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川;刘冰;郭成军;方冬平;郭晋萍
回顾1999年3月~2002年9月在我院进行的68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手术,共出现4例心包积液病例.4例均为男性,年龄56~81(68±10)岁,2例发生了心脏压塞.心脏压塞的原因均为冠状动脉穿孔.
作者:王志军;沈法荣;黄抒伟;凌锋;陈建明;俞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急性心脏压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种严重的并发症.方法报告介入性操作相关的急性心脏压塞18例,约占同期进行心脏介入性治疗病例的0.36%。其中,部分与学习曲线有关,但各种操作都可能导致心脏压塞.结果本组病例中包括二尖瓣球囊扩张、射频消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临时起搏器植入、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等,所以,介入性操作中需要高度警觉.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有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本组死亡1例,继发于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心脏压塞导致的低血压,诱发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17例,未遗留严重并发症.重点报告1例肺动脉瓣扩张术致右心室流出道破裂和1例ICD植入时右心室壁损伤的病例.结论在介入性治疗中,急性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和果断处理是成功救治病人的关键.
作者:陶谦民;张芙荣;陈君柱;朱建华;郑良荣;邱原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犬骨髓间叶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与鉴定方法,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干细胞移植提供细胞材料.方法抽取犬骨髓液10 ml,以DMEM 1∶1稀释,用1.063 g/ml percoll密度分离液,以600 g离心力、30 min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LG-DMEM及10% FBS添加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25 μg/ml两性霉素B培养骨髓干细胞;利用细胞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应用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检测,诱导剂诱导分化间叶组织细胞等方法进行犬骨髓间叶干细胞的鉴定.结果分离出的犬骨髓单个核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10-4~10-6,在LG-DMEM与选择性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犬骨髓间叶干细胞孵育24 h即可见细胞贴壁生长,贴壁细胞约占接种单个核细胞总数的10-6.犬骨髓间叶干细胞增殖分裂迅速, 38~48 h内增殖多个细胞,约72 h即可增殖形成大的细胞克隆,7~10 d即可布满瓶底.细胞融合时类似成纤维细胞,呈纺锤状,细胞小而密集,螺旋梳状排列.连续培育10代以上,未见细胞形态、增殖特性发生改变.未见骨髓间叶干细胞自发分化其它类型细胞,仍维持原代培养细胞的增殖特性.犬骨髓间叶干细胞的表面标志SH2阳性,CD45则阴性.在化学诱导液的作用下,犬骨髓间叶干细胞能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间叶组织类型细胞.结论密度梯度分离法与贴壁筛选法能较好地进行犬骨髓间叶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扩增,犬骨髓间叶干细胞具备易于分离培养,巨大增殖潜力,独特细胞表型,多系分组能力等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细胞移植修复治疗提供了理想细胞材料.
作者:张澍;黄从新;任晓庆;浦介麟;王方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为心脏介入性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心脏压塞,在临床工作中并不罕见,并且随着心脏介入性诊治工作不断深入和增加,发生心脏压塞的病例数也会相应增多[1,2].
作者:许力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阵发性房颤进行早期干预,防止过早地进展为慢性房颤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
作者:陈建明;沈法荣;黄抒伟;凌锋;俞蔚;王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7岁,临床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年前植入VVI起搏器,近日自觉心慌来院就诊.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卢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处理策略.方法 12例心脏压塞患者,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52岁.其中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8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例,右心室起搏1例.根据心脏穿孔的不同原因、可能的部位及心脏压塞情况,分别采用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穿刺引流与开胸修补或开胸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3例单纯心包穿刺引流均痊愈;8例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开胸修补有7例痊愈,1例主动脉根部破裂者因心源性休克时间过长,死于呼吸衰竭;1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者左回旋支穿孔,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心包切开、胸腔置管引流痊愈.结论根据心脏介入性治疗导致心脏压塞的不同原因、可能部位及心脏压塞进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治疗此类并发症.
作者:刘启明;周胜华;祁述善;沈向前;宁忠平;胡信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报道马汉姆纤维的自律性以及对有效消融的反应.方法对13例马汉姆纤维患者(心房-心室型10例,心房-分支型3例),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观察术中窦性心律和消融放电时,马汉姆纤维自主心律的发生和特点.结果 2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出现反复短阵马汉姆纤维自主心律,频率65~72 次/min,QRS波形态相同于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阻断13例患者的马汉姆纤维,18次有效消融中14次(敏感性78%)出现不规则的加速性马汉姆纤维自主心律,持续1.2~14 s;54次无效消融均无马汉姆纤维的自主心律(特异性100%).结论马汉姆纤维具有自律性,消融放电中出现的加速性马汉姆纤维自主心律可以作为判定有效消融的预测指标.
作者:马坚;楚建民;方丕华;王方正;陈新;张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报告我院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在Carto标测系统引导下,应用Pappone法消融后并发急性心脏压塞.
作者:邹德玲;马淑梅;孙亚清;杨智勇;曹乾;孙英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心脏压塞是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绝大多数与导管操作粗暴或带张力操作有关,其它原因少见.现报道2例与放电过程中消融导管电极反复焦痂形成有关的心脏压塞.
作者:刘兴鹏;张建军;马长生;冉华中;方东平;聂绍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自1993年初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术以来,共治疗各类心动过速1 056例,并发心脏压塞2例.
