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探究

贾博;梁英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 康复治疗, 神经电位
摘要:目的 分析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7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采取规范化康复治疗,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 试验组再生神经电位22例(81.5%),高于对照组的14例(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臂丛神经功能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化康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开颅手术的麻醉与脑保护59例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急诊开颅手术麻醉与脑保护中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幕上HICH急诊开颅手术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为非颅内压监测组;观察组为颅内压监测组;比较两组ICU监护时间、脱水剂应用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ICU监护时间及脱水剂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于HICH患者进行急诊开颅手术麻醉与脑保护中应用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反映患者颅内压情况,从而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韩佩青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探究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定胸脾心痛病患者治疗中应用血府逐瘀汤方案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内一科治疗的胸脾心痛病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西医组43例与综合组44例,西医组实施西医用药方案;综合组实施西医用药加血府逐瘀汤方案治疗,对两组用药后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用药3个疗程后,综合组有效率95.45%,西医组7907%,同时综合组纤维蛋白原指数、血浆粘度以及全血粘度等指标均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血府逐瘀汤方案应用于胸脾心痛病患者疗效突出,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是提升胸脾心痛病患者疗效的重要措施,在内科有持续性推广的意义.

    作者:关志红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骨质疏松骨折伴高血压病的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骨折伴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与高血压病的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与两种病症相关的针对性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骨折恢复情况与血压状况.结果 观察组骨密度、骨折恢复情况与血压状况等的综合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骨折伴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与两种病症相关的针对性护理方法,较常规护理方法更有利于患者的病症恢复.

    作者:李维波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病危险性探讨

    目的 分析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分析患者术前心电图改变、围手术期心血管功能改变情况等.结果 本次纳入研究的98例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病患者,采取相应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之后,手术成功92例,成功率为93.88%;失败6例,失败率为6.12%.失败因素包括: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2.04%)、术后血压不升2例(2.04%)、急性重症型胆管炎合并中毒性休克1例(1.02%)、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1例(1.02%).结论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诸多,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因此有必要针对患者采取控制血压、使用相应药物控制心律失常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合理掌握手术时机,加强对患者心功能的监测评估,进一步为手术的成功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贺志忠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用药情况观察

    目的 将对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所表现出独特的疗效和强大的优势进行分析,并了解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的方式,对照组使用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肠溶液.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满意度评价中,观察组也取得更多的信任.结论 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素红;斯琴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营养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中,采用营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肾衰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营养护理干预,观察营养状况,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营养正常13例(46.4%),高于对照组的4例(14.3%);患者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衰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实施营养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牛莉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究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9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6例作为实验组,并随机选取健康成年人43名为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凌晨空腹静脉血,将其沉淀后,对其血清进行血脂检验,测定血清中血脂含量,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并对两组研究对象血脂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测定后,实验组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测定指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诊断糖尿病病症时,可以根据患者血脂中TG、TC、LDL以及HDL等指标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在临床的诊断中有重要运用价值.

    作者:刘勇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氯沙坦钾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探讨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信封抽取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雷米普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钾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结果 实验组经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氯沙坦钾治疗在改善心率、控制血压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海英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针灸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与心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针灸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降压与心率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门诊确诊为一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决定实施为期6周的针灸隔天治疗,之后就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和坐位血压及心率进行比较.结果 70例患者,经针灸治疗后,有61例血压发生显著下降(P<0.05),有效率为87.14%;与治疗前心率(77.4±6.1)次/分相比,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心率降低到(71.9±5.0)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高血压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娟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临床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实际疗效,更深入的找到儿科疾病的出现规律.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各类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查阅相关资料,对比针对相应疾病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儿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结论 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儿科疾病虽然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疾病,但容易破坏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更加有效、显著的治疗儿科疾病,降低药物对儿童的损伤,调理儿童体内平衡,实现疾病的治愈与免疫系统的提高.

    作者:董雪;赵萍;刘秀萍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短期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短期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于急性加重期采取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于急性加重期采取胃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87,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3,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92,P>0.0S).结论 对于重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于急性加重期短期采取胃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疗效显著,能够增强患者营养,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周春玲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伪差分析和防范

    动态心电图(DCG)系美国物理学博士、实验物理学家Holter于1957年所发明.自1961以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推广与应用,这一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被广泛应用.动态心电图已经实现十二导联实时分析,可以做到精确的自动判别,其不仅保留了三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的权威性以及ST-T的敏感性,还可以根据多导联的方法对心律失常进行分析并定位诊断,实现对心肌缺血部位的动态观察,实时掌握缺血情况[1].然而,在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时由于患者不主动配合检查以及各种因素影响,记录到的心电图形会出现较多的干扰和伪差,影响了分析的速度,不适症状诱发率低、生活日志填写不合格、监测的时间不完整等情况的发生,影响动态心电图报告的准确性.动态心电图的伪差是由患者自身、操作不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会影响正确的诊断[2].为了减小动态心电图的伪差,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以下是我们在工作中对动态心电图常见伪差进行分析,探讨防范措施.

    作者:樊冬萍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目的 分析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分别给予胺碘酮、维拉帕米进行治疗,总结心房颤动的具体分类,评价疗效.结果 140例患者中,永久性心房颤动6例(4.3%),阵发性心房颤动72例(51.4%),持续性心房颤动62例(44.3%);应用维拉帕米治疗患者93例,总有效率为88.2%,应用胺碘酮治疗患者47例,总有效率为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胺碘酮、维拉帕米疗效相当,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吴静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价值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HCH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颅术,观察组则实施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术后脑残留血量、脑水肿持续时间、脑水肿体积、住院时间.结果 本研究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3%与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03,P<0.05);观察组在术后脑残留血量、脑水肿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9,8.052,9.373,8.827,P<0.05).结论 将MIPHD应用于HCH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提高其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高建超;王义超;陈维新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出诊疗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有关的检查报告、治疗过程、术后护理.结果 46例患者中,明显好转或者治愈40例,死亡6例;并且其中有2例死于心功能衰竭,4例死于脑梗死.结论 采取抗病毒、干扰素或者干扰素诱导剂治疗手段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1].

    作者:李仁富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静脉血与毛细血管血常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分析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以提高血常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5年3月~~9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为对比分析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健康体检者分为静脉血采血组和毛细血管血采血组,对比两组健康体检者在血常规诊断结果上的差异.结果 通过数据整理和对比,可以发现除了红细胞比容(HCT)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两项指标外,其余六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文建议,在血常规检验中应该推荐使用静脉采血法,促进血常规诊断结果的提高,以促进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

    作者:单娜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患者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利福平、雷米封等西药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需求给予腹腔穿刺抽取腹腔积液;研究组患者加用我院针对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拟定的腹水散结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腹水吸收时间、治疗期间抽腹水次数.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8.8%,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的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腹水吸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抽腹水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刺,可有效改善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疗效,值得广为推进.

    作者:崔书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基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硝酸酯类药物药学分析

    目的 本文将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成果方面进行实际探索,力求得较好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01月~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对照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心血管疾病治疗有效率高达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的疗效优于他汀类药物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有助于患者恢复.

    作者:杨继平;马金莲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 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88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有针对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从临床治疗结果来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比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白如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分娩期护理、产后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情况、产妇分娩情况及胎儿分娩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压水平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娩情况及胎儿分娩结局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中,可取得显著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产妇分娩情况及胎儿分娩结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 刊期: 2015年第35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