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的临床疗效

黄育强

关键词: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转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采用不同转运模式来院就诊,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以往在我院就诊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92例,其中46例为自行来院就诊,另外46例为120救护车接往医院就诊,分别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有效率、救治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例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ST段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3%,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期间仅有2例出现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消失时间、ST段复常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采用120救护车接往医院就诊方式进行转运,可以有效提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缩短治疗时间.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实施研究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例共20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模式上增加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的安全管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护理安全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9.00%),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总体临床护理管理效果较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韩婷;王庆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调脂治疗在冠心病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在该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调脂干预,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水平明显降低.使用他汀类药物,使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仍然是目前临床对该疾病实施防治的一个首要目标.二级预防者,即患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位症的患者,通常情况下都会推荐通过有效方案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尽管其具体作用机理目前仍然处于讨论阶段.临床对于冠心病进行初级预防,即具有明确的冠心病易患因素的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高危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实际效果、调脂治疗次要指标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脂治疗在冠心病预防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实施综述.

    作者:苏文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绞股蓝总苷分散片治疗高血脂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 对高血脂患者治疗中应用绞股蓝总苷分散片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依据用药剂量,把高血脂患者75例分成2组,均以绞股蓝总苷分散片展开治疗,36例以常规剂量治疗为A组,40例提高剂量展开治疗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治疗后TC、TG、HDL-C、LDL-C改善程度比A组优越,B组总有效率是95.00%,与A组的77.14%对比较高,且B组无效率、复发率也明显较A组低,两组明显不良反应均未出现(P<0.05).结论 对于高血脂患者的治疗,大剂量绞股蓝总苷分散片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彭卫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科收治的脓毒症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胞因子和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和生化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缓解了脓毒症对脏器的损伤,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贺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予加巴喷丁,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比较观察两组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加巴喷丁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P<0.05).结论 加巴喷丁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安全性更高,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文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归为对照组;两组入选者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此后对比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浆D-二聚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均不明显;对照组受检者不同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而观察组患者慢性期为(477.65±63.69)μg/L,急性期则上升到(6424.31±4036.25)μg/L,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均较高,故值得临床中借鉴和使用,或联合两种方法同时诊断,以期准确反应患者实际情况.

    作者:聂红军;李芬穗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急诊心绞痛患者7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5例,分别采用急诊优质护理和急诊常规护理,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为急诊心绞痛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让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作者:孔芬芬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究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病情缓解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都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实施优质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梁彦娥;王迎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振动排痰机在呼吸科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机在呼吸科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呼吸科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人工拍背排痰,观察组使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比较其咳痰时间和PaO2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咳痰时间为(4.1±0.3)d,PaO2为(1.5±0.2)mmHg,对照组患者的咳痰时间为(6.2±0.6)d,PaO2为(4.6±0.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科患者采用振动排痰机的效果良好,缩短患者的咳痰时间,改善患者的PaO2水平,可在临床上使用.

    作者:李俊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无创呼吸机联合经管道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对在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所使用的无创呼吸机联合经营管道雾化吸入糖皮激素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指数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选取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呼吸机实行无创通气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经管道雾化吸入BUD,对照组则应用甲泼尼龙进行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定时期治疗之后,其病症均有所改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在异常反应的对比当中,观察组患者产生概率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联合经管道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具有佳治疗效果,并且其异常反应的发生概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努尔麦麦提·如则艾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错型输血及溶血反应的输血处理分析

    目的 分析错型输血及溶血反应的治疗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4例错型输血及溶血反应患者,纳入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抗休克处理,积极防治DI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并保护肾功能,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轻度症状比例从8.3%增加至50.0%,重度症状比例从54.2%减少至16.7%;且脉搏降低、血压水平提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错型输血及溶血反应患者,应该根据临床症状特点积极治疗处理,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张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老年冠心病病患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开展无缝隙护理,对两组的心绞痛控制效果、预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病患心绞痛控制效果、预后效果都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病患的护理中,采用无缝隙护理有效控制其疼痛发作状况,有助于预后效果的提高.

    作者:付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和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特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路径;实验组在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路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2%,优于对照组的76.2%,在心率、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上,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可以有效安全地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朱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

    目的 探讨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的西药管理措施,发现效果不佳,并于2016年2月实施质量改进,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此提升管理质量及药剂的合理应用率.结果 经针对性管理措施实施后,其药物的合理应用率为93.33%,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临床中应加强对西药的合理应用管理,建立健全的用药制度,以此提高用药的安全,保障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梁永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在冠脉介入诊疗术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间隔逐渐旋松旋压式桡动脉止血器对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完成的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诊疗患者,单纯冠脉造影者按1、2次序随机分成A组(造影对照组)、B组(造影观察组).支架治疗者按1、2次序分为C组(支架治疗对照组)、D组(支架治疗观察组).对照组术后2小时始旋松桡动脉止血器旋帽一圈,每2小时旋松一次一圈,直至完全松开,12小时后去除止血器.观察组术后1小时开始松动压脉器半圈,每半小时一次,连续2至3次,此后每半小时旋松1圈,直至完全松开,直接去除止血器.统计两组在临床舒适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发生,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如手部肿胀、皮肤水泡等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术后1小时始逐步旋松桡动脉止血器,每半小时半圈至一圈,并适时去除止血器,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明显降低与止血器相关术后并发症.

    作者:姜国田;史俊康;王娟;孙林;王秀琴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运用

    目的 对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起到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并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9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不使用支架,设置为对照组,48例患者使用药物洗脱支架,设置为研究组.对比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相关指标、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出现情况、即刻成功率.结果 随访30天,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访240天,研究组患者心脏不良反应出现率与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LVEF、术后两小时CK-MB峰值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运用能够取得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并减少远期心脏不良反应,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张静;莫亚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 分析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7年1月输血患者3952例资料,统计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及发生原因,并总结处理措施.结果 通过对输血患者3952例进行分析发现,共出现32例配血不合现象,发生率为0.8%.从原因上看,不规则抗体引发7例,占比21.9%;冷凝聚引发2例,占比6.3%;药物和疾病引发14例,占比43.7%;离心不足引发2例,占比6.3%;纤维蛋白过高引发5例,占比15.5%;标本未混匀2例,占比6.3%.结论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输血期间尽量自身输血,预防交叉配血引发的不良反应.

    作者:汤玮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脑血栓患者76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个小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种实施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68%、15.7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74%、2.63%,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脑血栓患者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日~2017年3月20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差异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可促进疗效的提高,将其心绞痛的发生次数减少,意义重大.

    作者:李润乔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护理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工作,为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我院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进行急救护理.结果 在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采用急救护理后,有55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7.00%,另外,有5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中有3例在入院后死亡,在抢救的过程中有2例死亡.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塞中应用急救护理,可起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乌日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