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昏迷型散发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郭翠凤;刘新茹

关键词:昏迷, 散发性脑炎, 内科住院病人, 抢救成功, 护理体会, 神经, 经验
摘要: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出现昏迷的散发性脑炎(亦称昏迷型散发性脑炎)并非少见,本文总结了5例昏迷型散发性脑炎抢救成功的经验和护理体会.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MMP-2,MMP-9和TIMP-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MP-2,MMP-9和TIMP-2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在增殖期的瘢痕中,这3种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13.5±4.5),(18.4±4.7),(13.6±2.4),与正常皮肤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成熟期的瘢痕中这三种基因表达量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结论:MMP-2,MMP-9和TIMP-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作者:李文娟;陈伟;王海滨;付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危重烧伤应激反应与研究现状

    危重急症(包括创伤、烧伤、大手术、感染、缺血、缺氧及休克等)的发生发展与疾病的刺激因素有关,同时与机体受到刺激后的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SR)也密切相关.严重烧伤对于机体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机体的应激机制可在烧伤后迅速激发包括神经内分泌和机能代谢反应在内的一系列变化.持久、过强的应激反应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比如严重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脏器缺血缺氧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在ICU中经常可见到应激性溃疡、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压等所致机体损害.现把危重烧伤病人应激反应的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作者:周锐华;鄢文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低温处理成纤维细胞复苏过程延迟再水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实低温处理成纤维细胞复苏过程存在延迟再水化现象.方法:-10℃处理成纤维细胞后20℃复温,培养1d后离心收集上清漂浮细胞培养,观察脱水漂浮细胞再次贴壁、检测细胞细胞贴壁率、分裂指数、用噻唑蓝(MTT)法确定细胞存活来确证漂浮细胞可以延迟再水化.结果:部分漂浮细胞更换培养瓶后,延迟水化,再次贴壁,检测代谢指标显示细胞代谢功能恢复.讨论:冻伤后部分细胞由于脱水出现休眠状态,予以合适条件后细胞可以再次复苏、水化.

    作者:官浩;贾赤宇;孟庆延;何飞;陈壁;张万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75%酒精治疗浅Ⅱ°烧烫伤的临床观察

    小面积浅Ⅱ°烧、烫伤是烧伤专科门诊常见的患者,在治疗中如何更简便、确实有效低处理创面,加速愈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在门诊治疗过程中,采用75%酒精纱布包扎的方法处理浅Ⅱ°创面,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分辨MRI对CAS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26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进行颈部高分辨MRI检查,取得4种不同序列的图像(T1WI、T2WI、PDWI和3D TOF);对手术取得的斑块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与接近层面的MRI影像对比,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手术取得28块斑块,分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病理上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IV-V型58段(24.37%)和VI型79段(33.19%)为主;在高分辨MRI影像上,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组织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所有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在T1WI、PDWI和3D TOF序列上呈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作者:李树合;卜博;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袁晓玲;孙同柱;娄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8例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处理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1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治疗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 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LC成功,6例因炎症粘严重而中转开腹,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绝大多数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黄义明;房仲平;龚军;陈尚武;李兴华;彭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患者对131I治疗脑胶质瘤知情与防护的调查与指导

    脑胶质瘤的发生率占脑肿瘤的50%左右,由于其特殊的病理性质以及浸润性的生长方式,术后复发或残余脑瘤迅速增大几乎是必然的.系统的综合治疗是延续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我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单克隆抗体标载的131I对56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瘤内免疫导向放射取得良好效果,针对放射性131I可能对甲状腺功能的医源性损害以及患者对131I治疗后的知情与防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6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知情状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争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从而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杜春晖;杨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昏迷型散发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出现昏迷的散发性脑炎(亦称昏迷型散发性脑炎)并非少见,本文总结了5例昏迷型散发性脑炎抢救成功的经验和护理体会.

    作者:郭翠凤;刘新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诱因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TS) 是皮肤真皮损伤愈合后遗留的高出周围皮肤、发红、坚硬的病理结构,是创伤后组织修复过度的结果.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不够清楚.其组织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的过度聚集.FB作为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活化、增殖、合成胶原以及分化异常,直接导致HTS的形成,因此FB就成为HTS形成机制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HTS形成机制方面研究的深入以及HTS动物模型的建立,对HTS的形成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

    作者:李凤玉;杨红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能否早期判断,正确处理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正常分娩时机体具有完善的生理止血过程(机械性止血和机能性止血),如上述机制遭到破坏,可发生过量出血.防治的关键在于加强这两种止血功能.

