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露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AF)和正常窦性心律(NSR)患者右心房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tol)的变化.方法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了风湿性心脏病AF心律(AF组)和NSR心律(NSR组)患者右心房肌细胞Itol的变化.两步酶解法得到单个心肌细胞,分别对比了两组细胞的电流-电压曲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失活后再激活的恢复过程及电流失活速度.结果AF患者右心房肌细胞Itol密度比NSR患者的Itol密度明显降低,除极化至+60mV时分别为(4.25±0.86)pA/pF(n=20个细胞)和(8.53±0.68)pA/pF(n=11细胞),P<0.001.两组Itol失活速度均无电压依赖性,两组细胞Itol电流的失活速度、激活与失活特征及失活后再恢复常数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AF和NSR患者右心房肌细胞的Itol除电流密度明显降低外,激活曲线参数、失活曲线参数、失活后再激活的恢复时间常数及电流失活速度差异均无显著性,这是AF患者离子通道重构机制之一.
作者:孙秀梅;潘世伟;胡小琴;张炳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0岁,因突发胸闷、心悸并晕厥1次急诊入院,入院前4 h误服大剂量阿司咪唑(息斯敏,3 mg×85片)255 mg.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醒,血压120/70mm Hg(1mHg=0.133 kPa),心率72次/min,心电图示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早)、QT间期延长(0.64 s)、短阵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作者:李江;柴晓利;彭道泉;张翼;李向平;许竹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岁以内婴儿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 1995年7月至2001年8月,共收治1岁以内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婴儿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手术矫治24例,平均年龄(6.04±3.34)个月,平均体重(5.74±1.22)kg;心上型10例(41.67%),心内型11例(45.83%),心下型1例(4.17%),混合型2例(8.33%).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其中急诊手术4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结果术后早期(30d)死亡3例(12.50%).4例急诊手术婴儿均存活.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室上性心律失常10例(41.67%),其中窦性心动过缓5例(20.83%),交界区性心律4例(16.67%),二度房室阻滞1例(4.17%).左、右心房联合切口矫治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2.50%(5/8例).所有心律失常婴儿经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外膜临时起搏及其它对症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婴儿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早期手术疗效满意.左、右心房联合切口入路行心上型矫治术可确保吻合口足够大,但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统计学分析只与心内型有明显差异,与其它手术路径相比差异不明显.
作者:闫军;陈庆良;耿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王祖禄;陈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房肌Ca2+调控蛋白(calcium handling proteins)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ation,AF)电重构中的作用及与解剖学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0例慢性AF患者和6例对照组心房肌Ca2+含量和细胞膜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肌浆网钙泵(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adenodinetriphosphatase,SR Ca2+-ATPase)、磷酸受纳蛋白(phospholamban)、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和肌集钙蛋白(calsequestrin)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达;测量AF患者左、右心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和肺动脉收缩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患者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增加[(1 330±770)μg/ml vs(302±31)μg/ml,P<0.01];细胞膜L型Ca2+通道、SR Ca2+-ATP ase和兰尼碱受体mRNA下调[(0.65±0.30)v(0.97±0.19),P<0.01;(0.73±0.13)vs(1.10±0.11),P<0.001;(0.71±0.25)vs(0.90±0.13),P<0.05].SRCa2+-ATPasemRNA表达与左心房内径中度负相关(r=-0.56,P<0.05);与二尖瓣口面积正相关(r=0.70,P<0.05);细胞膜L型Ca2+通道mR-NA表达与二尖瓣口面积显著正相关(r=0.84,P<0.01).结论频率相关的细胞内Ca2+超负荷可能是AF电重构的始动因素,心房肌Ca2+调控蛋白异常是Ca2+超负荷的分子生物学机制,Ca+调控蛋白mRNA表达异常与左心房解剖学改变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作者:张薇;张学义;钟明;张供;卞继峰;张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近年来起搏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器不仅仅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还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心房起搏部位也不只局限在右心耳,还可在Bachmann束、冠状静脉窦中段、Koch三角等部位.
作者:王梦洪;吴印生;彭景添;吴友平;郑泽琪;罗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0岁,因头晕、心悸入院.入院前16 h内患者间断服用阿司咪唑(息斯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共350mg,1 h后感头晕,恶心,2 h后症状加重并感阵发性心悸,气促,无晕厥.
