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中空肠储袋的临床研究进展

倪晓春;俞继卫;姜波健

关键词:胃癌, 全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摘要:全胃切除术是常见的胃癌根治术之一.尽管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但何种好尚无定论.经检索近年来有关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临床研究报道,主要介绍不同空肠肠袋、Roux-en-Y重建术式的优劣. 结果 表明,空肠肠袋、Roux-en-Y重建术式并不显著增加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改善术后早期食物摄入和体重增加.多数报道认为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肠袋重建并未增加手术的风险,而且在早期能改善食物摄入,增加体重,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患者术后长期效果,由于其影响因素涉及范围广,如地区差异和经济条件等,故要得出一精确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就非十二指肠径路的主要方式及效果作一简述.
国际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转流术和胆胰分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与机制

    2型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以内科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和使用胰岛素均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外科治疗除胰岛移植外都是针对其并发症的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转流术或胆胰分流术可以长期稳定地缓解2型糖尿病并减少糖尿病各并发症.其确切机制不详,可能与肠-胰岛轴、脂肪-胰岛轴的改变和食欲减退等有关.

    作者:黄雄;谢文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胃扩张的误诊原因及预防

    急性胃扩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急性极度膨胀,胃腔内潴留大量液体,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以及循环衰竭.若胃内压持续升高,导致胃壁血液循环障碍,抢救不及时,严重时可引起胃壁坏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临床上容易误诊.2006年我院收治1例右下肺叶切除术后急性胃扩张伴发胃穿孔病人,结合近年文献,就急性胃扩张的病因、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作者:金殷植;郑泽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癌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

    概述胃癌外科临床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介绍前哨淋巴结检测、微转移测定、各类淋巴廓清术式和联合脏器合并切除术式适应证及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新进展.术前应用示踪剂等并结合抗角蛋白或和抗AE1/AE3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发现率.RT-PCR快速检测CEA mRNA和CK20 mRNA可发现淋巴结或/和腹膜微转移.各类胃癌缩小术式适应证为:癌灶<1~3 cm,≤N1,≤T1,≤Ⅱa/b;腹主动脉周围淋巴廓清术适应证为:≥T2,≥N2,≥Ⅱa,H0,≤P0/1, LM0.M0;联合脏器合并切除术适应证为:≥T3,≥N1/2,≥Ⅲa,≤P0/1,LM0,M0,可达根治度A或B.全胃切除后空肠贮袋可以增加术后早期食物摄入量和体重.也可提高长期生活质量.其中间置空肠贮袋和双肠袋术式尤为引人关注.精确分期是选择各类切除术式的基础.合理切除和重建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姜波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纳米生物技术在普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生物技术即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体,是2l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中前沿的研究课题.近年来,许多纳米工具已使临床医生在肿瘤的早期检测、诊断及治疗成为可能,纳米生物技术将成为继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后治疗肿瘤的更有效的办法.文中旨在综述纳米生物技术在普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新研究进展.

    作者:徐东升;孙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抑癌基因RhoBTB2及其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RhoBTB2基因(rho-related BTB domain-containing 2,RhoBTB2)是2002年美国学者发现的乳腺癌主要候选抑癌基因.RhoBTB2蛋白质能够编码信号转导蛋白,参与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并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来调节细胞的生长.在正常乳腺组织中,RhoBTB2均呈低量但稳定的表达,而在3.5%的原发性乳腺癌中发生纯合性缺失,在58%的乳腺癌中表达缺失.它是目前与90%的散发性、非家族性乳腺癌相关的少数基因之一.

    作者:毕晔;郑刚;毛海婷;左文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icroRNAs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转录水平负调节靶基因表达.MiRNAs参与肿瘤发生和进展,MiRNAs表达谱是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指标.MiRNAs可以作为肿瘤治疗新的靶点.

    作者:陈荣新;叶胜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预防颈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进展

    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等方法近期虽可获得理想的血液再灌注,但各种血管成形术后3-6个月内高达25%~50%的再狭窄率,严重影响了临床效果,且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近年来有关抑制颈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基因、药物和放射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日渐增多.

    作者:吴忠寅;万圣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DNA甲基化与胃癌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抑癌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可以使其表达失活,后导致肿瘤发生.胃癌的发生与多基因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其中抑癌基因甲基化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利义;李继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进展

    治疗性克隆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及组织工程技术的日趋成熟,该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患者提供大量优质的供体器官.现就治疗性克隆在神经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胰岛细胞等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俊;刘颖斌;彭淑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35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人,采用LCP系统切开复位内固定,9例病人进行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 全部病例获7~32个月的随访,平均17.2个月.X线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成角畸形,未发现晚期塌陷导致的背倾、钉板松动及骨折再移位病例,术后功能优良率94.29%. 结论 早期切开复位行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付积杰;张道峰;张至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巨大甲状腺肿手术治疗的进展

    巨大甲状腺肿多由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引起,少数也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引起.近年来,巨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临床上仍可见到.甲状腺肿可使颈部大血管、气管受压移位及变窄,故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和并发症较多.文中着重从术前检查、麻醉的选择、切口及引流的选择、手术方式、纤支镜在气管移位的应用、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处理、避免喉返和喉上神经损伤八个方面,对国内外近几年手术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常绪生;樊友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胃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经验

    我院于1995年7月开始开展腹腔镜胃手术,目前已经开展了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胃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胃高选迷切术、胃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分切除术、胃远端癌根治术、胃底贲门癌根治术、胃楔形切除术、胃间隔捆扎减肥术、胃旁路减肥术、胃束带减容减肥术、全胃切除术、胃底折叠术等各种腹腔镜胃手术250余例[1],效果良好,总共发生了4例严重手术并发症,报告如下.

