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引流液异常对胃肠肿瘤术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作用

石晋瑶;吴舟桥;李子禹;季加孚

关键词:胃肠肿瘤,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早期预测, 引流液
摘要:目的 探索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阶段腹盆腔引流液对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 前瞻性观察评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2017年4-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例胃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阶段(术后4 d以内)腹盆腔引流液情况,其中男性159例(76.8%),女性48例(23.2%);平均年龄(59.9±10.6)岁,平均体重指数(23.7±3.2) kg/m2.结合其临床资料信息(如术后并发症登记及Clavien-Dindo分级结果),比对分析引流液异常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数量及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07例患者中,199例(96.1%)患者术后早期阶段引流液评价为“正常”,8例(3.9%)评价为“异常”(如引流液浑浊或有异味).有53例(25.6%)患者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引流液正常患者中,45例(22.6%)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而8例(100.0%)引流液异常的患者均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漏等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及腹腔出血,引流液异常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引流液正常的患者,分别是100.0%和22.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2).此外,8例引流液异常患者中,7例(87.5%)并发症的诊断时间在手术3 d以后,1例(12.5%)胃癌患者术后第4天引流液评价为“异常”,术后消化道造影、腹部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住院期间末被诊断有并发症,后于出院30 d内2次出现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而再入院治疗.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阶段引流液性状或气味改变是高度特异的预警指标,有助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应优化临床路径,采用更加规范的登记管理模式保证包括引流液性质、术后并发症等在内的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的及时记录,并对引流液异常的患者采取较为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
国际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 分析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首先将SGC7901和KATO-Ⅲ胃癌细胞分别与BM-MSCs共培养,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能力变化;其次从KATO-Ⅲ胃癌细胞中分选出CD133+和CD133-细胞,并分别与BM-MSCs共培养,比较其侵袭能力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p-AKT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D133表达间的关系;通过对SGC7901过表达CD133,进一步验证CD133在BM-MSCs影响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GC7901和KATO-Ⅲ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与BM-MSCs共培养的KATO-ⅢCD133+细胞侵袭能力增加的趋势较共培养的CD133-细胞更加明显[(259.0±24.0)个比(58.0±5.6)个,P <0.001];CD133+细胞共培养后,p-AKT和Snail、N-cadherin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值分别为0.003 、0.003、0.002),E-cadherin的表达则低于单独培养组(P=0.021);CD133-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的表达低于单独培养组(P =0.005),而p-AKT和Snail、N-cadherin的表达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44、0.277、0.275);SGC7901过表达CD133后与BM-MSCs共培养,其侵袭能力增加的趋势较共培养的空白载体对照组更加显著[(239.3±24.0)个比(103.3±15.5)个,P<0.001],CD133过表达组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p-AKT和Snail,N-cadherin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单独培养组(P值均为0.01),E-cadherin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03);空白载体对照组细胞与BM-MSCs共培养后,Snail和N-cadherin的表达也显著增高(P =0.007,0.004),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18),而p-AKT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193).结论 BM-MSCs通过促进胃癌细胞的EMT进而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CD133在该过程中可能是通过PI3 K/AKT信号通路参与对胃癌细胞EMT的调控.

    作者:王守练;俞继卫;姬诺;倪晓春;吴巨钢;郑林海;姜波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状腺未分化癌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讨论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分别从年龄、性别、首诊时白细胞计数、治疗方式(手术加术后放疗、单纯手术)、手术方式(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多方面分析生存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差异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结果 21例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28.6%、4.8%.手术加术后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7.1%)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0)(P<0.05);联合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8.3%)明显高于姑息性切除的患者(0%)(P<0.05);首诊时白细胞< 1.0×1010/L患者的5年生存率(11.1%)明显高于白细胞≥1.0×1010/L患者(0)(P<0.05).结论 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非常差,其中自细胞≥1.0×1010/L的患者预后更差,根治性切除手术可提高生存率.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较单纯手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栋;李建华;付利军;邱新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脐尿管黏液腺癌误诊为小肠间质瘤一例分析

    脐尿管黏液腺癌是临床上较罕见的恶性肿瘤,因其发病率低、发病部位解剖的特殊性、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极易造成术前的漏诊、误诊,从而导致选择错误的手术方式,甚至延误了治疗的佳时机及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现回顾笔者临床工作中1例脐尿管黏液腺癌误诊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术前诊断的水平.

