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检查与超声检查诊断妇科肿瘤价值的比较分析

迂鑫

关键词:妇科肿瘤, CT检查, 超声检查, 诊断价值, 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和比较CT检查与超声检查在妇科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共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68例妇科肿瘤患者,均行CT检查,同时做超声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结果 本组共纳入68例患者,CT检查妇科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9.71%,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6.7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CT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检查,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妇科肿瘤诊断符合率相当;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子宫肉瘤、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检查卵巢良性肿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与超声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结论 CT检查与超声检查在妇科肿瘤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但CT检查卵巢良性肿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超声检查,但超声检查价格相对低廉,提示二者各有其优势,临床应用时可互补应用,促进诊断率的提高.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简析个性化沟通模式在妇科疾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本文主要是对个性化沟通模式在妇科疾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510例妇科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缓则各255例,对照组患者则是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沟通的优质化护理模式,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护理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妇科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有效运用个性化沟通模式,了解患者心中的想法,从而来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工作,不仅会提升护理的质量,同时也会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医院妇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

    作者:陈海贞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超声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中先天性畸形疾病中,先生性心脏病发生率高.先天性的心脏畸形疾病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新生儿死亡率提升.所以在新生儿出生前的产前检测中,通常采用心脏超声来筛查胎儿的先生性心脏疾病,这也是在早期发现并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好办法,本文主要分析心脏超声在胎儿先生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

    作者:高翔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痛

    目的 分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痛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两组对比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作者:钱红艳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评价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4例,其均存在左室肥厚,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实验组则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比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血压水平、IVST、LVPWT、LVMI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接受缬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可以较好对其左室肥厚进行改善,安全性较高.

    作者:袁慧萍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ET-1、ADP、CRP的水平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血清中脂联素(ADP)、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中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科室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设为联合患病组;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0例,设为2型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例,设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健康体检者35例,设为对照组.采集各组血清标本,完成血清分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DP和ET-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水平,分析ET-1、ADP、CRP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中诊断效果.结果 联合患病组、2型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ET-1、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患病组、2型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D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ET-1、ADP、CRP水平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琛;杨永章;孙晓玲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房颤动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希望对于治疗相关病症有推广意义.方法 随机将样本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患者40例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试验,各20例,试验组选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参照组使用普通的普罗帕酮进行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指标,心室率、临床有效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内容.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心室率、NT-proBNP明显降低,且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试验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使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并且治疗方法更为安全.

    作者:张婉婉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和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存在的隐患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 通过从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设备、人员等方面,以及规章制度方面,认真查找消毒供应中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提出有效解决这些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并付诸实施,以全面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如工作环境的不合理,仪器设备操作未达到有关要求,工作人员意识薄弱、素质有待提高,监督管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等;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全方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质量控制,改进环境等则是有效的防范对策.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是一所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其易于存在安全隐患、造成不良后果,故而应重点分析找出安全隐患所在,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的防范对策,可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又可保障就医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作者:陈川黔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探究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目的 探究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选取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5年07月02日~2017年11月13日,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45例)、观察组给予静脉腔内激光治疗(45例);并对两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进行观察且评价.结果 两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97.78%,对照组--73.33%;两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手术时间(3.21±1.05)h、住院时间(5.21±3.12)d、术后复发率2.22%,对照组手术时间(6.45±3.01)h、住院时间(8.65±4.56)d、术后复发率15.56%.结论 应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季云生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床旁间歇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的效果探究

    目的 对床旁间歇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肾功能衰竭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取床旁间歇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结果 患者治疗前24 h和治疗后24 h各项指标情况,如心率水平、平均动脉压水平以及血肌酐指数和血尿素氮的情况均出现显著变化,其中治疗后24 h各指标情况均低于治疗前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于老年重症肾衰竭的患者采用床旁间歇性血液滤过透析的方法进行治疗,有利于尽快恢复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增强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深入推广.

    作者:夏丽华;李耀扬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调查分析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住院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各50例,西药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给予疏血通.监测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300值,采用ADL及MMSE量表测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智能,MOSSF-36量表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P300在治疗前的波幅及潜伏期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波幅与潜伏期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ADL及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ADL及MMSE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增加(P<0.05).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西药依达拉奉注射液与中成药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应用于脑梗死后VaD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脑梗死后V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化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大量推广应用.

    作者:陈朋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过度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三叉神经血管传入过敏造成的.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多,已有研究报道证实偏头痛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机制为皮层扩散性抑制、卵圆孔未闭、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及遗传因素等.

    作者:许新炜;李云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无痛胃镜在消化内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并探究在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中无痛胃镜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平均分配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应用常规化胃镜方式对常规组实施诊断以及治疗,而对实验组则采取无痛胃镜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的检出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食道、胃部以及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均会出现流泪、呛咳、喉咙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且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内科的临床治疗中,无痛胃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病情的检出率,并使不良反应率降低,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作者:常香丽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入院号单号者为观察组(50例),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入院号双号者为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抢救情况、住院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血脂水平各项指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中,抢救成功的有48例(98.0%),对照组中抢救成功36例(72.0%),两组患者的存活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著(x2=9.2354;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要比对照组更短,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明显(P<0.05).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较高,患者的血脂水平在治疗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后期的康复情况也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林;李前惠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护理学研究分析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价的通用性评价量表和特异性评价量表(如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等).并从延续性护理、家庭护理、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综合护理、个性化护理等方面探讨了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护理干预的新进展,并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具体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和健康生活,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高燕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是参与体内铁代谢过程的重要蛋白质.研究表明,TfR在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因此以其作为靶点与药物结合可应用于肿瘤治疗.现对TfR的结构功能以及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曹佳丽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探析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7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均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5例,观察组按照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按照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方案给予治疗,将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BUN)、(Scr)、(Alb)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水平进行对比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患者的Scr、BUN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中应用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患者肾功能恢复更为明显,且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巧萍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治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先根据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6例监测方式的不同分别分为动态组与常规组,行24 h动态监测与常规监测后,对比两组24 h、夜间与白日的血压和脉压.结果 动态组白日、夜间与24 h血压平均值及脉压平均值都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脉压无明显变化规律,通过24 h动态监测可显著提升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能够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夯实基础.

    作者:陈登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小患儿12个月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患儿的疗效.方法 将70例特发性矮小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1.5u.kg-1.d-1,每晚睡前1 h皮下注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12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两组比较身高增长有显著差异.结论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世芹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我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0例.按时间顺序将纳入病例分为观察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每组50例.各组患者均常规服用抗心绞痛药物,大剂量组口服150 mg/d氯吡格雷联合100 mg/d阿司匹林;小剂量组口服75 mg/d氯吡格雷联合100 mg/d阿司匹林;对照组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各组疗程均为9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改变情况、出血情况等指标,并评价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小剂量组以及大剂量组有效例数明显增加,无效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有效例数与无效例数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剂量组严重出血、轻微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例数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小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的例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例数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增强,但是采用更大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不能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且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增多,不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虎 刊期: 2017年第35期

  •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效果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 共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社区综合护理.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健康饮食、运动锻炼、足部护理及服药依从性等方法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戴长虹 刊期: 2017年第35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