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畅;楚勤英;唐志雄;马虹颖;李建华;傅小玲;王进伟;贾军宏
组织工程即应用细胞生物学与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及病理条件下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用于修复、维护和改善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的学科.
作者:孙强;柴家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不宜搬动等限制,床旁X线胸片已成为了解患者胸部病情的首选辅助检查.
作者:程尧;边宏宇;张毅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1病例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胸腰背部酸痛1年余,加重3周,于2007年1月17日收入我院肿瘤科,疑为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
作者:蒋伟;常东;于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3年底,全世界大约4 0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我国,疫情也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高活性抗病毒治疗方案(HAART) 大大降低了HIV相关的致病率和病死率,显著改善了艾滋病的病程,延长了患者寿命,改善了生活质量; 但是,有资料提示HAART治疗与逐渐增高的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有关,其中8%~10%的患者(约300万)2~5年内将发展成为有症状的心力衰竭[1,2].
作者:阴赪茜;李志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8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接种于96孔培养板(2×106/ml),以植物血凝素诱导细胞体外增殖后,采用不同剂量 (0、1、10、100、1 000 ng/ml) 重组人HMGB1(rhHMGB1)刺激12~48 h.用噻唑蓝(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观察HMGB1对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12、24 h不同rhHMGB1剂量组间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明显差异;rhHMGB1刺激48 h后不同剂量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45 3),500、1 000 ng/ml rhHMGB1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1、10 ng/ml组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较高浓度HMGB1长时间刺激后体外T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HMGB1可能是诱导T细胞功能亚群从促炎免疫应答优势向抗炎优势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黄立锋;姚咏明;孟海东;董宁;于燕;盛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7岁,2007年7月12日被380 V电击致伤,入口为右手,出口位于左大腿.无昏迷及呼吸、心跳停止,触电约10 min被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补液、抗感染等治疗,为保留患指,于2007年7月15日转入我院.
作者:廖秀成;曹卫红;贾赤宇;柴家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院在救治烧伤患者过程中发现烧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例1.男,38岁,汽油火焰烧伤背部、双下肢后4 h入院.烧伤总面积40%TBSA,其中深Ⅱ度10%TBSA,Ⅲ度30%TBSA.
作者:王健;曹卫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氩离子凝固术(APC)又称氩气刀,是治疗中心气道阻塞性病变的方法之一, 由于安全性高而倍受青睐.现报告因左主支气管内肿物行APC治疗患者1例.
作者:王韧韬;解立新;崔俊昌;张歆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动态观察内毒素耐受大鼠在内毒素血症时肠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内毒素耐受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10只)、内毒素(LPS)组(30只)和内毒素耐受组(30只).内毒素耐受组大鼠于实验第1日经腹腔注射LPS 0.25 mg/kg,24 h后经腹腔注射LPS 0.5 mg/kg, LPS组在上述时间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第5日上述两组大鼠均腹腔注射大剂量LPS 10 mg/kg,于注射大剂量LPS前(0 h)和注射后2、4、6、12 h取大鼠肠组织制备肠黏膜上清液,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组大鼠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内毒素耐受组在给予小剂量LPS后没有出现体重下降.内毒素耐受组肠黏膜中sIgA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6 h为明显(P<0.05),LPS组sIgA含量2 h明显升高(P<0.05),从6 h开始下降(P<0.05).内毒素耐受组给予大剂量LPS后肠黏膜ICAM-1的表达没有呈上升趋势,各时间点ICAM-1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6 h ICAM-1的表达低,而LPS组肠黏膜ICAM-1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内毒素耐受组.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LPS组肠黏膜水肿,绒毛脱落,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内毒素耐受组上述表现较LPS组减轻.两组肠黏膜炎症损伤病理学评分[LPS组(3.89±0.45)分;内毒素耐受组(2.65±0.3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内毒素耐受可减轻内毒素血症导致的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升高sIgA水平,减少ICAM-1表达,从而起到肠保护作用.
作者:孙瑞玥;杨光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对我院的军护与合同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从我院240名30岁以下护士中,随机抽取军护、合同护士各40名.军护平均年龄(24.78+2.90)岁;平均护龄(4.48+3.24)年;中专生15名,大专生24名,本科生1名.
作者:龚红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Ⅲ期、Ⅳa期恶性胸腺瘤外科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Ⅲ期、Ⅳa期的恶性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Ⅲ期9例,Ⅳa期3例.肿瘤均侵及周围脏器及大血管如上腔静脉、无名静脉、主动脉、心包、膈神经及肺组织等.所有患者术中均行肿瘤大部切除,术后行放疗及化疗.放疗总剂量50~60Gy,化疗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随访时间8年.结果:12例均行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均为恶性胸腺瘤,其中B2型4例,B3型6例,C型2例.随访:12例均存活超过1年,其中8例超过3年,4例超过5年,3例超过8年.结论:外科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对于Ⅲ期、Ⅳa期恶性胸腺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俞建琦;李捷;于长海;张文;张宜明;李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熵指数是一种较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其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评估.本研究观察了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熵指数的变化.
作者:靳恒;刘海霞;孙雪峰;郝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主要位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外根鞘膨凸部(bugle).
作者:孙晓艳;付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平、战时救护中合格的消毒灭菌物品供应是卫勤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战地救护质量,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医院的消毒供应室是伤员的救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院是陆军医院,野战外科是我院医疗特色.
作者:龚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少见疾病,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透明和弹性软骨组织炎性破坏性病变,通常累及耳、鼻、气管和关节软,并伴有系统损害.
作者:李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于入院前56 d出现左侧腹股沟疼痛,2周后出现左下肢内侧皮肤隆起、红肿、发亮伴疼痛难忍,向远端放散,经多家医院诊治均未明确病因,曾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并出现左下肢局部皮肤及软组织自发性坏死伴间断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征象,多次行血培养阴性.
作者:李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急性肺损伤(ALI)时白细胞介素-8(IL-8)与肺表面活性蛋白(SP)-A、B的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和ALI组24只,采用上腔静脉注入油酸的方法复制ALI动物模型.ALI组于制模后1、2、4、6 h收集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8含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SP-A、B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LI大鼠血清中IL-8水平显著上升(P<0.05),而BALF中SP-A、B含量显著降低,血浆IL-8含量升高与BALF中SP-A、SP-B下降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0.524和-0.425,P均<0.05).结论:ALI时IL-8含量升高与SP-A、B含量的降低有显著的相关性,炎症细胞因子IL-8可能通过影响SP-A、SP-B的表达发挥致病作用.
作者:肖燕;崔社怀;沈渝菊;周沪明;文仲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由Ferrara 等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纯化出来,又称血管通透因子(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PF).
作者:郭正纲;米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14岁.因右下后牙反复肿痛就诊.检查:下颌双侧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呈45°倾角,冠周牙龈红肿,盲袋有污物,触之易出血,第三磨牙未萌.双侧上颌第二磨牙正位萌出.否认有家族史.
作者:聂嘉;张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科学研究的目的总的来讲是发现自然现象、阐明科学规律以及通过理论向应用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付小兵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