    作者:巫泓生;廖碧玲;王健;林波;张升敏;曹天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旁路术后体脂分布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旁路术后体脂分布的改变以及体脂分布改变与胰岛素抵抗改善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65例行胃旁路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测定术前术后6个月的代谢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以及DEXA法测定身体组成与体脂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各指标的改变情况,两变量间关系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下降(P<0.05).总脂肪量、躯干及上下肢脂肪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体脂率,上下肢体脂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腹型肥胖指标腰围从术前(98.10±13.03)cm降至(91.60±7.88)cm(P<0.01),Android区体脂率从术前(37.71±10.24)%降至(29.44±12.11)% (P <0.05),HOMA-IR从3.62±5.18降至1.79±1.52(P <0.05).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与腰围改变量呈正相关(P<0.01),与Android区体脂率改变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旁路术后体脂分布发生改变,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与腹部脂肪分布的变化呈正相关.

    作者:李娆;朱利勇;李鹏洲;杨湘武;李伟正;嵇光年;孙许龙;邱先杰;朱晒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54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女性432例,男性113例(性别比例3.82∶1);年龄14 ~ 80岁,平均(46.7±11.8)岁.手术方式:全/近全切除70.6%(385/545),腺叶+峡部切除29.4%(160/545);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24例,其中单侧清扫78.3% (427/524),双侧清扫17.8% (97/524);颈侧区淋巴结清扫14例,均为单侧清扫.共切除甲状腺腺叶标本930个,颈中央区淋巴结标本622个,颈侧区淋巴结标本14个.从中筛选出甲状腺癌腺叶与同侧颈淋巴结有对应关系的576组标本,癌灶长径(0.58±0.25) cm,单灶513例(89.1%),多灶63例(10.9%).无甲状腺被膜侵犯441例(76.6%),有甲状腺被膜侵犯135例(23.4%).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4.7±3.8)枚,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1.8%,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数量(17.8±10.0)枚,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4%.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癌灶长径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 =0.847),癌灶长径>0.8 cm时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癌灶长径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557),癌灶长径>0.9 cm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单灶和多灶病例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相似.有被膜侵犯比无被膜侵犯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均增加.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癌灶长径、有被膜侵犯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癌灶数量不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尽早手术能够使很多已经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法获得术前诊断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初次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腺叶峡部切除或全/近全切除+病灶同侧/双侧颈中央区和(或)加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赵宁;张大庆;滕长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现况与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胃中上部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作为主要的手术方式,在胃癌的治疗中广为应用.然而全胃切除术后常发生各种外科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及生活质量.本文探讨了目前国内外的全胃切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并对应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对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分级评价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作者:唐华臻;张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成人肠套叠23例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阵发性腹痛22例,腹部肿块7例,恶心、呕吐2例.23例患者中,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憩室、炎症、粪石等.结论 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病理因素多而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是目前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成人肠套叠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保守治疗和术中探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术后短期行内镜检查是有必要的.

