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心血管病影像学组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卒中(主要为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脏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已成为我国首要死亡原因。 ASCVD应与高胆固醇关系更为密切,充足而确凿的证据表明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危险因素。然而,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和2010年2次全球疾病负担系列研究数据表明,无论发达还是不发达地区,高血压是血管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则位列第二[1]。
作者:吴平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药物洗脱球囊( drug-eluting balloon , DEB )可运输药物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使药物快速释放并均匀黏附到血管壁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近年来,药物洗脱球囊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n-stent restenosis , ISR)方面异军突起,201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 ESC)指南推荐DEB用于治疗ISR(推荐类别Ⅰ,证据水平A)[1]。同时,DEB在治疗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原发病变及其他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崔孔勇;吕树铮;宋现涛;柳弘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3岁,主诉“胸闷”3个月,无胸痛症状,于2015年11月6日入院。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异常Q波及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增厚,厚约20 mm;左心室心尖明显变薄,向外凸出,呈瘤样改变,大小约30 mm ×44 mm。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示:冠状动脉正常。心脏磁共振电影序列示(图1):左心室近心尖部收缩期闭塞,左心室心尖部向外呈明显囊状膨凸,囊壁菲薄,无收缩运动;室间隔近中段增厚,中段厚约30 mm;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基本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58.7%。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示(图1):室间隔近中段及室间隔与右心室前后移行处强化;心尖部室壁呈透壁强化。患者随后进行了室壁瘤切除术,7个月的短期随访内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作者:李璐;赵世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2016年是我国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与会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全党、全政府和全民为实现健康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进军号。紧接其后,公布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为实现健康中国梦明确提出了期望寿命增长3年等一系列指标和实现指标的具体措施。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β2糖蛋白Ⅰ(β2 GPⅠ)抗体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 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ApoE -/-小鼠24只,6~8周龄,体重20~23 g,分为正常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抗β2 GPⅠ抗体组和高脂饮食+同源对照IgG组,每组6只。饲养期间每2周记录小鼠体重1次,根据分组每周腹腔注射抗β2 GPⅠ抗体(100μg/只)或同源对照IgG (100μg/只)1次。饲养16周时利用小动物核磁共振(MRI)仪观察颈动脉脂质沉积情况;采集小鼠眼球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后检测血浆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处死小鼠分离血管,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颈动脉近分叉处管腔狭窄情况,并计算其面积。结果(1)各组小鼠体重监测结果: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至饲养第16周以高脂饮食对照组增长为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高脂饮食+抗β2GPⅠ抗体组和高脂饮食+同源对照IgG组与正常饮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小鼠血脂的检测结果:饲养第16周时,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抗β2 GPⅠ抗体组和高脂饮食+同源对照IgG组小鼠血浆TC和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饮食对照组(P均<0.05),而高脂饮食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HDL-C水平仅高脂饮食对照组高于正常饮食对照组。 TG水平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脂饮食+抗β2GPⅠ抗体组小鼠AI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3)各组小鼠颈动脉管腔脂质沉积、管壁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检测结果:饲养16周,MRI可见高脂饮食+抗β2 GPⅠ抗体组小鼠颈动脉管腔周围白色脂质沉积较其余各组明显。同时,小鼠颈动脉切片HE染色发现,高脂饮食+抗β2 GPⅠ抗体组小鼠颈动脉管腔出现狭窄,其斑块面积占整个管腔百分比为(37.545±1.351)%,明显大于正常饮食对照组[(1.235±0.460)%]、高脂饮食对照组[(11.635±2.751)%]和高脂饮食+同源对照IgG组[(11.815±2.623)%], P均<0.01。高脂饮食+抗β2GPⅠ抗体组小鼠颈动脉斑块面积为[(3.121±0.124)×104μm2],明显大于正常饮食对照组[(0.094±0.015)×104μm2]、高脂饮食对照组[(1.309±0.147)×104μm2]和高脂饮食+同源对照IgG组[(1.027±0.228)×104μm2], P均<0.01。结论抗β2GPⅠ抗体可促进ApoE-/-小鼠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作者:王晓燕;周红;朱晓洁;夏龙飞;何超;蔡谦谦;王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OCT )是继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与IVUS相比,OCT有极高的分辨率,在评价易损斑块和指导支架置入,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等冠心病诊疗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在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2013年的稳定性冠心病管理指南中,OCT对于评估病变特征及优化支架置入过程均为Ⅱb类推荐(证据水平为B),总体证据水平等同于IVUS[1]。在ESC/欧洲心胸外科协会( EACTS )2014年的心肌再血管化指南中,将OCT对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的推荐等级提升到与IVUS等同的Ⅱa类[2]。2015年发表的ILUMIEN Ⅰ研究表明, PCI 术前和(或)术后行OCT检查可影响术者的介入治疗策略[3]。近期的ILUMIENⅡ研究结果表明,OCT在指导支架膨胀方面不劣于IVUS[4]。