作者:许春萱;黄明方;陈林;吴卫;张祖杰;林亚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并发的心脏压塞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3~2003年10年间行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病例.结果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PTCA+Stent)2 100例,发生心脏压塞3例,发生率为0.14%.PTCA+Stent术合并心脏压塞者均为慢性完全堵塞性病变.其中1例血管远端穿孔;另2例病人未找到穿孔部位.3例病人均为延迟出现的心脏压塞,术后4~6 h发生.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PMR)5例,发生心脏压塞1例.PMR 1例在手术后即刻出现心脏压塞.4例病人均有胸痛及难以纠正的低血压.全部病例均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并在其指导下迅速进行心包穿刺,留置引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脏压塞是冠心病介入治疗极为少见但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李昭屏;冯新恒;张福春;李卫虹;郭静萱;毛节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例1,患者男性,89岁.一度房室阻滞12年.近3年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长PR间期文氏型房室阻滞伴间歇性右束支阻滞.
作者:章洪英;梁兆光;姜玉萍;黄永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各种心动过速是近年来心律失常治疗方法的重大进展之一,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技术,心脏压塞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曲秀芬;杨巍;谷宏越;田野;李为民;黄永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中发生急性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3年6月1 442例心脏病介入手术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的资料.结果 4例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即刻出现胸闷、烦躁、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X线示心脏搏动减弱或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诊断为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0.3%,其中1例发生在植入起搏器术后即刻,1例在二尖瓣球囊扩张行房间隔穿刺时,2例发生于射频导管消融过程中.3例经心包穿刺引流成功,1例因射频导管消融导致左心房穿孔,心包穿刺失败,未能及时开胸切开心包,患者死亡.结论心脏病介入性治疗操作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可危及生命,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的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开胸切开心包减压.
作者:陈大年;王邦宁;黄其植;骆志刚;刘和俊;沈玉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左侧隐匿性旁路(AP)构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时,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CS)是极为重要的参照路标;但偶尔也会遇到二尖瓣环处消融部位CS的逆行心房波早但放电不能阻断AP,而成功消融部位的逆行心房波反而不是为领先的情况;有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斜行AP,即AP行走的方向与房室环之间有一定的夹角,其心房、心室两个插入端分别以不同的角度与房、室心肌组织相连接,AP的行程较长,造成两个插入端在二尖瓣环投影上有一定的斜向距离.
作者:张丰富;贾海波;罗骏;段宝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合称大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103次,隔离大静脉230根,其中肺静脉207根,上腔静脉23根.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2例,脑卒中2例,肺静脉狭窄4例(狭窄程度>50%),术后少量心包积血2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棘手的并发症,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术中发生的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和冠心病介入性治疗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和处理的方式及结果.结果 8例患者发生心脏压塞,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8~73岁.介入性治疗术中即刻出现填塞症状5例,迟发症状3例;救治成功7例,死亡1例.其中起搏器植入术2例,射频导管消融术3例,并发于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术3例.结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合并即刻和迟发两类心脏压塞,多与操作不当有关.应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意识,改进操作技巧.
作者:张英川;刘冰;郭成军;方冬平;郭晋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因心脏介入手术所致的12例心脏压塞病例,分析其可能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随访其预后.方法 5 040例心脏介入手术中共发生12例心脏压塞,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17)岁,其中8例与导管标测和射频消融术有关,2例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有关,2例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有关.结果心脏压塞的主要原因包括左心室穿孔、心脏静脉破裂、冠状动脉和左心耳穿孔.8例经立即心包穿刺抽液150~1 000 ml病情稳定,4例因出血量大进行了外科手术.出院后平均随访(23.6±13.1)个月,全部病人情况良好.结论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十分重要.
作者:曹克将;单其俊;陈明龙;邹建刚;杨志健;孔祥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急性心脏压塞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旨在总结分析此并发症的诊断、处理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京医院自1992年2月至2003年5月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的2 32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确诊为心脏压塞的患者15例占同期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病例的0.64%.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或术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难以纠正的低血压、心率减慢等提示心脏压塞的症状与体征,X线示心脏搏动减弱伴心影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包内液性暗区、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局部造影剂外渗漏入心包腔.除一般抢救与治疗措施外,尽快采用常规心包穿刺抽液或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引流心包积血.采用灌注球囊或带膜支架治疗制止冠状动脉出血,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5例心脏压塞患者中,8例在导管室行介入性治疗术中诊断,7例在术后延迟出现(30 min~8 h,平均4.5 h).8例患者仅行心包穿刺引流而解除心脏压塞;4例患者行灌注球囊/带膜支架治疗及心包穿刺引流后解除心脏压塞;3例病情严重者经外科处理.6例患者采用常规心包穿刺抽液方法,其中4例成功解除心脏压塞,2例经外科处理成功;9例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其中8例成功解除心脏压塞,1例经外科处理.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和X线检查对于诊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的急性心脏压塞有重要意义.心包穿刺引流是解除心脏压塞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引流法是一种快速、安全、准确的方法.灌注球囊、带膜支架治疗及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脏压塞的重要措施.
作者:程何祥;王海昌;贾国良;郭文怡;吕安林;李伟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