    作者:张冬云;李玉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头面部烧伤的护理体会

    头面部等暴露部位易被烧伤,烧伤后不仅造成患者身体的伤痛,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所以在重视创面护理,预防和控制感染,尽快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应更为注重病人心理方面的护理,消除其消极、紧张、焦虑的情绪,解除病人身体和心理的伤痛,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伍景红;冯祥生;邝杏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和饮食

    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引起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多种物质的代谢障碍,严重时可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征,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其严重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以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尿毒症、失明、截和神经病变等.世界糖尿病组织提出治疗糖尿病的三项标准:恢复胰岛自主分泌功能,双向调节血糖;有效预防和迅速缓解并发症;必须照顾糖尿病人极为匮乏的营养之需.

    作者:张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有效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是病源微生物集中的特殊场所,医院感染因素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始终.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由医院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和事故日趋增多,为此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清洁、消毒、灭菌、隔离这些预防医院感染的技术和措施都离不开护理.现就我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成翠香;罗海燕;巨宝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效果,也威胁着病员、医护人员、陪护人员以及其它人群的健康,是一个当前医疗技术上和医院管理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国内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的监测手段和工作方法十分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①医院感染的监控工作大多是回顾性的,不能对医院感染的流行和爆发以及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实时监测;这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②监控方法和手段存在明显的不足,漏报率较高.③医院环境监测存在标本采集的科学性、培养结果的可信不高,难以达到真正监测的目的.为了改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被动局面,我们自行开发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电子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发生和发展趋势,预测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延缓抗生素耐药的形成,将医院感染专业人员从大量繁琐的资料收集、归类、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动态的医院感染信息以利于有目的、有重点的展开监测工作.该系统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以建立临床数据知识库为目标(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CDR)进行存储.为将来医院感染病例的自动评分、病原菌耐药趋势预警等研究储备数据.

    作者:冷金昌;漆兵;蒲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VNS对癫痫大鼠脑皮层谷氨酸、c-fos和GS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制迷走神经刺激器对癫痫大鼠额叶皮层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的含量及其主要的代谢酶GS和c-fos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A、B、C型刺激器对慢性点燃癫痫大鼠进行VNS,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癫痫大鼠接受不同刺激后1h、24h、1周时癫痫大鼠额叶皮层内的谷氨酸递质含量变化,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不同刺激条件下GS和c-fos蛋白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癫痫大鼠在刺激后1天发作明显减少,但1周后恢复原有发作.各组间谷氨酸和GS含量无明显差异,c-fos蛋白在治疗后1h时明显低于其它各组.结论:自制的中、高强度刺激器进行VNS可以减少1天内的癫痫发作,其作用机理与谷氨酸关系不明确,但可能与c-fos蛋白有关.

    作者:梁树立;李安民;周定标;黎君友;刘茜;杨毅;张敏;刘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保护性通气研究

    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保护通气研究还缺少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研究机械通气期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常规潮气量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对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程爱斌;王瑞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生物材料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的护理

    应用生物材料行无张力腹壁切口疝修补是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的修补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远期复发率低的优点.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生物材料行无张力切口疝修补43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作者:朱瑛梅;付佳;李基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0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感染分析及对策

    近期,我们对我院中心ICU 20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5年1~12月期间我院中心ICU共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208例.其中单腔导管165例,多腔导管43例.留置时间1~33d,平均9.3d.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14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4例,大手术后3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血液系统疾病1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例.单腔导管感染8例,感染率4.85%,多腔导管感染6例,感染率13.95%.14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共培养出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株,白色念珠菌1株.分别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氟康唑等敏感.

    作者:刘新茹;安丽红;范亚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OPP)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机磷农药中毒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中毒3组及健康对照组.对各中毒组第1、3、5、7d分别采取静脉血作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观察.健康对照组门诊检测一次.结果:轻、中、重度中毒三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随中毒的严重程度而变化显著.中毒初期,红细胞数(RBC)、血小板(PLT)、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红细胞变性能力降低,随病情好转,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逐渐恢复.结论:动态观察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病情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任清华;张维莲;王丙信;程秀莲;郝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对肝硬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内透明质酸(HA)含量变化与肝硬变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94例肝硬变、10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和40例健康人的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肝功能指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结果:肝病患者血清内透明质酸含量均高于正常人,特别以失代偿期肝硬变组升高明显,为正常人的14.4倍.血清HA含量变化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γ-球蛋白,总胆红素均有显著相关性,与肝硬变病情程度也具有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对肝硬变的诊断预后判断和病情监测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海滨;石新惠;张云杰;张冬青;孙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