作者:张翼;祁述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离子重构的分子基础.方法以先天性心脏病(CHD)和风湿性心脏病(RHD)持续窦性心律(SR)患者为对照,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RHD伴阵发性AF(PAF)慢性AF≤6个月(AF<6 M)和慢性AF>6个月(AF>6 M)患者心房肌L-型电压依赖钙通道alc亚基(LVDCC alc)、电压依赖KV4.3钾通道a亚基(VDKV.3α)和电压依赖钠通道a亚基(VDSC a)mRNA的表达.结果 SR组内CHD患者与RHD患者LVDCC alc、VDKV4.3 a和VDSC a的mRNA表达差别无明显性;与对照组相比,各组AF患者VDSC a的表达没有改变;LVDCCalc在AF>6 M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下降,而在PAF和AF≤6 M患者中的表达有不同程度下调,但无统计学意义;LVDCCalc mRNA表达与心房率、左、右心房内径成明显负相关,并且其表达随AF分数增高逐渐下降;单因素协方差分析(ANOVA)矫正心房内径的影响,AF>6 M患者alc mRNA表达仍明显下降(P<0.01).KV4.3amRNA在PAF、AF≤6 M和AF>6 M患者中的表达均显著降低.KV4.3钾通道a亚单位mRNA表达与AF分数、左心房内径和平均心房率均成明显负相关,经ANOVA剔除左心房内径的影响,各组mRNA表达较SR组仍显著下降(P<0.05).结论 L-型钙通道和KV4.3钾通道转录水平下调是相应ICaL和Itol重构的分子基础,基因表达异常是电重构的重要环节,对AF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有重要意义;PAF和AF<6 M患者L-型钙通道转录水平无明显改变,其ICaL重构可能与转录后调节异常和/或蛋白降解系统激活增强有关;电压依赖钠通道在基因转录水平无改变,与AF患者I№无变化相符.
作者:张建成;黄从新;邓玉莲;许春萱;林立芳;胡锡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性,72岁,因发作性抽搐、意识丧失6次于1997年11月11日收入院.于1997年3月无诱因出现头晕、全身似触电感,随之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持续30s左右抽搐停止,醒后无发作时记忆,感头晕、乏力.
作者:陈涛;陆万竹;许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构不同构型间心律失常的差异.方法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了24 h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划分左心室构型、判定心律失常,比较左心室重构组与正常构型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甄选出对心律失常有独立影响的因素,并在校正这些影响因素后,比较左心室不同构型间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左心室重构组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构型组.而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相对独立因素很多,其中部分左心室解剖结构指标、高血压分级、左心房内径、E/A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以及日平均心率等占重要地位;校正上述影响因素后,不同构型两两比较时,部分构型之间心律失常分级级别仍存在差异,且差异为构型本身差异所致.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高血压分级、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等),不同构型间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
作者:周荣;田橙;郑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持以及症状产生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心律失常的产生尽管拥有解剖学基础,但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发作是阵发性的,并直接或间接地受自主神经影响;(2)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试验证实,对自主神经的干预可预防心脏性猝死;(3)中枢及外周神经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4)应用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激动剂也能产生心律失常.
作者:林治湖;杨延宗;杨东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7岁.6个月前上楼时胸骨后胸闷,无放射性疼痛,休息几分钟后缓解,无心悸、气促、黑和晕厥,未诊治.入院前1周,心电图检查显示ST-T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作者:王崇慧;杨静;唐邦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其常见的直接原因为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传木;张明哲;田明坤;乔鲁军;顾春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46岁.因脑出血左颞部开颅减压术后2个月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7℃,心率75次/min,心律不齐,血压180/130 mmHg(1 mm Hg=0.133 kPa).
作者:黄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其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能否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很重要.
作者:张淑丽;吴贤尧;王淑惠;姜秋兰;姜珉;王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量表化调查,试图发现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患者60例,均经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时间超过3个月.其中DDD或VDD起搏器24例,VVI起搏器36例.在随访过程中要求患者填写完成以下内容问卷或量表:一般状况调查表;心脏起搏治疗相关问题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对照组为门诊体格检查的健康人30例,按要求填写SCL-90量表.量表采用标准评分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SCL-90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心理症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的SCL-90总分与患者的经济情况、心脏起搏方式、躯体症状和社会支持相关(P<0.05).结论与正常人比较长期心脏起搏患者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经济情况、社会支持、躯体症状、起搏方式等是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随访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作者:徐冬玲;王苏加;潘秀荣;王可富;李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