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苏萌;曾腾辉;陈扬;袁俊虎;吴君豪;魏鲁青;陈显辉

关键词: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TESSYS技术, 微创
摘要: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12诊治的6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TESSYS组),36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0(10.6~14.0)个月.开放手术组术后出现1例下肢感觉异常、2例脑脊液漏,TESSYS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治疗后症状缓解.TESSYS组手术时间比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也更短,术后1d疼痛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7d、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7d、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术后可更早下床活动,微创优势明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针头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在PVP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下椎弓根穿刺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自2014-02-2017-08采用PVP治疗的85例(8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4例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针进行椎弓根穿刺(观察组),4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椎弓根穿刺(对照组).结果 85例手术成功,3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发生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穿刺次数、穿刺阶段X线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疼痛VAS评分为(2.37±1.21)分,对照组为(2.40±0.66)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VP术中采用注射针定位、克氏针引导穿刺建立椎弓根通道安全有效,可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过程中X线透视次数.

    作者:李驰;王靖;王建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KP联合伤椎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Kümmell病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7-06行PKP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治疗的21例Kümmell病.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50(40~100)min.骨水泥注入量:胸椎平均4(3~5)ml,腰椎平均5.9(4~7)ml.术中2例骨水泥椎体前缘渗漏,但均未出现明显症状.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6~1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水泥无整体松动,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2.0±0.9)分,ODI指数为(24.0±5.1)%,伤椎前缘高度为(30.0±4.3)mm.结论 采用PKP治疗Kümmell病疗效满意、安全可靠,联合椎体骨质新鲜化处理能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并减少后期因伤椎骨水泥松动移位导致椎体高度下降.

    作者:赵吉鹏;向学强;孙传;吴海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椎板间人路与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人路手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11-2017-03诊治的37例巨大髓核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16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椎板间入路组),21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椎间孔入路组).结果 椎板间人路组透视2~4次,椎间孔人路组透视4~10次.椎板间人路组与椎间孔入路组术后直腿抬高角度、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直腿拾高角度、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难点,要求临床医师在熟练掌握手术操作的基础上因人制宜并个性化选择,以达到优的效果.

    作者:张兴;李永超;柯荣军;刘洪鹏;周兵;杨惠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依降钙素对大鼠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降钙素对早期骨性关节炎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造模组(采用大鼠后膝前交叉韧带切断联合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治疗组(骨性关节炎造模后注射依降钙素治疗)、对照组(只打开大鼠膝关节腔及背部腹腔,未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及双侧卵巢切除).造模12周后取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关节软骨改良Mankin评分、血清CTX-Ⅰ含量、血清CTX-Ⅱ含量明显低于造模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ERK1、C-JUN、P38及MMP-13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造模组骨小梁间距明显大于对照组与治疗组,而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降钙素能够降低骨吸收能力,抑制软骨下骨微结构持续破坏及骨质疏松,同时通过抑制MAPKs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软骨外基质的降解,保护关节软骨,延缓骨性关节炎进程.因此,依降钙素具有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潜在可能性.

    作者:蒋东方;廖瑛;周君;张兴;成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3-10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5.4±10.3)min,术中出血量(264.3±53.3)ml,症状完全缓解时间(55.7±10.4)d.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3(36~50)个月.3例(13.0%)出现轴性症状,予以药物治疗后症状稳定,未出现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铰链侧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再关门、内固定断裂.术后3年椎管正中矢状径较、JOA评分、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微型钢板可以有效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颈椎脊髓压迫而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术后再关门的发生率.

    作者:赵猛;姜效韦;周恒才;拾坤;王兆红;马超;刘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与经椎间孔人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2-01-2014-01诊治的6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31例采用BEIS技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BEIS组),29例采用TLIF术治疗(T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3年完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未出现感染.TLIF组植骨均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与TLIF组比较,BEIS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IS组术后1个月、1年、3年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优于TLIF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LIF手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符合微创理念,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疗效良好且保持稳定.

    作者:高琨;杨浩;刘亮;胡美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骨质疏松单纯腰椎管狭窄症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在合并骨质疏松单纯腰椎管狭窄症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4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例合并骨质疏松的单纯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7.0±3.3)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明显腰椎不稳.随访期间未见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若责任节段椎间盘无明显突出且椎间高度尚可,可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手术安全,创伤相对较小,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刘涛;宋将;郝清海;袁崇明;李庆超;孙小刚;柴星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短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颈后路C3~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6-02完成的41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21例行C3~6椎板成形术(观察组),20例行C3~7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9.0±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1.4±8.5)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19.0%)出现轴性症状,对照组7例(35.0%)出现轴性症状;观察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C~6与C3-7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均可完成充分减压,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同时术中保留C7棘突及附着结构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杨泽雨;郑文标;王勇;管军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7-05诊治的3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病例1于人院48 h后行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病例2予以非手术治疗.病例3于人院36 h后行胸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横突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2例手术治疗者切口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l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A级.病例2入院后3h时ASIA评分改善为C级,人院后6h时ASIA评分为C级,入院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3个月及1年后ASIA评分改善为E级.病例3人院后3h、6h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为C级,术后1周ASIA评分改善为D级,术后3个月及1年时ASIA评分改善为E级.结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尽早明确诊断,对于神经损伤较轻或者初发时神经损伤较重但观察期间有明显改善者可以不必急于手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对于存在神经损伤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改善者应当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林宏衡;张文财;方坚;原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椎过伸损伤不同前路手术方式对颈椎生理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比较分析颈椎过伸损伤采取不同前路手术治疗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01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50例颈椎过伸伤,50例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组),50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B组),50例在大部分椎体后壁保留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C组).结果 1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0.6(15~5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个月的前柱压缩比值、后凸Cobb角、颈椎曲度C值、ASI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C组改善为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椎过伸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前提下行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邢顺民;徐寅强;方良勤;李韧;陈德纯;何翔;谭俊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6-10行PLIF手术治疗的1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将ASD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ASD者纳入对照组.首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0例中有60例PLIF术后发生ASD,发生率为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与PLIF术后ASD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BMI、吸烟、饮酒、全椎板切除与PLIF术后ASD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是PLIF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前存在ASD、多节段融合患者PLIF术后更易发生ASD,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针对性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慕春黎;王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7-02诊治的64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观察组32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术,对照组32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融合但未进行骨水泥强化.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毒性反应.观察组未出现螺钉松动,对照组有3例螺钉松动;观察组螺钉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的同时可以维持更加稳定的脊柱状态,降低椎弓根钉松动、退出的发生率.

