVF、V4~V6导联T波低平)。血糖13.7 mmol/L,尿素氮8.3mmol/L,血钾、钙、D-二聚体均正常,因发病时间不足4h,未进行心肌酶学检查。入院后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处理,为进一步明确晕厥原因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作者:万春霞;曲晓燕;张忠珍;杨英;王美娟;姚玉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110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7例植入带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的转归情况,以及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生存时间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中有92例患者完成随访研究,随访1~132(48±28)个月,共死亡30例,死亡率为32.6%,5年生存率为66.9%±5.8%。24例为心脏性死亡,占总体死亡的80%,其中包括11例为心力衰竭恶化导致的死亡,13例为心脏性猝死(sCD),其余6例为非心脏性死亡。14例行CRT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有8例死亡;71例行CRT的窦性心律患者中死亡22例;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后组(50比87,P=0.013);7例植入CRT-D的患者均无死亡;3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死亡率(66.7%)较无肾功能不良者(20.6%)高(相对危险度:3.24,95% CI1.88 ~5.59,P<0.001)。结论 CR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脏性死亡,其中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和SCD。CRT-D和CRT两组患者之间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CRT的窦性心律患者较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CRT患者预后较差。对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CRT患者同时给予房室结消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作者:谢上才;金炜;李昌义;史浩颖;孟伟栋;张建军;汪芳;孙宝贵;刘少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起搏除颤导线故障病例特点。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62例在我院新植入ICD导线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所有导线植入均以锁骨下静脉作为入路。随访中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异常考虑导线故障:(1)起搏阻抗永久性或间歇性>2000 Ω或<250 Ω;(2)除颤高压阻抗>200 Ω;(3)心内电图证实除颤导线感知非生理性高频噪声导致误放电。结果 中位数随访时间28(10 ~46)个月,4例患者(6.5%)诊断ICD导线故障,导线寿命18~38个月;临床均以ICD误放电至医院就诊,同时程控发现ICD导线起搏阻抗异常。其中l例患者放电前闻及ICD导线阻抗报警,4例患者均重新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结论 ICD导线故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ICD导线阻抗报警功能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导线故障。如程控发现仅仅除颤导线起搏阻抗异常,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可以作为首选的故障处理方法。
作者:陈太波;程康安;程中伟;范静波;姜秀春;方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抑郁与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04年至2008年98例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均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抑郁情况的评估,并随访术后复发情况。出现房颤症状及心电检查阳性结果判断为复发。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6.16±13.22)岁,术后随访(14.7±1.4)个月发现,复发28例(29.6%),死亡1例。复发与未复发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单因素分析显示抑郁、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两项均使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危险性成倍增加[抑郁OR= 3.95,95% CI( 1.63~9.56),P=0.002;左心房内径OR= 1.18,95%CI(1.03~ 1.36),P=0.01]。结论 抑郁及左心房内径是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秦牧;于胜波;赵庆彦;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