因此,国内长期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及影像学研究、有丰富冠心病介入诊疗临床经验的心血管病专家通过循证医学回顾并结合临床实际经验,共同制定OCT成像方法、图像分析以及应用指征的中国专家建议,旨在规范并指导OCT在冠心病诊疗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心血管病影像学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6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CI组316例,CABG组347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梗)、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梗/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为增加组间可比性,本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匹配前后两组人群的风险比( HR)、95%CI及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2(5.1,8.3)年。多因素校正前的结果显示,PCI组和CABG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 (44.5%比45.7%, P =0.036)、再次血运重建(33.7%比19.5%, P <0.001)、心原性死亡/心梗/卒中联合硬终点(20.4%比34.3%,P=0.032)和卒中(3.7%比23.5%, P<0.001)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13.0%比18.9%, P =0.12)和心梗(11.3%比6.1%,P=0.10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CI组MACCE发生率仍明显高于CABG组(55.2%比41.9%,P=0.011),主要归因于PCI组较CABG组明显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HR=2.46,95%CI 1.662~3.642,P<0.001);两组间全因死亡(P=0.286)、心梗(P=0.165)和心原性死亡/心梗/卒中联合硬终点( P=0.30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PCI组(P=0.00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202对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配比成功。 PCI组心梗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12.7%比3.8%,P=0.039),其余终点事件发生率与Cox多因素校正结果一致。结论 CABG和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相似,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升高,而CABG组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倾向性评分匹配样本分析显示,PCI组不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升高,且心梗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但仍未转化为病死率上的差异。提示PCI可以作为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血运重建一个合理的选择。
作者:杨帮国;玉献鹏;陈方;吕树铮;李全;何继强;苑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支架术治疗颅外椎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8月至2014年6月在阜外医院行支架术的颅外椎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性狭窄住院患者20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1)患者年龄(64.1±7.9)岁,其中男性179例(87.7%)。(2)共处理颅外椎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210处,其中左侧156处,右侧54处(其中6例患者行双侧椎动脉支架术)。置入支架210枚,支架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210/210)。术前椎动脉直径狭窄程度为(85.1±6.4)%,术后残余直径狭窄程度为(6.5±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例(1.5%)患者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1.0%)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和10天出现后循环缺血性小卒中。(4)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5(0.8~2.5)年。3例(1.5%)患者死亡,其中非后循环相关死亡2例,心脏性猝死1例;卒中3例(1.5%),其中支架侧后循环卒中1例,无关区域卒中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2.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0.5%);支架内再狭窄39例(19.4%),其中完全闭塞14例(35.9%),症状性再狭窄4例(10.3%)。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支架置入后1、2、3和5年的原发性通.率分别为85.6%、78.6%、72.2%和64.4%。结论支架术治疗颅外椎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可行,中远期通.率较高,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车武强;蒋雄京;董徽;彭猛;邹玉宝;宋雷;张慧敏;熊洪亮;吴海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前我国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在不断升高,由其衍生的晚期并发症--血管钙化愈来愈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医学热点问题[1-3]。深入探寻血管钙化的调控机制,尤其是针对新近提出的“血管钙化是血管内炎性因子启动的程序性成骨过程”这一学说,对骨-血管轴上的相应介质进行研究意义重大[1-3]。有鉴于此,本文就血管钙化、骨重塑的分子开关--活化 T 细胞核因子 c1(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oplasmic 1,NFATc1)、骨重塑相关的炎症、炎症共刺激分子CD137-NFATc1-血管钙化调控轴的提出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希望能为血管钙化的基础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作者:王中群;戴俏武;邵晨;严金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药物心脏毒性是指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心肌受损,导致心律失常、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甚至心肌肥厚或心脏扩大等心脏病变,可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和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等。近年来,由于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越来越多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苷类等引起的心脏毒性已经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对于非心血管药物,如抗生素、口服降糖药等导致的心脏毒性可能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又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就各类非心血管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及常见的心脏毒性症状作一综述。
作者:彭文星;石秀锦;林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