    作者:薛志兴;周建伟;张建中;张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7-06诊治的85例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44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41例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结果 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切口更长,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断钉、断棒发生.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后12个月ASIA运动评分、ASIA触觉评分、伤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ASIA运动评分、ASIA触觉评分、伤椎高度、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路手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比较,前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早期并发症多,但脊髓减压效果更好,神经功能恢复与脊柱功能改善更明显.

    作者:郭旗;黄久勤;张传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IgG型抗核抗体与IgA型抗核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315例类风湿关节炎,315例进行IgG型抗核抗体检测,136例进行IgA型抗核抗体检测.结果 315例中IgG型抗核抗体阳性169例,阳性率53.6%.136例中IgA型抗核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61.0%.136例同时测定了IgG型和IgA型抗核抗体,2种抗体均为阳性者37例,2种抗体均为阴性者16例,IgG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A型抗核抗体阴性者37例,IgA型抗核抗体阳性而IgG型抗核抗体阴性者46例.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例数为120例,阳性率为88.2%;IgG型抗核抗体阳性例数为74例,阳性率54.4%.IgG型与IgA型抗核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IgG抗核抗体阳性率与IgA型抗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gA与IgG的抗核抗体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抗核抗体检出率,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尧荣凤;陈小文;许国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与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行手术治疗的11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56例行短节段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56例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 11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6~12)个月.观察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为(2.0±0.5)分,对照组为(3.0±0.6)分;观察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为(91.6±7.9)%,对照组为(89.0±8.8)%;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为(8.8±1.2)°,对照组为(9.5±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均获得了满意且牢靠的内固定效果,但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术中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袁俊虎;陈扬;魏鲁青;苏萌;吴君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Salter-Harris分型建立生长板损伤动模型研究进展

    骨骼系统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胚层间充质干细胞首先在胚胎第6周形成近似长骨外形的软骨干及两端骺软骨的软骨雏形后,于胚胎第8周在软骨干中部出现原始骨化中心,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不断延伸,妊娠晚期长骨两端的软骨内也先后出现次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的透明软骨统称为生长板[1].生长板是未成熟四肢长骨的生长区域,生长板内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软骨基质生成,干骺端软骨细胞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被骨组织替代,进而促进骨骼纵向生长[2].

    作者:彭国璇;甘乐彬;孙红;孙家莉;魏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球囊扩张伤椎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03经椎弓根球囊扩张伤椎内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4(36~60)个月随访.植骨均骨性融合,植骨部位均未出现明显植骨吸收现象,未遗留空腔.无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仅1例出现不明原因腰背酸痛不适,但能进行一般体力劳动.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1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球囊扩张异体骨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椎体高度丢失,术式相对简单安全,经肌间隙入路及经皮微创手术创伤小.

    作者:饶小华;田纪青;廖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

    目的 探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12诊治的7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1例.经术前牵引+全身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后采用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后路手术解除关节突脱位并予以侧块螺钉固定,然后取仰卧位行前方的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9(12~34)个月.2例术后出现吞咽不适,于术后3个月内消失.随访期间无脊髓损伤加重、硬膜外血肿形成、切口感染、气管食管瘘或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平均5.7(5~8)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3例B级和1例C级改善为D级,2例C级和1例D级改善为E级.结论 后路联合前路一期手术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下颈椎关节突脱位的理想方法,可以早期解除脊髓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刘军;范亚一;李伟伟;弓立群;段大鹏;宋启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采用mNGS法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例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布氏杆菌属引起,常侵犯肌肉和脊柱,形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笔者于2018-05采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例,报道如下.

    作者:曾敬;赵洪普;尹德龙;郑兆宽;吕玉明;秦础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种手术方法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正中人路、Wiltse人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12诊治的7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21例行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A组),28例经椎旁肌间隙人路行椎弓根钉内固定(B组),26例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C组).结果 75例均获得12个月完整随访.C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A组与B组,A组手术时间较B、C组长;C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B组少于A组;B组与C组术后1d、1周、3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A组,术后3、12个月ODI指数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手术时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3d、3个月、12个月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比较,Wiltse人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改善更明显,可更早进行康复锻炼.

    作者:韩杨;杨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