    作者:孙克康;沈晓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癌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胃癌发病率居世界第4位,在肿瘤相关死亡患者中排第2位,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30%,大约有50%胃癌患者治愈性切除后遭受肿瘤复发或转移.转移和复发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胃癌CTCs检测方法有10余种类,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为RT-PCR、FCM、Celltracks(R) AutoPrep(R)系统、ISET.近年研究显示,胃癌患者外周血CTCs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临床分期、评估预后以及指导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欧洋;王硕;崔凯;李胜;高德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症进患者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及与其发生有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症状将其分为4组,统计各临床症状组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病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多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样本量小于40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样本量较大时采用x2检验.结果 共26例术后出现低钙血症,发病率为70.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2 d;骨型组7例出现术后低钙血症,发病率为87.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1.6d;肾型组6例出现术后低钙血症,发病率为46.1%,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5.5 d;无症状组患者10例出现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为76.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8d;混合型、消化系统症状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各1例,均发生术后低钙血症.骨型组、肾型组和无症状组患者低钙血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47),三组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02,P=0.004).结论 低钙血症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各型患者中骨型患者低钙血症发病率高,且平均术后住院时间长,因此骨型患者应警惕低钙血症的发生;肾及无症状型患者术后低钙血症严重程度较低,术后可酌情尽早出院.

    作者:金明;谭晓冬;张小薄;高峰;周磊;王怀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浅析腹腔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治疗中的应用

    无论在初治的转移性胃癌中,还是进行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中,腹膜转移都是胃癌常见的转移形式[1-2].腹膜转移不仅发病率高,预后也很差,患者中位生存期一般不超过1年[3-4].目前,临床针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5],系统治疗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疗效欠佳,主要原因包括血-腹膜屏障的存在,使得静脉药物难以对腹膜病灶产生持续有效的作用[6].

    作者:薛侃;李子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引流液异常对胃肠肿瘤术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作用

    目的 探索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阶段腹盆腔引流液对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 前瞻性观察评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2017年4-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例胃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阶段(术后4 d以内)腹盆腔引流液情况,其中男性159例(76.8%),女性48例(23.2%);平均年龄(59.9±10.6)岁,平均体重指数(23.7±3.2) kg/m2.结合其临床资料信息(如术后并发症登记及Clavien-Dindo分级结果),比对分析引流液异常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数量及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07例患者中,199例(96.1%)患者术后早期阶段引流液评价为“正常”,8例(3.9%)评价为“异常”(如引流液浑浊或有异味).有53例(25.6%)患者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引流液正常患者中,45例(22.6%)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而8例(100.0%)引流液异常的患者均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漏等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及腹腔出血,引流液异常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引流液正常的患者,分别是100.0%和22.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2).此外,8例引流液异常患者中,7例(87.5%)并发症的诊断时间在手术3 d以后,1例(12.5%)胃癌患者术后第4天引流液评价为“异常”,术后消化道造影、腹部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住院期间末被诊断有并发症,后于出院30 d内2次出现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而再入院治疗.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阶段引流液性状或气味改变是高度特异的预警指标,有助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应优化临床路径,采用更加规范的登记管理模式保证包括引流液性质、术后并发症等在内的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的及时记录,并对引流液异常的患者采取较为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石晋瑶;吴舟桥;李子禹;季加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膜解剖概念指导下的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完整性;腔镜的放大效应和超声刀的止血作用,手术视野清晰明确,进一步认识膜的结构,由此提出外科膜解剖.本文从结直肠膜的胚胎发育和膜的解剖特征上说明外科膜解剖,指导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作者:林德新;李旋;张勇;夏悦明;曾岳岳;卓信斌;常贵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较常见的一类[1].根据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将其分为:(1)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包括NET1级和NET2级;(2)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包括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4)部分特异性和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

    作者:王搏;申占龙;叶颖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分以下)分为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n=22)、亚低温治疗组(n=24)、常温常规治疗组(n=22),比较三组间动态颅内压、脑损伤指标(细胞骨架)、免疫功能(IL-6、β2微球蛋白),结合并发症(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癫痫、糖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GOS评分.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常温常规治疗组在颅内压、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脑损伤指标、远期临床疗效方面针药联合亚低温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温常规治疗组相比,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在脑损伤指标、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在降低颅内压力、改善免疫功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常规治疗组,有较乐观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剑刃;傅西安;钱苏荣;林荔青;何新俊;王国华;高国一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切除术后胰酶替代治疗的研究进展