    作者:王存川;陈滗;胡友主;许朋;杨景哥;苏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酵母菌全葡聚糖颗粒β-葡聚糖联合抗瘤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

    β-葡聚糖是来源于酵母菌全葡聚糖颗粒和其它来源细胞壁的生物效应调节剂(BRMs),用于启动白细胞补体受体3(CR3),从而使这些细胞可以杀伤补体片段iC3b调理的肿瘤细胞.大量动物肿瘤模型研究显示,口服微粒酵母菌β-葡聚糖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联合治疗在肿瘤退化和长时间生存方面有效.β-葡聚糖能提高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刘艳;张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联合评估survivin和p5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胃癌原发灶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恶性潜能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25例行根治切除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survivin和p53表达及其共同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 结果 survivin和p53表达阳性率各自为57.6%(72例/125例)和59.2%(74例/125例).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弥漫型和组织分化差(均P<0.01)、肿瘤浸润更深、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及进展期(P<0.05)胃癌组织中显著增高.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浸润(P<0.037)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和p53表达阳性分别与5年生存率有关(P=0.0050和P=0.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和p53共同表达患者预后更差(P=0.001). 结论 survivin和p53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survivin阳性表达和p53阳性表达分别提示预后不良,survivin和p53共同表达为胃癌根治术后独立的预后因子.

    作者:俞继卫;姜波健;倪晓春;吴巨钢;李小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治疗高分化及髓样甲状腺癌

    目的 探讨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治疗高分化及髓样甲状腺癌的适应证、原发灶的根治范围和颈淋巴结清扫术式的选择. 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22例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滤泡状及髓样癌的病例资料,10例行一侧叶切除加对侧叶近全切除根治原发癌,同时行一侧传统颈清扫加对侧改良清扫(下称传统清扫组);1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根治并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改良清扫(下称改良清扫组). 结果 单侧癌9例,双侧癌13例,20例原发癌为多中心性.双侧改良清扫组颜面水肿率显著低于传统清扫组(16.7% vs 100%,P<0.01),渗出量((300.4±40.65)ml vs (406.8±39.85)ml)、术后住院时问[(8.3±1.16)d vs(12.5±1.58)d]也低于传统清扫组(P<0.01). 结论 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分化甲状腺癌及髓样癌,应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颈淋巴结清扫,同期双侧的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不但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而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程若川;张建明;苏艳军;刁畅;刘其雨;黄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肿瘤的脉管内侵犯与转移

    脉管内侵犯是恶性肿瘤常见的病理特征,被认为与多种肿瘤的预后有关系.肿瘤通过侵犯淋巴管及血管形成微转移,并终在远处形成临床可见的转移灶.本文重点论述肿瘤脉管内侵犯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常见的检测方法、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以及研究的争议和前景所在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王彦东;吴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乳腺癌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手术技巧

    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nipple preserving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的前身是皮下乳腺切除术(subcutaneous mastectomy).1981年日本樱井武雄等[1]报道应用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乳腺癌,他在皮下乳腺切除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腋淋巴结清扫的内容,命名为乳腺癌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1995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2-3].目前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已成为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4].

    作者:马榕;王建丽;高海东;张凯;孙靖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中空肠储袋的临床研究进展

    全胃切除术是常见的胃癌根治术之一.尽管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但何种好尚无定论.经检索近年来有关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临床研究报道,主要介绍不同空肠肠袋、Roux-en-Y重建术式的优劣. 结果 表明,空肠肠袋、Roux-en-Y重建术式并不显著增加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改善术后早期食物摄入和体重增加.多数报道认为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肠袋重建并未增加手术的风险,而且在早期能改善食物摄入,增加体重,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患者术后长期效果,由于其影响因素涉及范围广,如地区差异和经济条件等,故要得出一精确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就非十二指肠径路的主要方式及效果作一简述.

    作者:倪晓春;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国胃肠外科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的技术手段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我国胃肠外科领域的疾病发生情况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方式方法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的理念受到严峻挑战,这些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并将对胃肠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国创伤骨科现状与展望

    创伤骨科学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从骨科学衍生出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自20世纪末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一起同为骨科学三大主干学科.本文就我国创伤骨科的基础与临床现状作一归总分析,并对其发展对策作一刍议.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