    绝大多数胃切除患者术后会出现腹胀、腹泻、体重下降、脂肪泻等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PI)可能是胃切除术后脂肪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消化道重建后食糜排空过快、胰酶分泌反馈失衡、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有关.口服胰酶替代治疗(PERT)是EPI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目前关于胃切除术后PERT的临床研究比较欠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清楚,胃切除术后是否常规应用PERT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胃切除术后关于EPI及PERT的相关研究,就胃切除术后EPI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方法及PERT治疗方案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崔占昆;苏志雷;鲁首男;符稳;邰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依替米星PMMA骨水泥治疗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研究

    目的 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中适合病例实施依替米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置入治疗并观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6年12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致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局限在骨折处感染患者,依替米星PMMA骨水泥置入术者30例为治疗组,CEMEX GEN抗生素骨水泥(含庆大霉素)置入术者3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9例自体骨移植骨水泥覆盖患者取出内固定物,清创,行一期植骨内固定联合依替米星PMMA骨水泥治疗,21例直接骨水泥堵塞患者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后清创空腔置入依替米星PMMA骨水泥,6个月感染控制后,行二期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对照组10例自体骨移植覆盖骨水泥患者,清创,行一期植骨内固定联合CEMEX GEN 抗生素骨水泥(含庆大霉素)治疗,20例直接骨水泥堵塞患者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后清创空腔置入CEMEXGEN抗生素骨水泥(含庆大霉素),6个月感染控制后,行二期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治疗组检出37株病原菌的MIC≤2 mg/L,在依替米星安全有效的药物浓度范围内(MIC≤12 mg/L).对照组检出30株病原菌的MIC≤8 mg/L,在庆大霉素安全有效的药物浓度范围内(MIC≤12 mg/L).治疗组随访时间平均11.2个月(8~ 24个月),29例感染得到控制,对照组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15.6个月,24例感染得到控制.治疗组与对照组感染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3,P=0.044).结论 彻底清创、大量冲洗、依替米星骨水泥置入能有效控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减少复发,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杰;于沛涛;焦洪新;冯其德;胡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MMP和HER-2胞外结合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MMP、HER-2胞外结合域(ECD)在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2015年5月-2017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2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按照HER-2状态将研究组分为HER-2阳性组(53例)和HER-2阴性组(189例).同时,在门诊招募非乳腺癌女性43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MMP-9和HER-2 ECD浓度,比较组内或组间浓度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参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参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事后检验采用LSD检验.结果 研究组血清MMP-2、MMP-9和HER-2 ECD浓度分别为(12.07±1.23) 、(25.20±3.53)、(10.42±6.08) ng/ml,HER-2阳性组三者浓度分别为(13.43±4.63)、(25.24 ±2.12)、(13.25±3.42)ng/ml,HER-2阴性组三者浓度分别为(10.55±3.72)、(23.16±3.21)、(6.33±4.11) ng/ml,对照组血清三者浓度分别为(9.03±1.15)、(21.15±2.12)、(4.71±1.93) ng/ml.研究组与对照组间三者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HER-2阳性组与HER-2阴性组、HER-2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HER-2 ECD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HER-2阳性组与对照组、HER-2阴性组与对照组血清MMP-2、MMP-9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ER-2阳性组中血清HER-2 ECD阳性患者的MMP2、MMP-9浓度与HER-2 ECD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1).结论 早期乳腺癌组织HER-2阳性是血清HER-2和ECD阳性的重要条件,并与MMP异常活化有关,联合检测血清HER-2 ECD、MMP-2和MMP-9有助于帮助确定组织HER-2的状态.

    作者:李朋;徐玲;胡慧;韦伟;刘荫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选择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以及胃肠外科医师手术水平的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在各地广泛开展.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减轻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分腹腔镜辅助和全腹腔镜两种术式,其中腹腔镜下的消化道重建是二者主要的区别,也是手术的难点,尤其是在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时.

    作者:马欣俐;邱江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